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实数 1.1实数的有关概念及实数的分类 知识要点 一、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上所有的点与全体实数是一一对应关系。 二、 三、在数轴上,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 四、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等于零;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等于1;零没有倒数。 五、偶数一般用(为整数)来表示,奇数一般用来表示。 六、有理数都可以表示为(,为整数且,互质)的形式;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七、绝对值 八、非负数 像,,形式的数都表示非负数。 非负数性质 ①最小的非负数是0;②若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
2、非负数都是0。 九、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十.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记成的形式叫做科学记数法,其中,为整数。 1.2实数的运算与实数的大小比较 知识要点 一、实数运算 在实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但是,除数不能为0,开偶次方时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其中加、减是一级运算,乘、除是二级运算,乘方、开方是三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无括号的不同级运算先算高级运算;有括号时,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的,后算大括号的。 二、实数的大
3、小比较 三种比较方法:数轴比较法,将两实数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两数表示同一点则相等。差值比较法,设,是任意两实数,则;;。商值比较法,设,是任意两正实数,则;;。 第三章 不等式(组) 知识要点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二、不等式(组)的解法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相类似,但要特别注意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
4、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 (2)解不等式组一般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它们的公共部分,就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设,那么:(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4)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 第二章 代数式 2.1整式(知识要点) 一、代数式的分类 二、同类项: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 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三、整式的运算 (1)整式的加减 先去括号或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除 幂的运算性质①(,为整数,);②(,为整数
5、③(为整数且);④(,为整数,)。 乘法公式(1)平方差:。(2)完全平方公式:。(3)立方和(差): 四、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2因式分解(知识要点) 一、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二、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3)分组分解法。 三、因式分解的其它方法 (1)配方法。(2)求根公式法。(3)换元法。 四、因式分解常用的公式如下 (1); (2); (3)。 2.3分式(知识要点) 一、分式 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叫做分式,分式中字母取值必
6、须使分母的值不为零。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为不等于0的整式)。 三、分式的运算 四、(1)加减法:,; (2)乘除法:,; (3)乘方: (为正整数); (4)符号法则:。 四、约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约分。 五、通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和原来的分式分别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通分。 2.4二次根式(知识要点) 一、二次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二、最简二次根式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三、同类二次根式
7、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四、二次根式的主要性质 (1) (2) (3) (4) 五、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分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去。(2)有理化因式与分母有理化: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若它们的积不含二次根式,则称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先把二
8、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4)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二次根式相乘(除),把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5)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四章 方程(组) 4.1整式方程(知识要点) 一、等式和方程的有关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2)方程的解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当时,方程有且仅有一个解;②当时,方程无解;③当时,
9、方程有无穷多个解。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解法主要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 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 。 注意:求根公式成立的条件为(1),(2)。 4.2分式方程(知识要点) 一、分式方程的概念。 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三、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验根的方法。 4.3方程组(知识要点) 一、解二元(或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变二元(或三元)为一元(或二元),常用的方法是加减消元、代入消元法。 二、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与“降次”,基本要求有以下两类:(1)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是一次方程
10、的(第一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般用代入法求解;(2)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方程的(第二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可将原方程组化为两个简单的方程组。 4.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知识要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当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当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反之成立。 二、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那么 三、以两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四、注意:根与系数的关系成立的两个条件:(1)(2)。 五、根的定义:若是的两根,则,;反之,若,且,则是方程的两个根。 命题热点:本节知识是重点内容
11、主要题型有:(1)不解方程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2)求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3)确定抛物线与轴的交点情况;(4)验根、求根与确定根的符号;(5)求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代数式的值;(6)求作新方程;(7)解特殊方程和方程组;(8)确定字母系数之间的关系。另外本节知识与其它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的结合点与是各地中考的考查对象。在填空、选择、计算、证明、阅读理解等题型中,随处可见本节知识的身影。 4.5列方程(组)解应用题(1) (知识要点) 一、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步骤:审、找、设、列、解、验、答。 二、行程问题等量关系:(1);(2)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相遇前运动的时
