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7 ,大小:3.26MB ,
资源ID:10341935      下载积分:12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图形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03419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pdf

1、最新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 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 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一)甲类传染病(2种)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 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二)乙类传染病(26种)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

2、H1N1流感、艾滋 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 病、血吸虫病、疟疾。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 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 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 公布、实施。(三)丙类传染病(11种)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

3、括: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 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国家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管理。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 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一鼠疫:鼠疫(plague)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 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 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

4、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 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 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经鼠蚤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一蚤f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等10余种蚤类。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

5、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一 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 围的威胁。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者 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避免蚤的叮咬。在农村 避免处理老鼠。实行“三报三不”制度,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 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鼠疫“三不”是指:不私 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临床症状鼠疫的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 到9天。(一)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39-40C,剧烈头痛,恶

6、 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先 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及伴有黑便,血尿。(二)各型鼠疫的特殊症状:1.腺鼠疫:为最常见,除上述全身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为带有鼠 疫菌的跳蚤叮咬四肢皮肤造成,多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下,颈部。淋 巴结肿大,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剧痛,病人多呈被迫体位,如治疗不 及时,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2.肺鼠疫:原发性和继发性肺鼠疫均是最重的病型,不仅死亡率极高,而且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空气飞沫传播,是引起人群爆发流行的最危险因素,它除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外,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四肢及全身发维,

7、继而迅速呼吸衰竭死亡,有时检查肺部体征与临床表现不符。3.败血症型鼠疫:主要是由于在剥食染疫动物时,鼠疫菌从皮肤破损处入血或由染疫蚤的直接叮咬所造成。由于鼠疫菌未经过机体的免疫系统而直接进入血循环,使病人很快呈现为重度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恐惧感,如治疗不及时会迅速死亡。4.其他类型的鼠疫在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伴有相应系统的症状如肠型、皮肤型、脑膜炎型、扁桃体型、眼型等防控措施(一)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宣传培训基层卫生人员,以电视等各种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鼠疫对人类的危害,懂得预防鼠疫的知识。2.免疫接种:目前我国选川菌苗是EV76鼠疫冻干活菌苗,由卫生部兰 州生物

8、制品所生产,免疫有效期为6个月,在鼠疫流行期前1-2个月以皮上划痕 法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范围:a.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进行普遍接种。b.进入鼠疫动物病疫区工作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 种。c.从事鼠疫强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禁忌症:a.体温37以上,周身不适者。b.患急性传染病者。c.严重心、肝、肾及结核病患者。d.妊娠前6个月及哺乳期、月经期。e.体质极度衰弱者。f.怀疑感染鼠疫或潜伏期内者。(二)疫情报告: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21条的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 传染病人时,都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报告 程序:县(市、旗)卫生

9、防疫机关判定鼠疫病人或动物鼠疫疫情后,填写疫情报 告卡,迅速上报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机关,县卫生行政机关收到疫 情报告卡片后,立即转报上级卫生行政机关直到卫生部,县卫生防疫机构接到材 料后,在24小时内作出预报,在96小时内做出最初诊断。(三)疫区处理:1.人间疫区处理;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和较典型的鼠疫临床症状,不能 排除鼠疫者,可确定为疑似鼠疫病人,其所在地为鼠疫区,在当地党政领导、卫 生防疫、公安等部门负贡人组成的疫情指挥部的领导下,划定大小隔离圈,封锁 隔离,并对在9日内与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投药治疗,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在大小隔离圈内

10、对鼠疫患者所用 的各种物品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卫生清扫和灭鼠灭蚤。以切断再传播的途 径,当最后一例病人经疫区处理后九天,再无新发病人,可解除隔离。2.动物间疫区处理:在动物鼠疫流行区包括血清学阳性的现疫流行区进 行投药,彻底的灭鼠灭蚤,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根据可能 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九天。在当年有鼠疫动物病流行的地 区,禁止私自猎獭和剥食,作好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二霍乱:霍乱是由01血清群和0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9

11、世 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进入90年代后,随着0139的出现,全球霍 乱流行趋势更趋严峻。防控措施:(1)坚持积极防治、综合措施的基本要求。是 以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水与食物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2)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战略指导思想。治标,一般是指临时性应急措施,治本措施,则指从根本 上解决霍乱问题的永久性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蝇);二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 意识。(3)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4)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腹泻病门诊,及时 发现和处理霍乱患者。使当地出现的霍乱病例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

