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量子力学的物理基础 1.1,实验基础1,第一组实验一一光的粒子性实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Co他加打散射能量分立、辐射场量子化的概念,实验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质。黑体辐射谱问题黑体辐射谱的经验公式(1894年):考虑黑体空腔中单位体积的辐射场,令其中频率在卜一 u+人间的 能量密度为2玛=)”,该公式可以明确地写为眼=(/)6=Ny&dv=cy 3 介(1.1)这里G、生是两个常系数,B=lkT.此公式在短波长(高频率)区 间内与实验符合,但在中、低频区,特别是低频区与实验差别很大。Raylei史h-Jeans 公式(1900,Rayleigh 1905,Jeans):将腔中黑体辐射场看成大
2、量电磁波驻波振子集合,利用能量连续 分布的经典观念和Maxwell-Boltzmann分布律,导出黑体辐射谱的 另一个表达式一一。若记)=此心,这里此是腔中辐射场单位体积 内频率N附近单位频率间隔内电磁驻波振子数目(自由度数目),它 为岑。下面来简单推算出它:c0 L:eikx=eikxlx=0 x=L7 r C 7 2 馆 A 7 2%kL=?n7t k=A k二L L于是,在单位体积辐射场中,波数在E-A+d-内的自由度数目(闪=2=至=q)为1 1 2 c c2d3k1L=1|28万“介 8m/2 dlz“2 32 3兀 C兀 C2.4琲闪J衣小38/而心是频率为u的驻波振子的平均能量,
3、由MB分布律得一叨此ev=瓦-=kTJ”于是得至!I Rayleigh-_/8成dv c(1.2)这个与Wien公式的正好相反,它在低频部分与实验曲线符合得很好,1但在高频波段不但不符合,出现黑体辐射能量密度随频率增大趋于无 穷大的荒谬结果。这就是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是经典物理学 最早显露的困难之一。1900年Planck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来计算平均能量以。他引入了“能量子”的概念,即,假设黑体辐射空腔中振子的振动能量并不 象经典理论所主张的那样和振幅平方成正比并呈连续变化,而是和振 子的频率成正比并且只能取分立值,|0,一匕 2hv,3hv,.1这里的正比系数h就是后来所称的初次常数。与此
4、相应,腔中辐 射场和温度为T的腔壁物质之间达到热平衡后,交换的能量也是这样 一份份的。由此,按经典统计理论的麦波分布律,与上述能级相对 应的比例系数分别为ehvj3 e2hvj3 e3hvj3将这些系数归一化(除以这些系数的总和)使它们变成为权重系数,就 得到对应频率V的驻波振子的平均能量,nhvexp-nhv/3 E=-二-三n exp f 胸Zexp-Mn/底=Jn=Q=5 M 1 _ exp 1=将这个平均能量且乘以自由度数目,就得到下面Planck公式/8就/dv c 4。3)显然,(1.3)式在高频和低频波段分别概括了 Wie公式和 Rayleigh-Jeans公式,体现了关于辐射谱
5、峰值位置的Wien位移定律。总之,此公式在全波段范围内与实验曲线十分符合。这说明,在解释辐射场与腔壁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规律中,必须 假定腔内电磁场和腔壁物质之间所交换的能量是断续的、一份一份 的。即必须假定,对所有频率相应的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光电效应问题自1887年Hertz起,到1916年Millikan为止,光电效应的实验 规律被逐步地揭示出来。其中,无法为经典物理学所理解的实验事实 有:反向遏止电压(和逸出电子的最大动能成正比)和入射光强无关;反向遏止电压和入射光的频率呈线性关系;电子逸出相对于光的照射而言几乎无时间延迟。它们难于理解是因为,按经典观念,入射光的电磁场使金属表面电子 2作
6、强迫振动。入射光强度越大,强迫振动的振幅也就越大,逸出电子 的动能也就越大。于是,反向遏止电压和入射光强度应当是正比关系,而且和入射光的频率无关。此外,自光照射时起,电子从受迫振动中 积聚能量直至逸出金属表面,这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电子运动区域的 横断面积很小,接受到的光能很有限,电子积聚到能逸出金属表面那 样的动能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实验却表明,这个弛豫时间很短,它不大于10一9秒。为了解决这些矛盾,1905年,加也加在即次的 能量子概念基础上,再大胆地前进一步,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指出 光量子和电子碰撞并被电子吸收从而导致电子的逸出。他的光电效应 方程是(L4)这里。是实验中所用金属的脱出
