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桥梁工程 空 心 板 吊 装 专 项 方 案 目 录 第一节 工程概况 3 一、概述 3 第二节 编制依据 3 第三节 施工计划 4 一、进度计划 4 二、劳动力投入情况 4 三、拟投入机械设备 4 第四节 吊装施工工艺 5 第五节 起重机具选型 9 一、吊装参数及吊车选型 9 二、起重钢丝绳计算 9 三、吊钩、滑轮组 11 第六节 质量保证措施 11 一、质量保证措施 11 二、质量验收标准 12 第七节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2 一、临边防护措施 1
2、2 二、人员落水救援措施 12 三、吊装事故预防措施 13 四、文明施工措施 13 第八节 交通疏导方案 14 第九节 应急救援预案 14 附录1:作业风险控制 19 附录2:吊车性能参数表 20 第一节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在原有桥两侧各加宽6米,长60米(分3跨各20米)。加宽部分采用C50预应力空心板箱梁(每边宽6米,由四片拼装而成),其中,中梁板:长20米*高0.95米*宽1.14米,共12片;边梁板:20米*高0.95米*宽1.74米,共12片,空心板总计24片,最大重量为边梁板,约为35吨。 第二节 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等
3、有关资料。 (2)现行公路和市政工程施工规范、验收评定标准,有关公路和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国家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有关文件。 ①《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2008 ②《城市桥梁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③广东省《城市桥梁检查及检验办法(试行)》 ④《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GB/T6068-2008 ⑤《起重机 吊装工和指挥人员培训》GB/T23721-2009 ⑥《起重机 检查》GB/T23724-2009 ⑦《起重机 安全使用》GB/T23723-2009 ⑧《起重机安全规程 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GB6067.
4、2-2010 ⑨《钢丝绳》GBT20118-2006 (3)施工现场实地踏勘及调查采集、咨询资料。 (4)我公司多年在市政道路工程积累成熟技术、施工工艺及同类工程施工经验。 第三节 施工计划 一、进度计划 序号 项目 工期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1 准备工作 2 2 运输吊装 3 二、劳动力投入情况 拟投入吊装班组人员组成 序号 人员组成 数量 备注 1 吊装指挥 1人 持证上岗 2 吊车司机 3人 持证上岗 3 吊装工人(司索) 4人 持证上岗 4 运梁车司机 12人 持证上岗 5
5、 安装工 4人 持证上岗 6 杂工 2人 三、拟投入机械设备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230T汽车吊 台 1 2 运梁车 台 12 3 电焊机 台 2 4 撬棍 根 2 5 枕木 根 24 6 钢丝绳 根 4×20m 6*37+1-φ47.5-1770-FC 第四节 吊装施工工艺 1、施工组织安排: 根据本工程场地以及桥梁分布情况,本标段桥梁拟采用汽车式起重机架设。项目部拟投入1台230T汽车吊安装。 2、施工准备:本节主要强调场地准
6、备和测量准备。 (1)场地准备:由于主要吊装场地都在原有旧桥上进行,本项目部咨询业主和公路局,得知原有旧桥在1993年建成通车。原有旧桥为现浇有井字梁桥,允许荷载为200吨。(本次吊装吊车自重60吨,拖车自重20吨,边梁最大重35吨,合计115吨,满足要求) (2)测量准备:精确放样出每片梁架设位置,在支座、桥墩台上用墨线或油漆画出梁安装位置边线和中线。根据吊车工作半径能力,划分出每次吊装梁区域。 3、吊车安装 3.1安装顺序:先安装右幅桥,安装时由小号桩位向大号桩位安装,每一跨都是由外边梁向内边梁安装,安装左幅桥时,由大号桩位向小号桩位安装,吊装方法跟安装右幅桥一样。 3.2吊车就