12、告和就地处理。(5)设立有一定代表性的霍乱监测点,有计划地定时、定点、定量地开展对腹泻病人、外环境和食品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反馈信息,指导防治。(6)在疫点处理上遵循“早、小、严、实”的原则。(7)不断完善和强化国境卫 生检疫,严防霍乱自国门传入或传出。(8)鼓励与防治实践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如灵敏、快速且易于在现场使用的实验诊断技术、高效安全的口服减毒活菌苗或 灭活菌苗、病原体变异与越冬方式、地方性成因及有关本病的诸多流行规律等。临床症状霍乱病程中,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5大,一般为12日。根据病情程度 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一般轻型多,重型少。轻型病例起病较缓,大多数患者 仅有轻度腹泻,极少数伴有

13、呕吐,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带粘 液或血性。一般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数有腹部隐痛。中、重型患 者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 急后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账感,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每日大便十数次 或更多,一些重型患者粪便从肛门可直流而出,无法计数。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沿样或洗肉水样。大便镜检 无脓细胞。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一 般无发热,少数可有低热,儿童发热较成人多见。防控措施(一)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

14、育,提倡喝开 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2.免疫接种: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时间较长的霍乱 菌苗,因此不提倡使川过去沿川的霍乱疫苗川于霍乱的预防。3.加强饮川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4.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 对饮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摊等)、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 理。(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1.隔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

15、者解除隔离。2.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城镇于6 h内,农村于12 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 报出传染病卡。3.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 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当染菌者送隔离病房或治愈后进行终末消毒。4.检疫: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服用抗菌药物前进行。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 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检疫。5.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三)流行期措施:1.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群众性爱

16、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2.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3.加强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4.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在发生流行时发动群 众自觉停止一切宴请聚餐,发生吐、泻时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5.加强肠道门诊工作,作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对发现的病人及时隔离 治疗。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 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 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

17、ratory syndrome,SARS)o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 咳、胸闷、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 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 部炎性浸润影、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是 其重要特征。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截至 2003 年 8 月 7 日,全 球累计发病例数为8422例,依据报告病例计算的平均病死率达到了 9.3%2002年11

18、月,我国广东省发现并报告首例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这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迅速向北京、香港 及其它地区传播。2003 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警告认为同样的疾病在香港和越南出现,并 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将这种具有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 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自此,全世界共有26个国家(包括3个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 098例,死亡7 74例,全球平均病死率约为10%左右。中国内地总发病人数5 327例,死亡349 例。2003年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SAR

19、S的传播途径已基本明确。在全球实验室的合作努力下,很快明确了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SARS2CoV)。同时,类似SARS2CoV的病毒很快在中国南方的市 场上的果子狸体内发现,提示该病毒可能来源于果子狸或其他同类动物的体内,人 和动物可能是它的储存宿主,并存在季节性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同时提示SARS 在下一个季节可能再度侵袭。因此,WHO提出警告要求所有国家提高警惕,预防 SARS再度袭来,并提高应对SARS的能力。临床症状:1 SARS疑似病例1.1凡患者有发热、体温升高3 8、曾有干咳或呼 吸困难。1.2去过疫区与SARS病例有密切接触者。在发病前10

20、d或2周内曾 居住于有SARS病例继发感染疫情区域。1.3疑似SARS病例有胸部X线肺炎 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现象。1 4病例尸检有明显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 防控措施虽然SARS的致病原已经基本明确,但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缺少针对病因的治 疗。基于上述认识,临床上应以对症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为主。在目前疗效尚不明确的 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长期、大剂量地联合应用。(一)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卧床休息,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少患者在 发病后的23周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一般早期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吸氧浓度一般

21、为1 3L/min).根据病情需要,每天定时或持续监测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T淋巴细胞亚群(有条件时)和X线胸片等。(二)对症治疗1.发热38.5,或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降 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儿童禁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2.咳嗽、咯痰者可给予镇咳、祛痰药。3.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应采取相应治疗。4.腹泻患者应注意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三)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在于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状态,从而改善机 体的一般状况,减轻肺的渗出、损伤,防止或

22、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应用指征如下:有严 重的中毒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经对症治疗3天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X线胸片显 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 面积的1/3以上;达到急性肺损伤(ALI)或ARDS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上指征之一即可 应用。成人推荐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80320mg/d,静脉给药具体剂量可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 调整。当临床表现改善或胸片显示肺内阴影有所吸收时,逐渐减量停用。一般每35天减 量1/3,通常静脉给药12周后可改变口服泼尼松或泼尼龙。一般不超过4周,不宜过大剂 量或过长疗程,应同时应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还应警惕继

23、发感染,包括细菌或/和真 菌感染,也要注意潜在的结核病灶感染扩散。(四)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未发现针对SARS-CoV的特异性药物。临床回顾性分析资料显示,利巴韦林等常用 抗病毒药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没有明显治疗效果。可试用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Kaletra咯匹 那韦(Lopinavir)及利托那韦(Ritonavir)等。(五)免疫治疗 胸腺肽、干扰素、用丙种球蛋白等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疗效尚未肯定,不推荐常规使用。SARS恢复期血清的临床疗效尚未被证实,对诊断明确的高危患者,可在 严密观察下试用。(六)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是主要为两个,一是用于对疑似患者的试验治疗,以