7、功,比如,对Cs为L9eV,对Pt 为6.3eV。等式右边用了逸出电子的最大速度,那是因为有些电子在 从金属表面逸出的过程(以及在空气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因遭受碰 撞而损失了部分动能。这样一来,不仅光场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而且 光场本身就是量子化的,仿佛是一团“光子气”。光电效应显示,照 射在金属表面的波场是一种微粒集合。沿着这一思路前进,人们甚至 可以引入光子的“有效”质量W,即*hv于是,若在重力场中,一个光子垂直向上飞行了 H距离,其频率要由 原来的%减小为八hv0=hv+gH 9 从而右这说明垂直向上飞行的光子,其频率会产生红移I这一现象在1960 年由和GA.Ke必 上在哈佛大学校园的
8、水塔上实验观测 到了。Einstein的光电方程被Millikan用10年时间的实验所证实。Compton散射问题在此稍后一点的时间(1923年),发现了 Compton效应,更进一 步证实了光量子的存在。在这个效应里,散射光的能量角分布完全遵 从通常微粒碰撞所遵从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设初始电子是静 止的,于是有叫 c?+=mc2+hv,hv hvf 一-=-F p.1这里,等式右边第二项在地球条件下比第一项小很多,所以作了一级近似计算。3将矢量方程右边/项移到左边,平方之后利用第一个方程以及p2c2=m2c4 mc4 9 就得至U(/zv)2+(/zv7)2-2/z2wz=m2c4+r
9、rc4-2mm0c42(x)由此可以看到,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几率解释的、de Broglie 波的描述方法,不仅能以统一的方式描述电子的波粒两种属性,而且 和带有“不确定性”的双缝衍射实验事实相匹配。众所周知,与一束匀速直线运动的粒子流相联系的应当是一个平 面波。它们的形式是”后了一由)将de Broglie关系代入其中,便得到和这束粒子流相联系的de Broglie 平面波以(1.14)这时,如果定义|以。)为在在处单位体积内找到这束匀速直线运动粒 子的数目,则这种数目分布是空间均匀的。更一般地,我们来研究下 面de Broglie波波包叭,t)=叭0)1,而(1.15a)这里力和石满
10、足如下关系EF2m取l=0,于是de Broglie波包成为i 一 一叭亍)=J 叭。)*而(1.15b)这里“是粒子在亍处的de Broglie波波幅,即几率幅。我们将广理 解为在处附近单位体积内找到粒子的几率,或说成,粒子取坐标了的 几率。而则理解成是粒子取动量力的几率。显然,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所引入的血历。皿。波,是能够统一 描述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唯一方法:本身是波幅,可以叠加并 产生干涉,体现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一旦(以帆几率)在亍处被观察 到,却又是个完整的粒子形象。但是,我们把这两种(从经典物理学 看来)完全不同的秉性用如此方式统一起来描述的时候,已经付出了 沉重的代价:放弃了经典
11、物理学中惯用的拉普拉斯决定论,描述中引 入了不确定性,引入了几率观念。显然,为了做到统一的、兼顾两种 属性的描述,这种代价是必须付出的。总而言之,在描述方式上的这 种不确定性是和微观实验中表现出的不确定性相互匹配的。对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即,实验测量中突变的不确定性和 波函数几率描述中的不确定性,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说明我们对微观世界事物了解 12得不完全。实验测量中的不确定性固然说明了实验方法上的局限和近 似,描述方法中的不确定性更说明了理论的不完备,说明存在未知的“隐变数”,它们尚未被量子力学纳入理论框架中去。第二种观点,实验中突变的不确定性,并非我们实验方法、