7、位: 安装过程中,充分利用左右幅中间施工便道进行吊装,由于左右幅中间有14.5米距离,所以每一跨均在中间封口完全没有问题(吊车站位如图2)。 吊车安装站位示意图 图2 吊车安装站位示意图 图3 吊车安装站位示意图 图4 吊车安装站位示意图 图5 3.3吊车按照吊装区域顺序要求就位,全支腿伸开支立。吊车支腿应稳固,下垫枕木和厚度不小于20mm钢板,并调试完毕。 4、运梁 梁由存梁场起吊至运梁车上,每车每次装一条,两端支立稳定,垫木不得向内超过吊耳位置太多,装好车后运至工地现场吊装。 运梁路线:XX
8、XàXXXàXXX 5、梁起吊安装 运梁车运梁就位后,由人工穿好起吊钢丝绳,将钢丝绳挂到吊车起吊勾上,吊车启动吊臂调整好吊绳,使每股钢丝绳能均匀受力。吊车在指挥人员指挥下缓缓吊起砼梁,待运梁车开离,然后旋转吊臂将梁吊运至安装位置上空,使梁顺直,然后缓缓下放钢丝绳,吊装顺序由每跨外边梁向内边梁架设,梁垂直缓慢下放至橡胶支座上。 以撬棍伸入梁底戳捣橡胶支座,检查砼梁重量是否由四只橡胶支座均匀承担,若某只橡胶支座松动,则表明产生三条腿现象,应将砼梁重新起吊,按要求用环氧树脂将橡胶支座垫高。 第五节 起重机具选型 一、吊装参数及吊车选型 本桥梁空心板最重为35吨,
9、据现场条件,采用1台吊车起吊,工作半径最大为14米。当超过14米后,吊车移位平行后再吊装。 吊装计算荷载为:Gj=(G+G1)*K1 Gj=((35+1.2)*1.1)=39.2吨。 其中: G 梁重 G1 吊具重 K1 动载系数 取得1.1 经查汽车吊额定起重量工作表,并结合施工经验及市场设备供应情况,决定采用1台230t吨架设本桥梁梁。以下是起重机额定能力起重表: 吊装参数见下表。 吊装对象 选用吊车 作业臂长(m) 最大吊装幅度(m) 额定起重量(T) 实际吊装重量(T) 边梁 230T 22.7 14 46.5 39.2 中梁 230T
10、 22.7 14 46.5 29 据上表幅度,可满足起吊要求。 二、起重钢丝绳计算 边梁最重为35吨,吊车吊钩吊具总计1.2吨。每端用2根10米钢丝绳使用,水平夹角大于610,股钢丝绳计算载荷Fj为: Fj=(G*k*g)/(4*sin610)=(35*1.1*10)/(4*0.875)=110KN G 吊物重量; k 动载系数,取1.1; g 重力加速度,取10; 选用6*37+1-φ36-1770-FC规格钢丝绳,其许用拉力[Fg]为 [Fg]=Fg/K=731/6=121.83KN Fg 钢丝绳钢丝破断拉力总和,取731 KN; K 安全系数
11、取6; Fj=110KN<[Fg]=121.83KN 即选用6*37+1-φ36-1770-FC规格钢丝绳符合要求。 三、吊钩、滑轮组 吊钩、滑轮组及汽车吊配套使用,本桥砼梁吊装工程远未到达相应吨位汽车吊最大起重量,故吊钩、滑轮组满足要求。 第六节 质量保证措施 一、质量保证措施 在砼梁起吊时,速度要均匀,构件要平稳。梁下放时须慢速轻放,禁止忽快忽慢和突然制动。施工中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测设墩台分孔线、支座中心线、梁分界线,对墩台面局部不平整进行整平,为吊装做好准备。 2、进场梁必须具备合格证,砼梁及墩台达到设计强度后砼梁才可吊装。 3、根据
12、砼梁上编号及砼梁排列图将砼梁吊装至预定位置。砼梁支座型号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任意调换。 4、砼梁吊装时注意型钢伸缩缝预埋钢筋位置,砼梁不可掉头。 5、根据砼梁分界线及墩台确定砼梁位置。 6、砼梁放下后,应目测相邻砼梁梁底是否基本平齐,用钢筋做弯钩检查是否每块支座均受力。可通过垫钢板方式调节板底标高,并使砼梁橡胶支座同时受力。 7、吊装钢丝绳应尽量使四根钢丝绳同时受力。吊装过程中,砼梁两端用缆风绳拉住,控制砼梁平缓移位。 二、质量验收标准 1、砼梁混凝土构件质量标准 宽度(梁顶宽):±30mm;高度:±5mm;长度:+5mm、-10mm。 2、砼梁安装检验标准 平面位置
13、支座中心偏位5mm,垂直度1.2%;梁顶面纵向高程:+8,-5mm。 第七节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一、临边防护措施 1、桥盖梁四周搭设两米宽门式架脚手架,架体上满铺胶合板作为操作平台。 2、由于桥梁施工时河面基本回填土高过水面,只留0跨中间约3米宽过水,吊梁期间上游闸门请业主沟通水利部门在关闭让水流在少些,以减少人员落水可能。 二、人员落水救援措施 1、人员落水事故发生后,第一发现者应立即向落水人员抛扔救生圈或绳索,使落水人员不致远离落水地点。必要时救护人员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情况下,下水救援。 2、现场负责人要立即调动就近船舶赶往事发水域进行救助。 3、在救助落
