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思想 《老子》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6.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
2、若拙,大辩若讷。 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我有
3、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8.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主要思想 一、道 1.“道”的含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4、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2.“道”与“德” “道”可以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论“
5、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二、无为 《老子》书中有着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一)修养论 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无为即依此方式来表现。 1、抱朴守真 老子无为的思想,表现于修养上,即是抱朴
6、守真,也就是保持内在纯真质朴的本性而不妄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所教我们追求的是如同婴儿般的质朴,没有后天习染的德性,也就是“常德”。 2、清利寡欲 老子要我们追求的是归真反朴的常道,自然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争名逐利,爱货贪财,这些是人所谓有为之事,都是老子所不为、所唾弃的。所以要去除外诱,用以远祸养生。 3、无知守愚(绝圣弃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7、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就学而言,先秦时代多含知行两层涵义,所以绝学有弃绝所知与所为的有为之事,也就是老子反对以有为的聪明来玩弄世事,而赞成大智若愚的缘故。 4、致虚守静 要达成无为,致虚是必然的要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只有致虚才能使心空虚无知,唯有守静才能去除欲念的纷扰,使心安宁静默,虚静是要以虚胜实,以静制动。 5、无私不争 老子的无为是法天地的无私,法大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争、善下。他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无私之私与不争之争,正是
8、他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推衍,圣贤之私,并非是一己之小私,所争的,也非世俗之争,而是争全人类的福祉,老子之无私与不争,也当是如此。 (二)政治论 1.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
9、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庄子的主要思想 1.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要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诸如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等一切的物欲和意欲,即要抛弃一切实用功利性的考虑,抛弃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物我两忘,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最终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同,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
10、以化解人生之忧。 2.“无以人灭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从当世的角度看,庄子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然而,在庄子的这一思想中,要恢复人性
11、之自然,就必须破除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是偏激的,不科学的。他认为原始社会是最接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高的社会境界,这其实是将自然状态理想化了,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不能因为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就否定人类的文明,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怎样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发展人类文明。 3.逍遥游——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4.安时处顺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5.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庄子认为圣人的主义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罢了。庄子还对圣人学说的积极性怀疑,认为圣人可以使一人变好,也使三人变坏。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对治国,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使百姓“失其朴”。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国。庄子认为知是“争之
13、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总结:庄子强调的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歌颂生命自我的超脱飞越;主张平等,肯定物我
14、之间的融合。这种自由与平等的观念表现为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他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对生死名利具有豁达情怀,以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为人生理想等,都对今天的人们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出自《庄子》的成语 白驹过隙 蜗角之争 游刃有余 螳臂当车 得鱼忘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大而无当 大相径庭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虚与委蛇 唇亡齿寒 老死不相往来 以管窥天 邯郸学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亦步亦趋 化腐朽为神奇 鹏程万里 中规中矩 心如死灰 朝三暮四 盗亦有道 井底之蛙 呆若木鸡 哀莫大于心死 失之交臂 招摇过市 相濡以沫 《庄子》名句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6.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