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建筑设计 1.1 建筑概况 (1)、设计题目: 上海市第一中学办公综合楼 (2)、建筑面积: 4040m2 (3)、建筑总高度:(室外地坪算起)15.300m (4)、建筑层数: 四层 (5)、结构类型: 框架钢结构 1.2 工程概况 该办公楼为四层钢结构框架体系,建筑面积约4040m2,建筑物平面为矩形。层高3.6m,室内外高差0.45m,其它轴网尺寸等详见平面简图。 1.3 设计资料 1.3.1 拟建建筑物所在地 主要街道 北 10m 次要街道
2、 南 50m 5m 建筑用地红线 80m 2.建筑面积和层数 该建筑总建筑面积4040m2,4层。 3. 气象、水文、地质资料 上海市 地基土性质 密实粘性土 冰冻期 约1周 最大冻土层深度 80mm 地下水性质 无侵蚀性 地下水位标高 最高-1.1m;最低-3.0m 室外计算温度 冬季-2℃;夏季32℃ 最高/最冷温度月份 7月/1月 最高/最低温度 39℃/-10℃ 年降水量 1132mm 主导
3、风向 东南 基本雪压(kPa) 0.20 基本风压(kPa) 0.55 地震设计烈度 7度(0.1g) 地震分组 第一组 场地土类别、地基承载力 场地Ⅲ类;ƒa=180kPa 1.3.4 设计说明 (1)屋面做法: 防水层: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20mm厚1:3水泥沙浆找平层; 100mm厚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焦渣找坡(最薄处30mm厚,最厚处150mm);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总厚度150mm,折算厚度100mm); 轻钢龙骨吊顶。 (2)楼面做法: 20mm厚大理
4、石面层; 20mm厚1:3干硬性水泥沙浆找平层;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总厚度150mm,折算厚度100mm); 轻钢龙骨吊顶。 (3)墙体 外墙为双层聚氨脂PU夹芯墙板240mm厚; 内墙为双层聚氨脂PU夹芯墙板240mm厚; 卫生间采用C型轻钢龙骨隔墙 1.4 建筑要求 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耐火等级为II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 1.5 采光、通风、防火设计 (1)、采光、通风设计 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门窗位置,从而形成“穿堂风”,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便于通风。 (2)、防火设计 本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的内部装修、陈设均应做到难燃化,以减少火
5、灾的发生及降低蔓延速度,公共安全出口设有五个,可以方便人员疏散。在疏散门处应设有明显的标志。各层均应设有手动、自动报警器及高压灭火水枪 1.6 建筑细部设计 (1)、建筑热工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 (2)、建筑体型设计应有利于减少空调与采暖的冷热负荷,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以利节能。 (3)、采暖地区的保温隔热标准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4)、室内应尽量利用天然采光 2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2.1 梁柱面、梁跨度及柱高的确定 2.1.1 初估截面尺寸 板厚:取===97.5mm
6、 取120mm 纵梁:高==()6000=400mm~300mm 取450mm 横梁:高==()7800=520mm~390mm 取500mm 纵梁的宽度b=300mm 横梁的宽度b=2400mm 2.1.2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1)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7、
