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知识点总结(超全) 1 单选题 1、明代内阁首辅享有“封还执奏”之权,即可对天子政令提出异议,或拒绝拟诏,或予以驳回。明代内阁首辅共有41人,行使过“封还执奏”之权的首辅有16人,“封还执奏”被内阁首辅视为一种常态性的权力。这说明( ) A.专制权力渐趋衰弱B.君臣矛盾日益加剧 C.首辅凌驾六部之上D.君主意志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 “即可对天子政令提出异议,或拒绝拟诏”体现了内阁一定程度上对君主进行了制约,D项正确;明代皇权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君臣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
2、和君主的关系,而非内阁和六部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 A.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B.通过分权举措强化君权 C.宰相制度实际长期存在D.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包含两方面信息:在中央,议政权和行政权分立;地方设三司,对六部负责。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均实行分权体制,这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排除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3、 3、明末清初,扬州某士绅曾记载:明季服色,俱有等级,乡绅、举、贡、秀才俱戴巾,百姓戴帽。寒天绒巾、绒帽,夏天鬃巾、鬃帽。庶民极富,不许戴巾。今概用貂鼠、骚鼠、狐皮缨帽,不分等级,佣工贱役及官员,一体乱戴,并无等级矣。这一变化说明 A.四民社会地位趋于相同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商品经济冲击礼制观念D.传统价值观念彻底改变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变化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服饰等级秩序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冲击了礼制等级秩序,从而导致“一体乱戴,并无等级”的现象,C项正确;“地位趋于相同”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4、排除B项;“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宋元时期,香药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在很多时候特指从南海诸国进口的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明清时期,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不再被冠以“香药”总称的情况更为明显,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香药在国内已得到普及B.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范围扩大D.香药种植在国内得到推广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宋元时期,香药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明清时期……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等信息可知,香药在宋元时期是多种香货的统称,在明清时期,各种香药都有自己具体的名称。这表明明
5、清时期国人对香药的认识增加。这得益于当时中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使得香药大量传人中国。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项。 5、如表介绍了清代江南举人的社会成分统计情况。导致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人数 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 直系三代仅出低级科名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但生活于城市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 来自城市/市镇/农村 1433 958(67%) 240(17%) 53(4%) 17(1%) 3 城市1042(74.6%)|市镇290(20.89%)农村64(4.6%)(37人不详) A.传统
6、自然经济逐渐瓦解B.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 C.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根据清代江南举人的社会成分的统计情况可知,这些中举的江南人士,大多来自直系三代出过高低级科名或者相应官职的家庭,且多集中于城市、市镇地区,这与笼络士人群体、控制江南经济密切相关,适应了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清代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不符合时代特征,排除A项;隋唐以来,庶族阶层崛起,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亡,排除B项;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和表格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
7、元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都城为北京,D项正确;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排除A项;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B项;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南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今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 7、明代以前,士大夫们积累紧财富的方式通常是买地;明代以后
8、很多士大夫开始经商,用钱来投资或者做生意。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繁荣推动社会观念变革D.“工商皆本”观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士大夫们的财富主要用于买地,明代以后,士大夫开始经商,将财富用来投资或者做生意。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人们财富观发生变化,因此出现材料现象,C项正确;明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排除AB两项;明代的经济主流思想仍然是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排除D项。故选C项。 8、漕运是存在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最重要的官方运输形式,即封建政府
9、组建水运队伍和机构,将各地征收的粮食和物资通过内河征调到都城及指定地区的制度。到了宋明清时期,私货贸易日益活跃。观察如表,这反映出 宋明清三代私货限额对比简表 朝代 最低限额 普通限额 最高限额 北宋(北 运) 每船 30 石 每船 60 石 每船 100 石 明朝(北 运) 每船 10 石 每船 40石 每船 60 石 清朝(北 运) 每船 60 石 每船 126 石 每船150石 清朝(南 返) 每船 60 石 每船 84石 A.长途贩运发达B.社会经济充满活力 C.区域经济明显D.封建国家走向衰弱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漕运
10、是封建时代的官方运输形式,但明清时期私货贸易。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清时期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私货的活跃和商品的交流,这反映出明清社会经济充满活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达,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区域经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社会经济充满活力,而非国家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 9、宋代陆九渊认为,朱熹格物致知式的认识论使求理缺乏系统性,应当自省内心;明代王阳明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理论,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只是被私欲掩盖,故发现人内心的知且知行合一就可以达到圣贤之境。这反映心学 A.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突破儒家思想的精神桎梏 C.反对士人研习儒学经典D.受到西