12、实验 仪器不完善造成的,而是微观客体固有的,它不能依靠改进实验方法 提高实验精度来消除。与经典力学迥然不同,量子力学描述中的几率 观念并不说明描述方式的不完备,而是客观现象本就如此。所谓的未 知“隐变数”是不存在的,量子力学的描述方式是完备的。长期以来,两种观念争论不休。应当指出,到目前为止,实验事 实一直在支持着量子力学,认为量子力学的描述是完备的。但鉴于目 前量子理论存在重大的困难,因此。讥ZC说:“它是到现在为止人们 能够给出的最好的理论,然而不应当认为它能永远地存在下去。我认 为很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我们会得到一个改进了的量子力学,使 其回到决定论,从而证明Einstein的观点是正
13、确的。但是这种重新返 回到决定论,只有以放弃某些基本思想为代价才能办到,而这些基本 思想我们现在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要重新引入决定论的观 点,我们就应当以某种方式付出代价,这种方式是什么,现在还无法 推测。”1关于量子力学实验中不确定性的两种争论,可以形象的表述为“上 帝是不是玩掷色子的。”其次,“看看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质怎样导致微观粒子能量和状态 的间断分立或量子化现象”。即使在经典物理学的领域,也存在一个重要的、普遍的、众所周 知的事实。那就是,任何类型的波动,当它们展布或传播在无限空间 中时,波参数可以取连续变化的数值;但是,定性的说,一旦用某种 方式将这些波局限在有限空间的时候,波
14、场所取的波参数必将分立 化,它们的频率和波长均要断续化、分立化。从富里叶频谱分析的观 点来说,任意局域的波均是一个富里叶级数,而不是一个富里叶积分。或者说,任何波动方程其局域解的问题总都是一个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的问题2。转到微观粒子情况。局域de Broglie波的波动性同样会造成频率 和波长的断续性。而且还进一步,频率和波长的这种断续性又通过 de Broglie关系转化为该粒子的能量和动量的断续性。因此可以说,任何局域化的de Broglie波必将伴随其能量的量子化。这正是粒子具1 P.A.M.Dirac,物理学的方向,科学出版社,1981年。2就物理学中常见的一些波动方程来说,本征值是分
15、立的或是部分分立的。13有de Broglie波波动性的结果,是局域de Broglie波自相干涉(由边界 反射)形成的。这正与经典物理学中从一维琴弦振动、二维鼓膜振动 到三维微波腔中电磁波驻波等现象相对应的。最后,考察“微观粒子波动性质是怎样导致不确定性原理的”。按照前面所说“(%)和Mp)的物理解释,可以定义一个微观粒子坐 标x和动量P(相对于任一选定值为、。)的测量均方根偏差(Ax)2j(x-x0)2|(x)|2(ix(1.16)(P)2=匚(P P0)1”(P)|4 匚|Mp)沏(1.17)j|少(%)公这里,由于“(%)和”(p)是富里叶变换对,根据富里叶积分变换的带宽 定理1可得A
16、x.Ap|(1.18)这说明,不论粒子的de Broglie波波包的形状如何,它的动量均方根 偏差与坐标均方根偏差的乘积不小于世。或者说,不论微观粒子处在-2何种状态,它的坐标和动量在客观上不能同时都具有确切数值,当然 也就不能在同一个实验中将它俩同时都测准。这里强调指出,这种不 能同时测准是原则性的。就是说,不存在能同时测准微观粒子位置和 动量的实验方案,也并非任何实验方案欠周到、实验技术欠精密所带 来的实验误差。不确定性关系的存在正是根源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或者更准确说,根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显然,随着所研究的 问题向宏观领域趋近,力的作用逐渐减小,就从x、p不能同时测准 约略成为能
17、同时测“准”了。其实,由所用的带宽定理可以知道,任 何种类波(弹性波、光波.)均存在类似的关系式。这是对波动过 11富里叶带宽定理:1 r.若/=工/(/)*加F(y)=J f(x)eixydx,并定义(Ax)2J%)2|/(刈2公,(Ay)?=叶8J二(y%)2|尸(y)14这里0,%为任意固定值,则有Ax-A y o 214程进行富里叶分析所得的基本结论之一。1.3不确定性关系的讨论1,不确定性关系的物理根源是微观粒子波动性。因此它也就是一个普遍成立的关系式。就是说,在任何H即或常数力的作用不能忽略的现象里,在任何 明显显示波粒二象性的事例中,总之一句话,在任何量子物理实验中,都能分析出这
18、一不确定性关系。前面的关系式还可以改变一下形式。设电子沿工方向运动,由于 粒子在x方向的位置有一个不确定量,用光照射的办法确定其位置 时,发生散射的时间也就有一个不确定量,这里匕是散射前粒子的速度。显然,装也是用显微镜观察粒子时观测 时间的不确定量。另一方面,粒子的能量石=Jp;,所以和A2相应 2m的粒子能量的不确定量为AE=vxApx两者相乘,可得力(1.19)(1.19)式有不同的解释或称作应用。首先,如果针对的是一个不稳定的半衰期为工的能级,它必有一 个能级宽度。两者之间满足此处的不确定性关系F-r /z其次,如果将这里观测时间的不确定量看作观测的持续时间,那 么,测量粒子能量石的不确
