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路专用线可行性研究 目 录 项目地理位置图 运输径路示意图 专用线平面示意图 第一章 概述 1 一、研究依据 1 二、研究范围及年度 1 (一)研究范围 1 (二)研究年度 1 三、线路地理位置 1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五、研究工作概述 3 第二章 经济与运量 5 一、路网构成 5 (一)既有区域路网构成 5 (二)区域路网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 5 (一)行政区划分、人口 5 (二)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5 (三)物产资源 5 (四)交通运输结构 5 三、企业概况及规划 7 (一)XX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
2、概况 7 (二)XX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本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运量预测 8 (一)专用线运量 8 (二)接轨站运量 8 (三)运输径路比选 9 第三章 地质 10 一、自然地理特征 10 (一)地形、地貌 10 (二)气象特征 10 (三)地震动参数 10 二、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10 三、水文地质特征 11 四、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 11 (一)工程地质评价 11 (二)工程措施意见 11 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1 第四章 主要技术标准 12 一、相邻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12 (一)既有国铁线
3、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12 (二)滁州油库铁路专用线主要技术标准表 12 二、铁路专用线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12 第五章 专用线方案 13 一、接轨地区既有铁路概况 13 二、接轨站既有设备概况 13 (一)接轨站选择 13 (二)接轨站既有设备概况 13 三、货物装卸线方案 14 四、线路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15 (一)方案Ⅰ(贯通式货物线) 15 (二)方案Ⅱ(尽头式货物线) 16 (三)方案比选 16 (四)方案推荐 17 第六章 运输组织 18 一、车站设置 18 二、运营管理方式 18 (一)运营管理模式及交接方式 18 (二)装卸作业方式及装卸机
4、械配置 18 三、车流组织 18 四、行车量及车站工作量 19 (一)滁州北站 19 (二)滁州油库专用线 19 (三)本铁路专用线 19 五、调机与车辆 20 六、能力适应性分析 20 (一)通道能力分析 20 (二)专用线能力分析 22 (三)滁州北站能力分析 22 (四)能力加强措施 22 第七章 各项技术设备的主要工程内容 23 一、线路 23 (一)主要设计原则 23 (二)沿线主要平面和高程控制点 23 (三)线路安全设施设计原则 23 (四)工务有关设施 23 二、站场 23 (一)主要设计原则 23 (二)装卸作业方式及配置 24 (
5、三)有关工程及其他 24 三、路基 24 (一)路基工程概况 24 (二)一般路基设计 25 (三)特殊路基设计 26 四、轨道 26 (一)既有轨道概况 26 (二)专用线轨道标准 26 五、桥涵 27 (一)概述 27 (二)主要设计原则 27 (三)设计内容 28 六、电气化 28 七、机务、车辆设备 28 (一)机务 28 (二)车辆 28 八、给水排水 28 (一)既有站给排水设施利用改造方案 28 (二)给水站数量和生活供水站数量 28 (三)水源水处理、污水处理和排除方案 28 (四)节能措施 28 (五)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 29
6、 (六)主要工程数量 29 九、通信、信息 29 (一)相邻线、既有线及相关工程通信设备、线路概况 30 (二)通信线路 30 十、信号 30 (一)既有信号设备状况 31 (二)站前工程设计情况 31 (三)信号设备设计 31 (四)主要工程数量 31 十一、电力 31 (一)既有电源情况 32 (二)新建、改建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 32 (三)节约能源措施 33 (四)主要工程数量及设备 34 十二、房屋建筑 34 (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 35 (二)房屋配备原则、建筑标准 35 (三)既有路内房屋的利用、改建的初步意见 36 (四)房屋建筑面积总
