1、优质结构工程申报表 优质结构工程申报和评价要求 一、基本规定 1、 优质结构工程的评价包括对地基与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两个分部工程的质量评价。有观感质量要求的分部工程观感质量评定为“好”。 2、 地基与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工程技术资料完整。 3、主控项目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行业和江苏省标准与《优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DGJ32/TJ04-2010。一般项目实测实量合格点率不低于90%,不得有影响使用功能的缺陷,测点最大偏差值不得大于允许偏差值的1.5倍。 4、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均应符合验收规范规定,且有60%以上(含60%)达到检验批优质标准规
2、定。 5、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均应符合验收规范规定,且有60%以上(含60%)达到子分部优质标准规定,其中主体结构分部所含子分部工程100%达到子分部优质标准的规定。 二、抽查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数量:多层建筑允许偏差的实测数量应不少于50%的层数,高层建筑不应少于30%的层数,且毎层不少于5点。 2、检测位置:应在检测前由检查人员在施工图上随机确定,其中底层和顶层必须有检测点。 3、混凝土强度:在检查小组检查的楼层中任选一层,对其中的五个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用回弹法进行检测,回弹结果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砖混结构砌体砂浆饱满度:在检查组
3、指定的楼层上,毎个楼层随机抽取一组。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不得评为优质结构工程 1、质量控制资料主要内容或项目有缺项、漏项或弄虚作假。 2、混凝土标养试块强度、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砂浆强度评定不合格。 3、单桩承载力检测达不到设计要求。 4、桩基工程的检测:Ⅰ类桩数量达不到所测桩数的80%,Ⅲ类桩的数量超过所测桩数的5%,出现Ⅳ类桩。 5、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小于90%。抽测混凝土结构实体强度不合格。 6、混凝土楼板厚度实测合格率小于90%。 7、楼面层高与混凝土结构轴线位置,混凝土结构每层垂直度实测偏差大于允许偏差的1.5倍。 8、工程自开工起
4、至主体结构施工期间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四、申报与评选方法 1、申报优质结构工程,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向质量监督机构申报,申报时填写表一《优质结构工程申报表》。 2、优质结构工程应实施目标管理,由施工单位自评,建设(监理)单位认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 3、优质结构工程应符合表二《优质结构工程基本条件检查表》中的基本条件,对其实体质量、质量控制资料、观感质量进行检查,并按表三《实体质量实测实量检查表》、表四《优质结构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表》、表五《优质结构工程综合检查表》的要求做好记录。 优质结构工程申报表
5、 表一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证 号 电话 质量检查员 证 号 电话 结构类型 层次/类型 建筑面积 m2 基础类型 工程造价 万元 开工日期 年 月 日 计划主体完工日期 年 月 日 工程概况、创优措施、申报理由: 在工程施工中,我们严格按图纸与设计变更要求和强制性条文施工。在施工现场,我们建立了以项目经理、质检员、技术负责
6、人和班组组长完整有效的管理班子;在施工中我们做到施工前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技术交底,施工中有质量过程控制、“三检”制度,层层把关并通过质量分解,责任落实到人;施工后有报检工序程序、隐蔽验收层层把关,杜绝未经验收就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的现象。从而确保检验批、分项工程一次验收通过,保证了工程一次成优。在施工的同时,我们积极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和工程定位测量、放线工作并与时收集资料,原材料进场时,我们会同现场监理,依照经销商、厂家提供的质保书、合格证、检查炉号、批号,做到一一对应后,方同意进场,并按规范要求现场要求取样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质量通病防治方面,我们做了以下措施: 1、 为确保墙
7、体砌筑质量,在墙体砌筑时双面带线; 2、 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现浇板面裂缝,现浇板钢筋采用双层双向钢筋网片; 3、 为防止现浇板负弯矩钢筋被下踏,现浇板保护层马凳采用砼马凳,并增加保护层的垫设密度。 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用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基础钢筋连接全部采用直螺纹连接,从而确保了钢筋的连接质量。 2、 在模板制作安装方面,我们采用覆膜模板和柱梁板一次成型的施工方法,确保了砼构件柱梁接头施工缝和成型良好。 建造师(项目经理): (盖章) 年 月 日 总监理工程师: (盖章) 年 月 日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盖章) 年