19、定量和对它进行观测的持续时间之间,也 存在类似的不确定性关系。换句话说,测量过程的分析表明,为了精 确地测量能量(精确度达到E),要求测量所花费的时间至少为再三,如果把富里叶频谱分析的观点用于持续时间间隔为加的波 包,就启发人们对此关系作出另一种解释:对只在短时间间隔加内 持续的任何不稳定现象,其能量必有一个不确定量(或,所含频率必 有一个宽度),使两者之间满足上面的关系I2,不确定性关系的进一步解释及某些应用首先,应当强调指出,上面这两个关系不仅对大量同类粒子的相1这两种解释参见:E.费米,量子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4年。15同实验,即所谓量子系综在统计上是正确的,而且也有不少主张
20、认为 它对单个微观粒子的单次实验也是正确的。比如拿出。力来说。设想一个用光辐照原子使原子激发的实验。假定原子被频率为。的光照射持续一个短时间乙 于是光束可记为这里。=是单位阶跃函数。由于频率不是时间局域的,并且频谱分析也表明,这束光不是频率为仞的单色光:从经典观点看,将它作富里叶频谱展开,由于了不是无穷大,频谱将有一个宽度,是 一束非单色光;从量子观点看,这是一束非单色光子的集合,它们的 能量以力。为中心有一个宽度。这样一束非单色光子集合入射到大量 原子上,并不象通常那样将原子一个个都激发到比基态高力。(假定这 个激发态存在)的激发态上,从而退激时发出锐细的频率的光 谱,而是将原子激发到以这个
21、激发态为中心的各种激发态(假定附近 的激发态都存在)上,退激时将会发出一定宽度的谱线。实验结果正 是这样。并且实验还指出,只当上面这个照射时间c持续很长的情况 下,原子退激发所发出的谱线才是力仞。这时,对此公式作单个解释 和统计解释都不困难。然而,下面例子就只能用单个过程来解释,并且意味着:就交换 的虚粒子而言,在时间加国的量级上,能量守恒定律将有石量级 AE的破坏。例子是近代关于核力或相互作用的概念,它可以形象表述如 下。和P仿佛是两个相向滑冰的运动员。当滑到七处时,向p抛去 一个小球(虚介子),同时在离开p的方向上受一反冲。P在处接到 抛来的球,也产生了另一个方向的要离开的反冲。假定人们只
22、能看 见这两个运动员而看不见小球,那人们一定觉得在A与B之间存在着 某种斥力。和P之间抛接小球的最大距离便是这种斥力的力程。假 如和p之间的距离大于这个力程,和p之间的这种斥力便可以忽 略。对于吸引力的情况,可以设想在它们之间抛接飞去来器(虚介子)。就是说,在七处向背着(不再是朝向)p的方向抛出飞去来器,它飞向 P并绕圈后被P接受。如果相互抛接的是光子,两个粒子之间的作用 力便是电磁力,抛出和接受光子的“能力”便是电荷。质子和中子之 间相互抛接的是乃介子,呈现出介子场论的核力图象。现在的问题是,核内一对核子之间所抛接的虚乃介子,原先并不存在,是从“无”中 生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相=分片数量上破
23、坏了经典意义下的能量守 恒定律。但是,按不确定性关系,只要这个万介子存在的时间(从抛16出到接受,即从产生到吸收)在加。3=之内就是允许的1。可AE mc以如下估计核力的力程(或由核力的力程估计乃子的质量)。设万介子 近似以光速。从一个核子飞向另一个核子,则实际上,这个力程就是九介子的波长。显然,交换粒子(此 时为万介子)的质量越大,由交换过程所产生的力程就越短。核力力 程大体为分亥力=1.5x10-%小于是可得(.MeV。当然,这里的图 象是很简单化的。有关计算见8.1。另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由于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具有 确定值,因此在量子理论中不存在(经典物理中常见的)粒子的静止 概
24、念和轨道概念。这是因为,这些概念是以粒子位置和动量能同时定 准为前提的。最后,讨论一下这两个不确定性关系的某些应用。第一,能量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关联。原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情况:这时的尺度为 A 10-8cm,p2 h2c2 _(6.58xl0-22MeV)2 x(3xlQ10cm/)22me 2mec2V 2xO.511MeV x(10-8 cm)2=3.8eV A 原子尺度A 一相应的能量尺度为(1-10)山原子核物理情况:原子核常用的尺度为10-隆利,p2 h2c2 _(1.973xlQ-nMeV-cm)22mc2(3.3Fermz)2-2x940MV-(3.3xl0-13cm)2=2MeV