24、帮助鉴别诊断;二 是用于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真菌感染。鉴于SARS常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相混淆,而后者常见致病原为肺炎链球菌、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在诊断不清时可选用新喳诺酮类或供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试验 治疗。继发感染的致病原包括革兰阴性杆菌、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应 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七)心理治疗对疑似病例,应合理安排收住条件,减少患者担心院内交叉感染的压力;对确诊病例,应加 强关心与解释,引导患者加深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自限性和可治愈的认识。(八)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

25、学瘟疫、热病的范畴。其病因为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主要病位在肺,也可累及 其他脏腑;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机为邪毒壅肺、湿痰瘀阻、肺气郁闭、气阴亏虚。中医药治 疗的原则是早治疗、重祛邪、早扶正,防传变。四艾滋病:所谓艾滋病(AIDS)是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的简称,即“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所引起的,艾滋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 HIV。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 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

26、的中枢细胞一 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HIV的传播途径只有三个: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接受了被HIV污染的血液 被感染的母亲传染给未出生的婴儿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 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 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 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 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

27、交的危险性更大。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了。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川了被血液污染而又 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如果与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 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临床症状艾滋病的分期及症状: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 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 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

28、过程。1、急性感染期 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 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 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 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在被感染2 6周后,血清HIV抗体 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 伏期。2、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 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 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

29、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3、艾滋病前期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 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A.淋巴结肿大 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 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 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

30、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 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B.全身症状 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 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病人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 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 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有的病人头痛、抑 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有的可 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3/4的病人可出现脾肿大。C、各种感染 此期除了上述 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 感染。反复感

31、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病人 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疗缺乏有效的反应,病人的腋窝和 腹股沟部位常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疱性脓庖疮,病人的肛周、生殖器、负重部位 和口腔黏膜常发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 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 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 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变稀、带有黏液。可能 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止匕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毛 状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

32、索。4、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 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 感染。发生各种恶性肿瘤。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 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确诊艾滋病不能光靠临床表现,最重要的根据是检查者的血液检测是否为阳 性结果,所以怀疑自身感染HIV后应当及时到当地的卫生检疫部门做检查,千 万不要自己乱下诊断防控措施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确使川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 的检查、诊断、

33、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川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并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 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艾滋病的预防措施:1)避免

34、与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发生性接触;2)不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3)不接受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献血;4)避免应用境外生产的血液制品;5)防止口、眼、鼻、粘膜与可疑感染物接触;6)对艾滋病病人的标本、污染物、排泄物进行彻底的终未消毒处理。五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 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尊麻 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我国是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仅慢 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达1.2亿。

35、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 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只有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 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才能减少疾病发生。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症状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 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 泻,肌肉疼痛,咽炎等。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症状乙型肝炎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疲乏、厌食、腹部不适、少数病 人有恶心、呕吐症状,无黄疸或轻度黄疸,检查可发现肝肿大,压痛、脾肿大、少数病人有肝区疼痛。防控措施一、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

36、其它措施 预防。二、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 传播乙肝病毒。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 种三针乙肝疫苗。四、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五、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六、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 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七、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 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 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八、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

37、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 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九、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 期检查。十、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 肝是全社会的责任。六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 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 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 能站立、行脊灰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是因为脊灰病毒仅感染人、有有效疫苗、免疫能终生持续存在、没有慢性病毒携带者、没有动物或昆

38、虫宿主、脊灰病毒仅 在环境生存非常短的时间,一旦病毒离开人体宿主如通过免疫它将很快死去。当 常规免疫覆盖率增加,野病毒的循环被局限但不会很快一起停止,如制定的目标 是消灭而不是控制时,就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常规免疫、群众运动、监测、扫荡式接种等四大消灭脊灰 策略,尤为突出的是为强化免疫而采取群众运动形式国家免疫日。国家免疫 日是为了补充及完善,而不是代替,常规免疫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免疫 高危险年龄组通常0-4岁的每个儿童尽可能快地阻断野毒株循环。在脊灰地方性 流行的国家,通常包括一年两轮的国家免疫日(隔一个月),持续至少三年的期限,达到捕捉未免疫或仅部分免疫保护的儿童、提

39、高已免疫儿童的免疫水平。这样,最敏感年龄组的每个儿童同时得到保护,也就立即剥夺病毒的生存。1995年,几乎一半的世界小于5岁儿童约3亿儿童在国家免疫日期间被免疫。1996年,超过4亿儿童在国家免疫日中被免疫,几乎占5岁下世界儿童的2/3。在中国,1 993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给儿童喂服脊灰糖丸拉开了国家免疫日的序幕,仅19 93年12月1轮就有8200多万儿童得到免疫,报告病例也从1990年超过5000 例降至1996年的3例而且均为其它国家输入病例。临床症状临床表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 35天,一般714天。感染 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1.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

