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真题1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体现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描绘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C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D哦,香雪小说背景是建国初期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
2、理解和分析能力。D.“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错,作品没有着笔于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未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它只是捕捉住瞬间,撷取几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将艺术描写聚焦在人物身上。细致入微地描绘她们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由此折射出生活的新旧嬗替。故选D。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D本题考查对诗歌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激扬文字”和“指点江山”都是
3、动宾结构,“指点江山”在动宾之间停顿,则“激扬文字”也应在动宾之间停顿。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比如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万户”指一万户;万家;官名。“侯”是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所以D项的正确停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故选D。小提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可根据以下原则:1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2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3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4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
4、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B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C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D香雪的小木盒呢,因为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答案:D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A项,“涌起”水或云气冒出。这里用来描述明月的升起,是恰当的。B项,“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句中新媳妇带着
5、庄严而恭敬的心情给战士擦拭身体。使用恰当。C项,“蠕动”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用来形容铁轨上有人像虫子一样在动,是恰当的。D项,“因为”连词,在因果关系复句中,连接表示原因的分句。本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条件关系的复句,结合后面的“还是”,分析可知,“因为”使用错误,应改为“尽管”。故选D。小提示: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
6、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罅隙(xi)山峦(ln)闺阁(gu)酣畅淋漓(hn)B嚣鸣(xio)荡漾(yn)脂膏
7、(zh)不事雕琢(dio)C揳入(q)铆钉(mo)倾吐(qng)清辉洋溢(y)D霓虹(l)衷心(zhng)消融(rng)霞蔚云蒸(wi)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山峦”的“峦”应读lun。C.“揳入”的“揳”应读xi。D.“霓虹”的“霓”应读n。故选B。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译文: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
8、业、解除疑惑的人。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参加反省自己,就知道明白而且行为没有错误了。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D项,选项翻译错误,正确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参省,反省。故选D。6、下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虽然雨后初霁,但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闪烁晶莹,连空气里也弥漫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B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颤。C南极用风雪做刻刀,将裸露的地表镌刻成肃穆的艺术品。沉迷冰山、
9、肆虐狂风和灿烂阳光被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巨作。D她们可以穿起花棉袄了,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有些姑娘的辫梢还缠上了夹丝橡皮精。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B.“振颤”的“振”应为“震”;C.“揉合”的“揉”应为“糅”;D.“橡皮精”的“精”应为“筋”。故选A。7、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
10、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A魏峨铆(mo)钉懦(nu)夫B淅淅历历嶙峋晨曦(x)C薄(bo)雾陡俏楔(xi)入D崔嵬罅(xi)隙吞噬(sh)答案:D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魏峨巍峨。B项,淅淅历历淅淅沥沥。C项,薄b,陡俏陡峭。故选D。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她对一系列重要角色的成功演绎,让观众看到她不但可以诠释好花旦角色,而且对青衣角色的把握也显得驾轻就熟。B中外少儿科
11、普精品书系是从建国60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少儿科普读物精品中遴选出来的,它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C新成立的歌德拍卖公司一鸣惊人,在举行的首次拍卖会上将齐白石的一件花卉草虫以2464万元成功拍出。D蓄积的内在力量,像一把利剑,让他对世界对人生的体悟如此深入,以至他非写下它们不可。答案: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推测词语的意思,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A项,“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熟悉,办着容易,句中是说人物对青衣角色的把握非常容易,符合语境;B项,“遴选”,谨慎选择,句中形容对科普作品的选择,符合语境;C项,“一鸣惊人”,比喻平
12、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与前面“新成立”矛盾;D项,“体悟”,体会,领悟,句中形容人物对世界对人生的体会,符合语境。故选C。小提示: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
13、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是一位伟人。他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qi)的胆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慷。同时,他又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B戴望舒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攸长寂寥(lio)的雨巷,颓圮(q)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C徐志摩说,“痛苦与快乐是浑成一片的”。当诗人心头有新娘倩影在荡漾(yng),当诗人在刻骨铭心的回忆中漫溯(s),当诗人轻轻