25、 3.3Fermi 原子核尺度(1-6.5)尸加一相应的能量尺度为(0.5-20)MeV粒子物理情况:高能物理的尺度W10T%*这时粒子已很接近于光速,所以有 人 力c、1.973xl()T MeV。加AE=c=-2Ax 2xl0-14 cmIGeV高能物理的尺度lGeV第二,前面我们已经严格证明了对任一 de 波包,有1R.Shankar,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1980,P.253o17Ax,Apr x 2早在1926年,ScA,6而陪改就已构造了所谓“最小不准确度波包”,现在已将它推广为波色子相干态。这个波包其实是一个高斯型的波包(由于高斯型函数的
26、富里叶变换仍为高斯型函数,所以这个波包的动 量展开还是一个高斯型的波包),随时间的演化仍保持为一个高斯型 波包。关于相干态的问题将在第五章中详细讨论。1.4理论体系的公设1,第一公设波函数公设“一个微观粒子的状态总可以用一个波函数”(E)来完全描述。波函数是粒子坐标和时间的复值函数,模平方|斓称为几率密度,就 是说,在波函数分布区域的小体积元中找到粒子的几率由dp=y/dv(1.19a)表示,这里/为的复数共朝。从而,”()在其分布区域中必须处 处单值、连续、可微(除个别点、线、面之外),对此区域的任意部分 都平方可积。而且,如果必和匕是描述状态的波函数,则它们归一化 的任意复系数线性叠加V=
27、陷+。2-2,同 2+同=1(119b)也是描述状态的波函数。”这个波函数公设可细分为四点内容:1)状态由波函数表示2)波函数的几率诠释3)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波函数性质的要求4)量子状态服从线性叠加原理。这是对整个量子理论比如,经典物理中有自由粒子的匀速直线运动,在量子理论中有 动量为确定值的微观粒子状态与之对应。完全描述这种微观粒子状态 的波函数是平面de Broglie波(p-f-Et)(兀%)=Ae%(1.20)这里A为某个常数。确切些说,这个波函数描述了动量值为力的无尽 的粒子流,在这个束流中每单位体积内平均有UW=|呢个粒子存在。最好不用它去代表一个粒子(动量为定值的)的波函数。因为
28、如果这 样,由于在全空间肯定能找到这个粒子,也就是存在如下归一化条件J全空间=i(i2i)若要这个在无穷体积上的积分收敛,指数前面的归一化系数A将为18零。物理上这当然是合理的,因为这时在任意地方的单位体积里找到 这一个粒子的几率几乎是零。但却使得数学上无法写出这个波函数。所以,代表一个粒子,最好不要用平面波1,而用某种波包,即是一 个展布在有限区域,从而模平方积分收敛,可归一化的波函数。这里 强调指出,从实验测量的观点,只要求|以方)四处处单值、连续、有 限,或写为,阳为)/村=单值、有限(1.22)这里表示被测点附近任意小但仍为有限的小体积。这是因为,任何测量粒子位置的实验,无论其精确度多
29、高,也不能精确到一个几 何点,所以测量精度使得测定的区域虽然很小但总为有限。于是,实 验测量几率值必为单值有限的要求就体现为:要求上述积分单值有 限。这里并没有要求|3万)函数本身处处有限。如果把处处 有限”作为一个普遍性的要求,那其实是人为苛求的。比如,就球 坐标原点附近这一情况而言,实验测量只要求到城厂2办=单值、有限就是说,按实验测量的观点,波函数”/)在点可以发散,只要 它的发散满足下面边界条件以方)工8 应慢于/2 o(1.23)这就是从实验测量观点出发所得的物理的要求。这个问题在第四章中 还将谈到。最后指出,公设中的态叠加原理是对整个量子理论都成立的普 遍原理。2,第二公设算符公设
30、任一可观测的力学量A可以用相应的线性厄米算符A来表示。这些算符作用于态的波函数。在这种由力学量A到算符A的众多对应 规则中,基本的规则是坐标x和动量夕向它们算符、力的对应。这个 对应要求xp-px=ih o (1.24)关于这个公设解释如下几点:第一,一个算符人为线性的,是指对任意复常数G、总有+。2”2)=同时,它的厄米共粗算符记为Q。这个算符由它在所有态中的全体1当然,如果引入5-函数,将平面波归一化成为b函数,在数学运算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实际大多数情况 也是这样做的。所以,这里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放弃使用平面波。事实上,由于它的理想化和简单,会给数 学描述(例如散射理论中)带来简化。而由它
