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 2022 级 9 月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李刚 审题人:林智 考试时间:2024 年 9 月 25 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 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
2、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 圈子。 ꢀ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 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 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 社会。 ꢀ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 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并
3、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 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 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 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 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 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
4、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 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 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 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 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 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 的可靠性。 ꢀ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
5、在一个地方 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 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 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 ꢀ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 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 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
6、 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 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 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 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 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 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
7、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 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 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 ꢀ ꢀ ꢀ ꢀ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 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 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 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
8、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 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 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 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 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 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 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
9、到。 ꢀ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 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 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 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
10、社会中 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 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 信息透明的社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
11、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又各有侧重。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 )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 分) 5 .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 行分析。(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请ꢀ戏 陈德鸿 ꢀ ꢀ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
12、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这时到城里请出戏,一二百 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 ꢀ ꢀ ꢀ①四百就四百。村主任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 ꢀ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主任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 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 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主任哈哈大笑。②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 得十分悦耳。 ꢀ ꢀ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
13、外。村 主任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 ꢀ孙团长见到村主任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倒水,不待村主任屁股坐稳,便说:“老李这是 ꢀ 请戏来了吧?”“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主任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 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 ꢀ ꢀ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对呀,前些天那 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主任说。 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 “ 啥,六百?”村主任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 孙团长
14、说:“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 这两天,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 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 村主任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顷了一下,又说:“这 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 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 一分也不能少了。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 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
15、在村里喝酒。” 村主任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外走,却被孙团长喊 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 老韩看村主任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 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 ꢀ ꢀ ꢀ“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主任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 ꢀ“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 了瘪肚子。” 村主任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 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③大青马好像
16、也理解主 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 ꢀ ꢀ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 村主任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 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 ꢀ ꢀ老韩紧煞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 了。老韩和村主任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 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 着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
17、 ꢀ ꢀ村主任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 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 糖、豆饼等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 ꢀ ꢀ ꢀ那六子说:“④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 ꢀ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⑤竟然掉了几滴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 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 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主任拦住了。村主任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 “ 请回吧,我们村
18、没有白看戏的传统。” 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主任拿了这些钱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 子,热闹了两三天。 ꢀ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康·荷加兹曾在《美的分析》中指出,在所有的线条中,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最美 的。而我以为,微型小说的情节的曲折方式中最典型最优美的便是这“蛇状”和“波状”。清代但 明伦在批《聊斋志异》时说“文忌直,转则曲”,说的是结构上有转折,便会造成曲折之美。微型 小说善于借助不同的手段,如情节的运行、发展及反转来兴起波澜,从而产生曲折有致又耐人寻 味的变化之美。 ꢀ ꢀꢀꢀꢀꢀꢀꢀ
