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夷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 课程类型: ■ 理论课 □ 理论、实践课 □ 实践课 学 时: 学 分: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学期: 20 11 至20 12 学年第 一 学期 教材名称: 高等数学 王德印等编 参考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年 8 月 5 日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函数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并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及定义域的求法 2. 熟悉基六种本初等函数,掌握初等函数的定义 3. 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及复合过程 4. 熟悉几种常见的函数,掌握函数的性质, 5
3、. 能熟练列出简单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教学重点: 1、函数概念的理解及定义的求法 2、熟记基本初等函数 3、熟悉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复杂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 2、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3、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的建立 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本次课是本章的基础课,概念性东西较多,同时部分也是以前高中就学过的知识,所以 1、 本次课以ppt演示为主,重要的地方辅以板书注解 2、 课堂提问,活跃气氛,增加同学的上课积极性 3、 理论知识讲解结合实例,让同学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 安全事项;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参考资料;
4、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
5、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补充六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形 补充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降幂公式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函数相关基本概念 (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定义域求法) (15分钟) 2、函数的性质 (常见函数的介绍、函数性质的介绍) (20分钟) 3、基本初等函数(六种基本初等函数的介绍、图形) (10分钟) 4、复合函数、初等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初等函数定义、举例) (15分钟) 5、课堂互动,讲
6、解 (提问同学,并进行解析) (15分钟) 6、函数关系的建立 (10分钟) 7、小结本节内容 (回顾本次课教学重点) (5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课后练习 P6 2、(1)、(2) 6 7、(3)(4) 8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三角函数基本公式
7、很重要,在以后的微积分中应用广泛 由实例引入、概念的讲解、举例 (例1.1.1-1.1.3) (例1.1.7-1.1.8) 学习思考1。1 结合课本实例 针对本次课要点布置作业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极限及其性质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极限的概念,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 2、了解邻域的概念,掌握函数左右极限的定义 3、了解极限的性质,能熟悉进行运用 4、理解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 5、学会利用无穷大与无穷小的性质求极限 教学重点:
8、 1、理解极限及左右极限的概念 2、理解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利用函数左右极限讨论极限的存在 2、 无穷小与无穷大性质在极限求解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1、PPT讲授结合板书(本次课概念性知识较多,在PPT讲解的过程中要适当辅以板书) 2、理论知识结合例题、练习进行强化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指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等要求的说明) 参考
9、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教学
10、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函数极限的概念(两种情况函数极限的介绍、左右极限) (35分钟) 2、极限的性质 (10分钟) 3、布置练习,让同学当场练习,讲解 (20分钟) 4、无穷小与无穷大的介绍
11、 (15分钟) 5、本次课小结 (10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同步训练 1.2 3、4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夹逼定理在以后求极限中有较重要的应用 (学习思考1.2、同步训练1.2 1)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极限的运算 教学
12、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极限的运算法则,并熟练掌握求极限的方法 2、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并能灵活运用求解极限 3、了解无穷小的性质,无穷小的比较,理解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等价无穷小的区别 4、学会利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教学重点: 1、 极限的四则运算 2、两个重要极限 3、无穷小的比较,利用等价无穷小求解极限 教学难点: 1、 熟练掌握极限的求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于函数极限求解 2、 无穷小阶中高阶无穷小、等价无穷小、同阶无穷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结合课堂互动,
13、增加同学的参与度 2、 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辅以板书的形式,既能够保持较好速度,又能重点突出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指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等要求的说明)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14、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介绍极限的四则运算及极限的求解
15、 (25分钟) 2、介绍两个重要极限及其应用 (20分钟)3、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举例求无穷小的阶) (20分钟) 4、利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10分钟) 5、布置极限求解练习题,并讲评进行巩固 (15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同步训练1.3 1 (3)(5)(6) 2 (4)(6) 3 (2)(4)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
16、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结合例题,总结极限求解方法 熟记常用等价无穷小 同步训练1.3 1、(1)(2)(4) 2、(1)(3)(5)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 讲评作业,让同学巩固前所学知识 2、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掌握函数函数在某点、区间上连续定义 3、 了解初等函数连续性及闭区间上函数连续性的性质 4、理解间
17、断点的定义,会求间断点并判断其类型 教学重点: 1、函数的连续性的概念 2、间断点的定义及分类 3、利用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 教学难点: 1、 函数在某点处与闭区间上连续性 2、 会求间断点并判断其类型 教学方法和手段: 1、作业讲评中以板书为主,让同学较好地掌握解题思路和过程,辅以课堂互动,活跃气氛 2、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辅以板书的形式,既能够保持较好速度,又能重点突出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
18、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指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等要求的说明)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
19、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函数、极限与连续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前两次课课后作业讲评(板书加课堂互动) (40分钟) 2、同学整理、总结相关知识点 (5分钟) 3、函数连续性概念(在某点、区间上连续) (10分钟)
20、 4、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5分钟) 5、间断点的概念及分类 (15分钟) 6、本节课小结 (5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同步练习1.4 1(1)(4) 2(2) 3(2)(3)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
