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三单元“咀嚼生活品醇味”学案 历史的步伐、社会文明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古及今,生活让人们品尝了种种滋味。 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事比一事繁复,一章比一章奥妙,一节比一节精彩。我们要成为生活的主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就更要深入体会生活的意义,把握时代的脉搏,跟踪历史的风雷。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不少优秀小说篇章,能够引导我们贴近生活,小说家跟我们共同咀嚼生活的滋味。 本单元选入的短篇小品、微型小说,就是这样的篇章。它们像向导、像轻骑兵,正确、便捷地引导我们走进不同时代,认识不同人物,体验不同滋味。 单元目标 l 语文应用 学习本单元的短篇小说,
2、要用心体会小说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同时,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短篇或微型小说的构思,尝试编写故事,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l 语文审美 本单元各篇课文,风格多样,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喜悦和希望。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在领略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作品的优美风格和作家的卓越情怀。 l 语文探究 在学习中要认真体会短篇小说的一些文体特点:它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深入探究它何以能够
3、做到:它虽然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分课解说 鲁迅先生的《药》,叙述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落后民众不理解革命、用被害革命者的鲜血作治病的药的故事,引导革命者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刻画了一个抗争命运的小人物的形象,通过对这个小人物“追求、幻灭、复苏”三部曲的叙述,表现了作家对小人物遭遇和品德的体验。 刘心武的《等待散场》,是一曲纯真爱情的颂歌,用一对年轻恋人相互守候的故事,把人间永恒而又美妙的爱情主题,奉献给读者。 德国作家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的《差别》
4、用同受雇于一家店铺的两个员工的故事,告诉人们,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 孙犁的《荷花淀》,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民族精神气质大大提升的壮丽图景,显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巨大威力。 王蒙的《春之声》,描述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位归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学法引领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调动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体味课文内容。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又要与学习“点击链接”中介绍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积累阅读和写作知识,提升编故事的
5、能力。微型小说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对这些特点有了足够的认识,可以提高微型小说的写作能力。 还要掌握“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读书学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9 药 “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疾病,疗救社会。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社会有病,自然也要用药。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鲁迅先生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什么样的药才是
6、救治中国的良药呢?鲁迅先生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今天学习的小说《药》,就是他为疗救中国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 作品叙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夏家的儿子是反清革命志士被杀害,华家被人愚弄买了革命志士的血救治儿子的痨病,结果也无治身亡。 中国有个古老的名字叫“华夏”。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的人物,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华家的人吃了夏家人的血。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什么呢?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听课之前想一想] ①你知道鲁迅先生写小说的指导思想吗?试谈谈自己看法,跟同学们交流。 ②该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功过?试查资料看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评价它的。 ③这篇小说会让我们受到启
7、发,试想:我们应当怎样构建华夏的和谐社会?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l 交流作者、作品信息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
8、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
9、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
10、《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这篇小说,创作于1919年4月,同年5 月在刊物《新青年》上发表,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广大群众思想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屡遭失败,革命志士秋瑾等人被杀
11、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但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皇帝,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鲁迅先生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在失望和痛苦之余,深刻剖析了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他深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鲁迅先生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资料链接]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l 美文共赏 人生没定律
12、 佚名 那年秋天,安然和灵巧同时被分配到县一中,她们很幸运,人们很羡慕。 安然是师大的高才生,因家是农村,没人再供她进一步深造,她也不想让父母再为她操心、受累,供需见面会上,她被一中的领导一眼看中,她被聘用。 灵巧是县××领导未来的儿媳妇,她是从基层招来的“优秀教师”用来补充一中教师的“不足”。 上岗以后,她们很卖力,很辛苦。安然教的是语文,灵巧教的是历史。每个学期都有几次摸底考试,每次考试安然班里的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灵巧教的历史却总排在最后。自然安然很火,她被好多家长抬的很高。
