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老式名篇,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诸多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诗词五首,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精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喧,戟,谩,搔,簪,浑,j,mn,提携,燕,嗟,殷勤,xun,h,n,so,zn,t xi,
2、yn,yn qn,ji,折,读一读,预习检查,脂,饮 酒(其五),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有陶渊明集。,知识备查,作者简介,本诗大概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阐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络,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诗重要体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写作背景,知识备查,结庐,/,在
3、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整体感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样可以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尔,:,如此,,,这样。,心远,:,心远
4、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偏,:,偏远。,精读细研,请反复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在地看见南山。,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佳,:,美好。,相与,:,相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别清晰,却已忘了怎样体现。,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中,,,即指隐居的生活中。,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精读细研,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反应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
5、的修辞手法体现这种心态?,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由于内心闲适,高远。,心态:豁达,闲适。,修辞手法:设问。,精读细研,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足地体现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到达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精读细研,你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哪个(些)字用得好?说说理由。,示例:“见”字用得好。“见”字把诗人“悠然自得”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体现了出来。,精读细研,“,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指人的自然本性。,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
6、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诗人,心里,内心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精读细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别清晰,却已忘了怎样体现。这里强调一种“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精读细研,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种怎样的诗人形象?,示例:,超然物外 悠然自得,心志高远 闲适豁达,精读细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应出他超脱
7、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概括主题,课堂小结,饮,酒,(其五),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悠然,真意,飞鸟,夕阳,见南山,采菊,板书设计,春 望,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搬家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后世又称他杜工部。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应了安史之乱前后一种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崇高,毕生写诗15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知识备查,作者简介,天宝十四载
8、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安禄山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去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但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次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种月写的,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写作背景,知识备查,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仍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国破,:,指京城长安沦陷。国,,,国都,,,京城,,,这里指长安。,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深,:,茂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难过离别,看到那漂亮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溅泪,:,流泪。,精读细研,请反复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停,(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连三月,:,接连三个月。,
10、抵,:,值。,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满头白发而今越抓越稀少,稀疏难绾,简,直插不住簪子。,搔:用指甲挠。浑:简直。,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可以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精读细研,“,国破”与“城春”对照来写,,,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诗歌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仍旧,不过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色调相反,诗人在此对举,从而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缀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使诗意翻新,出人意料。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伤。,本诗题目为,春望,,诗人望见了什么?,国破山河在,城春
11、草木深。,精读细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精读细研,示例1:赞成第一种。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难过。,示例2:赞成第二种。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烘托诗人心情。,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为何说家书“抵万金”?,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怎样放
12、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宝贵,体现了对妻子子女的强烈怀念。,精读细研,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急哀愁,居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精读细研,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所见、所感,集中体现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春望,翘首望景,国破草深,所思,所盼,所感,所见,低头思亲,触景生情,家书万金,战休国安,忧国思亲,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
13、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多体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发、挖苦。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发明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知识备查,作者简介,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黑云压城:比方敌军攻城的气势。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同样的颜色和光泽。,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角,:,军中号角。,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精读细研,请反复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
15、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鼓,皮,鼓声低沉,,高扬,不起来。,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临,:,抵达,。,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精读细研,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首联用比方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精读细研,颔联是从什么
16、角度来描写战争的,?,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剧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体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首先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首先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精读细研,“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7、视死如归的豪情。,颈联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精读细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揽贤才的典故,体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体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精读细研,借此自荐,体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体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主题思想,课堂小结,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颈联,:,
18、夜半偷袭,,,战斗又起,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以声感人,尾联,:,板书设计,赤 壁,第二课时,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有樊川,文集,。,知识备查,作者简介,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
19、没有烂掉,拿起磨洗后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未销:没有完全锈蚀。销,销蚀。将:拿,取。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识别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以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中了。,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精读细研,请反复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歌开头为何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
20、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起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精读细研,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体现效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以便,胜者就也许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应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均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波折地反应出他的抑郁不平和
21、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由于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尚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精读细研,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怎样体现的?,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种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络起来,写得详细、可感。,精读细研,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22、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但愿于偶尔的侥幸。,主题思想,课堂小结,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板书设计,渔 家 傲,知识备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
23、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诵本词,读准字音,注意节奏。,精读细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里魂魄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说,话。,他情意恳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殷勤:,情意恳切。,请反复朗诵本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精读细研,我报路长嗟日
24、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回答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报:,回答,。,嗟:,叹息,慨叹。,谩:,同“漫”,空、徒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举:,高飞,。,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描绘了一幅广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个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态和气势。,词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精读细研,词
25、人梦见了什么?梦里听到了什么?,词人仿佛梦见天帝殷切地问她打算到哪儿去。看似平常一问,,,却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精读细研,面对天帝的提问,词人是怎样回答的?,下阕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帝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单无依的痛苦感受。“嗟”字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倾诉了生不逢时的苦闷。,精读细研,赏,析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化用庄子有关“鹏”的典故,足见其想要脱离尘世的决心。她想要借助风力,去往理想的神仙境地。,精读细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嗟
26、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合作探究,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在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广阔、壮
27、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中对开阔壮美的境界的描述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合作探究,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足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主题思想,课堂小结,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词人的理想和理想,海天相接、瑰奇雄伟,辛劳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追求光明,板书设计,1.,填空。,(,1,),陶渊明,,,字,_,,,一,名,潜,,私谥,靖,节先生。,_,(,朝代,),诗,人,。散文,_,,辞赋,_,都很有名
28、2,),杜甫,,,字子美,,,自号,_,,,_,代伟大的,_,诗人,,,被后人称为,“_”,,,他的诗被称为,“_”,。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元亮,东晋,闲情赋,桃花源记,现实主义,少陵野老,唐,诗圣,诗史,课堂检测,(,3,),李贺,,,字长吉,,,_,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有,“_”,之称,,,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与,“,诗圣,”,杜甫、,“,诗,_”,李白、,“,诗,_”,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4,),杜牧,,,字牧之,,,号,_,,,_,代杰出,的,文学,家,。,(,5,),李清照,,,号,_,,,_,代女词人,,,_,词派代,表。
29、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唐,诗鬼,仙,佛,樊川居士,唐,易安居士,宋,婉约,课堂检测,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到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B,课堂检测,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赤壁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B.雁门太守行诗人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
30、的作用:“半卷红旗”是正面描写战况,首先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首先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C.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用得好。一种“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D.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字慨叹自己身逢乱世,体现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D,课堂检测,拓展探究,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1-3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最
31、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2.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闻人怀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措施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之情?,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体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体现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诚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A,C,拓展探究,3.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体现手法相似的一项是(),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参军行),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C.无为在歧路,子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D,拓展探究,任选一首诗,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课下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