14、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这柔肠百结啊,凝成了再别康桥。D艾青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捕捉富有特征的意象,他用“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fi)”“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等破败景象营造了悲惨凄凉的气氛,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yn)河的无限思念和无比同情。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A项,“气慷”中的“慷”应改为“概”。B项,“攸长”中的“攸”应改为“悠”;“颓圮”中的“
15、圮”应读作“p”。C项,正确。D项,“瓦菲”中的“菲”应读作“fi”。故选C。10、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2)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3)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全文的线索,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A紧锣密鼓焕然一新贯串B如火如荼耳目一新贯串C紧锣密鼓耳目一新贯穿D如火如荼焕然一新贯穿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
16、,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紧锣密鼓”,意思是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语境指反右斗争处于紧张时刻,用“紧锣密鼓”。第二空:“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语境指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令看到的人感到新鲜,用“耳目一新”。第三空:“贯串”,意思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贯穿”,意思指通达,贯通。“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词义重点是通过、透过事物内部、中间。语境指假洋缎被面是全文的线索,用“贯穿”更好。故选C。课内阅读11、分别用两
17、三个词语来形容你对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印象。答案:小通讯员:纯真、质朴、高尚新媳妇:美丽、善良“我”:朴实、真诚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与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有关的描写,并对其进行分析概括。通讯员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可以看出小通
18、讯员纯真、质朴、高尚。新媳妇,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羞涩。一条印着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所以她十分珍惜这条被子。小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让本来就拙于与女性打交道的小战士很为难。经过女文工团员做工作,她终于同意借被子,同时心里对小通讯员充满了歉意。可以看出新媳妇美丽、善良。“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
19、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可以看出“我”朴实、真诚。12、对本单元所选四首诗歌的赏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诗作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的气势。B闻一多的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选取落日、石砾、岩壁、蜘蛛等意象,组成一个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描绘
20、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只是一个仅存于心中的天堂。D雪莱在致云雀中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等,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表达了对云雀的赞美之情。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错误。雪莱的致云雀想象丰富,诗人运用大量比喻和夸张,使诗歌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想象奇特,语言瑰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故选D。13、品读上阕中“看”领起的七句词,分析其中有哪些意象,并概括这七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沁园春长沙答案:(1)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
21、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2)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湘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画面。这个画面展示秋高气爽、充满力量、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学生判定词中的意象并分析和概括意境的能力。首先找到“看”领起的七句词句,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然后找出带有作者情感的客观景物,即意象,它们依次为: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然后赏析这七句勾勒的意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
22、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这个画面展示秋高气爽、充满力量、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14、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锤炼关键字,能使诗歌
23、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分析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答案:“击”字写出了鹰飞得迅捷矫健。“翔”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的蓬勃生命力。“竞”本义是竞相追逐,这里深刻地概括并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万物都在竞相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诗句意思是: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击,搏击。这里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的蓬勃生命力,表达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竞,本义是竞相追逐,这里指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
24、自由地生活。写到此诗人激发起内心的豪情,有了下面的一问。15、诗歌讲究“炼字”,好的字眼往往能让诗歌意象更加凝练生动、耐人寻味。请简要赏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二字。答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击”字有撞击、搏击的意思,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字写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就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表现了鱼游水中的那种轻快自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诗歌中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这个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击”为搏击、撞击的意思;“翔”为翱翔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描绘画面,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翔,鱼在清澈的