13、人们很尊敬她,而灵巧却抬不起头,家长告到校长哪儿,要求换掉。学校无奈,她被换了。灵巧被调到了教务处。安然辛苦的工作着,灵巧却很悠闲。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抓的很紧,安然是优秀教师,学校不让请假,不让休息,她很累很累……学校要参观它处,领导要考察,灵巧自然尾随其后。不久,教育局需要帮忙的人,灵巧被借调去了。她再没回学校,听说调到了局里。 几年后,安然送走了好多大学生。可因太累,她得了颈椎病,失眠,慢性咽炎,胃炎。她好想休息,可自己是教师,再者还不到退休,她就宁撑着…… 这时的灵巧已升为副局长,她公车接送,吃喝报销,而且常旅游考察,视察工作。常给学校开会,介绍别处的学习经验。安然看到她,想到
14、自己,她不明白人生怎样过才对。 [简评]这篇微型小说,探讨的人生课题是:人生怎样过才对。小说用对比写法,写了两个人物。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显示在人物描写之中。既然有褒贬,作者的态度是鲜明的。虽然作品中人物“不明白人生怎样过才对”,但作品告诉读者,人生还是应当多做贡献才对。作品显示了社会的某种不公平,不能不说是着意“引起疗救的注意”。它不以“药”命题,但与“药”不能说全无关系。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l 补充注音、释义 [弥(mí)满]充满。[攫(jué)取] 掠夺。攫,抓。 [盘盘底细]盘问事情的真实情形。[攀谈]拉扯,交谈。[油水]不正当收入。[贱骨头]超过一切,直达云际。[西关外]西边
15、城关外面。关,城关。[阔人家)]有钱人家。[宛然]仿佛,好像。 [跄(qiàng)跄踉(liáng)踉]步伐不稳当的样子。也作“踉踉跄跄”。[ 乖角儿]机灵人。这里指善于看风使舵的人。[根究]寻根究底,深入探究。 l 感知文本内容 小说叙述了华家和夏家两户人的故事。明写华家,暗写夏家。 小说分四章,在四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按下面的顺序叙述故事: 华家的故事:华家为儿子买药,华家儿子华小栓吃药,华家顾客谈药,华家为儿子扫坟。 夏家的故事:夏家儿子被杀害,夏家儿子的血被用来做华家儿子治病的药,夏家儿子被华家顾客嘲笑,夏家为儿子扫坟。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组织材料,双线连接的物是人血馒头,而
16、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l 画出结构简图 华家:买药→吃药→谈药→上坟(明线) ↓ ↓ ↓ ↓ 华夏悲剧 夏家:被害→被卖→被嘲→上坟(暗线) [思路探微] 小说安排明暗两条线索,用四个场景,来写两家人的故事。第一个场景:华家买药,夏瑜被害,两线开始连接,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第二个场景:小栓吃药,夏瑜被卖,两线交织,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个场景:茶馆谈药,夏瑜被嘲,两线汇集,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第四个场景:华家上坟,夏家上坟,两线融合,这是故事情节的结局。两条线索,通过四个场景,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从
17、文中感知人物形象—— l 华老栓 l 夏瑜 l 康大叔 l 其它人物 让我们用鉴赏式的语言说说吧! l 说说你从文中感知到的人物形象 甲生:华老栓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 他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他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
18、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 作者对他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乙生说:夏瑜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见高潮部分)。 作者对他,既赞扬其精神,也指出他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19、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丙生说:康大叔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 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是,暴露其凶残,鞭挞其贪婪。 丁生说: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 在杀害夏
20、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 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 烈士的母亲夏四奶奶,觉悟比起华老栓他们并不见得高。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这些人物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领悟内涵] 作品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
21、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悟的“药方”。 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鉴赏菜单] 生动的人物语言 传神的动词运用 精彩的景物描写 丰富的语句内涵 让我们客观评述吧! l 生动的人物语言 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很成功,让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比如: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写出康大叔的盛气凌人的神态。 “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显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和愚昧。 “义哥是一手的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凶受用了。”描写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和麻木。
22、 “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突出华大妈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l 精彩的景物描写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十分精彩,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对作品典型环境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 显示时代特征的景物描写,如:描写菜馆——点油灯,用洋钱,茶客无所事事。描写刑场——“士兵衣服前后有个大白圈”、“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描写坟地——摆出菜、化过纸,等等。这些景物描写,交待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习俗,或表现广大群众的愚昧和麻木。 渲染环境气氛的景物描写,如:小说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的光、
23、灰白”的路,显示气氛阴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后,作品写到“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反衬出华家幻想的破灭)。最后一节坟场描写,写天气“分外寒冷”,枯草“支支直立”,声音“愈颤愈细,细到没有”,乌鸦“铁铸般站着”,等等,烘托出夏四奶奶与华大妈无比沉痛与悲凉的心情。 l 传神的动词运用 小说中很多地方的动词运用很精当、传神。比如: 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两个“掏”字,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 2.“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24、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抖抖地装”,“按了两下”,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 3.“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觉得爽快”,“变了少年”,“跨步格外高远确实把”等等语词,表现华老栓此时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想到了很多很多开心事。 4.“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 这儿“抢、扯、裹、塞、捏、转、哼”8个动词,写出了“黑