8、 月 日 优质结构工程基本条件检查表 表二 工程名称 建筑面积(m2) 结构类型 (层次/类型)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检查记录 是(有) 否(无) 1 工程项目已按规定领取施工许可证 2 施工企业的施工资质与施工的项目类别相符 3 监理企业的监理资质与监理的项目等级相符 4 责任主体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5 主体结构施工无分包、转包(专业分包除外) 6 工程资料按省统一规定收集整理,资料完整 检查人员:
9、 年 月 日 监理(建设)单位检查人员: 年 月 日 实体质量实测实量检查表 (一)混凝土现浇结构 表三 实测项目 允许偏差(mm) 实测数值(mm) 1 混凝土柱每层垂直度 8 2 混凝土表面平整度 8 3 混凝土截面(柱、梁、墙) +8,-5
10、 4 轴线位置(剪力墙) 8(5) 5 每层楼面标高 +10 6 混凝土现浇板厚度 +8,-5 7 钢筋保护层 梁 +10,-7 板 +8,-5 总测点合格率: % 检查人员:
11、 年 月 日 (二)砌体结构 表三续 实测项目 允许偏差(mm) 实测数值(mm) 1 垂直度 砌体每层垂直度 5 全高垂直度 10 2 砌体表面平整度 砌体、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8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6
12、 清水墙 5 3 砌体灰缝 砌砖水平灰缝厚度10mm ±2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水平灰缝厚度10mm ±2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垂直灰缝宽度10mm ±2 水平灰缝平直度混水10m内 1
13、0 水平灰缝平直度清水10m内 7 4 砖砌体门窗洞口 砌体门窗洞口 ±5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门窗洞口宽度 ±5 加气混凝土砌块门窗洞口宽度 +10,-5 5 轴线位置 10
14、 6 楼面层高 ±15 总测点合格率:% 检查人员: 年 月 日 (三)钢结构 表三续 实测项目 允许偏差(mm) 实测数值(mm) 1 基础柱的定位轴线 1.0 2 基础上柱底标高 ±2.0 3 地脚螺栓(锚
15、栓)位移 2.0 4 单节柱的垂直度 H/1000,且不应大于10.0 5 屋(托)架,桁架与受压杆件 跨中的垂直度 H/250,且不应大于10.0 侧向弯曲矢高f H/1000,L≤30m不大于10.0;L/1000,30m≤L≤60m,不大于20;L/1000,L>60m,不大于40 6 主体结构整体垂直度 H/1000,且不应大于20.0 单层:20.0 多层:
16、40.0 7 主体结构整体平面弯曲 L/1500,且不应大于20.0 8 钢网架 纵向,横向长度 L/1500,且不应大于20.0 支座中心偏移 L/3000,不大于20.0 周边支撑网架相邻支座高差 L/400,不大于30.0 支座最大高差 20.0 多点支撑网架相邻支座高差 30.0 挠度值 符合设计要求
17、 9 涂装 涂层干漆膜总厚度:室外不小于150μm,室内不小于150μm 不大于-25μm 10 除火涂料涂层厚度 薄型 0 厚型80%与以上面积符合设计要求 最薄处厚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的85% 设计厚度为: 总测点合格率: % 检查人员: 年 月 日 优质结构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表 表四 序号 项目名称 观感质量要求
18、 抽查质量情况 检查结果 好 一般 差 一、混凝土部分 1 露筋、蜂窝、孔洞、夹渣 无露筋、蜂窝、孔洞、夹渣 2 疏松(不密实)、裂缝 无疏松(不密实)、裂缝 3 连接部位缺陷 构件连接处钢筋、连接件无松动 4 外形缺陷 无缺棱掉角、棱角不直、飞边凸肋 5 外表缺陷 无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
19、 6 施工缝 施工缝无夹渣、裂缝 7 楼梯踏步 相邻高低差小于10mm 二、砌体部分 1 砌体灰缝 应横平坚直,厚薄均匀 2 砌筑错缝 砌体砌筑应上下错缝 3 砌体接槎 墙体临时间断处斜槎长高比应≥2/3 4 墙体开槽 应做到顺直 5 混砌现象 无不同墙体材料混砌现象
20、 6 马牙槎留设 符合规范与设计图纸要求 三、钢结构 1 普通涂层 涂层应均匀,不应误涂、漏涂,无脱皮、返锈、皱皮、流坠、针眼和气泡 2 防火涂层 涂层应闭合,不应误涂、漏涂,无脱层、空鼓、明显凹陷、粉化和浮浆 3 压型金属板 安装平整、顺直,涂、镀层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擦痕、污染 4 钢网架结构 节点、杆件表面不应有明显的疤痕、污垢,螺栓球不应有裂纹、褶皱
21、 5 钢结构 钢材切割面无裂纹、分层、损伤,主要表面不应有明显的疤痕、污垢 6 高强螺栓 连接 外露丝扣2~3扣,连接磨擦面不应有飞边毛刺、焊疤、污垢等 7 焊缝 外形均匀、成型完好,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 检查结论 施工单位: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 年 月 日
22、 优质结构工程综合核查表 表五 工程名称 结构类型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质检员 序 号 内 容 检查情况 1 地基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工程技术资料 2 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工程技术资料 3 结构实测实量结果 4 观感质量检查结果 5 否 决 项 目 检 查 1 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检验评定资料弄虚作假 2 结构变更无设计变更手续;重大结构设计变更未经审图认可 3 混凝土、砂浆标养强度评定不合格 4 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Ⅰ类桩数量达不到所测桩数的80%,Ⅲ类桩数量超过所测桩数的5%,出现Ⅳ类桩 5 混凝土楼板厚度负偏差大于规范的允许偏差值 6 主体结构不均匀沉降、垂直度超过设计和规范要求 7 主体结构未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 检查结论 检查人员: 年 月 日 15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