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形而上学的价值,一、“形而上学”的界定,1,、宇宙本体论,2,、范畴本体论,3,、意义本体论,二、“形而上学”的特点,1,、,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原则”,2,、形而上学的“非历史性原则”,3,、形而上学的“总体主义原则”,三、形而上学的价值,1,、,形而上学的“启蒙”精神,2,、,形而上学的“自由”精神,3,、,形而上学的“乌托邦”精神,引言,近代以来,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使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如休谟的怀疑,康德的批判,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学”,尼采的“上帝死了”,海德格尔“在
2、的遗忘,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时代。,何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否只有一种形态?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到底是哪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时代,面对来自科学理性和生活世界的各种诘难,形而上学还能够有所作为吗?形而上学的价值如何?,一、“形而上学”的界定,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之后”,第一哲学,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形而上学”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人们超越“未成年”的幼稚状态并追求自身“成熟状态”或“理想生命”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生命冲动。,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
3、和“意义本体论”。,1,、宇宙本体论,宇宙本体论着眼于宇宙整体(大全),力图寻求一个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最终又不得不向之而归的本原性实体,并试图对这一实体的特征、演生万物的过程和原理进行描述。宇宙本体论实际上是在经验模拟的基础上,以想象或虚构的方式向我们提供的一幅宇宙生成、发展和演化的图景。,古希腊的“水”、“火”、“气”或“原子”论,中国的“五行说”(水火木金土),印度的“四大说”(地水风火),古代哲学家企图否定和超越“现象世界”,去寻找一个更“本真”的世界,由此导致的理论后果便是出现了两个世界的尖锐对峙:,本质与现象、真相与假相、理性与感性、灵魂与肉体等等,哲学由此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双
4、向度的领域,即“实在界”与“现象界”。,世界的二分意味着承认现存世界的“变幻”、“不完善”,因而去寻求一个“本原”的、“本体”的、至善的世界。现存的一切并不是按其“本来面目”存在,它与其“所应是”相矛盾,因此,现存一切必须被超越和改变,以回归和实现其“应当所是”。于是,“现象”必须趋向“本质”,“现存”必须趋向“应当”,“显相”必须趋向“真相”,“潜能”必须趋向“实现”。在此意义上,它所蕴含的是对人的生命的理想形象的承诺,即对自身“成熟状态”的自我理解。,2,、范畴本体论,“范畴本体论”着力于对人类理性的纯粹部分,比如思维、语言的逻辑本性的探究,往往表现为某种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系统。试图通过揭
5、示人的“主体性”来实现对人“成熟状态”和“理想生命”的自我理解。,康德的先验原理:,直观的原理:一切直观都是广延的量;,知觉的预测原理:在一切现象中,凡为感觉的对象,其实在性都有强弱之分;,经验的类比原理:只有通过知觉进行某种联结(持续、相继、并存等),经验才是可能的。实体的永恒性原理、因果按时间前后相继的原理、实体按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存的原理;,知识的模态性原理:凡在直观和概念里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东西都是可能的、凡在直观和概念里与经验的质料条件结合在一起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在直观和概念里,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被确定的东西都是必然的。,康德的思想很明确,知性的概念是范畴,理性的概念是理念,知
6、性局限在有条件、有限制的经验领域,但它总想突破此条件和限制去追求无条件、无限制的绝对总体,于是理性的理念产生了。,由直言推理最后追索到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即主观思维的绝对统一性(不朽的灵魂);,由假言推理最后追索到一个不再以其它事物作为条件的前提,自由即客观对象的绝对统一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由选言推理最后追索到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总体,上帝即主客观对象的绝对统一性(上帝)。,人类极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把概念联系的主观必然性当作物自体规定中的客观必然性,把主观思维中通过概念的无限推移所追求的东西,看成客观存在的东西,因此构成虚假的对象即“先验幻相”。,康德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7、一般形而上学”和“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前者是指以超越者如灵魂、自由、上帝等为探究对象的传统形而上学,后者则是指以纯粹理性先天原理为探究对象的形而上学。,康德的三大,批判,便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精神世界中认识、道德和审美等领域先天原理的揭示和阐述,它为科学形而上学勾画出了一个宏观的轮廓。他的三大,批判,与其说是对形而上学的消除,不如说是对形而上学的改造和重建。,近代哲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以异在的方式投射到超验实体中的人性内容收回到人身上,实现“上帝的人本化”,把对神圣形象的顶礼膜拜变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人的“主体”力量。而“主体”的特质就在于他的“理性”,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规定,