11、方人文主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陆九渊主张应当自省内心,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理论,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这说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A项正确;心学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B项;反对士人研习儒学经典,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受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0、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二十七的《树艺》中记有从海外传来的甘薯及其种植方法,卷十九及卷二十还收有《泰西水法》。这说明徐光启( ) A.总结了北方人民生产经验B.创新了甘薯种植方法 C.汲取了国外农业科技成果D.开展了农业科技实验 答案:C 解析: 根据“记有从海外传来的
12、甘薯及其种植方法,卷十九及卷二十还收有《泰西水法》”可知徐光启这是在《农政全书》中汲取了国外的农业科技成果,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徐光启对国外农业科技成果的汲取,而非终结北方人民生产经验和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排除AD项;徐光启没有创新甘薯种植方法,排除B项。故选C项。 11、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依
13、据材料的叙述,总督巡抚等地方要员权力加重,而行政权的布政使地位日趋卑微,显示出地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中央权力的掌控,排除A项;C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地方机构的变化,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由明中期到清代,国内贸易相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后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清时期( ) A.纸币交子开始出现B.长途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 据题意可知,明清
14、时期我国的国内贸易非常发达,而且明朝时期海外贸易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D项正确;交子开始出现是在宋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国内外贸易的繁荣,不能说明长途贸易发达,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3、如表是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有关教育机构采用教材的内容情况,据此可知,明清教材 教育机构 主要教材内容 官学 经义类、律政类、礼制类、告诫类、文体类、军事类、科技类 书院 理学、心学、实学、考据 蒙学 基础识字类、伦理规范类、名物典故类、诗歌文章类、数理科技类 A.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B
15、.强调儒家思想的教育与传承 C.已经开展近代科学技术教育D.只允许在专门教育机构使用 答案:A 解析: 材料显示,主要教材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A项正确;材料内容远超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尽管涉及科学技术,但不是近代科技,排除C项;材料所示教育机构中官学是专门机构,书院和蒙学则不是,排除D项。故选A项。 14、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上述演变反映出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C.权力机构之间的矛
16、盾尖锐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从设立到裁撤到恢复,都是因为君主集权的需要,B项正确;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不是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5、“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D.雅克萨之战 答案:C 解析: 根据
17、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亲征噶尔丹,最终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它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C项正确;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填空题 16、________年,鞑靼首领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答案: 1571 俺答汗
18、 解析: 结合明朝民族关系的内容可知,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17、“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________”。 答案:康乾盛世 解析: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18、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时间轴。 A_____B_____
19、C_____D_____E_____ 答案: 秦始皇(或嬴政) 孝文帝 文成公主 台湾 理藩院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并创新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力增强,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打下基础;唐太宗期间,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关系;元朝时期,在福建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标志着台湾地区纳入中国版图;清朝时期,设置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所以空白处依次应填:①秦始皇(或嬴政)②孝文帝③文成公主④台湾⑤理藩院。 19、清朝皇帝_______、_
20、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_______”。这一时期,_______得到加强。 答案: 康熙 雍正 乾隆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0、_______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答案:程朱理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1、在清朝崛起
21、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________年,农民军首领________在西安建立________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________灭亡。 答案: 1644 李自成 大顺 明朝 解析: 结合明清易代的内容可知,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22、 22、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________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______沿岸。 (3)影响 ①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________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答案: 明成祖 红海 半 解析: 根据所学,(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
23、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①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3、结合所学完成下表中空白部分,梳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时期 态势 人物 主要思想 特点 地位 先秦 兴起 孔子 治国原则 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未受重视 孟子 荀子 汉代 新儒学 董仲舒 神学化 正统化 政治上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确
24、立为主流。 宋明 新发展 程朱 陆王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哲学化 思辨化 理论化 世俗化 成为官方哲学,巩固统治地位 明清 新活力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实用性 批判性 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答案: 时期 态势 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内涵) 特点 先秦 兴起创立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 治国原则 道德规范 孟子 荀子 孟子:仁政;“民本”;性善;人格修养 荀子:性恶;礼法并施 汉代 新儒学 董仲舒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刑辅德;三纲五常。