7、量 36 (五)暖通空调卫生设备设计原则、标准 37 (六)室内消防设计 37 (七)主要设备表 38 第八章 土地利用 39 一、铁路用地设计原则 39 (一)土地利用原则 39 (二)铁路用地标准 39 二、线路所经地区用地概况,全线用地数及用地类说明 39 第九章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39 一、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40 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 40 (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 (二)对声环境的影响 41 (三)对水环境的影响 41 (四)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41 三、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 41 (一)控制污染的原则 41 (二
8、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措施 42 四、结论及建议 42 第十章 节约能源 43 一、主要能源消耗分析 43 二、节约能源的综合措施 43 第十一章 施工组织方案意见 44 一、全线主要工程分布情况 45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45 (一)自然特征 45 (二)交通运输情况 45 (三)当地建材分布及水、电、煤油可利用情况 45 三、施工组织方案 45 四、主要工程和控制工程 46 (一)主要工程 46 (二)控制工程 47 五、临时工程 47 六、施工安全措施 47 七、建设工期 48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49 一、主要工程数量及估
9、算编制单元 49 二、编制依据 50 三、投资估算总额 51 四、资金筹措 51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 51 第十四章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53 附件 一、投资估算表 二、2011年7月XX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致我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 三、附图 1、线路平面图 2张 2、推荐方案线路纵断面图 1张 铁路专用线可行性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研究依据 2011年11月XX矿业(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委托书。 二、研究范围及年度 (一)研究范围 根据设计委托书要求,本工程项目研究范围如下:
10、1、新建XX电厂项目铁路专用线及接轨站改造工程; 2、与专用线相关的配套工程。 (二)研究年度 电厂一期2台1000MW机组计划于2014年建成投产,研究年度为: 近期2019年,远期2024年。 三、线路地理位置及径路 根据电厂拟定厂址,本工程铁路专用线位于XX省XX市XX区XX乡境内,东、北两侧有一宽为70m的高压线走廊,外围有矿区铁路,南侧为国铁干线—阜淮线,东侧有架河干渠,西侧有一低洼地—戴家湖。 本工程拟建铁路专用线电厂站位于拟定的电厂厂址北侧与既有的两趟220kv高压走廊之间,戴家湖以东。专用线自矿区铁路田集站接轨,出岔后右偏上跨架河干渠,穿过厂址东侧高压走廊后左偏平
11、行厂址北侧高压走廊进入电厂站,线路全长约4.6km。 第 51 页 送机组,送电至华东电网其它省市参与平衡;同时XX电网内部也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自用电源。 本工程电力具备在XX电网乃至华东电网消纳的市场空间。 2、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XX省的经济发展和用电量远远低于江苏、浙江、上海和福建省,是华东地区的西部。加快XX一、二次能源开发,建立坑口、路口等电站向华东电网送电,这是区域间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双赢工程,可以大大促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推进地区合作,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设XX电厂工程,对推动当地的
12、经济发展将有重要的作用。 3、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要求 本工程地处XX煤炭基地,厂址条件优越,坑口发电既可以缓解铁路、公路的压力,又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电厂用煤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以实现集约用地、集中治污。本工程将采用1000MW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先进技术,符合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市场主导战略、节能优先战略和能源科技进步战略,符合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优化发展煤电的电源规划思路。 4、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工程技术工艺先进,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燃煤利用率高,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XX省XX市XX区