8、也是人能实现“自我救赎”、达到真正“成熟状态”的最可靠的手段和工具。,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研究放弃对整体、大全、本体的寻求。,依哈氏之见,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即我们生活和置身其中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是一切追问的自然源头,也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前提。,传统形而上学所追问的整体、大全或本体本质上是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被对象化、实体化之后所产生的先验幻相,是对生活世界整体性的扭曲。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先验幻相,放弃将生活世界整体性对象化的企图。,在“上帝退隐”、本体消解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如何遏制社会生活日益严重的表面化、平面化趋势,如何规避存在的“
9、无根化”所带来的虚无感和荒谬感,如何防止生命的物化和堕落,恢复生命的庄严和神圣,如何保持对存在本身的敬畏,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都有赖于意义本体的重构。,韦伯认为,科学理性的蔓延使普世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统一的世界变成“文明的碎片”。在经验和逻辑的催逼拷问之下,已不再存在任何普遍必然的价值本体。在后形而上学时代,科学虽然可以使人“头脑清明”,却无法为人生提供意义。科学对意义和价值的无能为力似乎正好为意义本体论留下了一块自由活动与创造的空间。,3,、意义本体论,“意义本体论”中的“意义”则即存在的意义,指人生价值的终极安顿。意义本体论肇端于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反思和追问,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本身,着
10、力于对意义之本、价值之源的探究和建构。,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心性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的“此在”形而上学,都是典型的意义本体论。,心性本体论主张个体通过尽心、知性、知天,所获得的不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应当如何存在的实践智慧。心性所担负的主要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此在”形而上学的“此在”不同于其它“在者”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现成存在者”,没有任何预先给定的本质,而是始终对自己之“在”可以有所作为的“能在”。“此在”通过自身的操心、操劳、领会、言说、决心、筹划和行动不仅建构了自身,同时也建构和敞开了“周围世界”和“共在世界”。,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
11、和意义本体论都是对宇宙人生的超越性追问,但各自所针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相同:宇宙本体论要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范畴本体论要回答的是“人何以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意义本体论要回答的则是“人为什么而存在?”,即试图从终极的层面回答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以此求得生命意义的寄托和人生的安顿。如果说宇宙本体论与范畴本体论本质上都具有认识论的倾向,那么,意义本体论则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存在特征,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具有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二、“形而上学”的特点,1,、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原则”:,“成熟的人”应该是一种超越有限性、不完善性的“圆满”、“无限”的存在者。有限和不完善乃是人“不真
12、的存在样式,必须超越这种“不真”,去发现人“本真”的、避免了一切限制和瑕疵的神圣生命。宇宙本体论把人的这种无限和圆满形象投射为人之外超感性的实在,它意味着一个无限圆满的“神学世界”,这个“神学世界”是一个理想化的纯粹的属人世界,它完全摆脱了世俗的因果世界的有限性和不完善性,是一个完全应然性的至善至美的终极王国,在其中人可以彻底跳出自然因果性的羁绊,超越有限现实的支配,达到了一种绝对自由、完善的人格和生活,形而上学的“非历史性”:,“成熟的人”应该是一种超越历史和时间的“永恒”、“终极”的存在者。“历史”和“时间”是人“成熟理想生命”必须予以摒弃的“囚笼”,历史和时间意味着束缚和局限,超越历史