21、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针对常见的疑难杂症进行重点讲解 连续概念挺重要! 零点定理比较重要,应给以强调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导数的概念及四则运算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导数的概念、左右导数的定义,掌握利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2、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物理意义,学会求切线、法线方程 3、 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4、 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并能应用到导数的求解中去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概念 2、应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
22、导数 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1、 利用导数的概念求切线、法线方程 2、 求函数的导数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本次课理论知识较多,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辅以板书的形式,既能够保持较好速度,又能重点突出 2、 课堂中结合实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注意课堂互动,调动同学参与积极性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指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等要
23、求的说明)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
24、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导数的概念及实际意义(引例引入两种定义、实际应用) (30分钟) 2、书本例子讲解 (15分钟) 3、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5分钟) 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 重点强调乘除法)
25、 (15分钟) 5、函数的求导(结合书本例题进行巩固) (20分钟) 6、本节课小结 (5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P22 学习思考 2.1 思考题 P23 同步训练2.1 1 P27 同步训练2.2 1(1)(2)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26、 结合书本实例 求切线、法线方程 利用定义求极限 可导与连续都很重要,须熟记 讲解练习要注意引导同学思考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函数的求导法则和基本公式、高阶导数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并学会求导 2、熟练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能熟练地运用到导数的求解中去 3、掌握复合函数、隐函数、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方法 4、了解高阶导数的定义,掌握高阶导数的求导,会求二阶导数 教学重点: 1、反函数、复合函数、隐函数、由参数方程确
27、定的函数的求导法则 2、熟记导数的基本公式 3、高阶导数的求导 教学难点: 1、反函数、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2、理解并熟练应用对数求导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次课理论知识较多,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辅以板书的形式,既能够保持较好速度,又能重点突出。 2、课堂中结合实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注意课堂互动,调动同学参与积极性 3、本次课主要是各种函数的求导,注意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增强知识的条理性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
28、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指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等要求的说明)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
29、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反函数的求导法则(结合书本例题) (15分钟) 2、导数的基本公式 (10分钟) 3、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结合书本例题)
30、 (15分钟) 4、补充课后练习,让同学思考,并进行讲解 (10分钟) 4、隐函数的求导方法及对数求导法 ( 重点对数求导法) (20分钟) 5、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7分钟) 6、高阶导数及其求导 (15分钟) 7、本次课小结 (3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31、 P27 同步训练2.2 1(3)(5) 5 6 7 P28 同步训练 2.3 2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反函数求导相对较难,需重点进行提示 需熟记,特别是几个反三角函数导数 熟悉几种函数的求导过程 熟记几个常用的n阶导数 对个各种函数求导的巩固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函数的微分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32、□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的几何意义,会利用微分定义求微分 2、熟练掌握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解微分 3、掌握微分的在近似计算、误差估计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微分的概念 2、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 3、微分在近似计算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连续、可导、可微的区别与关系 2、微分概念的理解及判断可微 3、微分的运算,学会求微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次课有些抽象,需结合实际、例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读性 2、本次课理论知识较多,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辅以板
33、书的形式,既能够保持较好速度,又能重点突出。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指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等要求的说明)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4、 3.《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回顾极限、连续、可导的概念 (15分钟) 2、微分的概念(由实
35、例引入、解释,连续、可导、可微关系)(20分钟) 3、微分的几何意义 (10分钟) 4、微分的运算( 微分形式不变性及四则运算,熟记微分的基本公式,结合课本例题进行强化) (30分钟) 5、微分的应用( 近似计算,结合书本例子) (10分钟) 6、本次课小结 (5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
36、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P32 学习思考2.4 思考题 同步训练 2.4 1(2)(4) (6)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明确极限、连续、可导、可微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微分形式与导数形式的区别与书写形式 理解连续、可导、可微的区别与关系 导数的应用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
37、要求: 1、理解罗尔定理及其几何意义 2、理解拉格朗日定理及其几何意义 3、理解柯西中值定理及其几何意义 4、掌握洛必达法则,能熟练用其求函数的极限 教学重点: 1、理解微分学中三个中值定理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洛必达法则,能熟练用其求函数的极限 教学难点: 1、明确罗尔定理、拉格朗日、柯西三个中值定理成立条件、区别与联系 2、掌握洛必达法则,并能熟练应用于函数极限的求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次课有些抽象,需结合实际、例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读性 2、本次课理论知识较多,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辅以板书的形
38、式,既能够保持较好速度,又能重点突出 3、注意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增强知识的条理性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9、 3.《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第二章作业常见问题的讲评 (20分钟) 2、罗尔定理、
40、拉格朗日定理(强调定理满足的条件) (25分钟) 3、柯西定理介绍及三个中值定理总结 (15分钟) 4、洛必达法则 (10分钟) 5、应用洛必达法则求函数极限 (15分钟) 6、本次课小结 (5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P39 同步训练 3.
