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本章是从空间分布的视角,对地下岩层赋水条件进行划分,给出以下概念:,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地下水、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等,地下水面,: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地下水面通过打井或地下开挖来确定(图,3-1,)。,地下水位,:地下水面至基准面的高度,一般用海拔高程来表示。,包气带,:地表以下到地下水面之上,岩石中的空隙未被重力水所充满。,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的带。,3.1,包气带与饱水带,包气带分带特征
2、水井,土壤水带,中间带,毛细水带,饱水带,Saturated Zone,包气带,Vadose Zone,地下水面,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包气带(,Vadose Zone),水的类型,水井,饱水带,结合水,孔角毛细水、悬挂毛细水、支持毛细水,空隙空气中的气态水,局部滞留重力水,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包气带(,Vadose Zone),的特征,水井,饱水带,大气降水、地表水体的下渗,补给饱水带,蒸发、蒸腾,向上渗流,地下水蒸发,厚度变化,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饱水带,特点,: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重力水,结合水,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续的
3、传递压力 在水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意义,: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力水涌出来!,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3.2,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一、基本概念,划分原则,:在地下水位以下,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划分,含水层,: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如各类砂土、砂岩等。,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弱透水层,: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驱动),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4、透水层:,K 0 m/d permeable,含水层:饱含水的透水层,aquifer,强透水层:,K 0 m/d,且很大,砂层,K=10200 m/d,弱透水层:,K 0 m/d,但是很小,粘土、页岩,K=0.011.0 m/d,隔水层:,K=0 m/d (,相对意义),impermeable,新鲜致密结晶岩,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透水与否:渗透性、水量大小,岩层渗透性与时间尺度关系,快速反应,滞后反应,短期水力单元,长期水力单元,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3.3,地下水分类,广义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液态水和气态水。,狭义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
5、土空隙中的液态水(饱水带中重力水)。,地下水分类依据,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埋藏条件(赋存部位):包气带(上层滞水)、,饱水带(潜水和承压水),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广义、地壳浅层地下水分类,表,3-1,地下水分类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埋深、地质构造、封闭条件,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上升泉,隔水层,隔水层,透,水,层,测压水位,潜水位,潜水位,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3.4,潜水,潜水(,Phreatic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自由表面(潜水面),即没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
6、相通,水面不承受大气压强以外的任何附加压强。,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区分上层滞水。,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一般地,房屋建筑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多为潜水。,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潜水的基本要素,泉,地表水,隔水层,潜水含水层,埋深,含水层厚度(可变),三维流动,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潜水面,潜水面(,phreatic surface)。,潜水位(,water level),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厚度,潜水埋深,基本特征:埋藏浅、具有自由水面,因此与大气、地表水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水循环。,(1),补给: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2),排
7、泄:径流排泄,泉、泄流;蒸发蒸腾排泄。,(3)动态:补给或排泄通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4)水循环交替迅速: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5,)影响因素: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著,易污染,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潜水的特征,结合地形图:,(1)可以判断,与地表水的关系:,补给还是排泄?,(2)判断,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或渗透性变化,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潜水的等水位线图、平面流向图,图,3-5,潜水等水位线图,图中线条为等水位线,数字为潜水位标高,,箭头为潜水流向,3-5,承 压 水,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8、的水。,基本要素:,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承压含水层厚度(,H,),: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埋深(,D,):,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承压水,Confined Ground Water,测压水位线,(面):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压水在该点的测压水位。测压水位的连线(面),此线是虚拟的(如图有压管),承压高度,:含水层某点的承压高度数值上等于该点的测压高度,补给区,:仅分布于出露区,承压区,:含水层中具有承压高度的分布区,排泄区,:,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承压水的,基本特征,
9、是由于上部受到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隔离,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差,水循环也缓慢得多。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污染,但是一旦污染后则很难使其净化。,隔水层,承,压,水,潜水,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图,3-6,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补给与排泄,:,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水交替慢,平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水化学,:变化较大,淡水;一般矿化度较高,可以保存很“古老”的水。,动态,: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能力很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不变,储水与释水时,厚度是如何进行的?,增加的水量通过水的密度加大及含水介质空隙的增加而容纳;排泄时减少的水量表现为含
10、水层中水的密度减小及含水介质孔隙缩减。,研究方法之一,:绘制承压含水层的等测压水位线图,主要特征(与潜水相比):,(1)可能出现自流区,,也可能没有自流区,但,测压水位必须高于顶板。,自,流,区,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等测压水位线图(含水顶板等高线,(2)接受其它水体补给的条件:其它水体的水位大于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与其它水体有联系通道。,承压水与潜水的释水机理对比,承压水,潜水,承压含水层给水度概念,贮水系数(,弹性给水度,):,测压水位下降1.0,m,,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放水的体积,潜水含水层给水度概念,贮水系数(,重力给水度,):,潜水位下降1.0,m,,单位面积含水层释放水的体积,第
11、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承压水与潜水的释水机理对比,承压水,潜水,承压水:,测压水位下降,含水层空隙度减小(压密),水的密度增大(膨胀),含水层厚度变化微小,释放出水;,弹性给水度,数值小,潜水:,潜水面下降,含水层(饱水带)厚度减小,释放出水;,重力给水度,数值大,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3-6,潜水与承压水相互转化,天然条件下的转化,所有的承压水归根到底都是由潜水转化而来的。,承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一般经历的转化过程为:潜水,承压水,潜水,基岩,强透水层,弱透水层,承压水,潜水,潜水,山前平原区地下水,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人工条件下的转化,承压水被开采,测压水位降低到顶板以下,则转化为潜水
12、天然地下水位,开采后地下水位,承压水,潜水,潜水,承压水,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3-7,上层滞水,Perched Water,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为上层滞水。,潜 水,上层滞水,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有实际利用价值的重力水。,特点,: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弱透水层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雨季积存一定水量,旱季逐渐耗失;不能终年保持有水;动态变化显著。,作用,:只有在缺水地区才能成为小型供水水源或暂时性供水水源。,上层滞水极易受污染,利用其作为饮用水源时要格外注意卫生防护。,(,1,)在包气带与饱水带,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和分类不同。,(,2,)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划分的,也是相对的。,(,3,)广义地下水与狭义地下水的定义,在理论上还和应用上有着不同的意义与作用。,(,4,)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将地下水(主要指重力水)可以分为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5,)潜水与承压水埋藏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两者一系列特征的差异,总的来说,本章讨论的地下水赋存与分类,是从空间角度相对静态的划分方法。,本章小结,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