13、利用当地煤炭、矿区自营铁路等优势资源建设坑口电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对缓解XX电力市场日趋紧张的压力,优化华东电网的煤电布局,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都将起着十分积极重要的意义。 五、研究工作概述 受XX矿业(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院成立了项目组,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根据设计委托书要求,我院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对拟建电厂厂址周围及铁路专用线沿线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了解,对专用线接轨站(田集站)有关设备现状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就本次专用线设计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接轨站改建形式咨询了相关设备运营管理单位,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11月底完成本次可行性研究
14、文件编制工作。 第二章 经济与运量 一、路网构成 根据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编制的《XX电厂一期2×1000MW燃煤机组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本工程电厂燃煤全部由XX矿业集团煤炭供销公司提供,采用铁路运输方式,燃煤运输径路为矿区现有的自营铁路和拟建的电厂铁路专用线,不经过国铁。本工程路网构成全部为XX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公司拥有的自营铁路。 二、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 (一)行政区划分、人口 XX市位于淮河中游,XX省中部偏北,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
15、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市辖5区(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XX区)1县(凤台县)1个综合实验区(毛集区),全市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91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240.9万。 (二)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XX市以煤炭相关产业为全市支柱产业,2008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高于XX省增长速度,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和煤电资源需求是拉动XX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9.4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77.2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8.4%。三次产
16、业比例由2007年的10.6:55.5:33.9调整为8.7:61.1:30.2,工业比重上升,充分表明了XX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方向。 (三)矿产资源 XX市境内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石灰岩为次,还有磷矿、白云岩、粘土及紫砂等,主要是非金属矿产。 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的《煤炭工业中长期规划》,XX市是国家13个重要的亿吨煤炭基地之一,“两淮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亿吨煤基地。XX煤田煤炭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280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为444亿吨,已探明储量为150亿吨(-1000米以上),探明储量占XX省64%,占华东地区32%,占全