8、 注: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压力增大系数 按简支状态计算柱的负载面积 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取7kN/m2 为验算截面以上的楼层层数 (2) 注: 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本方案为三级框架,则取0.688 为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则取205kN/㎜2 (3)计算过程 =1.3×(3.9+3.9
9、×6×7×4=1703.52(kN) =1703.52×103/(0.688×205)=12078.3(mm 2) 考虑弯矩及倾覆压力作用的影响取: (1.3 ~ 1.5)A =(1.3 ~ 1.5)×12078.3 = 15701.8 ~18117.5mm 2 所需截面回转半径:iy =5200mm/80mm = 65.00mm 取柱截面:□ 400mm×400mmm×20mm×20mm 因此:取柱b×h=500mm×500 mm即可满足设计要求 梁: 纵梁:h×b×tw×t=500mm×300mm×10mm×12mm 横梁:h×b×tw×t=450mm×240
10、mm×8mm×10mm 2.1.3 梁柱布置图 图2.1 梁柱布置图 3.压型钢板采用YX-200-600(V200),板厚1mm,有效截面惯性矩Ief=100.64cm4/m,有效截面抵抗矩Wef=27.37cm3/m,一个波距宽度内截面积As=321.42mm2,自重0.15KN/m2 项目 截面尺寸 偶见截面特性 重量 ∕(KN∕m) h ∕mm b ∕mm tw ∕mm t ∕mm A ∕cm2 Ix ∕cm4 Iy ∕cm4 ix ∕c
11、m iy ∕cm 纵向框架梁 500 300 10 12 119.6 51862.07 5403.96 20.82 6.72 0.92 横向框架梁 450 240 8 10 82.4 28536.46 2305.83 18.6 5.28 0.6340 次梁 450 240 8 10 82.4 28536.46 2305.83 18.6 5.28 0.634 框架柱 400 400 20 20 232 65589.33 21357.33 16.81 9.59 1.785 结构构件初选截面参
12、数 2)柱高度 底层计算高度h=3.6m+1.6m=5.2m,其中3.6m为底层层高,1.6m为预估室内地坪至柱脚底板底面的高度。其它柱高等于层高即3.6m,由此可得到框架计算简 图 3 荷载汇集 一、 屋面均布荷载 1. 恒载 单位 APP改性沥青防水
13、 0.35KN∕m2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02=0.40KN∕m2 100mm厚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3.5×0.1=0.35KN∕m2 焦渣找坡(最薄处30,最厚150) 10×0.14=1.40KN∕m2 100mm现浇混凝土结构层(这算厚度) 25×0.10=2.50KN∕m2 1mm厚压型钢板 0.15 KN∕m2 轻钢龙骨吊
14、顶 0.12 KN∕m2 合计 5.27 KN∕m2 屋面面积 55.2×18.3=1010.2m2 屋面均布恒载标准值 5.27×1010.2=5323.5KN 2.活载 不上人屋面 0.5 KN∕m2 雪载
15、 0.2 KN∕m2 活荷载与雪荷载不同时考虑,取二者最大值 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1010.2×0.5=505.1KN 二、 楼面均布荷载 1. 恒载 大理石面层 28×0.02=0.56 KN∕m2 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02=0.40 KN∕m 100mm现浇混凝土结构层
16、 25×0.1=2.5 KN∕m2 1mm厚压型钢板 0.15 KN∕m2 轻钢龙骨吊顶 0.12 KN∕m2 合计 3.73 KN∕m2 2. 活载 楼面活荷载 2.0 KN∕m2 走廊、楼梯的活荷载 2.