25、的人”的凶残、贪婪、暴虐、粗野,写出了刽子手的特点。 5.“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这儿“闯、披、散、捆、嚷”5个动词,写出了康大叔的蛮横、粗野、无礼。 l 丰富的语句内涵 小说中很多地方的描写,简洁有力,内涵丰富。比如: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一句与下文的“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地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的描写一起,突出景物的单调和阴暗,一方面
26、与华老栓当时充满希望的愉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为下文夏瑜的牺牲渲染肃杀的气氛,一方面用来影射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2.“老栓又吃了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一句显示出刽子手的麻木、凶残。 3.“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俳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这一句以华老栓的视角表现恐怖的凌晨的氛围,闪烁间似有鬼魅活动。这既从侧面表现了华老栓惊恐不安的心情,又渲染了满清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中华大地的黑暗、压抑。 4.“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
27、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一句表现看客的愚昧和麻木,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之外,毫无别的感觉。 5.“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这一句环境描写映衬出华老栓拿到人血馒头后以为获得治疗儿子痨病的灵丹妙药而喜悦激动的心情。 6.“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夏四奶奶的神情和举止,而这也恰恰反映出作为母亲对儿子的革命行动不了解,甚至以为瑜
28、儿“谋反”是受人诬陷。这说明要疗救中国,只有寻求真正解救苦难群众于水火之中的“药”,才能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7.“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这一句是鲁迅自称因奉前驱者之命而有意加上的“曲笔”,显示了革命自有后来人之意,同样也表现作者虽朦胧却坚定的信念。 8.“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这一处描写,渲染了坟地毫无生机、令人窒息的悲凉气氛,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其凄凉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l 另类视野 求新求异 一、作者
29、写华老栓取药的路上很高兴,为什么不放在取药回来的路上写,却放在取药之前的路上写? 按道理,写华老栓如此高兴,放在华老栓取了人血馒头回来的路上也有理由。试想,他取药回来,华老栓小心翼翼的捧着人血馒头,边走边想,浮想联翩,越走越高兴。 但是,描写华老栓取药回来时的段落,是这样写:“‘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的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放在取药回
30、来的路上写,就不妥当了,理由是:一、华老栓‘跨步格外高远’,那还不把人血馒头给丢了!二、前面重点华老栓的兴奋,因为他觉得特别新鲜,因而也激动;而后面重点表现华老栓的小心翼翼,当然他也激动,但是他主要是紧张,害怕把人血馒头弄丢。所以不能把兴奋时的激动,“跨步格外高远”等等的描写,放在取药回来的路上。 概括地说,前面是取药路上单纯高兴,后面是取药回来因为过度高兴而紧张。 二、课文结尾对乌鸦的描写,有人认为是写实,有人认为是象征。你怎么看? 我认为,乌鸦的出现在本文来说,有两种作用: 1.增加了小说阴冷的氛围。 乌鸦的叫声作为最阴冷的事物象征的本义明显增强了小说氛围。尤其是小说最后乌鸦“‘
31、哑’的一声……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哑”、“张”、“挫”、“飞”、“箭也似的”,造出一种非常阴森恐怖的小说氛围。加之第四部分描写的是坟场情节,其若有若无的声息,时缓时快、时简时繁的笔墨更是增添了一种悲凉、凄惨的环境气氛。这种凄惨的小说氛围,揭示了华夏两家人物悲剧的根源,有力地控诉了当时万恶的旧社会。 2.是一种呐喊的象征 乌鸦这个意象不能仅仅从小说氛围上来理解,应该从整个《呐喊》的主旨中去理解。 鲁迅的《呐喊自序》有这样一句话:“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32、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乌鸦的叫声正是这种“寂寞里的呐喊”,一种“陌生人群中的呐喊”,带有一种明显抗争的意味。 鲁迅先生在《坟写在〈坟〉里面》中说:“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了时候为止。”这抗争的形象和《药》中的乌鸦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药》中的乌鸦是“缩着头,铁铸一般”“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是一种革命者的雄姿、力量在阴森恐怖社会中的具体反映,是为了给这世界“多有一点缺陷”,让“那些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舒
33、服几天”,是一种“穿着甲”,“站着”对抗这个社会的一种战斗形象。 l 走近鲁迅读懂《药》 ——交流学习心得 甲生说: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在残暴的封建统治下,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麻木不仁的。然而,鲁迅先生是清醒的。他所写的《药》,突出地指出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悲哀。这犹如一剂良药,照亮了革命者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乙生说: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然后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标题“药”,指人血馒头,但不是“包好”的良药。为什么不是良药,可以从三方面看:华老栓愚昧无知,受骗上当;刽子手以此骗人钱财;小栓病死。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要治病
34、要另找良药。 丙生说:华老栓对革命者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大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的不觉悟,纷纷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小说告诉读者,当时群众的愚昧,急须找药救治。 丁生说: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监狱中仍坚持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顿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事业。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要真正疗救中国,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戊生说: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己生说:鲁迅在小说中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说题目的用意。 鲁迅先生的《药》,“忽如一夜春风来”,使人们的头脑清醒。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