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025届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 3分,共 45分) .大约距今 5000 年前后,中华文明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 1 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等。 如图主要展现了 A.华夏文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B.社会结构超越部落形态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D.南北文化系统孤立发展 2 .阅读以下楚国历史年表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前 688年 楚文王 楚文王率楚、巴之师攻申(今南阳),路过邓国(今襄阳)。因有舅甥关系,邓侯宴请 二年 楚文王。邓人判断楚王
2、必将为害于邓,请杀熊赀,邓侯弗许。楚师伐申后南返,顺道伐 邓。 前 684年 楚文王 息侯请楚伐蔡。楚出兵,败蔡师于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称誉息妫之美。文王 六年 访问息国(今河南息县),受到息侯接待,遂乘机灭息,以息妫归。后息妫生熊艰(堵 敖)、熊頵(成王)。 约前 楚文王 文王以申俘彭仲爽为令尹,县申、息,朝陈、蔡、疆境到达汝水之滨。申、息地处边 6 84~681 六至九 地,楚设置由县公统领的“申、息之师”。 年 年 A.楚国称霸中原动摇分封制 B.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盛行危及民生 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地方行政体制转变符合时代潮流 3 .春
3、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 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 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 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始皇此举意在 《 A.认同中央集权制 B.镇压六国反叛 D.扩展国家疆域 C.形成文化向心力 - 4 .《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但自西汉中后期以 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 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
4、》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庄园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 C.政治中心的变动 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5 .魏晋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 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意在 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 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 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 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 6 .唐朝中后期,“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俸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 级京官),至谓罢权。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吏
5、部员外,求为洪 州别驾”。由此可推知,当时 A.两税法的纳税负担较沉重 B.藩镇维系了唐朝统治 C.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 D.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 7 .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 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故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 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户籍管理的松弛 B.乡村文化教育普及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8 .下表是一些有关唐诗的典故。这三则典故反映了当时 诗歌典故 出处 白居易进京赶考时曾拜会文坛前辈顾况。顾况说:“长安百物
6、贵, 居大不易。”但读到白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赞叹“有句如 此,居天下有甚难!”于是尽力提携,使白居易很快名震长安。 五代王定保 《 唐摭言》 李白初到长安,以《蜀道难》见前辈贺知章,贺知章读后连声赞叹 称其为“谪仙人”。时间不长,李白名动京师,其作品引得“长安纸 贵”。 晚唐孟启 《本事诗·高逸》 7 52 年秋,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和杜甫五位诗人同时登上大 清代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雁塔,杜甫作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称:“秦山忽破碎,泾渭不 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此后,该诗广为传颂。 A.歌舞升平掩盖着政治危机 B.
7、进入仕途者必须擅长写诗 C.都城长安的生活成本很高 D.士人交游推动了唐诗传播 9 .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 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 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 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 1 0.下图是黑水城出土的载有西夏贞观年号的《律令》残纸。这是目前所见西夏《贞观律 令》的唯一残存内容,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夏文刻本律令。这说明
8、① ② ③ ④ 《唐律疏议》是西夏律令的蓝本 律令体系对西夏政权有深刻影响 西夏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1.下图所示为苏轼《枯木怪石图》,该画作内容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 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看似荒怪,却表现了画家仕途多舛而傲然不屈的心情。该 画作 A.受到佛教深刻影响 B.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C.反映门第观念淡化 D.体现文人画的特点 1 2.明朝初年,选进士于翰林院之下观政,称庶吉士。下表为明代庶吉士人数统计简表。 据此可知 洪武 永乐 宣
9、德 嘉靖 万历 崇祯 南卷合计 全国总数 7 8 231 284 25 33 104 190 150 265 63 116 A.朝廷意图扩大统治基础 B.科举制度继续发展 C.南方学子入仕意愿减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 1 3.雍正年间曾谕科道等官:“朕仰承大统,一切遵守成宪,尤以求言为急……尔等科道诸 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一折只言一事, 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雍正此谕 A.拓宽了基层民意上达的途径 B.有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 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D.有助于官僚体系的完善 1 4
10、.明朝徐光启对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推崇备至,他说:“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 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反映出 A.西方科学在中国流传广泛 C.中外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 5.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B.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 D.西学传入开阔了国人眼界 1 人物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西游记》 《封神演义》 花妖、狐魅等抛开一切清规戒律,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 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
11、挚的爱情 A.文学创作脱离现实 B.文学作品开始世俗化 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D.文化政策趋于自由化 二、材料分析题(16题 14分,17题 14分,18题 15分,19题 12分,共 55分) 6.(14 分)【农作物交流】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 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 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 曾发现过稻壳
12、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 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 较以往有明显改变。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 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 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 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粟成为北方 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