31、带来的问题可以用一些人为的办法来补救。19内积来定义:对任意两个态9和,Q的内积(下面等式左边)由已 有定义的右边的量来决定道*=3k(1.25)这里,内积(,)若用波函数的积分来表示就是(9,)=Jo*()()d/,符号*表示取复数共粗。于是对(L25)式取复数共朝之后,将它用 波函数积分表示即为j(亍)A*(p(F)d 亍=J 0*(r)2(产)力=j 仪尸)(4(产)*d第二,如果1=3就称算符人为自共辄算符,或厄米算符1。这 时应有j i/f)A(p(f)df=J 夕*(尸)3(r)2尸当然,上面表述中的和均属于某一类函数(参见后面叙述)。可以证明,厄米算符的本征值均为实数,而且对应不
32、同本征值的 本征函数相互间是正交的。因为,设入和%分别是厄米算符久 的对应本征值为为和电的本征函数,即有本征方程=。必,32(尸)=a2y/2对这两个方程分别左乘以,和“并积分,得J(r)A(r)Jr=(尸)尸)d/J(尸)32(尸)d-。2 J(/)2(尸)d尸另一方面,由人的厄米性可得J(r产=J;(r)A2(r)Jr将上面两个等式代入此式,得(%-;)J if/(亍)d亍=0如果取为“),由于1心(尸)疗W0,得小=a;,即A的本征值都 是实数;如果。1。出,这导致j 尸=0(1.26)说明分属于不同本征值的乙和%是互为正交的。接着,将这些%归一化,便可得到正交归一的函数族。一般说来,一
33、个厄米算子的1为免除数学方面的混乱,这里指出:物理上的厄米算符(A*=4)是数学中的自伴算符(self-adjoint operator),而不是数学中的厄米算符(又名对称算符-symmetric operator),后者是可以有W4的。数学的自伴算符必为对称算符,反之不一定。一个算符是否为自伴的,除它本身性质以外,还与它的 定义域有关系。详见 J-M.Domingos,et.aL,Foundations of Physics,vol.14,No.2,147(1984)o 20本征函数族并不一定是完备的1。这里完备性是指:使用该函数族可 以对任一物理的波函数作展开。本征函数族是完备的厄米算符所
34、对应 的力学量称为可观测的力学量2。这种说法的解释参见公设三。第三,按公设从力学量到厄米算符的对应。首先,经典物理学中 所有力学量均转化为对应的厄米算符,唯时间这个量除外。在全部量 子理论中时间一直保持为连续变化的参量,不存在相应的“时间算 符”。其次,关于2和/的对易子可如下理解。按以)的几率解释,力学量坐标的平均值应为j r|(r)|1 2 3 Jr j r|/(r)|2 Jr(1.27)可以看到,由于状态波函数”用坐标枳的函数来描述,坐标算符,可 直接就取为枳3。这时,算符方的表示式又如何呢?以一维de历oga 平面波波函数为例,它是动量算符的本征函数,对应本征值为p。写 出它的本征方程
35、i i人(p-x-Et)(p-x-Et)peh=peh由此可以看出,力的算符表达式可以取作=h d p=-i dx在2、/的这种表示下,它们之间的对易关系为 人 人】人 人 人 人x,p=x-p-p-Xh d h d=x-xi dx i dx(1.28)=ih 1可以证明,如果一个线性算符6能满足某一有限阶代数方程0+a*、.+an=0,这里。1,。”为常系数,则6的本征函数族必是完备的。参见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第二章。2这里预先指出,定态的一维SHr&Z加ger方程(包括它在任意中心场下的径向分离方程)可归入S优域距型方程。它的本征函数的完备性能严格证明。见柯朗、希伯特,“数学物理方法”
36、钱 敏、郭敦仁译,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328、262、225页。或见吴大猷,“量子力学(甲部)”,科学出 版社,1984年,第86页。从而,就一维这一特殊情况来说,可以严格证明,系统的能量是可观测量。但 是对一般的系统,能量是否为可观测量(即系统哈密尔顿量是否为自伴算符,也即其本征态是否为完备集),这种证明是困难的,只能作为假设。这参见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36页。李政道就此问题有进展,参见第二章2相应注记。3由于”(万)并非是;的本征函数,无法对它写出本征方程。但若把5(干一用)作为某种实际的、十分 局域于片点的粒子波函数的理想化表示,则可对它写出坐标算符
37、T的本征方程如下:胡任一九)=21显然,三维空间的另两维八2自由度也有类似计算。从而,就三维 空间来说,r=x,y,z 9 p=-z/zV。由此,非相对论的动能算符、势能算符等均可以用这两个算符的函数去构造。列表如下:非相对论动能算符势能算符 角动量算符 粒子密度算符粒子流密度算符22 7-2T=-=-A2m 2mv=v(r),人 人 /L=r x p=ihr x Vp=8(j-rz)j=43(6尸)+“3(:1)2 m m(1.29)系统总能量算符:吟;哈密顿量算符:人由在球坐标中,角动量算符的各个分量分别为人 人 人 8 8 8 8Lx=yP-zPy=-ih(j-z-)=ih(sin(p
