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80.51KB ,
资源ID:10311572      下载积分:6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图形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03115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语文人教资料版苏轼诗词专项练习.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人****来】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语文人教资料版苏轼诗词专项练习.doc

1、 语文人教资料版苏轼诗词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8分〕       阮郎归•初夏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____〔3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亮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2、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2、〔3分〕D  3、〔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6分) 苏轼《海棠》         

3、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4、然后回答以下问题。(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亮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

5、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背景点击]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因此诗人自号东坡,也许确实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写出赏景有怀的自得.不

6、论饮食,起居都如此惬意,实在不像贬谪生活. [诗文大意] 雨后月出,东坡的夜色更觉清新, 赶巿的人差不多散尽,只有自己如此的山野之人踽踽独行。 不要嫌弃山路满是巨石,坎坷难行, 我正喜爱杖履声铿铿,清越可听。 四、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

7、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以下问题。(5分)

8、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假设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判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1.C2.A  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判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9、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8分)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什么原因?请简要赏析。(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如此的整体评

10、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什么原因?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能够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

11、那么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如此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那么又说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旧浸透着伤春之情,

12、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总分值。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五】六句运

13、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态?(3分) 答

14、〔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盼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八、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以下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什么原因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

15、便是直截了当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假如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如此的观点吗?什么原因?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

16、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那个地方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表达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7、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么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能够看出?〔2分〕   答: 〔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特别多,能够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能够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例如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例如: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

18、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如此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特别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能够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续写下片赏析〔150字左右〕。〔6分〕               浣溪沙〔苏轼〕

19、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古诗鉴赏   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

20、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截了当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得分点:据上文提示,人物“情态”、篇末“人声”的赏析,各2分;点明“酒困”句,以顺接上片赏析1分;语言流畅富于美感1分。〕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21、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   〔2〕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鸿写自己。“惊起”写其惊恐不安,“有恨无人省”写幽怨无法说出的愁闷,不栖寒

22、枝写无处安身的慌乱。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8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23、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4、〔此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例如一〕风雨不定,依旧“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旧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例如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此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假设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以下问题。 定

25、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如今苏轼被贬黄州。 ⑴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26、   ⑵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可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⑵“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表达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

27、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 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

28、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1.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 2.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29、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娉婷:指漂亮的弹筝女。②湘灵,用娥皇、女皇之典故。   〔1〕开头三小句写景,其要紧作用是什么?   〔2〕上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描写弹筝女,请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4分〕   〔3〕下片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2分〕 参考答案 〔1〕写漂亮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漂亮衬托人的漂亮。〔2分〕   〔2〕比喻或双关〔1分〕,“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漂亮轻快,事实上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1分〕;衬托〔1分〕“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弹筝女的漂亮〔1分〕。〔共4分,假设答出“拟人”也可得分〕   〔3〕最后三小句采纳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写人,写音乐,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1分〕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