14、水人员,要及时核对人数,了解事故情况,采取措施,控制事态扩大。 4、及就近医院进行联系,对受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并迅速将转送附近医院。 5、当自身救助力量难以抵御险情时,可直接通过通信无线电话、应急救援电话等方式报警。 三、吊装事故预防措施 1、对砼梁吊装施工有关各种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各种隐患。对各类生产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所有机械设备都要严格执行班前检查制度和定期维修保养制度,并做好记录。严格要求执行安全生产规程,进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防护用品。 2、构件自重大,要求对运输车辆、起吊机具、钢丝绳经常检查,吊装前对所有机械及料索具作认真细致检查确保完好,发现损坏及时更换,以防发
15、生事故。 3、桥梁吊装机械设备均须由专人操作,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做好安全技术交底,严格执行施工方案。 4、在砼梁起吊时,速度要均匀,构件要平稳;切忌硬拉猛起,要逐步加力,确认无粘连后再起吊。砼梁下放时须慢速轻放,禁止忽快忽慢和突然制动。 5、作业时,指挥员站在能够照顾全面工作地点,做到信号统一、清楚、正确、及时。从起吊到就位每一道工序都设专人指挥,相互分工明确又配合流畅,如预制梁起模由预制场信号工指挥,最终起吊高度和行走位置要由桥面上信号工指挥。 6、每跨第一片梁安装就位后一定要采取可靠临时固定措施,如用钢筋成八字形焊接,其后每片梁可及第一片梁临时拉接;四周做好临边防护。 7、夜
16、间停止施工。 8、吊装到位校正固定好,确保安全后方能拆除吊索具。 9、遇六级以上大风、暴风和大雾大雨等天气暂停作业,高空作业人同一律下到地面。 10、起重作业中做到“十不吊”挥手或信号不清不吊、重量、重心不明不吊、超载荷不吊、视线不明不吊、捆绑不牢或挂钩方法不对不吊。 四、文明施工措施 在施工中贯彻文明施工要求,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组织施工,做好施工现场各项管理工作。本工程将以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工地各项要求严格加以管理,创建筑现场标准化工地。 环境目标:重大环境事故为零 重大环境投诉率为零 环境投诉处置率100% (一)、文明施工措施 1、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设置各项临
17、时设施。堆放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机具设备,不得侵占场内道路及安全防护等设施。 2、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牌,标明工程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施工现场总代表人姓名、开、竣工日期、施工许可证批准文号等。施工单位负责施工现场标牌保护工作。 施工现场主要管理要员在施工现场应当佩戴证明其身份证卡。 3、施工现场用电线路,用电设施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安装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任意拉线接电。施工现场必须设有保证施工安全要求夜间照明;危险潮湿场所照明以及手持照明灯具,必须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电压。 4、施工机械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规定位置和线路设置,不得任意侵占场内道路。 5、
18、保证施工现场道路畅通,排水系统处于良好使用状态;保持场容场貌整洁,随时清理建筑垃圾。 6、施工现场各种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器具,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险隐患,保证其安全有效。 7、严格依照《中华从民共和国消防条例》规定,在施工现场建立和执行防火管理制度,设置符合消防要求消防设施,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在容易发生火灾地区施工或者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器材时,施工单位应当采取特殊消防安全措施。 8、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规定,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污染和危害。 第八节 交通疏导方案 略 第九