25、水里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畅游。最后要写出该字的表达效果,一个“击”字写出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一个“翔”字写出了鱼游水中的那种轻快自在。所以这句诗中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16、小说着力塑造了通讯员这一形象,请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其特点。百合花答案:(1)从带路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纯洁,憨厚朴实,拘谨腼腆;(2)从借被中可以看出他的憨厚,不善言辞;(3)最后他壮烈牺牲表现他的崇高精神,对革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与通讯员有关的描写,并对其进行分析概括。从通讯员总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借被子
26、又想送回去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憨厚,不善言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最后壮烈牺牲,可以看出他舍己救人、对革命和人民的忠诚。17、阅读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完成小题。分析第三次描写小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因肩膀上的破洞而被认出;他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破洞。答案:唤起读者对战争场面的联想,战斗的紧张激烈使通讯员无暇顾及衣服上的破洞,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既与之前新媳妇没能给通讯员缝补的情节呼应,也浓墨重彩地表现出她对战士的深情厚意。此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妙处的能力。阅读文本可知,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
27、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故第三次细节描写不仅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18、对百合花这篇短篇小说,当年茅盾先生曾将之概括为“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而袁俊华却认为“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的关怀”。你怎么看
28、?答案:【观点一】我认同茅盾先生的看法。从写作背景看,在当时冷峻的社会现实中,作者“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从这些话中,我们体会到本文主要是表现战时人与人之间的可贵情感的。百合花是纯洁高尚的象征,这既是通讯员的人格写照,也是新媳妇的美好品质,文章最后“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在这里百合花被子象征着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规品质,表达了人民对
29、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观点二】我认同袁俊华的观点:这主要从“我”这一形象入手考虑。从结构线索来看,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并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生气发生兴趣亲热起来)“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总攻开始后(月夜的思念、牵挂)“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我”内心无限的悲痛)。从陌生到牵挂,最后随着通讯员的牺牲结束,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小说对“我”这种朦胧的情愫的描摹是青春、美丽、动人的。这种文学的描写与渲染,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男人、多情美丽的女人,但
30、最终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巧妙地把这场悲剧置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中,又使得这种浓浓的悲剧意识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是爱情之花凋谢之后激发人们对青春生命的关注。本题考查评价作者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式问答题,学生先选择一个观点,在从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语句或例子。如认同茅盾先生的看法,可结合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行为举止分析;如“我”赶不上小通讯员的脚步,他会慢下来等待,面对危险,他选择牺牲自己救了战友,可见解放军的崇高品质;而新媳妇在通讯员借被子时和他有些“矛盾”,在发现通讯员受伤,并听了他的事迹之后,执着地给他缝衣服破洞,不顾那床新被子是自己新婚的被子,小心地铺
31、进棺材,则体现了人民真诚爱护解放军的心理;被子上的“百合花”就象征着这种军民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也是他们高尚美好人格的象征。如认同袁俊华的意见,可看出该观点是评价作者人文关怀的创作意图的,作者化身为“我”,在文中是与通讯员接触最多的人,是通讯员的命运的见证者,无论是与他赌气,渐渐熟悉、牵挂,还是最后面对他去世时不敢置信的悲痛,都体现出战争对美好生命的摧残,而悲剧就是把美好摧毁给人看,因此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但在悲剧中,作者描写的“我”、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虽然初相识,不熟悉,却建立起超越一般情感的联系,当通讯员去世,更容易引发人们对于美好青春与生命的感慨。19、赏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2、”。答案:含蓄回答上片的一问,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此句也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1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并联系全诗写作背景、作者等信息,抓住诗句中主要意象、关键词语,从手法和情感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设问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句话是在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联系全诗,这是对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33、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里运用了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祖逖率军北伐,船行至长江中央时,祖逖击桨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明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小提示: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20、哦,香雪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一节
34、,小说为何写同学们的奚落?答案:同学们的奚落,促使香雪思考台儿沟的“贫穷”是自己受歧视的原因,引发她对自动铅笔盒的猜测和渴望,推动情节的发展。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写同学们的奚落,主要有两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小说写同学们故意问她家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同桌把自己的自动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写香雪父亲为她制作的小木盒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这是一处鲜明的对比。下文写到“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对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值肯定非同寻常”。可见,同学们的奚落,促使香雪思考台儿沟的“贫穷”是自己受歧视的原因,引发她对自动铅笔盒的猜测和渴望。写同学们的奚落这一情节主要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15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