25、神学化 宋明 新发展 程朱 陆王 程朱理学:理是“三纲五常”,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理在心中;发明本心、致良知。 哲学化 思辨化 理论化 世俗化 明清 新活力 黄、顾、王 批判理学、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实用化 批判性 解析: 先秦:据材料“孔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并强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据所学可知,孟子主要思想是“仁政”,即给人民一定的土地,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并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人格修养,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6、据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强调礼法并施。 汉代:据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其中为限制君权提出了“天人感应”;同时为加强君权提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并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并主张”以刑辅德“的主张。 明清: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被称为“明清三大儒”,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政治上批判理学和君主专制;经济上,面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主张。 小提示: 24、这一时期,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
27、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末实行海禁和__________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闭关锁国 解析: 略 25、根据表格中时间的提示,填写出对应的历史事件(限中国史方面)。 时间 对应历史事件 589年 755年 1069年 1405年 1689年 答案: 时间 对应历史事件 589年 隋灭陈,统一全国 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405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1689年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出繁盛局面。589年,
28、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 根据所学可知,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根据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根据所学可知,1405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展到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发兵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 小提示: 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
29、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者。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治理,1885年、台湾亦升格为省。稍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虽逐渐被压缩,但他们本民族发展中的自主管理却得到较大的发挥。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
30、后治理边疆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内地化的历史背景。 答案:(1)相似之处:移民实边,开发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治理边疆与抵御侵略相结合;利用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2)历史背景:列强侵略加深,边疆危机、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实力;清政府边防意识增强;清政府内部权力结构变化;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相似之处:根据“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得出移民实边;根据“清廷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
31、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治理,1885年、台湾亦升格为省。稍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得出开发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根据“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虽逐渐被压缩,但他们本民族发展中的自主管理却得到较大的发挥”得出治理边疆与抵御侵略相结合;利用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2)晚清边疆治理内地化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列强侵略、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清政府的边
32、防意识和内部权力结构变化还有边疆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改变了地貌与
33、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衣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
34、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摘编自《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和地形。 影响: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2)变化:从不被认可、种植几乎停滞到逐渐认
35、可接受。 原因:不认可的原因是认识不够,缺乏烹饪技术,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可的原因是食品短缺,大辩论和农学家的推动,爱尔兰人的经验。 解析: (1) 原因:据材料“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正值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联系加强;据材料“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尤其是清朝人头税的废除,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和地形。 影响:积极:据材料……且
36、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并结合所学可知,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据材料“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据材料“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并结合所学可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手工业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消极:据材料……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并结合所学可知,过度的垦
37、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2) 变化:据材料“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可知,马铃薯最初在英国不被认可、种植几乎停滞;据材料“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可知,1794年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人们逐渐认可接受。 原因:不认可的原因:据材料“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
38、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可知,人们的认识不够,且缺乏烹饪技术,据材料“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可知,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可的原因:据材料“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可知,1794年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大辩论;据材料“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衣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