19、节 应急救援预案 为保证公司、社会及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在事故、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做出响应,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身伤害程度或降低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原则,特制订本预案。 1 事故特征 工程需要大型起重设备,现场作业人员密集,存在频繁交叉作业,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起重伤害事故可能发生类型包括起升机构制动器失灵、吊物坠落等伤害事故。 2 应急组织及职责 2.1起重伤害事故应急处置小组 2.1.1组长:项目经理 2.1.2副组长:项目副经理 2.1.3组员: 2.2具体工作职责 2.2.1组长 负
20、责全面指挥应急抢险工作,调动应急资源,组织现场应急处置。同时,向公司归口管理部门报告,根据事故现场发展态势,对事故现场危险性评估,确定应急预案启动和是否请求外援。 2.2.2副组长 负责指挥抢险具体实施工作,在组长不在现场时,代替组长履行其职责。 2.2.3技术负责人 负责向现场救援处置提供技术指导,并对事故进行材料收集、整理、报送等工作。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调查工作。 2.2.4安全员 负责现场安全监控,防止次生事故发生。同时,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和安全警戒工作,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和破坏现场。同时,做好救援车辆引导工作和参及事故后调查、分析及处理。 2.2.5施工员 负责组织
21、班组长及作业人员实施具体救援工作。 2.2.6材料员 负责救援材料和物资配送,及时送达救援现场,确保满足救援需要。 2.2.7司机 负责用车辆运送救援物资到现场,必要时接送伤员到附近医院治疗; 2.2.8现场电工 负责现场临电设备、设施,确保现场救援用电需要。 3 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本项目安全部门负责人、项目部负责人及现场应急处置小组,项目部负责人及现场应急处置小组应立即向我处、上级管理部门、安监部门等报告,并同时启动本项目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当事故超出本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上级单位请求支援。现场应急处置流程,详见下
22、页。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起升机构制动器失灵现场应急处置 在吊运过程中发现起升机构制动器突然失灵后,起重司机应立即进行一次点车或反车操作,看是否可以刹住重物。如果仍不能刹车,应发信号并采取以下措施: A、立即用大、小车在就近处选择安全空地,用最快速度放下吊物,接近地面时减慢速度,不应用自由下落办法放下吊物。 B、如果地面无空地不能安全放下时,在吊物能够提起情况下,反复提起,以拖长吊物在空中停留时间。开动大、小车选择安全空地将物件放下。 3.2.2吊物坠落现场应急处置 在吊运过程中吊物突然坠落,造成地面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按照《机械伤害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立即展开现
23、场救援。 3.2.3起重触电伤亡现场应急处置 在吊运过程中,起重机漏电造成天车司机触电。现场其他人员立即切断起重机控制电源。救援人员登车,将触电者从天车上转移至地面进行现场急救,判定触电者伤情,必要时现场采取心肺复苏术,直至120到达现场或送到就近医院为止。现场总指挥根据事故现场发展态势,决定是否请求启动公司级专项预案。 3.3应急救援联络电话 拨打110,请公安机关前来指挥、疏散群众和疏导交通; 拨打119,请消防大队前来救援; 拨打XXXX,请人民医院前来抢救伤者; 4 注意事项 4.1在事故现场应做好警戒和人员隔离。在事故现场用警示标志警戒和隔离事故及影响区域,同时应保证