38、cot 0 cos(p-)dz dy dd d(p人 d.dL z/z(cos cp-cot Ssin(p)30 d(p(1.30)相应的动能算符则为2m r dr 2mr关于粒子密度算符和粒子流密度算符的说明以及其余注意事项参见 第二章。第鬲,关于动量算符的厄米性问题。由第二点叙述,将算符2=-访;为厄米的条件写为如下积分等式dxj-Jdx这里以x)、(x)是两个任意波函数。注意此式右边在分部积分之后等 于诙虫L(pdx=ihw*(p dx上限 下限就是说,仅当分部积分项为零时,月的厄米性才能被保证。就束缚态 而言,当X 一8时,”(X)和(x)均趋于零,2的厄米性不会出现问题。至于有限区
39、间团可情况,R的厄米性只在满足周期边界条件的函数族 22中才被保证,这时分部积分出来的两项之和仍为零1。3,第三公设测量公设(期望值公设)“一个微观粒子体系处于波函数“(X)的状态,若对其测量可观测 力学量A的数值,则相当与将“按A的本征函数族匕展开,J n这里匕(r)是A的本征值为凡的本征函数。被测态匕的展开系数cn 一 般为复数。公设认为,单次测量所得A的数值必为A的本征值之一;多次测量所得3的期望值为4=J“*X”#ZkJ an(1.32)JV*(力#n如()是归一的,则为二 J*蒯苏=除电。”除第一公设之外,这是又一个直接需量子力学对力学量的理论计 算与实验观测联系起来的公设。它和波函
40、数公设共同构成了量子力学 关于实验观测的理论基础。这里指出几点:第一,这里期望值是指对大量相同的态以产)(它们组成所谓量子 系综)作多次观测的平均结果。注意区分两种情况:对大量相同量子态的量子系综进行多次测量的平均结果;对单个量子态的单次测量结果。第二,这里强调指出,如果归一化的()不是算符A的本征函数,只要A是可观察力学量(也即A的本征函数构成完备集),则”(在)一 定可以用A的本征函数族匕展开:而期望值儿则是实数本征值册的曲权平均,加权系数等于必?)用 九展开时系数的模平方。注意,单次测量所测得A的数值不可能 是本征值以外的数值,这和经典物理学的测量情况截然不同;测到该 力学量为某个本征值
41、的几率,是被测波函数的展开式中相应系数的模1如前面注解中所说,一个算符的厄米性也与它的定义域有关。为避免不确定性,本书规定动量算符/二,力&的定义域为(8,+8)。这与希尔伯特空间态矢的内积区间、几率归一范围、dxSchrodinger方程定义域等相一致,尽管粒子的运动可以是局域的。23平方。注意,作为决定几率权重的这些系数(随被测态的演化)可能 随时间变化。第三,即使在量子力学实验中,测量的数值也总应当是实数(力 学量的观测值总应当是实数),所以要求对任一波函数以尸),儿均为 实数。事实上这是被保证了的。因为X是厄米算符,于是有j=1j“*(尸)3(尸)d尸至于单次测量,其结果必是A的本征值
42、之一,显然也总是实数。第四,每次测量并读出结果之后,态“即受严重干扰,并且总 是向该次测量所得本征值的本征态突变(塌缩)过去,使得波函数约 化到它的一个成分(一个分枝)上。这种由单次测量造成的塌缩称为 第一类波包塌缩。除非“已是该被测力学量的某一本征态,否则在 单次测量后被测态究竟向哪个本征态突变,就象测得的本征值一 样,是不能事先预言的。这种突变总是随机的、不可逆的、斩断相干 性的、非局域的。应当强调指出,状态的塌缩过程是一个极其深邃的、尚未了解的过程。表观上表现出是粒子状态的突变,实质上是体系所 处时空的塌缩!第五,概括起来说,对态“进行力学量A的每一次完整测量的 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43、一,“谱分解”:按A的本征态分解为展开式;二,“波函数坍缩“:”以展开式系数模平方为几率向A的 本征态之一突变过去;三,“初态制备”:通常说测量制备了一个初态,因为测量 坍缩之后的态作为初态在新环境的哈密顿量下开始新一轮演化。实验常常对由大量相同量子态所组成的量子系综进行重复性的 某种测量并读出结果。这种重复测量将制备出一个混态。因为不同塌 缩所得到的不同心之间没有任何位相关联,是非相干的。这个混 态也称做纯态系综一个纯态系列:纯态2出现几率为小,纯 态内出现几率为P2,等等。现在可以解释公设二中所提的可观察力学量的说法了。假如力学 量不是一个可以用实验来观测的量,那么对任给(满足物理条件)的
44、一 个状态必产),都应当可以对它进行关于A取值的测量。由于测量就意 味着本征函数的展开,这等价于要求(任意被测态)必定能用A 的本征函数族展开,也即要求A的本征函数族是完备的。这就说明了,数学上算符A本征函数族的完备性和物理实验上力学量A的可观测 性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反过来说,如果某个厄米算符的本征函数族不 是完备的,原则上它就不是一个可以观测的量,至少就某些不能被展 开的态而言它是这样。对一般系统的任一力学量,相应算符的本征函 24数族是否完备很难证明(结合前面脚注)。因此,力学量是否为一个 可观测量,有的时候是一个基于物理直觉作出的假设和信念。第六,可以证明如下重要结论:两个力学量A和B可