41、1 1 2 同步训练 3.2 2 (2)(4) (6)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针对作业中错误较多的典型问题进行重点讲评 注意几个定理成立所需满足条件 对比第二章中利用极限运算法则、函数连续性和两个重要极限求导的方法 导数的应用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
42、念,会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熟练掌握求极值的方法,会判断函数的极大极小值 3、掌握求函数最值的方法,会解最简单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利用导数求解判定函数的单调性 2、求极值的方法 3、求最值的方法,会解简单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教学难点: 1、对函数的驻点的理解和求解 2、掌握求函数极值、最值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次课部分知识在高中就有涉及,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为主,板书讲解为辅 2、注意知识的横向纵向比较,梳理求解的步骤,重视条理性和可读性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
43、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
44、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导数与微分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 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函数单调性(判定定理,驻点的理解,结合例子讲解) (20分钟) 2、介绍极值的定义和求解步骤 (20分钟) 3、让同学思考课本例题、课后练习题
45、 (5分钟) 4、 结合书本例题巩固求极值的方法 (例子较多,重点强调解题步骤、 板书练习题解题过程) (25分钟) 5、最值的求解方法及应用(强调解题思路) (20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P49 同步训练 3.3 2(2)(4) 3(2)(4) 4(2) 5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
46、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理解并会求解驻点,注意其与极值的关系 熟记求解步骤 练习3.3 3(1)(3) 注意极值与最值的关系 导数的应用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函数的凹凸性与拐点、函数图形的描绘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函数凹凸性的概念,会判断函数的凹凸性 2、理解函数拐点的概念,掌握求拐点的步骤,会判断函数的拐点 3、理解函数的渐近线,会求函数的三种渐近线 4、掌握函数图形描绘的步骤,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教学
47、重点: 1、函数凹凸性的判断方法 2、函数拐点的判断方法 3、能描绘函数的图形 教学难点: 1、函数凹凸性、拐点的理解及求解 2、熟悉函数绘图的步骤,会描绘函数图形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次课有些抽象,需结合实际、例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读性 2、本次课理论知识较多,在授课中还是以PPT演示辅以板书讲解的形式,既能够保持较好速度,又能重点突出 3、注意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增强知识的条理性 注:以下内容按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
48、全;操作安全规范说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参考,辅助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 陈庆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其它;(指另行增加的要素项目,由各系、教研室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自行规定其名称和要求) 导数与
49、微分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本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实践课还应注重其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必要时应包含实践步骤及其说明) 旁批 教学引入(可选):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函数凹凸性、拐点(概念理解,判定定理) (15分钟) 2、结合书本例题讲解 (20分钟) 3、函数的渐近线(水平、铅直、斜渐近线) (10分钟) 4、函数图形的描绘(步骤、结合实例讲解)
50、 (20分钟) 5、本次课小结 (5分钟) 6、前面作业的讲评(针对问题较严重的地方重点解析) (20分钟) 作业布置:(包括作业、思考题、讨论题、实验实训报告、实实训练习等) P51 学习思考3.4 思考题 同步训练 3.4 1 P54 同步训练3.5 2 课后小结: (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着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