17、国19%,是全国5大煤矿之一,也是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XX煤田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硫的含量小于0.6,低于国家规定的1.0标准,被称为环保煤。XX目前生产矿井占用储量50亿吨,主要为-600米以上煤层。 (四)交通运输结构 XX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数十公里自营铁路纵横矿区,紧临华东二通道的阜淮线和XX线,通过华东二通道连接华东、华南沿海各省,每年消耗、外运大量煤炭,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导,年发送货运量超过公路、水运的运量之和,为货物运输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1、铁路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西铁路、水蚌铁路穿行而过。境内设有滁州站、全椒站、定远站等
18、客运站,滁州北站、明光站、炉桥站、凤阳站等客货运站。此外,矿区内有矿业集团公司自营的运煤铁路专用线,本工程拟建电厂燃煤将全部依靠矿区自营铁路运输。 2、公路 境内公路网四通八达,合宁高速、宁洛高速、合徐高速和312、205、104等国道交织成网。206国道穿XX市而过,拟建电厂与该国道有公路相连,淮潘公路贯穿矿区,厂址周边地区乡镇公路发达。 3、水运 水路沿淮河向东,经洪泽湖可进入长江,淮河常年通航,船只可经长江至六圩后穿越高邮、洪泽西服进入淮河,电厂施工建设期间建筑材料可由水路运抵电厂,大件运输可考虑利用平圩电厂大件码头,上岸后通过公路运至厂址。 三、企业概况及规划 XX煤矿19
19、03年建矿,曾是全国五大煤都之一,是我国黄河以南资源储量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一块整装煤田。XX矿业集团1998年3月由XX矿务局改制而成,同年7月下放到XX省管理,是中国企业集团500强和XX省17家重点企业之一。企业现有11对生产矿井,2对在建矿井,2个均股煤电公司,3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在岗职工7.3万人。2002年以来,XX矿业集团确立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实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模式,煤、电、房地产、物流、金融等多产业快速发展,被列为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和6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是国家首批
20、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中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十一五”以来,企业抢抓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坚持安全发展,主动破解瓦斯治理世界性难题,连续13年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百万吨死亡率10年下降40倍,产能提升6倍;坚持绿色发展,煤炭资源回收、“三废一沉”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行业领先,企业设有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创新发展,首创煤电一体化模式,瓦斯治理核心技术有的已成为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设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坚持和谐发展,主动履行国企社会责任,实施地企统筹战略,棚户区改造、塌陷搬迁、和谐矿区建设等
21、成为行业亮点。经过“十一五”发展,XX矿业集团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电基地,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企业煤炭产量规模、电力权益规模、房地产规模、资产规模、上缴税费和职工收入均处XX省属企业第一位。 “十二五”期间,XX矿业集团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开放度,以煤、电、房地产三大主业为支撑,立足XX本土,向南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向北参与西部煤炭资源开发,同时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和民生等主题,使企业发展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规划“十二五”末,投入千亿元以上,实现产值超千亿元,资产总额超千亿元,建成我国黄河以南最大、华东