45、以同时观测 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相应算符彼此对易,即人 人】人人 人人A,b=AB-BA=O这里,零算符的含义是它作用到任何物理波函数上结果都为零。论证 条件的必要性:若对任一状态都能够同时测定A、B,根据上面所说,必存在A、月的共同本征函数匕一因为,这时测量之后,原先的波 函数必以某一几率向3月的某个共同本征函数匕坍缩。于是就有4 4”而=(ab-ba)Wab=。这里匕,是A、月的某一共同本征态。又由于A、月是可观测物理量,所以匕后序列是完备的,任一波函数总可按匕后展开,于是对任给 的波函数,有伍同“二M,同Z=Z a M,月帆L 0ab ab从而得到a,b=0论证条件的充分性:如果a,b=0假
46、定缸方中有一个是非简并的,就是说对应每一个本征值只存在一 个本征态。比如,A是这样,于是取A的一个本征态匕,有人 人】人人 人人Q=A,Ba=ABa-BAa也即次月匕)二。(月匕)这就是说,身匕也是A的本征值为的本征态。根据假定,A的这个 本征态不简并,因此月匕和匕必定只差一常系数,即M=bWa说明匕也是B的(本征值为的)本征态。也就是说,力学量A、B可 以同时观测。对于有简并的情况,结论依然如此,这在以后论述。最 后应当强调指出,如果A和月不对易,它们“不能同时测量”的含意 是:自然界中不存在这样的状态,测量之前A和5在这个态中客观上 都各自具有确定的数值(零本征值情况是个例外详见本章结尾部
47、 分述叙)。事实上,在自然界绝大部份量子态中,可观测力学量客观 上都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这和应派例加所主张的物理实在论很不相 同(详见第十二章)。以上六点简要概括了量子力学中关于量子测量的基本内容。进一25步叙述见第十二章。4,第四公设一微观体系动力学演化公设Schrodinger方程公设“一个微观粒子体系的状态波函数满足如下负加6而电方程.W-方(八/)3万)=方(尸,一访V)以万)(1.34)dt这里方为体系的哈密顿算符,又称为体系的哈密顿量,H=T+V(r)=-+V(r)=A+V(r)。”(1.35)2m 2m这里强调指出,如果说,“测量公设”中所涉及的状态坍缩是不 可预测的、不可逆的、斩
48、断相干性的、非局域的,因而完全不符合经 典观念的因果律的话,那么,在本公设中完全规定了状态波函数随空 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则。这里不但保持着相干性,而且不存在任何不可 预测、不可逆的成分。就是说,波函数演化完全遵循经典观念下的因 果律。这两方面(态演化的决定论形式和态测量的随机坍缩形式)的 有机结合就是微观世界新的因果律一一量子力学的因果律。5,量子力学第五个公设全同性原理公设(第六章)伍 公设应用举例广义不确定性关系推导对两个任意算符d和,可以证明有(A1)(A2)1|(qi,Q2)J(1.36)这里,(0)夕=JV*01M:为向在态”中的平均值,而(八卢是算符白在态”中的方均根偏差。证:令7为
49、单位算符,于是(aqj2=(笛=*笛必万=J(N)*/阿广三 14M2这里MW是态a”的模长。同样有0回)二|叫|注意陶&2_|=仄创,所以现在只需证明26网喉那叫即可。根据Schwarz不等式,Jj|/(尸)|2,尸-Jj|g力 之|j f(r)g(r)/ir|我们有,时|j(A)*(与=|jY ABy/d利用恒等式人人|人人I 人人Iab=-a,b+-ab这里仄乳=筋+船是两个算符的反对易子。于是有(金Q1)(。2)N JV*(;a b+;6)dr右边含反对易子的第一项在完成积分之后为实数(取厄米不变),含对 易子的第二项在积分之后为虚数(取厄米将反号)。但对任何实数值,和总应当有网=十网
50、2,所以,(AQi)(AQ2)b1照62+|f“*RbW Jr|j2 3*回=Jjvlaa”成 到此证毕。上面已经说过,如果两个算符彼此不对易,它们就没有共同的本 征态。就是说,任何态中它们都不可能同时在客观上(各自)具有确 定值。也就是说,若对大量同样的态测量它们两者,则两者(或其中 之一,这时被测态是两者之一的本征态)的各次测量所得数值会有涨 落。现在,这个不等式进一步说明,标志测量结果量子涨落的均方根 偏差应当满足这个不等式。作为特例,可得Ax”,、:。但是,“不对易就不存在共同本征态”的提法稍稍苛刻,对这一提法有 例外情况。因为,从广义不确定关系本身可以直接看出,它还包括了下面这 一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