13、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 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 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 —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8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6 分) 1 7.(14 分)【茶叶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分为北宋(960 年—1127 年)和南宋(1127 年—1276 年)
14、两个历史阶段,合称两宋。宋代为了避免重蹈唐代藩镇割据的覆辙,从建国开始就采 取了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导致宋代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虽然宋代军事积弱,但其经济 和文化空前繁荣,茶文化也非常兴盛,正所谓“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茶文化的兴盛首 先体现在普及程度上,正所谓:“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 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可以说,宋代的饮茶之风自上而下,普及到了社会各 个阶层,其次是,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其次体现在丰富的茶技上,宋代茶技分为点茶、分茶 及斗茶等。 — —摘编自王康《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及日本茶文化的再兴》 材料二 宋代特色茶文化促进了茶业经济
15、的快速发展,致使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 大,市场逐渐规模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初级市场、中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并建立起 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国内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茶叶边疆贸易和海外 贸易的发展。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在为政府提供巨额的茶利来源的同时,也通过茶马贸易 满足了对战马的需求,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维持 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稳定关系的纽带。 — —摘编自孙达等《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影响(
16、6 分)。 1 8.(15 分)【古代烈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唐宋列女形象的变迁,某兴趣小组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表 1 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 占比 贞烈 文才 其他(孝、忠、义等) 唐 宋 35.6% 3.4% 61% 78% 0% 22% 注:本表依据两《唐书》及《宋史》《列女传》制成) 材料二 表 2 宋代列女形象变化的影响因素 ( 朝廷诏封(张氏)旌德县君,表坟曰:“列女之墓”,赐酒帛,令 《宋史·列女 郡县致祭 传》 有力田,有孝悌,有义夫,有节妇,在乎助令长申举之,礼厚之, 《单州成武县主 旌别之,则百里之
17、人,知劝而易其俗矣 簿厅记》 《 女诫》(女教读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本)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收录女性画家的著作《玉台画史》,它共收录女性画家 2 00 余人,其中明清时期的女性画家占 60%以上。她们大部分都出生于江苏和浙江的书画世 家或官宦家庭,深厚的家学使她们能自幼接触到家中所藏书画,并有机会拜师学艺或者时 常观摩学习。 部分女性画家开始走出家庭,参加雅集、吟诗作画等活动。在书画市场活跃的江南 地区,部分女性画家鬻画为生,也有女性画家从事塾师等过去只有男性才能从事的职业。 — —摘编自王洪斌、向思雅《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研究》
18、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时期列女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6 分) (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 分) 1 9.(12 分)【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上古中国从野蛮走向文明之时,在中原出现的都是一些小邦,而在这些小邦 的周围和之间则往往居住着许多不同族群的部落。稍后,在城邑及城郊居住的人民自称为 华夏,而在野外的人则被称为夷狄、戎狄或蛮夷。华夏与夷狄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暴力 冲突。在长期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华夏族转入夷狄,后又由夷狄转回华夏的事例,在历史
19、上屡见不鲜。 — —摘编自刘家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历史阶段,围绕“民族关系”自行拟定一 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说明 社会动员能力的增强,原始社会结构变化,B 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碰撞,排除 C 项;文明之间存在交流融合,孤立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D【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
20、出结论是:楚国把吞并的土地设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故选 D 项。此时的楚国是楚文王时期,还不具备称霸的实力,A 错 误。B 选项不合材料信息。C 选项说法绝对化。 3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通过对实现全国神祇的统一,使秦朝民间百姓也形成 了统一的鬼神认同,达到文化向心力,达到巩固统治。故选 C 项。A 材料不属于政治制度 的范畴,并没有对郡县制的阐释,故 A 选项排除。C、D 选项不合材料应排除。 4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河内郡由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到 西汉中后期河内郡开始出现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东汉时期出现很多儒士,
21、主要得益于汉 武帝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使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河内郡民风及价值取向 的变化,B 项正确;庄园经济的发展、两汉政治中心的变动对河内郡社会风气有影响,但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C 项;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可以解释打击地方豪强、武力强 宗,但无法说明“由武入文”的转向,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B 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采取“禅让”模式,和通过在前代王朝 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并在“禅让”完成后才行用本朝纪年,皆旨在突显新朝皇 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朝的更迭方式的论述而非涉及社会舆论 的论
22、述,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纪传体的史书编写,而非断代体的史书编撰,排除 C 项; 材料涉及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C【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德宗时期,地方官员的俸禄高于京官,出现中央官员想 要去地方当官的情况,反映了地方势力的上升,威胁中央集权,政局出现内轻外重的特 点,C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地方官与京官的俸禄对比,没有涉及两税法的税率,排除 A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 B 项;材料只涉及京官与地 方官的对比,没有涉及官僚队伍的人数变化,不能得知官僚队伍是否膨胀,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7 .D【详
23、解】由题干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 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平民通 过科举取士,参加到统治阶层中,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项正确;材 料强调的是“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与户 籍管理无关,而且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不是松弛,而是历朝历代都很加强,排除 A 项;材料 强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而“乡村文化教育普及”与隋唐时期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强 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24、.D【详解】根据材料“白居易进京赶考时曾拜会文坛前辈顾况。……于是尽力提携,使 白居易很快名震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以《蜀道难》见前辈贺知章,……其作品引得‘长安 纸贵’。752 年秋,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和杜甫五位诗人同时登上大雁塔,……该诗 广为传颂。”可知,白居易、李白和杜甫通过拜见前辈和交游的方式促进了唐诗的广为流 传,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唐诗对政治危机的叙述,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擅长写诗与 进入仕途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都城长安生活成本高的信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皇帝制作阵图并要求一线将领严