22、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新型煤电能源企业。 四、运量预测 (一)专用线运量 XX电厂为新建工程,全厂按2×1000MW+2×12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容量进行规划,分期建设,一期建设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并预留扩建条件,一期2台机组计划于“十二五”后期投产。 本次铁路专用线规模按规划4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设计,电厂一期2台机组年耗煤量约为480万吨,二期工程实施后年耗煤量将达到1050万吨,电厂年耗煤量详见下表。 耗煤量统计表 2×1000MW 2×1200MW 2×1000MW+2×1200MW t/h t/d 104t/a t/h t/d 104t/
23、a t/h t/d 104t/a 设计煤种 813.0 16260 447.2 973.4 19468 535.4 1786.4 35728 982.5 校核煤种 865.8 17316 476.2 1036.8 20736 570.2 1902.6 38052 1046.4 根据XX矿业集团煤炭供销公司的“供煤承诺”,本工程电厂燃煤全部由该公司负责提供。煤炭来源为潘一矿和潘二矿。 (二)接轨站运量 根据XX矿业集团《XX潘谢矿区铁路工程改建扩建规划》,潘谢矿区附近既有及新建电厂,将逐步采用矿区铁路运输煤炭。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XX潘
24、谢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关于XX新集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2005年12月)、XX市编制《XX市“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纲要》及进展情况、XX市十一五重点项目投资分析、《XX省淮北矿区总体规划》(2005年2月)等资料分析, 综合考虑以阜淮线、XX线为煤炭运输主通道,以阜六线为煤炭分流通道,预测近、远期XX地区煤炭产量分别为14810和17520万吨,其中XX矿业集团煤炭产量分别为10370和11420万吨。 田集站作为XX矿区铁路的主要交接站,承担着XX西站、XX立交疏解线、平煤直运线、田集电厂专用线、潘一矿专用线、戴楼下行线、戴楼上行线共七个方向的列车接发和集
25、中配送任务,年通过运输量约占潘谢矿区煤炭铁路运输总量的50~60%,是潘谢矿区煤炭铁路专用线的重要枢纽。 (三)运输径路比选 根据货物流向,本工程到达货物全部为电厂燃煤, 根据货物流向,本项目到达货物为华北、东北等地区钢坯,货物装车后可经京沪线到达滁州北站,再经铁路专用线进入安达物流基地内;发送货物主要为钢管等产品,发往西南、西北等地区,从路网图上看,发往西北地区可在物流基地内装车后,经滁州北站通过京沪线、陇海线发送,发往西南地区货物可通过京沪线、陇海线发送,或经京沪线、宁芜线、宣杭线、沪昆线发送。 从发送货物运输的距离上来看,经过京沪线、陇海线运输径路相对较短;从货流通道范围内既
26、有线的技术标准来看,目前京沪线、陇海线通道技术标准较高,通过能力较大,而宁芜线、宣杭线和沪昆线通道技术标准相对较低,通过能力较小。因此,从货物的运输距离、既有线的技术标准、通道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本次设计选择货物发送经京沪线、陇海线发往西南、西北等地区为本项目主要运输径路。 第三章 地质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地貌 滁州市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m,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 (二)气象特征
27、 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根据滁州市气象站历年统计资料,主要气象要素如下:历年平均气压1013.1hpa;历年平均气温15.4℃;历年平均水汽压15.3hpa;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5%;历年平均降水量1054.7mm;历年最大积雪深度40cm;历年最大冻土深度13cm;历年最大年雷暴日数55天;历年平均雷暴日数34.6天;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三)地震动参数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
28、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二、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本工程拟建场地位于郯庐大断裂东南边缘,受动力影响小,近期已处稳定时期。从琅琊山出露的岩层可见扭曲明显,节理发育。在石灰岩体内有后期的花岗岩侵入体。受大地构造运动影响,下伏岩层为棕红色泥质粉砂岩,埋深20~40m。 工程沿线主体地层形成地质时期在第四纪中期Q2~Q3,沉积厚度大,系砂粘土~粘土,褐黄色夹灰绿色,可塑~硬塑~半干硬, σ0=150~200kpa,呈硬塑~半干硬状态为超固结土,具有中等膨胀特性。该地层形成后,经长期的剥蚀和冲蚀作用,逐步营造了
