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89.56KB ,
资源ID:1068649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06864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琵琶行》检测题.doc)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琵琶行》检测题.doc

1、 睢宁县文华中学2016-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2017.5.11 《琵琶行》检测题 班级:高一( )班 姓名: (一) 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贾人(gǔ) 迁谪(zhé) 乍破(zhà) B.转

2、轴(zhú) 拨弦(Xián) 幽咽(Yè) 花朝(zhāo) C.船舫(fǎng) 霓裳(sháng)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bí)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曲罢悯默 沦落天涯 枫叶荻花 忧愁暗恨 B.转徙江湖 漂伦憔悴 暮去朝来 东船西舫 C.恬然自安 千呼万唤 沉吟放拔 寻声暗问 D.间关莺语 凝绝不通 轻拢慢捻 幽咽

3、泉流 3、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凸出刀枪鸣。 C. 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对括号前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快速)弾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悄悄地)问 欲语迟(迟疑) 始出来(开始)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悲,伤) 漂沦(沦落)憔悴 老大(年纪大)嫁作 因为(写作)长句 D.却(然而)坐 轻拢(顺手下拨) 耳

4、暂(忽然)明 每(常常)被秋娘妒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B.转徙于江湖间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C.岂无山歌与村笛 恐年岁之不吾与 D.其间旦暮闻何物 开国何茫然 6.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今漂沦憔悴      D、暮去朝来颜色故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5、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8、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快速)/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去来守空船(来来往往) 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因为长句 为君翻作《琵琶行》 (2)听其音 问其人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

6、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10、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弦:借代音乐。 D. 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面向前方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①铮铮然有京都声

7、 ②沛公然其计,从之 C. ①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D. 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何辞为 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B.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C.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D.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 ②胜似闲庭信步 13、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转徙于江湖间。

8、 D.赵氏求救于齐。 14、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5、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

9、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16、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

10、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17、对诗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11、A.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圆润清脆。 C.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句表现了乐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 D.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

12、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鸣”,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乐曲的终止也写得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撕心裂肺戛然而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均从侧面烘托,使听众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韵味中。 1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

13、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19、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 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0、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

14、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2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15、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相识多年,出来闯天下,在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23.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

16、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24.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

17、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6.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27.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18、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8.《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

19、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二、 名句默写。 (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 _____。(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 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 _____。(4)________ 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 _____。 (6)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 _____。 (7)去来江口守空船, 。(8)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 __

20、 (9)________ 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10)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 _____。 三、清人方扶南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阅读这两首诗,完成下面的赏析。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

21、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题:这两首诗分别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如此优美动听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三. 《听颖师弹琴》: ①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正面摹写琴声

22、的起伏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如首联比拟儿女之情,次联比拟英雄气概。两种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②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如末二句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进一步渲染了颖师琴技的高超。 《李凭箜篌引》: ①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如“空山”二

23、句通过摹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②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如“昆山”二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写出了音乐时而壮观,时而幽怨,时而凄凉,时而欢快愉悦,突出表现了乐声的起伏多变。 ③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梦入”二句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

24、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1、提示:A项迁谪zhé;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答案:B 2.【答案】A(B中“伦”—沦; C中“拔”— “拨” 循----寻D中“宁”— “凝”) 3.【答案】D(A。忧----幽B。凸----突C。语----雨) 4.【答案】C(A快:畅快;B回:重新;D却:退回) 5.【答案】C(A项写作/被;B项在/比;D什么/多么。) 6、c 7.【答案】B(B项与例句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名词

25、作状语) 8、提示:C.思:悲伤。答案:C 9、提示:为:①写作,②替。其:③那个声音,④那个人。 答案:B 10.【答案】D ( “向前:”是先前的意思。) 11.【答案】 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 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12.【答案】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A.言:①话,②字; B.是: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 C轻:①轻轻地,形容词,②看轻,轻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3.【答案】 B(B是

26、被动句,其它都是倒装句。) 14.【答案】A(A项夸张,其他几项为比喻) 15、 提示:D.“反问”应为“设问”。答案:D 16、提示:B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 答案:B 17、 提示:D.并非一样,前者未从侧面烘托。答案:D 18、【答案】 B( “夸张”不正确。) 19、【答案】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20、【答案】A( “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 21、B 22、c 23.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24.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25.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26.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27.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28.c 6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