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3课 《囚绿记》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早读精粹案 金句银段: 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益于对方。就像今晚
2、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满分作文 善之行处,步步生花 先哲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尽管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世事的打磨,难免
3、有些沧桑,但我相信人的灵魂深处是不忘初心的。拥有初心的人,会沿善之路走下去,踏出的每一步,都能开出一朵香满人间的花。 或许近来社会有不少恶性事件,人们心中也对善起了疑虑。但从医院为老王开“绿色通道”,默许他欠钱出院,老板主动送钱等事情中,不难发现善的痕迹布满社会。而他们的善行给老王带来了健康和感动,更消融了人们心中凝结的冰雪。 善之行处,留下温暖,犹如寒冬腊月里的一个暖炉。莫言曾讲述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莫言家中十分贫困,每年过年时母亲才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饺子。但有一年一个乞丐到他家中乞讨,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半碗饺子递给了乞丐。这件事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 莫言
4、母亲那半碗饺子,或许在如今算不上什么,但是,在那个流落街头、挨饿受冻的乞丐心中,却已是山珍海味,更是温心补药、救命稻草啊!一个善举看似小,但却能温暖一颗心,感染无数人,让善之花的色彩映照世界。 善之行处,点燃希望,犹如狭小黑暗的小屋里的一盏明灯。就在前不久,一个伟大慈祥的老人化作了天上一颗最明亮的流星。他创立香港TVB,培养无数著名演员,拥有过亿的资产,捐献大量钱给内地办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有数千座。 为什么他坐拥无数资产,却未想一人独乐,尽享富贵呢?为什么他如此大方地捐献给教育事业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善之本心。我们看到,他的善之足迹遍布中国,而在这些地方,开出一朵朵希
5、望之花,花香萦绕孩子鼻间。 善之行处,留下生命,留下温情,犹如一味有效却不苦口的中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之一的胡佩兰医生,一生奉献于医疗事业,为百姓看病救医。她的药很便宜,若是病人付不起钱,她不收钱反而贴钱,让无数病人称颂。 胡佩兰的心中满怀善意,以菩萨心肠对待病人,她给的是药,医的是病,更是倾注真情。善之行处,感动的不仅仅是中国,感动的更是整个世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的一个微小的善举,不仅可以温暖人心,更可以温暖世界。善之行处,必将步步生花 自主研习案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陆蠡( ) 涸辙( ) 瞥见(
6、 ) 婆娑( ) 猗郁( ) 蕈菌( ) (二)多音字 1.度:气度( dù ) 审时度势(duó) 2.累:累赘(léi) 连篇累牍( lěi) 劳累(lèi) 二、词语辨析 (1)固执 顽固 固执 :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如“性情固执”。 顽固:① 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不化”。 ② 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 ③ 不易制服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 (2)占领 占据 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占领阵地”。 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
7、场所。“占据地盘”。 三、重要词语解释 1.揠苗助长: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2.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出自《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四、脉络梳理 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动宾短语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寻绿(1—4) 互动探究案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
8、者为什么“囚绿”?
9、 2.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10、
11、 3.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12、 4.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要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
13、怀绿?
14、 资料积累案 作者简介 陆蠡(1908一1942),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 《竹刀》 《囚绿记》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
15、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背景资料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
16、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知识链接 1.散文的概念 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
17、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2.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
18、咀嚼回味的余地。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学习评价案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
19、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在90
2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
21、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二、提升能力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 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
22、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
23、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
24、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
25、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 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
26、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 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 答:
27、 6.根据文
28、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答:
29、 第3课 囚绿记 参考答案 自主研习案 一. 读准字音 (一) 单音字 lǐ hé piē su
30、ō yīyù xùn jùn 四、观绿(5-7);囚绿(8-12);释绿(13);怀绿(14)。 互动探究案 1. “绿”指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是因为喜爱。 2.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3.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
31、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4.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
32、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学习评价案 一、夯实基础 1. 【B】 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A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显然与句意不符,同时这个词语不能作定语。B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
33、姿态柔美动人。这里形容梅兰芳是可以的,因为他扮演的是旦角。C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与语境不符。D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 2.【A】 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B主语不一致,可以在最后一个分句前加“使之”。C成分残缺,应为“显示了……的趋势”;“科幻迷越来越多……是……呼唤”搭配不当。D成分赘余,“长此以往”表明是坏的结局,因此“能否很好”就多余。 3.【D】 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⑥句紧承“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句,并引起⑤句,③句是对⑤句的评价,①句另起一层,④句紧承①句,②句中“这时”照应④句。 二、提升能力 4.BE 5.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6.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 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