29、目前的残丘岗地及洼地沟河的地形地貌。残丘岗地下伏地层工程力学性质良好。洼地圩塘表层有1~3m厚度的软弱土层。 三、水文地质特征 本地区下伏地层为第四系粘性土,含水量丰富,系微弱透水地层。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是该地区的主要水资源。 工程区域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均不具腐蚀性。 四、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 (一)工程地质评价 工程沿线主体地层系砂粘土~粘土,地基承载力达150~200 kpa,工程力学性质良好,可作为基础持力层。场地内洼地、水塘表层有1~3m厚度的软弱土层,需采取清除回填或其它加固措施。 (二)工程措施意见 全线浅部地层具有中等膨胀特性,对于填方高度小于基
30、床厚度的低矮路堤段,应对处于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土进行换填加固处理。沿线水塘较多,部分地段应按水塘路基进行设计,建议采取抛填片石挤淤处理。 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查明软土(特殊岩土)的空间分布和场地内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第四章 主要技术标准 一、相邻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运输通道内既有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详见下表。 (一)既有国铁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既有国铁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线 别 铁路 等级 正线 数目 牵引 种类 机车 类型 牵引 质量 (t) 限制 坡度 (‰) 最小曲 线半径 (m) 到发线 有效
31、长度 (m) 闭塞 方式 京沪 Ⅰ 双线 电力 SS4 5000 4 1200 1050 自动 陇海 Ⅰ 双线 电力 SS4 5000 4 1200 1050 自动 (二)滁州油库铁路专用线主要技术标准表 滁州油库铁路专用线主要技术标准表 线 别 铁路 等级 正线 数目 牵引 种类 机车 类型 牵引 质量 (t) 限制 坡度 (‰) 最小曲 线半径 (m) 装卸线 有效长度 (m) 闭塞 方式 油库专用线 工企Ⅲ 单线 内燃 DF 4000 4 250 332
32、 电话 闭塞 二、铁路专用线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拟建铁路专用线近、远期运量分别为90万吨和130万吨,根据《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采用工业企业Ⅲ级标准,即: 铁路等级:工企Ⅲ级 正线数目:单线 牵引种类:内燃 机车类型:DF系列 牵引质量:5000t 限制坡度:4‰ 最小曲线半径:300m 装卸线有效长度:550m 闭塞类型:电话闭塞 第五章 专用线方案 一、接轨地区既有铁路概况 工程拟建场址紧邻国铁京沪线,该铁路为国家Ⅰ级干线,双线铁路,北起北京市,经冀、鲁、皖、苏四省至上海市,全长1462km。线路北端与京哈铁路相连,南端与沪杭线
33、相接,区间与德石线、陇海线、水蚌线等多条国家路网干线铁路交汇。沿线处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有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大型煤、铁、石油基地,是我国铁路客货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铁路之一,2006年7月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完毕并正式通车运营。 二、接轨站既有设备概况 (一)接轨站选择 本工程拟建场址距离滁州北站2.5km,北距沙河集站15.11km,南距担子站7.37km,由于沙河集站和担子站目前均已停办货运业务,滁州北站为客货运站,据此拟推荐滁州北站为本工程接轨站。 区域车站分布示意图 (二)接轨站既有设备概况 滁州北站属京沪线上二等中间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站中心里程为京沪下行线
34、K1094+201处,车站现有正线2股(Ⅰ道1025m、Ⅱ道1306m);客货到发线4股(3道1103m、4道1097m、5道1000m和6道1071m);站坪北端设货物线8股(8道、10道、12道、货1线~货5线,有效长126~1096m);北牵出线1股(货6线505m);卸煤线1股(货7线919m);军专线和石碴线各1股,有效长分别为199m和794m;站南端设南牵出线1股,有效长473m,分别有粮食专用线和油库专用线在上面接轨,救援列车线和网工区段管线各1股,有效长分别为181m和133m。拟建华能滁州热电厂立交疏解线从其上行上海端咽喉接入。 站房位于线路右侧,设基本站台1座,长521
