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八章 拟肾上腺素药 拟肾上腺素药分类 分 类 代表药物 一、α、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麻黄碱 二、α受体激动药 1.α1、α2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 2.α1受体激动药 去氧肾上腺素 3.α2受体激动药 可乐定 三、β受体激动药 1.β1、β2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 2.β1受体激动药 多巴酚丁胺 3.β2受体激动药 沙丁胺醇 四、α、β及DA受体激动药 多巴胺 第一节 α、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 (adrenaline,AD;epinephrine,E) 【作用】 &nbs
2、p; 选择性: (+)αR≈βR 1.心脏 (+)β1R 兴奋 直接效应 整体表现 窦房结 → ↑心率 ——利: ↑Co 传导系统 → ↑传导 ——弊: ↑心肌耗氧 心肌 → ↑收缩力 致心律失常 2.血管 (+)αR:收缩; (+)β2R:扩张 皮肤、黏膜、腹腔内脏血管 (+)αR > β2R 收缩 脑、肺血管
3、直接收缩作用弱,可因升压被动扩张 骨骼肌、冠状血管 (+)β2R > αR 扩张 3.血压 兴奋心脏 → ↑Co → ↑SBP 剂量小,舒张血管占优,↓R,↓DBP 剂量大,收缩血管占优,↑R,↑DBP 血压曲线(单用一次常用剂量):先升后降,以升为主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 含义:事先使用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药物(如氯丙嗪),再用肾上腺素,可使肾上腺素单用时的升压作用变为降压作用。 意义:凡阻断α受体引起的低血压或休克,不能用肾上腺素纠正,应采用α受体激动药(如NA)。 4.支气管 (+)β2R
4、 舒张 5.代谢 增强 促进脂肪、肝糖原分解;增加耗氧 6.中枢神经系统 大剂量:兴奋 【用途】 1.抢救心跳骤停 心跳中止,循环停滞,应采用心室内注射 2.抗休克 首选抢救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的表现 Ad对过敏性休克的纠正作用 过敏介质释放,促发过敏反应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 心跳微弱 兴奋心脏 血管扩张 收缩血管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除水肿 血压下降 升高血压 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 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呼吸困难
5、 3.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解除支气管痉挛 2)收缩局部血管 3)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 缓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2)、3) 治疗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2)、3) 4.局部应用 1)局麻药 + Ad 作用:收缩用药局部小血管 意义: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减少吸收中毒 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 创面止血 禁忌:末梢部位手术 以免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浸药纱布、棉球填塞局部出血处止血 【不良反应】 常见:头痛、烦躁、面色苍白、多汗、震颤、心悸和血压升高 大剂量时:血压骤升、肺水肿、脑内出血、心律失常、室颤 【拟
6、肾上腺素药共同禁忌症】 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病、脑血管硬化、甲亢等。 麻黄碱(ephedrine) 【作用机制】 1.(+)α、βR (直接作用) 2.促进NA能神经末梢释放NA (间接作用) 反复使用 → 递质耗竭 → 快速耐受性 【作用特点】 1.外周:对心、血管、支气管作用与Ad相似,但弱、慢、久 2.CNS:(+)CNS比Ad强 【用途】 1.支气管哮喘 治疗轻症或预防发作 2.缓解充血性鼻塞 局部滴鼻 3.防治低血压状态 4.治疗某些变态反应
7、性疾病 【不良反应】 与Ad相似 晚间服药,合用小剂量镇静催眠药以防失眠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NA;norepinephrine,NE) 【作用】 选择性: (+)αR > β1R (+)β2R(微弱) 1.心脏 直接作用表现与Ad相似 兴奋心脏、收缩血管产生的升压作用引起反射性减慢心率 2.血管 直接作用:收缩全身血管 强度:皮肤、黏膜 > 肾 > 脑、肝、肠系膜、骨骼肌 冠状血管被
8、动扩张:代谢物腺苷增多;血压升高 3.血压 ↑SBP ↑DBP ↑MBP 【用途】 1.抗休克 i.v.gtt. 吸收作用 治疗各型休克早期 收缩血管升压作用强,抗休克忌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宜短时,按需反复使用,或与舒张血管抗休克药交替使用 2.治疗药物中毒性低血压 i.v.gtt. 吸收作用 3.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 p.o. 局部作用 【不良反应】 1.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机制 &n
9、bsp; (+)αR,收缩局部血管 原因 i.v.gtt.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外漏 防治 更换注射部位、热敷 酚妥拉明/普鲁卡因局部浸润注射,扩张血管 2.急性肾功能衰竭 机制 (+)αR,收缩肾血管 原因 用药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 监测 尿量 > 25ml/h 3.停药后血压下降 停药,静脉舒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间羟胺(metaraminol;阿拉明,aramine) 【作用】 机制 1.直接作用:(+)
10、αR > βR 2.间接作用:促进NA能神经末梢释放NA,具有耐受性 特点 1.(+)心脏弱:↑心肌收缩力,↑休克病人Co 2.中等强度收缩血管 3.升压作用弱而久 优点 1.可i.v.gtt.,还可i.h.、i.m.,使用方便 2.不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致心律失常少 缺陷 1.具有耐受性,用药量难掌握 2.严重休克不能单用控制 常与多巴胺合用 【用途】 替代NA治疗药物中毒或腰麻引起的低血压,以及各型休克(早期) 去氧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 【作用及用途】 1.(+)α1R,收缩血管
11、1)→ ↑BP → 减压反射 → ↓HR,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易致肾功能衰竭,少用于抗休克,可防治麻醉引起的低血压 2.(+)虹膜辐射肌 → 散瞳 作用弱、短,用于眼底检查 优点:不升高眼内压、不产生调节麻痹、不产生视力模糊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作用】 选择性: (+)β1R≈β2R 1.心脏 (+)心脏作用与Ad相似 但↑HR、↑传导作用较强 主要(+)窦房结 2.血管 &nbs
12、p;舒张骨骼肌、肾、肠系膜、冠状血管 3.血压 ↑脉压;大剂量时↓BP 4.支气管 扩张 5.代谢 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 【用途】 1.抢救心跳骤停 2.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3.控制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 舌下含服、气雾吸入 4.抗感染性休克 【不良反应】 1.治疗量(支气管哮喘) 心悸、心动过速 2.耐受性 可致室颤或室速而死亡 第四节 α、β及DA受体激动药 多巴胺(DA) 【作用】 选择
13、性: (+)DAR > β1R > αR 1.心、血管和血压 剂量 依次激动受体 效应器及其效应 血压变化 小 (+)DAR 舒张肾、肠系膜、冠状血管 中 (+)β1R 兴奋心脏 ↑SBP 大 (+)αR 收缩皮肤、黏膜、骨骼肌血管 ↑MBP 过大 (+)αR > DAR 收缩肾、肠系膜血管 ↑DBP ↑MBP 2.肾 ↑尿量 依据:1)(+)肾血管DAR →↑肾血流量、↑肾滤过率 2)(+)肾小管DAR,排钠利尿 【用途】 1.治疗各种休克 病因: 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 病生特点: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 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 使用前提:补足血容量 2.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合用利尿药 【不良反应】 1.心血管反应 2.末梢缺血、坏死(成因与防治同NA类似) 图8-1 儿茶酚胺类结构 图8-2 几种拟交感药对心率、血压和外周阻力的影响示意图 静脉滴注。血压上线为收缩压,下线为舒张压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