17、5 KN∕m2 为简化计算,本设计偏于安全楼面均布荷载统一取2.5 KN∕m2 计算。 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1010.2×2.5=2525.5 KN 三、 构件自重 1. 柱 1~4层 1.785×3.6=6.426KN 2.梁 横向框架梁 KL1 CL1 0.634×7.8=4.95KN 纵向框架梁 KL2 0.92×3=2.76KN KL3 0.92×6=5.52KN KL4 0.92×7.2=6.624KN
18、 柱自重 层数 计算高度 (mm) 截面 (mm4 ) 数量 (根) 单位重量 (KN∕m) 总重 (KN) 1层 5200 400×400×20×20 48 1.785 445.54 2~5 3600 400×400×20×20 48 1.785 308.45 各层柱荷载:Gz1= 445.54KN,Gz2=Gz3=Gz4=308.45KN 梁自重 类别 净跨 H型截面 数量 (根)
19、 单位重量 (KN∕m) 总重 各层重量(KN) 横梁 7400 450×240×8×10 38 0.634 178.27 393.38 2300 450×240×8×10 19 0.634 27.72 纵梁 2600 500×300×10×12 16 0.92 38.27 5600 500×300×10×12 24 0.92 123.65 6800 500×300×10×12 4 0.92 25.02 3. 墙体 (1)内外墙 双层聚氨脂PU夹芯墙板240mm厚
20、 0.60KN∕m2 1层墙面积 ①和⑦轴线墙体面积2×(3600﹣450﹣120)×(18300﹣400×3)=103.6m2 ②到11轴线墙体面积17×(7800-400)×(3600-450-120)=381.2 m2 A和E轴线墙体面积 2×55200×(3600-450-120)=334.5 m2 C和D轴线墙面积 (42000+36000)×(3600﹣450﹣120)=236.34 m2 内外墙总面积103.6+381.2+334.5+236.34=1055.64 m2 墙体重量为 1055.64×0.6=633.4KN
21、 隔墙 C型轻钢龙骨隔墙 0.43KN∕m2 1520×4×(3600-120)=5.3 m2 隔墙重量 5.3×0.43=2.27KN 一层墙体重量为 633.4+2.27=635.7KN 二层和四层墙体分别为 ①和⑦轴线墙体面积2×(3600﹣450﹣120)×(18300﹣400×3)=103.6m2 ②到11轴线墙体面积18×(7800-400)×(3600-450-120)=403.6 m2 A和E轴线墙体面积 2×55200×(3600-450-120)=33
22、4.5 m2 C和D轴线墙面积 (42000+36000)×(3600﹣450﹣120)=236.34 m2 内外墙总面积103.6+403.6+334.5+236.34=1078 m2 墙体重量为 1078×0.6=646.8KN 隔墙 C型轻钢龙骨隔墙 0.43KN∕m2 1520×4×(3600-120)=5.3 m2 二四层墙体重量分别为 646.8+2.27=649.1KN 4.女儿墙自重 女儿墙采用与屋面板整体现浇,女儿墙高度为900mm,厚度
23、为200mm,外层装饰同外墙,内层装饰为混合砂浆墙面。 单位长度重量:(0.6+1.6+0.32)×0.9=2.27kN/m 总长度:(55.2 +18.3×2=147m 总重量:G5=2.27×147=333.69kN 四、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各层集中质量 层数 恒载 (KN) 0.5活载(KN) 合计(KN) 一层 3768.05+445.54+393.38+635.7=5242.7KN 1262.8 6505.5 二层 三层 3768.05+393.38+
24、308.45+649.1=5119KN 1262.8 6381.8 四层 393.38+5323.5+333.69+0.5×(308.45+649.1)=6529.3 252.6 6782 房屋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6505.5+6381.8+6381.8+6782=26051.1KN 5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侧移验算 一、地震作用计算 1.层间侧移刚度计算 (1)梁线刚度计算 钢材的弹性模量。 在框架结构中,现浇楼面的楼板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
25、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小框架的侧移,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取,对中框架取,其中为梁截面惯性矩。 框架梁线刚度 编号 截面 (h×b×tw×t/mm4) 惯性矩(I0×/mm4) 跨度 (L/mm) 边框架梁 中框架梁 Ib=1.2×I0 (×/mm4) Kb= (×/ kN·m) Ib =1.5×I0 (×/mm4) Kb= (×/kN·m) 纵向框架梁 500×300×10×12 51862.07 6000 62234.48 2.136 77793.1