35、m;Ⅱ、3道之间设中间站台1座,长504m;站房对面5道外侧设旅客站台1座,长520m;站场北端咽喉区设人行天桥1座,站中心设旅客进站天桥和旅客出站地道各1座。目前,车站共有联锁道岔32组。 滁州北站示意图 三、货物装卸线方案 根据滁州北站既有站场规模,考虑到本工程铁路专用线初期年到发货运量较小,本次设计暂不对滁州北站实施改造。拟建铁路专用线从车站南端油库专用线上接轨引出,向南延伸进入安达物流货场内。根据本项目到发货物的品名及运量,并结合其装卸方式,物流基地内货物装卸线按以下两种形式设置,并预留其发展条件: 1、贯通式方案 场地内设置两股贯通式货物线,有效长550m,线间距5.0
36、m,2股道满足整列装卸条件,货2线尾部设机车转头线一股,有效长50m,货场内最外侧线路距离京沪正线约19.5m。线路上方有效装卸货位范围内设置两台16t L型单主梁门式起重机,其外侧走行轨距离京沪正线约16.0m,货场围墙距离京沪正线按14.0m控制。 贯通式货场线路平面示意图 2、尽头式方案 场地内设置两股尽头式货物线,有效长550m,线间距5.0m,2股道满足整列装卸条件。相关设备配置及距离要求同上述方案。 尽头式货场线路平面示意图 四、线路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根据《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专用线从油库油品装卸线上接轨引出,并利用其作为区间走行
37、线不能满足要求,故本次设计选择从既有油库专用线区间走行线上接轨引出,并向南延伸,由于线路沿线受周围地形条件限制,走向单一,无其它有较大影响的比选方案,故本次设计仅依据物流基地内货物装卸线设置形式的不同研究以下两个方案,现描述如下: (一)方案Ⅰ(贯通式货物线) 本工程拟建铁路专用线从既有油库专用线区间走行线上接轨引出(对应京沪下行线里程K1096+219.311处),接轨处新设1组P50 1/9钢筋混凝土枕道岔,侧向与既有油库专用线连接(岔后连接曲线半径R=300m);直向并行京沪上行线向南延伸,线间距约10.0m,在设计里程CⅠK0+ 443.206处以半径R=600m曲线右偏6°20′
38、25″进入工程拟建物流基地,线路终点里程CⅠK1+265,物流基地内设置两股贯通式货物线,线路总铺轨长度1.9km。物流基地内最外侧线路距离国铁京沪线约19.5m,预留华能滁州热电厂立交疏解线设置条件。 方案Ⅰ线路平面示意图 (二)方案Ⅱ(尽头式货物线) 专用线从接轨点至物流基地内区间线路走向同上述方案Ⅰ,基地内设置两股尽头式货物线,线路终点里程CⅡK1+161,线路总铺轨长度1.8km。物流基地内最外侧线路距离国铁京沪线19.5m,预留华能滁州热电厂立交疏解线设置条件。 方案Ⅱ线路平面示意图 (三)方案比选 1、主要工程数量及投资比较 根据以上两个方案描述,方案区别在于
39、物流基地内货物装卸线股道设置形式的不同,方案Ⅰ为贯通式货物线,方案Ⅱ为尽头式货物线,专用线接轨点位置及区间线路走向均相同,主要工程数量及投资列表如下: 主要工程数量对比表 序号 工程项目 单位 工程数量 方案Ⅰ 方案Ⅱ 一 路基工程 1 路基填土 m3 47000 40000 2 挖土 m3 850 850 3 石方(抛填片石) m3 20000 17000 4 渗水土 m3 1300 1300 二 轨道工程 1 铺轨(旧轨) km 1.9 1.8 2 铺岔 组 3 2 3 铺碴
40、 m3 4200 3900 三 投资估算(万元) 741.49 546.48 2、方案优缺点比较 两个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列表如下: 方案优缺点比较表 方案 优 点 缺 点 Ⅰ 1、基地内设机车转头线,作业方式灵活; 2、基地内货位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货物堆放。 工程投资较大。 Ⅱ 工程投资较省。 调车作业只能采用顶送方式,作业方式单一。 (四)方案推荐 从上述方案的主要工程数量及投资和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方案Ⅰ一次性投资较大,但物流基地设置两股贯通式货物线,作业方式灵活,到达货物可从滁州北站经铁路专用线牵引至本物流基地内,相比方
41、案Ⅱ单一的机车顶送作业而言,可有效的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同时,也增强了铁路行车作业安全。此外,方案Ⅰ由于货场面积较大,货位面积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货场作业压力,提升其作业效率。 综上所述,设计从运输组织、行车作业条件及投资等方面综合分析,方案Ⅰ要明显优于方案Ⅱ,设计推荐方案Ⅰ为实施方案。 第六章 运输组织 一、车站设置 1、设置原则 本专用线主要是为XX天大公司钢坯运进、钢管运出服务而修建的一条铁路专用线。因此,车站设置除应尽量避开沿线既有建、构筑物外,同时应以方便铁路货物装卸,满足本工程研究年度预测运量的运输要求为基本原则。 2、设置概况 拟建铁路专用线从滁州北站
42、南端既有油库专用线上接轨引出,并行国铁京沪线向南延伸进入本工程拟建场址,场址内设货物装卸线两股,并设物流综合楼一座,工程拟建场址距离滁州北站约2.5km。 二、运营管理方式 (一)运营管理模式及交接方式 运营管理方式的选择,主要以能否适应运输市场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铁路自身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原则。本专用线由XX铁发集团自行管理,在滁州北站办理车辆交接。 (二)装卸作业方式及装卸机械配置 根据项目到发货物的品名及运量,本物流基地内到达、发送均为钢坯、钢管等长大笨重物件,需配置两台16t L型单主梁门式起重机进行装卸车作业和货物运转作业。 三、车流组织 根据货