13、和时间,去成就永恒而终极的生命,是真正符合人的“本性”的使命。人乃是一种“永恒在场”的特殊存在者,它处身于时间和历史之外,却能掌握历史和时间中的存在者。,形而上学的“总体主义原则”:,“成熟的人”应该是排除了矛盾、冲突和磨擦的“通体透明”的绝对和谐的统一体。按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矛盾、冲突和磨擦乃是人性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它意味着人受制于外在力量的控制,处于分裂状态,只有超越冲突,化解磨擦、和解矛盾,实现人格的绝对同一,达到人性的充分和谐和统一,才能通达理想成熟的人生。,三、形而上学的价值,反形而上学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哲学的主题之一,但形而上学并没有因此而寿终正寝。其实,康德、海德格尔这两位反
14、形而上学的巨匠在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之后又都在事实上分别建构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形而上学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消亡。,其一,形而上学的“启蒙”精神。,形而上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启蒙”力量产生和演化的,它曾承担着“去伪解蔽”、把人从蒙昧和教条中解放出来的重大任务。形而上学的诞生,把人从原始宗教神话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去寻求人与世界的终极解释,这标志着人开始自觉地思考“何为人的成熟状态”、“何为人的理想生命”。,(,苏格拉底、康德、辜鸿铭,),其二,形而上学的“自由”精神。,形而上学曾经代表着一种以自我反思和批判否定的方式引导人们从现有规范束缚中摆脱出来“自由
15、精神”,通过自我反思和批判否定,不使心灵的怀疑、创新和开拓精神昏睡,使人永远保持自我创造与自我超越的自由精神,这是哲学最为宝贵的品性,通过“反思”、“批判”、“超越”,来确证思想的自由和人的尊严,乃是形而上学的深切眷注。自由批判和否定精神乃是形而上学留给哲学最珍贵的遗产,即使在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里,这份遗产仍然是哲学在反思和推进“人的成熟状态”这一根本事业时所不可缺少。,(,李泽厚,),其三,形而上学的“乌托邦”精神。,在形而上学身上凝聚一种激励着人们不断“超越自我”、摆脱“未成年”的“幼稚状态”,追求和创造理想生命和成熟人生的“乌托邦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巨
16、大深远的激励作用,在今天,只要人们仍然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希望生活在一个更加健康的社会,这种精神依旧是不可“解构”的精神财富。人要想成长和成熟起来,就离不开“未来”的向度,而“未来”作为人的理想在形而上学中得到了最为深沉的思考和最为集中的表达。自柏拉图的“理想国”奠定这种乌托邦精神的经典形态开始,这一精神就源远流长,成为哲学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柏拉图、康德),形而上学的消极价值:,形而上学的这些积极价值始终是与其对立面相伴随的,与形而上学的“启蒙价值”相伴随的是形而上学“反启蒙”的“教条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反思批判的“自由精神”相伴随的是形而上学的窒息批判意识和自由精神的“独断主义”;与形
17、而上学试图超越“在场”的“乌托邦精神”相伴随的是形而上学把“在场”者中心化的“权威主义”。,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个充满内在冲突和悖论的结合体,它的正面价值面临随时被其负面价值颠覆并因此消失殆尽的危险。这正是现当代哲学对形而上学口诛笔伐的根本原因。然而,当形而上学被当成“死狗”痛打的时候,那些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关,与人追求自身“成熟状态”紧密相联的积极价值,也与脏水一同被倒掉了。,作为生命现象的形而上学所欲表达的本来是人不断超越自身、去创造理想生命的“梦想”,前述的启蒙精神、自由精神和乌托邦精神正是这种“梦想”的具体体现。然而,这种强制的、绝对的“规范性”却恰恰是以窒息“梦想”,抹平“超越”、
18、抑止“自由”、拒绝“批判”为意向的,它的“总体性”、“绝对性”与“非历史性”诉求削平和压制了一切超越它的冲动,形而上学于是变成一个终极的绝对静止的体系。,推进对“人的成熟状态”和“理想生命”的自我理解本来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却因为其包含的内在缺陷,其结果恰恰成为了人仍然处于“幼稚状态”的最好证明。,综观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联系近代以来科学理性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和诘难,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为科学理性所不容的乃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则在某种意义上转化成了科学,而意义本体论尽管遭到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尼采、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的种种攻击,但这种攻击的结果最终所改变的不过是意义本体论的存在方式而已。,尼采在宣布“上帝死了”以后,又迫不及待地抬出了体现“强力意志”的“超人”;海德格尔在摧毁传统以“在者”为中心的形而上学之后,又将“此在”推向了意义本体的宝座。面对各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甚嚣尘上,人们终究忍耐存在的“无根化”所带来的虚无感和荒谬感的折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践”、“生活世界”、无限的“不在场”(存在的“无底深渊”)、以及被改装以后的“上帝”等观念才纷纷登场亮相,试图填补意义本体的空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