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讲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分类,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学测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价,学业成绩的测量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从量的测量(事实判断)和质的描述(价值判断)两方面进行。,相关概念:,测验,:用以测量个体行为的工具。,测量,:运用某种准则确定人、物体或事件的数量的过程。,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领域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一
2、定的客观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对考核的结果以数量化描述的过程。,教育评价:,在系统、科学和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以促进教育发展的活动。,教学评价的功能,教育功能,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教学评价为教学活动提供有效诊断和反馈,强化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主要包括:,定向,、,诊断,、,反馈,、,改进,、,强化,。,管理功能,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是指可以利用教学评价来鉴别、区别学生的水平,给予选拔淘汰,适当安置,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主要包括:,选拔淘汰,、,区别安置,、,评定教师业绩,。,教学评价的分类,诊断性评价:,
3、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作出评价,。,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目的,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采取补救措施,改进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案,证明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预言在后续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作用,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确定学习效果,评定学业成绩,评优重点,素质、过程,过程,结果
4、手段,前期相关成绩记录、特殊编制的测验、观察、调查,形成性测验、作业、日常观察,考试,测试内容,必要的预备性知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生理、心理、环境等等特征样本,课题和单元目标样本,课程目标的广泛样本,试题难度,较低,依教学任务而定,中等,实施时间,课程或学期学年开始时,教学过程中需要时,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经常进行,课程或一段教程结束后,一般每学期,1-2,次,主要特点,回顾式,前瞻式,总结性,教学评价的方法,绝对评价:,指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一个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指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其
5、余对象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优劣的评价方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指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教学测量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运用各种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对教学活动中的事物作出数量化的描述。,特点,:,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测量量表的类型,类别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教学测量的质量评价,信度:,测量信度是指测量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效度:,效度通常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度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它是衡量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或准确性的质量指标。,难度:,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试题对学生
6、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适合程度的质量指标,。,区分度:,试题的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考生的区别程度和鉴别能力。,方法,意义,程序,一致性,重测法,稳定性量数,以相同的测验对同一批考生在不同的时间内测量两次,同一测验不同时间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复本法,等值性量数,以等值的两个测验在同一时间内测量同一批考生,等值的两个测验在同一时间所得结果的一致性,重测复本法,稳定及等值,性量数,以等值的两个测验在不同时间内测量同一批考生,同一测验中在所包含的各试题上所得成绩的一致性,折半法,内部一致,性量数,实施一次测验,将测验分成等值的两半,计算这批考生在两半测验上所得分数相关性并用公式加以校正,库理
7、法,实施一次测验,计算每个题目的难易度和考生得分的方差,代入公式,系数法,实施一次测验,计算每题的方差和考生得分的方差,然后代入公式,测,量,信,度,的,估,计,方,法,效度的类型,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量的内容的代表性程度,。,效标效度:,所谓效标关联效度是指寻找到一种能够反映测验有效的客观标准(亦称效标),进而考虑这个测验与这种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这种相关程度愈高,则测验的效度愈好,。,结构效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心理上的结构特征的程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材深广度的处理,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8、教材中能力和思想教育因素的挖掘。,概念和规律的讲解。,联系实际。,演示实验的操作和讲解。,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思维。,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教师的语言表达。,演示实验的选择和运用。,教师的板书、板画。,课型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态度,掌握教材的程度。,课堂习题的选择。,课外作业的布置。,教态。,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利用率。,课程进度和学生负担。,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堂教学秩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表现。,对思想教育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指的是,对由各个具有模糊性评价因素组成的、与评价对象保持一定模糊关系的
9、对象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对所获得的大量模糊信息进行量化处理,进而对评价对象作出在多大程度上优或劣的模糊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模糊评价的实施,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制作评价表,评价的实施与评价信息的整理,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量化处理,建立子因素模糊评价集,对主因素,F,i,的模糊评价,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评价项目,(主因素),序号,评 价 内 容,(,子因素,),评价等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教学内容,1.1,教材深广度的处理,1.2,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处理,1.3,教材中能力和思想教育因素的挖掘,1.4,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讲解,1.5,
10、比喻或联系实际,1.6,演示实验的操作和讲解,教学方法,2.1,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思维,2.2,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2.3,教师的语言表达,2.4,教师的板书、板画,2.5,演示实验的选择和运用,2.6,课型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态度,3.1,掌握教材的程度,3.2,课堂习题的选择,3.3,课外作业的布置,3.4,教 态,3.5,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利用率,3.6,课堂进度和学生负担,教学效果,4.1,学生的学习行为,4.2,学生的学习意识,4.3,课堂教学秩序,4.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5,学生学习能力的表现,4.6,对思想教育的效果,主要因素,F,i,F,i,F,il,F,ij,价
11、价,选择 等,级,评价,人员,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好,较好,一般,较差,差,A,1,A,2,A,3,A,4,A,5,A,6,A,k,学业成就的测量与评价,评 定 的 内 容,采 用 的 主 要 方 法,学习兴趣、动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思想行为表现,观察法,问卷法,观察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观察法,测验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发展,测验法,基本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以观察学生的某种行为表现,如实地做出记录,由此判断学生达到某种等级水平的方法。,问卷法:问卷法是通过书面提出问题,质询、调查所要了解的情况,从而间接地进行评定的方法。,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
12、的一组试题,对学生进行施测,根据学生所得的分数作出等级评定的方法。,测验的类型,常模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中的平均成绩(常模)作为参照物。这种测验可以说明某一学生的测验分数在该团体中所占的相对位置,其主要功能是在学生中分类排队,用于选拔,或在校内编班、编组。,目标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是以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参照物。这种测验说明学生是否达标和达标的程度。,测验编制步骤,明确测验目的和目标,制定测验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试题,集合成测验试卷,将测验科学化、标准化,测验结果的统计,编制次数分布表,绘制次数分布图,计算平均数,计算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以色列教育
13、学家利维(,A.Lewy,)将教育评价的历史分成,3,个时期:,第一,古典的考试型时期: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已理解所学知识,并记住一些部分。如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教育和我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中,多用这种考试内容;,第二,心理测验占统治地位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第三,后现代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两个特征:一是增加了教师在评价中的权威;二是注重评定在评价中的作用。,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E.G.Guba&Y.S.Lincoln,)的划分,:,第一,测验,(test),和测量,(measurement),时期。
14、盛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第二,描述,(description),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第三,判断时期。,195770,年代。,第四,建构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第一,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如学生档案袋、反思等),第二,在评价的功能上,更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如新课程改革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三,在评价类型上,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第四,在评价方法上,更多采用绝对评价。(教学评价目的不是给学生分等,而是检验学生的发展水平及教育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