26、2.67 横向框架梁 450×240×8×10 28536.46 7800 34243.75 0.904 42804.7 1.13 次梁 450×240×8×10 28536.46 2700 34243.75 2.612 42804.7 3.27 () 柱线刚度计算 柱的线刚度计算公式Kc= 计算 表5.2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 楼 层 柱子 类别 根 数 h /m Ic(×/cm4) Kc/ (× kN·m) / (× kN·m) D(×kN /m)
27、 /(×kN /m) 小计 每层 合计 二 三 四 层 中 框 架 中 柱 18 3.6 6.5589 3.753 8.8 1.172 0.369 1.282 23.076 37.189 边 柱 18 3.6 6.5589 3.753 2.26 0.301 0.131 0.455 8.19 边 框 架 中 柱 4 3.6 6.5589 3.753 7.032 0.937 0.319 1.108 4.432 边 柱 4 3.6 6.5589 3.753 1.808 0.241 0.10
28、8 0.375 1.5 一 层 中 框 架 中 柱 18 5.2 6.5589 2.600 4.4 1.692 0.594 0.685 12.33 24.524 边 柱 18 5.2 6.5589 2.600 1.13 0.435 0.384 0.443 7.974 边 框 架 中 柱 4 5.2 6.5589 2.600 3.516 1.352 0.553 0.638 2.552 边 柱 4 5.2 6.5589 2.600 0.904 0.348 0.361 0.41
29、7 1.668 一般层: 首 层: 5.2 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表5.3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 层 次 4 6782 6782 37.189 0.0182 0.2124 3 6381.8 13163.8 37.189 0.0354 0.1942 2 6381.8 19545.6 37.189 0.0526 0.1588 1 6505.5 26051.1 24.524 0.1062 0.1062 5.3 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
30、算 本设计,结构高度不超过40米,质量和高度延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匀,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可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本建筑位于上海市,为Ⅲ类场地,第一组,设防烈度7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查表得结构地震周期值=0.45(s),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0.08,阻尼比=0.035。 Tg < T1 =0.705s <5Tg =5×0.45=2.25s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等效的底部剪力标准值 =0.060×0.85×26051.1=1328.7 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 Tg = 0.45 s ,T1 =0.705s >1.4Tg =1.4×0.45=
31、0.63 s =0.08 T1 +0.01=0.08×0.705+0.01=0.0664 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Fn =FEK = 0.0664 ×1328.7= 88.23 kN 4.3.1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及楼层地震剪力 Hi — 第i个质点的计算高度。 Fi — 第i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楼层地震剪力: 具体计算见表4—4。 表4—4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楼层 /m /m /kN /(kN·m) GiHi FEK(1-) /kN /kN /kN 4 3.6 16 6782 10
32、8512 0.391 1240.47 88.23 485.02 573.25 3 3.6 12.4 6381.8 79134.32 0.285 —— 353.53 926.78 2 3.6 8.8 6381.8 56159.84 0.202 —— 250.57 1177.35 1 5.2 5.2 6505.5 33828.6 0.122 —— 151.34 1328.69 4.3.2 楼层地震剪力调整 按抗震规范规定:各楼层地震剪力,剪力系数:=0.019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公式计算 表4—
33、5 楼层地震剪力调整 层数 /kN /kN 备注 4 573.25 6782 6782 128.86 满足 3 926.78 6381.8 13163.8 250.11 满足 2 1177.35 6381.8 19545.6 371.37 满足 1 1328.69 6505.5 26051.1 494.98 满足 由以上计算可知各楼层地震剪力均满足要求。 4.3.3 楼层地震剪力作用下横向框架侧移 楼层地震剪力作用下横向框架侧移等于层间剪力除以楼层侧移刚度,计算过程如表4—6所示。 表 4—6 楼层地震剪力