24、紧急救援通道畅通。 4.2发生事故后应用有效通信手段(广播、话筒等)立即组织疏散和撤离危险区域人员并维持现场秩序。 4.3对于出现人员伤亡,应立即抢救伤员。用止血带、夹板等进行紧急现场抢救,防止伤员过量出血。 4.4对于起重设备吊物伤人,应先切断危险电源、水源、气源,撤离易燃易爆危险品,应由专人负责现场危险状况(空中吊物、电缆、电线、锐器、火源等)进行监控,确保施救人员安全;如果已发生燃、爆事故,应立即组织消防组进行消防工作。 4.5对于起重设备漏电导致事故,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应立即切断起重机总电源,用绝缘物将带电体从伤员身边移开。
25、 22 / 22 事故目击者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现场负责人立即启动项目部应急求援小组迅速前往出事地点开展求援工作,并电话直接联系基层单位经理,并启动项目部应急机制 急救中心:120 医院:(离工地较近) 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同时拨打外部报警电话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办公室 总指挥 副总指挥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 基层单位应急救援组长 副组长及各求援小组 事故信息反馈 (事故发生后30分钟完成)
26、 附录1:作业风险控制 公司: 工 程 编号:JHA— 001 日期: 工作 砼梁运输、吊装 序号 工作步骤 危害或潜在事件 主要后果 危险性评价 对危害控制方法 剩余危险 S/N L S R 1 确定施工人员 无施工技能 人身伤害 2 4 8 必要培训,作业人员执证上岗,队长带班。技术人员指导。 0 2 运输车辆和吊车站位 作业人员注意力分散 人身伤害 2 3 6 车辆进场站位时应有人指挥,作业人员应集中注意力。 0 3 支腿作业 吊车未按规定支车和站位 吊装时吊车倾翻 2 3 6 吊车支
27、腿应垫上道木或路基板,支腿全伸。 0 4 吊装作业 设备捆绑不牢钢丝绳断裂或脱钩 吊装索具断裂造成砼梁损坏和人员伤害 4 4 16 1、 起吊钢丝绳应有防棱角措施; 0 2、 选用安全系数足够钢丝绳; 3、 避免在设备薄弱环节和易滑脱部位挂设钢丝绳; 4、 起吊时动作应缓慢进行; 5、 不得站立于吊物正下方及危险部位; 6、选用正确钢丝绳伸挂法且夹角一般不大于60度。 5 砼梁运输 在装车运输时,重心不稳或捆绑不牢,车速过快造成翻车和设备损坏 砼梁坠落损坏 2 3 6 1、 装车前应分别确认砼梁重量及车辆额定载荷; 0 2、 超重砼梁装车、运输
28、时应办理运输工作票; 3、 边梁应找准重心位置再装车; 4、 超限运输时限速行驶,要时配备随车监护人员。 5、应有牢固绑扎,途中加强检查; 附录2:吊车性能参数表 SA2300主旋臂额定总荷重表SA性能 配重:50T (单位:T) 作业半径(M) 主臂长度(M) 作业半径(M) 13.6 18.15 22.7 31.8 40.9 45.5 50.1 3.0 *230 *130 3.0 3.2 *200 *130
29、 3.2 3.5 *185 *130 3.5 4.0 *160 *130 *120 4.0 4.5 *140 *130 *120 4.5 5.0 *130 *130 *120 *62 5.0 6.0 *125 *120 *117 *62 6.0 7.0 *110 *110 *103 *62 *50.0 7.0 8.0 *100 *100 *91.7 *62 *50.0 *4
30、4.0 *35.5 8.0 9.0 *80.0 *81.9 *80.8 *62 *50.0 *44.0 *35.5 9.0 10.0 *66.0 *72.4 *71.3 *62 *50.0 *44.0 *35.5 10.0 11.0 *64.6 *63.5 *58.4 *48.3 *41.3 *35.5 11.0 12.0 *58.0 *56.9 *53.9 *45.1 *38.8 *34.0 12.0 14.0 47.6 46.5 *46.6 *39.6 *34.5 *30.2 14.0
31、 16.0 39.8 38.7 *40.9 *34.7 *30.6 *27.1 16.0 18.0 32.6 *35.0 *30.6 *27.3 *24.3 18.0 20.0 27.7 *30.0 *27.2 *24.7 *21.8 20.0 22.0 25.9 *24.4 *22.4 *19.7 22.0 24.0 22.5 *22.0 *20.5 *17.9 24.0 26.0 19.7 19.9 *18.7 *16.4 26.0 28.0 17.2 18.1 17.0 *15.0 28.0 30.0 16.2 15.5 13.8 30.0 32.0 14.4 14.1 12.8 32.0 34.0 12.7 12.9 11.8 34.0 36.0 11.3 11.6 10.9 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