12、间相等或差=提前时间;(3)同向追及问题:同时不同地则快车与慢车行程之差=原相距距离;同地不同时则慢车与快车时间之差=慢车多用时间;(4)水流问题:顺速=静速+水速;逆速=静速-水速。 三、增长率等量关系:(1)增长率=增量÷基础量,(2)为原来的量,为平均增长率,为增长次数,为增长后的量,则。为下降率时,。 4.6列方程解应用题(2) (知识要点) 一、工程问题等量关系:;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注:(1)工作总量常看作“1”;(2)踟问题有时可当作工程问题解。 二、浓度问题等量关系: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7列方程(
13、组)解应用题(3) (知识要点) 一、利率等量关系: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二、利润等量关系:毛利润=售出价-进货价,利润=售出价-进货价-其它费用。 三、注意关键词的意义:盈、亏、涨、收益、赚、年利、月利、折扣等的确切意义要理解准确。 第五章 函数及其图象 5.1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的概念(知识要点)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特殊点的坐标的特征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征:轴上的点,其纵坐标为0;轴上的点,其横坐标为0;原点的坐标为。 二、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三、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14、平行于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的横坐标相同。 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五、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坐标系中关于轴的对称点坐标为,即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轴的对称点坐标为,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坐标为,即横、纵坐标都分别互为相反数。 六、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七、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整式函数,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2)分式函数,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零的实数;(3)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其自变量
15、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实数;(4)对实际问题,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5.2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知识要点) 一、正比例函数定义 形如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三、正比例函数的性质:(1)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图象是经过第一、三象限的一条直线;(2)时,随的增大而减小,图象是经过第二、四象限的一条直线。 四、反比例函数定义 形如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五、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六、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时,图象两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一
16、个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减小;(2)时,图象两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增大。 5.3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知识要点) 一、 定义:形如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二|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经过点及点的一条直线。 四、一次函数图象性质: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当时,随的增大而减小。 命题热点 由于二次函数要求降低,一次函数就显得相当受宠,在中考中,一次函数的概念,字母系数的条件,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图象,一次函数应用题,一次函数的性质等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也
17、是热点,题型有填空、选择、解答题与综合应用,层出不穷,花样年年翻新,特别是与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精题、巧题令人目不暇接,一次函数应用题则更是高潮迭起,让人拍案叫绝。 5.4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知识要点) 一、 定义:如 ,那么叫做的二次函数。 二、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三、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1)抛物线的顶点是,对称轴是直线。 (2)当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时,开口向下。 (3)当,时,有最小值;当,时,有最大值。 5.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知识要点) 一、一般式 ,若已知抛物线上三点的坐标,把三点坐标值分别
18、代入一般式,得到关于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也的值,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顶点式 ,若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抛物线上另一点坐标,将这一点坐标代入上式,求出,即可写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三、交点式 ,若已知抛物线与轴两个交点的坐标和抛物线上另一点坐标,将这一点坐标代入上式求出,即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第六章 统计初步 6.1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知识要点) 一、总体与样本与样本容量 (1)总体 指考查对象的全体。(2)样本 指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3)样本容量 指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二、平均数 (1)平均数 如果有个数,那么叫做这个数的平均数。 (2)求平均数的常
19、用方法 设所给出的几个数据,求它们的平均数。 ①基本方法:。 ②新数据法 当数据较大时,选择一个与这些数比较接近的数,令,先计算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则。 ③加权法 若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且则 。 ④新数据加权法 新数据同②,若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且则 。 三、中位数、众数 (1)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6.2方差和频率分布 知识要点 一、方差、标准差 (1)方差 样本中各数据与样本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样本方差。 (2)标准差 样本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样本标准差。 (3)求方差的方法 ①设个数据的平均数为,则其方差 或 。 ②当数据比较大时,仿前面选择一个适当的常数,得一组新数据 则方差 (4)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都是衡量一个样本波动大小的量,样本方差或标准差越大,样本数据波动就越大。 二、频率分布 频率分布反映的是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的大小,要得到一个样本的频率分布情况,步骤如下: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级数;(3)决定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5)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