43、物流向,华北、东北等地区原材料(钢坯)到达通过京沪线下行方向来车;产品(钢管)发送通过京沪线上行方向发往西南、西北等地区,均采用敞车运输。 到达货物列车由国铁本务机车牵引至滁州北站,再由车站调机送至本工程物流基地;发送货物列车由车站调机经物流基地牵引至滁州北站,再换挂国铁本务机车发往产品输送地。 四、行车量及车站工作量 (一)滁州北站 根据运量调查,车站年到发货运量统计如下: 2007年到达103.4万吨,发送22.2万吨; 2008年到达113.9万吨,发送18.0万吨; 2009年到达99.9万吨,发送11.2万吨。 (二)滁州油库专用线 本专用线全部为到达货物,2010
44、年到达油罐车3582辆,合计19.4万吨。 (三)本铁路专用线 1、列车对数 (1)计算参数 货物列车牵引质量5000t、编挂63辆,平均净载重59t,货流波动系数近远期均为1.2。 (2)列车对数 近期: 到达:60×104×1.2÷365÷59=34(辆) 发送:30×104×1.2÷365÷59=17(辆) 远期: 到达:80×104×1.2÷365÷59=45(辆) 发送:50×104×1.2÷365÷59=28(辆) 2、行车量及车站工作量 研究年度到发货物均采用敞车运输,近期2020年到达60万吨,发送30万吨;远期2030年到达80万吨,发送50万吨,物
45、流基地内按品类日装卸车数量如下表: 专用线日均装卸车数量表 品名 到达 发送 运输方式 2020年 2030年 2020年 2030年 运量 (万吨) 卸车(辆) 运量 (万吨) 卸车(辆) 运量 (万吨) 装车(辆) 运量 (万吨) 装车(辆) 钢坯 60 34 80 45 敞车 钢管 30 17 50 28 敞车 合计 60 34 80 45 30 17 50 28 根据上表统计,本项目建成后,物流基地内近期日均到达车流量为34辆,发送车流量为1
46、7辆;远期日均到达车流量为45辆,发送车流量为28辆。 研究年度本专用线近期平均每2天有1列车到达物流基地,远期平均每3天有2列车到达物流基地,货物发送全部利用到达货物卸空车,将会产生部分空车流,近远期均为17辆/日。 五、调机与车辆 物流基地内取送车作业可由滁州北站调机完成,租用国铁车辆。 六、能力适应性分析 (一)通道能力分析 本项目原材料来源为华北、东北等地区,产品发送为西南、西北等地区,研究年度到达和发送货物经以下运输径路是可行的,即: 货物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区原材料(钢坯)装车后经京沪线下行方向到达滁州北站,再送至本工程物流基地; 货物发送:天大公司产品(钢管)在物
47、流基地内装车后通过滁州北站经京沪线、陇海线发往西北、西南等地区。 1、既有铁路行车量 项目运输通道范围内,主要国铁干线有京沪线、陇海线等。根据上海铁路局2011年7月列车运行图资料,既有线路的行车量详见下表。 既有行车量表 线别 区段 旅客列车(对) 图定货物列车(对) 行包(对) 合计(对) 直、区 摘挂 小计 京沪线 符离集-蚌埠东 58 68.5 3 71.5 0 129.5 蚌埠东~林场 47 57.5 3 60.5 0 107.5 陇海线 虞城县~夹河寨 35 57小6 63 98 夹河寨~徐州北
48、 40 21 21 61 2、既有铁路通过能力及利用率 相关既有铁路区段通过能力及利用率详见下表。 相关铁路区段既有通过能力及利用率表 线别 区段 运行图 周期 (min) 平图通 过能力 (对) 旅客列车 (含行包) 摘挂 列车 图定 货车 (对) 能力 利用率 (%) 数量 (对) 数量 (对) 京沪线 符离集~蚌 埠 7 192.8 58 3 68.5 107 蚌埠~南京 7 192.8 47 3 57.5 88 陇海线 虞城县~夹河寨 7 192.8 35 63 78 夹
49、河寨~徐州北 7 192.8 40 21 6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京沪线蚌埠以北区间通行能力已经饱和,蚌埠以南能力利用率已达到80%以上,运能较为紧张,陇海线能力尚有一定富余。 3、研究年度相关通道的设计能力及输送能力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研究年度京沪线的输送能力和货运量适应情况详见下表。 客货运量适应情况表 线别 区段 研究 年度 平图 能力 (对) 旅客 列车 (对) 货车对数 (对) 输送 能力 (万吨) 货流 密度 (万吨) 能力 富余 (万吨) 摘挂 直区 京沪线 蚌埠 ~南京 2020
50、 220 11 3 75 16626 10800 5826 2030 220 13 3 91 16174 11000 5174 从以上货流通道能力分析及研究年度能力需求情况来看,现阶段陇海线各区间通过能力可以满足本项目的运量需求;京沪线能力利用率已基本饱和。目前,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既有京沪线上大部分客车将会得到有效的分流,释放出部分运能,同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研究年度京沪线上客车将会进一步分流,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铁相关通道输送能力能够满足本项目的运输要求。 (二)专用线能力分析 拟建铁路专用线从既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