25、格执行,目的是削弱武 将的军事自主权,是出于对武将的防范,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体现,B 项正确;北宋皇 帝的这一做法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并非推动因素,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 一做法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的降低,无法起到缓解边防压力的作用,也体现不出重视军队建 设,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1 0.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的西夏《律令》和唐代贞观年号的密切相关,表 明西夏在制定法律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借鉴了唐朝的法律令体系,②正确;黑水城 出土的载有西夏贞观年号的《律令》残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夏文刻本律令,说明这一时 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连西夏政府
26、的法律条例也采用雕版印刷技术来发布,④正确; 因为②④正确,所以 D 项正确;西夏在制定法律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说明 西夏律令借鉴了《唐律疏议》的部分内容,《唐律疏议》不一定是西夏律令的蓝本,①错 误,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将西夏文的形成与汉语拼音联系到一起,无法得到“西夏 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的结论,③错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公众号:高中试卷 君 1 1.D【详解】文人画强调借物抒情、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这幅《枯木怪石图》通过独 特的形象和构图,传达了苏轼仕途不顺但傲然不屈的心境,符合文人画注重表达个人情感 和精神内涵的特点,D 项正确;从
27、题中对画作的描述,并没有明确体现出佛教的深刻影 响,排除 A 项;该画传达了苏轼仕途不顺但傲然不屈的心境,与政治生涯有关,与生活气 息无关,排除 B 项;这幅画作的重点在于表达画家的心情,而非反映门第观念的问题,排 除 C 项。故选 D 项。 1 2.A【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明代的庶吉士并不全部来自南方,而南卷的存在说明还 存在北卷,这是明代实行的南北榜制度。明朝政府意图通过南北榜制度同时笼络南北士 子,扩大统治基础,A 项正确;仅根据明代庶吉士的数量无法体现明朝在科举制方面做出 的 改进,不能说明科举制继续发展,排除 B 项;大部分庶吉士都来自南方,说明南方
28、学 子入仕的意愿并没有减弱,排除 C 项;根据庶吉士的数量不能说明北方士人思想僵化,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1 3.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尔等科道诸臣原 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一折只言一事,无论 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可知,雍正帝是要求监察官员事无巨细都要向君主汇报,这有利 于皇帝掌握更多的信息,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C 项正确;雍正帝的这个谕旨是针 对科道官员的,并不是拓宽了基层民意上达的途径,排除 A 项;清朝时期最终决策的皇帝 一人,并不是政府进行决策,排除 B 项;雍正帝此举是
29、为了掌握更多信息,而不是为了完 善官僚体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4.D【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由徐光启认为“百年之 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说明他注意到了中国科技与西方的差距,说明西学传 入开阔了国人眼界,D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西学在中国的流传状况,排除 A 项;材 料强调徐光启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 B 项;材料只反映出西学传入,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5.C【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家,通过对“离经叛道”人物形象的塑 造,表
30、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这些“离经叛道”人物的塑造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暗含 危机,C 项正确;小说作品植根于现实,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情况,排除 A 项;宋词 和元曲就已带有世俗化色彩,排除 B 项;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1 6. (1)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由粟黍为主转为稻麦为主;外来农作物品逐渐传入,品种增多,种 植面积不断扩大。(2 分,每点 1 分)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灌溉技术的进步;精耕细 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开发、新航路的开辟;域外引入农
31、作物 - -- 的品种优势;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6 分,每点 1 分) (2)改变了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的食物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 水平;外来农作物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医学医药、文学艺 术产生影响;耕地面积扩大,土地利用率提高,但容易造成土地过分开垦开发,对生态环 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1 7. (1)原因: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手工业及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崇文抑武的国策提高了文 人地位,茶得到文人喜爱;茶叶产量和制茶工艺进步,推动饮茶活动普及。(8 分) (2)影响
32、茶文化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带动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发展;给政府提供了 赋税保障;增强了军队国防力量,维护了边疆稳定;成为维系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的 纽带,促进了民族融合。(6 分,答出 3 点即可) 1 8. (1)变化:唐宋列女形象从丰富多样到贞节占主导。(2 分) 原因: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贞节观的宣传引导;女教读物的盛行;理学兴起。 ( 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 特点:人数明显增多;集中于江南地区;家学深厚;活动空间扩大;追求经济独立。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 1 分,共 3 分) ( 原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
33、达,文化氛围浓厚;受早 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每点 2 分,共 6 分) 1 9.示例:论题: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2 分) 阐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在长期对峙期间,有战有和,友好往来 逐渐成为主流,例如,宋辽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在边 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同时,各民族杂居相处,互相促进,汉族移居边境,学习少数 民族的游牧经验,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 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元代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 了管辖,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局部统一和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形成,促进了民族融 合,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少数民族被同化为汉人,汉、蒙古、维吾尔等族与定居 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相处,不断通婚,形成回族。(8 分,要有至少 3 个具体史实 可给高分,否则只有结论要扣分。) 由此可见,宋辽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 发展。(2 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