34、作用下横向框架侧移 楼层 hi/m Vi/kN Di/(×104kN/m) Ui=v i/Di/m 4 3.6 573.25 37.189 0.0015 3 3.6 926.78 37.189 0.0025 2 3.6 1177.35 37.189 0.0032 1 5.2 1328.69 24.524 0.0054 4.3.4 考虑节点域剪切变形对侧移的修正 考虑节点域剪切变形对侧移的修正,由于本结构横向框架梁及框架柱截面没有改变,故每层的侧移修正系数相同,计算如下: 由横向框架梁的截面参数可知: 梁的腹板平均高度:hbm=43
35、0 mm 梁截面的平均惯性矩:Ibm=28536.46 cm4 柱的腹板平均高度:hcm=360mm 柱截面的平均惯性矩:Icm=65589.33 cm4 节点域腹板平均厚度:tm=20mm Km=hcmhbmtmG=430×360×20×26051.1kN·m = 0.8065×105 kN·m 修正系数: 层间位移角 ,满足要求,见表 表4—7 框架侧移及修正 楼层 hi/m ui/m 4 3.6 0.0015 1.25 0.0019 0.0158 1/1895 1/30
36、0 3 3.6 0.0025 1.25 0.0031 0.0139 1/1161 2 3.6 0.0032 1.25 0.0040 0.0108 1/900 1 5.2 0.0054 1.25 0.0068 0.0068 1/765 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剪力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取④轴横向框架计算。 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的计算 框架反弯点高度计算 y = y0 + y1 +y2+y3 ——反弯点到柱下端结点的距离,
37、即反弯点高度; y0——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y1——上下横梁线刚度比对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的修正系数; y2——上层层高变化修正系数; y3——下层层高变化修正系数。 y0根据框架总层数、该柱所在层数和梁柱线刚度比查表得。 计算过程见表4—8、表4—9 。 表4—8 边柱(中框架A轴柱、D轴柱)的反弯点高度比 楼层 hi/m 4 3.6 0.301 0.201 0.000 0.000 0.000 0.201 3 3.6 0.301 0.351 0.000 0.000 0.000 0.351 2 3.6 0.3
38、01 0.545 0.000 0.000 -0.050 0.495 1 5.2 0.435 0.783 0.000 0.000 0.000 0.783 表4—9 中柱(中框架B轴柱、C轴柱)的反弯点高度比 楼层 hi/m 4 3.6 1.172 0.409 0.000 0.000 0.000 0.409 3 3.6 1.172 0.450 0.000 0.000 0.000 0.450 2 3.6 1.172 0.500 0.000 0.000 -0.050 0.450 1 5
39、2 1.692 0.581 0.000 0.000 0.000 0.581 4.4.2 框架柱端弯矩计算 以中框架为例进行计算,边框架和纵向框架的计算方法、步骤与横向中框架完全相同。故不再在赘述。 (1)框架柱剪力及弯矩计算,采用D值法。 计算公式: 第i层第k根柱所受的剪力: 第i层第k根柱下端弯矩: 第i层第k根柱上端弯矩: 具体计算过程见表4—10、表4—11。 表4—10 边柱(A、D轴)柱端弯矩 楼层 h/m Dik/(×104kN/m) Di/(×104kN/m) Vi/kN Vik/kN y Mc上 /(kN·m) Mc下
40、 /(kN·m) 4 3.6 0.455 37.189 573.25 7.01 0.201 -20.16 -5.07 3 3.6 0.455 37.189 926.78 11.34 0.351 -26.49 -14.33 2 3.6 0.455 37.189 1177.35 14.40 0.495 -26.18 -25.66 1 5.2 0.443 24.524 1328.69 24.00 0.783 -27.08 -97.72 表4—11 中柱(B、C轴)柱端弯矩 楼层 h/m Dik/(×104kN/m
41、) Di/(×104kN/m) Vi/kN Vik/kN y Mc上 /(kN·m) Mc下/(kN·m) 4 3.6 1.282 37.189 573.25 19.76 0.409 -42.04 -29.09 3 3.6 1.282 37.189 926.78 31.95 0.450 -63.26 -51.76 2 3.6 1.282 37.189 1177.35 40.59 0.450 -80.37 -65.76 1 5.2 0.685 24.524 1328.69 37.11 0.581 -80.8 -
42、112.12 (2)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根据节点平衡,由柱端弯矩求梁端弯矩。梁端按其线刚度分配。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两端弯矩、剪力及框架柱轴力计算结果见表4—12。 框架两端弯矩、剪力及框架柱轴力 层 L A轴柱 AC跨 A轴柱 Mc下/ (kN·m) Mc上/ (kN·m) Mb左/ (kN·m) Mb右/ (kN·m VAC/kN NA/kN VC/kN 4 7.8 -5.07 -20.16 1.0 20.16 10.93 -3.99 3.99 7