39、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可知,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的推动,爱尔兰人的经验。 小提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初期还是着力坚持挽救宝钞,永乐至宣德时期开展了好几次规模浩大的救钞运动,但因宝钞的受领性极低、贬值迅速而逐步归于失败……伴随着赋役体制的变迁,其对白银的依赖也日益被强化。 明政府在第一个世纪里,有半个世纪禁止铜钱交易,另半个世纪没有铸造1枚铜钱投放国内市场……民间只好自发通过私铸、析分好钱来弥补货币的不足,导致私铸之风交错而起,最后私铸泛滥成灾,无法收拾……民间称量银成为最后也是最佳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与市场几乎先后产生了对于称
40、量银的强烈需求机制,这个需求机制早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之前便已形成,是构成海外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视角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材料二 不是由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白银化,而是由于称量形态的白银直接成为主导货币,明代的白银货币行用产生了诸多弊端。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国家失去了通过货币发行调控市场的能力和利用货币流通量控制增加财政弹性的能力,因而长期陷于财政困境。 崇祯年间,马尼拉和日本两条白银输入通道相继中断,大明王朝深陷通货紧缩的泥潭,一场铺天盖地的经济危机由此爆发。 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纸币超发带来的恶性通胀产生了恐惧,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发行纸币,
41、由白银充当主要的货币职能,并且也没有铸造银元,使得经济的交易成本上升。 ——摘编自陈昆、杨小玲《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完成货币白银化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白银货币自由称量的特点给明清王朝的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①明朝前期纸币制度运行失败;②铜钱短缺,币制混乱;③赋税征银强化了对白银的依赖;④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输入中国,助力中国向货币白银化转型;⑤商品经济的发展。 (2)影响:①政府丧失货币发行权,长期陷于财政困境;②白银严重依赖进口,货币主权失控;③经济交易成本上升,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解
42、析: (1) 从材料中“政府初期还是着力坚持挽救宝钞,永乐至宣德时期开展了好几次规模浩大的救钞运动,但因宝钞的受领性极低、贬值迅速而逐步归于失败”可以看出明朝前期纸币制度运行失败;从材料中“民间只好自发通过私铸、析分好钱来弥补货币的不足,导致私铸之风交错而起,最后私铸泛滥成灾,无法收拾……民间称量银成为最后也是最佳的选择”可以看出铜钱短缺,币制混乱;从材料中“这个需求机制早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之前便已行成”可以看出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输入中国,助力中国向货币白银化转型;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应该还包括税收制度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 从材料中“国家失去了通过货币发行调控市场的
43、能力和利用货币流通量控制增加财政弹性的能力,因而长期陷于财政困境。”可以看出政府丧失货币发行权,长期陷于财政困境;从材料中“马尼拉和日本两条白银输入通道相继中断,大明王朝深陷通货紧缩的泥潭,一场铺天盖地的经济危机由此爆发”可以看出白银严重依赖进口,货币主权失控;从材料中“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纸币超发带来的恶性通胀产生了恐惧,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发行纸币,由白银充当主要的货币职能,并且也没有铸造银元,使得经济的交易成本上升”可以看出经济交易成本上升,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小提示: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元两代,中国东南地区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泉州为中心,形成了东方世界的
44、海洋经济圈。 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 宋末元初,泉州登上了它在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顶峰,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其贸易范围仍以通西洋为主。 南宋淳佑年间,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海交事业的蓬勃发展,泉州出现了第一次人口高峰,人口约合130万。据史籍估算,当时在泉州居留过的外国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有十几万人。 明朝洪武元年(1368),泉州置卫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
45、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宣布“防内贼勾连外倭,官民渔商各类人等内迁二十里,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泉州海外通商贸易基本禁绝。明朝后期-清朝前期,泉州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但地方政府对这些工场严加限制,限制生产规模,限制用工人数,限制经营范围。慢慢地,工场微利甚至亏损,工场主们转而购田置地。一丝迈向近代工业的光芒熄灭了。 ——摘自《第二个千年时代的泉州》 (1)泉州地区在宋元时期和明朝后期-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状况有何差别?为什么? (2)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为泉州及周
46、边地区经济发达,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意思相似即可) 明朝后期-清朝前期:泉州外贸萎缩。因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或者重农抑商)。(意思相似即可) (2)启示:①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②重视经济发展;③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要重视;④政府要重视新的经营模式。 解析: (1) 宋元时期:根据材料“宋元两代,中国东南地区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泉州为中心,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泉州登上了它在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顶峰,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可得出,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原因:根据材料“……宋元祐二年(10
47、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根据材料“……宋末元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其贸易范围仍以通西洋为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泉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 明朝后期-清朝前期:根据材料“……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泉州海外通商贸易基本禁绝”,可得出,泉州外贸萎缩。原因:根据材料“……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根据
48、材料“……但地方政府对这些工场严加限制,限制生产规模,限制用工人数,限制经营范围。慢慢地,工场微利甚至亏损,工场主们转而购田置地。一丝迈向近代工业的光芒熄灭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或者重农抑商)。 (2) 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重视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要重视;政府要重视新的经营模式等方面谈启示。 小提示: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耍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
49、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50、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中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有何危害?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专业化市场得到发展;店铺繁多;打破市坊界限;商品种类丰富,交易数额巨大;娱乐产业发达。 (2)政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危害: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