40、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后的大多数。2.顿挫型(流产型)脊髓灰质炎: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病人在数天内可完全恢复,这类病人不易 正确诊断。3.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 痊愈数巳,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病日持续2 10大,一般预后良好。病人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稍有增加,总细胞 数在10500/mL蛋白质浓度稍有升高或正常,糖含量在正常范围。由脊灰病毒 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与因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需以特异性血清学 或病毒学检测才能鉴别。4.瘫痪型脊髓灰

41、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部分病人可以发现有双相的病程,即开始出现发热等一般轻 度症状,数日后症状消失,以后又出现麻痹。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 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 于正常。如病毒侵袭脑干则可发生共济失调或非瘫痪性肌肉疼痛。肌肉瘫痪在开 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 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防控措施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

42、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 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 病毒的毒力所决定的。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 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 AI)。最近,国内外由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 感即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satio

43、n fbr animal health,OIE)将高致病性 禽流感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主要原因是:第一,禽流感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时间缩 短。另外,夏秋时节光照强度相对更高,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有很强的杀灭作 用。第二,夏秋时节禽舍通风强度远远高于冬春季,良好的通风可以大大减少鸡 舍环境中病毒的数量。因此,病毒侵入鸡体内的机会和数量就明显减少,感染几 率下降。同时,良好的通风也减少了不良气体对鸡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对维持呼 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禽流感的传播途径禽流感的

44、传播有健康禽与病禽直接接触和健康禽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 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 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禽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川具、运输车 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 化道感染,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如野鸭)的迁徙可 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 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 传播。由于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上,野禽(主

45、要为候鸟)带毒情况较为普遍,而 且是主要的传染源,加之世界禽产品贸易频繁等因素都会造成禽流感的暴发和流 行。从世界范围内禽流感发生的情况来看,禽流感的传播、发生、发展存在 不确定性。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禽流感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临床症状:人感染禽流感后的临床症状(1)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 痛、头痛、全身不适。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2)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至7大,一般为2至3天;(3)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4)半数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淋巴细胞大多降低。骨髓穿刺示细胞增生活跃,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出

46、血性吞噬现象。部分患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咽拭子细菌培养阴性;(5)半数患者胸部X线摄像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伴胸腔积液。禽流感的传播途径禽流感的传播有健康禽与病禽直接接触和健康禽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 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 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禽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 感染,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如野鸭)的迁徙可将禽 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

47、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成禽 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传 播。由于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上,野禽(主要为候鸟)带毒情况较为普遍,而且 是主要的传染源,加之世界禽产品贸易频繁等因素都会造成禽流感的暴发和流 行。从世界范围内禽流感发生的情况来看,禽流感的传播、发生、发展存在 不确定性。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禽流感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防控措施1.严格进行引种检疫,防止AI传入。引种时要认真调查当地AI发生和防 制情况,并对要引种鸡群进行AI的血清学检查,引进后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 康后方可进场。2.养鸡场不要饲养其他禽类及野鸟,因为

48、它们可能成为禽流感病毒的携带 者和传播者。3.加强卫生消毒措施,减少病毒感染和传播。疑似本病发生时立即隔离、封锁并采集病料送有关化验室进行检查,发现有强毒株感染时立即采取严格处理 措施。基本的方针策略是:早期诊断,划分疫区,严格封锁;捕杀感染强毒株的 所有禽类;对疫区内可能受到强毒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情扩散。4.由于AI亚型众多,变异性强,给该病免疫带来困难。尽管如此,有些国 家研制了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并开始试用,如美国在特定区域经政府批准可以川 疫苗免疫。疫苗主要是利用毒力强的H5和H7亚型制成灭活疫苗。最近,墨西 哥政府也批准采川疫苗进行免疫,收到一定效果,现已研制出针对四种血清

49、亚型 的AIV疫苗。5.开展禽流感普查和监测也是防制禽流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普查监测,可 及时发现AI阳性鸡并对其进行监控和捕杀。同时加强鸡舍和环境的消毒,以防 止病毒感染的蔓延,特别是防止低毒力毒株在鸡群中反复继代繁殖而发生毒力变 强。八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 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 多。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传染 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 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

50、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出疹前后5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没有患过麻疹 的,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6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 传染。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麻疹潜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34周。由于计划免疫的开展,目前相当一部分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典 型,易与风疹、幼儿急诊、病毒疹、等麻疹以及水痘、湿疹、猩红热、药物疹等 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临床症状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一)典型麻疹(classic measles)有潜伏期,前驱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