43、01 3 7.8 -14.33 -26.49 1.0 31.56 24.01 -7.12 11.11 11.34 2 7.8 -25.66 -26.18 1.0 40.51 34.35 -9.60 20.71 14.40 1 7.8 -97.72 -27.08 1.0 52.74 38.11 -11.65 32.36 24.0 框架两端弯矩、剪力及框架柱轴力,剪力 层 L C轴柱 CD跨 C轴柱 Mc下/ (kN·m) Mc上/ (kN·m) Mb左/ (kN·
44、m) Mb右/ (kN·m VCD/kN Nc/kN VC/kN 4 2.7 -29.09 -42.04 0.26 0.74 31.95 31.95 -23.67 19.68 19.75 3 2.7 -51.76 -63.26 0.26 0.74 70.19 70.19 -52.00 64.56 31.95 2 2.7 -65.76 -80.37 0.26 0.74 100.42 100.42 -74.38 129.34 40.59 1 2.7 -112.12 -80.8 0.26 0.74 108.45
45、 108.45 -80.33 198.00 37.1 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图 5 风荷载计算分析 5.1 风荷载计算 5.1.1 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W0=0.55kN/m2(设计基准期50年),地面粗糙度为C类(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计)。 5.1.2 风荷载计算 由荷载规范可知,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 其中风荷载体型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高度z处
46、的风振系数。 由于T1=0.705>0.25s,按荷载规范的要求应考虑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此处仅考虑第一振型。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0009—2001)第7.4节得: 0.62W0T12=0.62×0.55×0.7052=0.169kN·s2/m2,因此脉动增大系数=1.990 房屋高宽比H/B=16.0/55.2=0.29,因此=0.40; 风荷载作用下各楼层处的水平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 hi、hi+1——第i层和第i+1层的层高,计算顶层时hi+1取女儿墙高度的两倍; B——房屋的纵向宽度。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5—1、表5—2。 表5—1 风振系数计算
47、 楼层 Hi、/m 4 16 1.990 0.40 1.00 0.76 2.05 3 12.4 1.990 0.40 0.74 0.74 1.80 2 8.8 1.990 0.40 0.40 0.74 1.43 1 5.2 1.990 0.40 0.16 0.74 1.17 表5—2 各层风荷载计算 楼层 Hi、/m us W0/ (kN/m2) Wk/ (kN/m2) Fwi/kN Vwi/kN 迎风面 背风面 4 16 2.05 0.76 0.8 -0.5 0
48、55 1.10 163.94 163.94 3 12.4 1.80 0.74 0.8 -0.5 0.55 0.95 188.78 352.72 2 8.8 1.43 0.74 0.8 -0.5 0.55 0.76 151.03 503.75 1 5.2 1.17 0.74 0.8 -0.5 0.55 0.62 123.21 626.96 风荷载作用下层间剪力简图5—1所示。
49、 风荷载作用下层间剪力 5.2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与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方法相同,采用D值法。 5.2.1 风荷载作用框架侧移验算 风荷载作用框架侧移计算如表5—3。 楼层 /m /kN / (×104kN/m) /m [] 4 3.6 163.94 37.189 0.00044 1.25 0.00055 0.0066 1/6545 1/300 3 3.6 352.72 37.189 0.00095 1.25 0.00119 0.0061
50、1/3025 2 3.6 503.75 37.189 0.00135 1.25 0.00169 0.0049 1/2130 1 5.2 626.96 24.524 0.00256 1.25 0.00320 0.0032 1/1625 从上表计算可知,满足要求。 5.2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与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方法相同,采用D值法。 5.2.1 风荷载作用框架侧移验算 风荷载作用框架侧移计算如表5—3。 楼层 h/m Dik/(×104kN/m) Di/(×104kN/m) Vi/k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