19、ꢀꢀ(摘编自方雪梅《尺水兴波曲折生致——微型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简洁的语句介绍请戏发生在秋收之后,农事空闲的时候,“以往”一词表明请戏 是村里的一个传统。 B.从老韩学女演员唱戏的情节及其劝慰村主任的语言中可看出,老韩是一个幽默风趣、性格 开朗的人,并且善解人意。 C.其他村竞相请戏,请戏价格也上涨了,可见土地承包后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他 们更为积极地追求精神生活。 D.孙团长借其他村请戏出高价等行为影射村主任,并讽刺村主任没有送礼。这让村主任无地 自容,因此才阴着脸。 7
20、.下列对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中,“就”“一商量”“值”等表述,表现了村民们请戏的决心和强烈的渴望。 B.第②句与第③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形成对比,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变化。 C.第④句是对那六子的语言描写,既包含了他的懊恼,也包含了对孙团长的抱怨。 D.第⑤句中,孙团长“掉了几滴眼泪”,可见孙团长的自责和对受伤的村主任的同情。 .请根据文本二中的画线句,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的。(4 分) 8 9 .有评论者说,陈德鸿的《请戏》这篇小说,“以小题材塑造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村主任的 形象”。请结
21、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 ( ꢀ 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 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 慕府。” ꢀ ꢀ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 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22、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 ꢀ 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 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 ꢀ ꢀ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 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 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 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 ꢀ
23、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 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 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 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 政事属孙光宪。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 ꢀ材料二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仅获自免。龙德①已来, 止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②若经营四
24、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 行决矣。”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指云:‘我 于指头上得天下。’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无忧。”乃 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③厥④子孙。 ꢀ ꢀꢀꢀꢀꢀꢀꢀꢀꢀꢀꢀꢀꢀꢀꢀꢀꢀꢀꢀꢀꢀꢀꢀꢀꢀ(节选自《北梦琐言》) 注释】①龙德:后梁末帝年号。②彼:与后文的“新主”,都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③贻:留 传,遣留。④厥:他,他的。 【 1 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25、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高季兴 A 既得 B 三州 C 请 D 朝廷 E 不除F刺史G自 H 以I子J弟 K 为之 L 不许。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与《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 篱”所用手法相同。 B.“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中的“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因”意思不同。 C.“以嗣王属我”中的“属”,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不同。 D.“遂固请退居”中的“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字意思不同。
26、 1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想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 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B.夔州刺史潘炕罢官,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守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派袁诠率军 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C.高季兴之子高从诲承袭爵位,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 之计,于是向后唐请罪,获得正式任命。 D.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对待,而梁震因年事已高且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 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1 3.把材料中画横
27、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 1)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3 分) ( 2)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4 分) 1 4.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高季昌身上足以借鉴的成就之道。(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 ꢀ ꢀ ꢀꢀꢀꢀꢀꢀꢀꢀꢀꢀꢀꢀꢀꢀ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刘辰翁①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兴,风 起木飕飕。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 醉
28、青州②,歌赤壁③,赋黄楼④。人间安得十客⑤,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 白壁,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 【 注释】①刘辰翁:号须溪,南宋遗民。②③④三个典故分别来源于历史上的三位文人:欧 阳修、杜牧和苏辙。⑤十客:用典,此处指志同道合的人。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篇写明月普照,词人渴望在中秋之夜与异地的友人共沐清辉,表达了对离散的感慨, 对友人的思念。 B.上阕的三、四句,词人感慨如此良夜,古往今来不曾为谁而停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一去 不返的伤感之情。 C.上阕的五、六句写胡笳声传来,尚有未尽的欢乐,借景抒情,与第七句
29、饱含萧瑟凄清之意 1 ) 的景物描写形成反差。 D.下阕艺术手法多样,情感丰富复杂,熔对与朋友欢聚的渴望、对皓月的赞美和对故国的眷 念于一炉。 1 6.晚清词人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说:“须溪词风格似稼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在《报任安书》中, 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 迁为完成《史记》不惮于承受酷刑的坚韧精神。 2)在《青玉案 元夕》中, 盈盈地去参加元宵盛会,反衬下文与众不同的“那人”。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得匈奴长时间
30、不敢南下进击中原。在《过 秦论》中,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 ( 体现了司马 ( , 两句写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语 ( , ( 4 ) 韩 愈 在 《 师 说 》 中 认 为 学 生 不 一 定 比 老 师 差 , 老 师 不 一 定 比 学 生 强 的 原 因 是 , 。 ( 5)《李凭箜篌引》中,诗人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美妙,其中与《琵 琶 行 》 中 “ 东 船 西 舫 悄 无 言 , 唯 见 江 心 秋 月 白 ”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的 诗 句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一)课内文言
31、文考查(本题共 3 小题,9 分)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 )(3 分) A.金就砺则利 而刘夙婴疾病 B.崖限当道者 始速祸焉 就:靠近,接近 婴:缠绕 限:门槛 速:迅速 书:书信 致:表达 寻:寻找 C.或凭几学书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D.既窈窕以寻壑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⑵顺流而东也 ⑶上食埃土 ⑷烛之武退秦师 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⑹越国 祖:效法 1 ) ⑴ 以鄙远 ⑺可怜焦土 ⑻三子者出,曾皙后 ⑼因利乘便 ⑽ 天下云集响应
32、⑾群贤毕至 ⑿吞二周而 亡诸侯 A.⑴⑸/⑵⑺⑻/⑶⑽/⑷⑹⑿/⑼⑾ B.⑴⑸/⑵⑶⑽/⑷⑹⑿/⑺⑻/⑼⑾ C.⑴⑸⑹/⑵⑶⑽/⑷⑿/⑺⑻/⑼⑾ D.⑴⑸⑹/⑵⑺⑻/⑶⑽/⑷⑿/⑼⑾ 2 0.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乐夫天命复奚疑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仰观宇宙之大 D.夫晋,何厌之有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月为“夜明之神”,与太阳同辉。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像日月这样 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族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是无
33、缘祭享的。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 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 ① 。唐朝虽没有中秋 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 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族俗节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文 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唐宋两代人赏月的情趣大不一样: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壮美, 友朋千里,诗酒风流;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月的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在中秋之夜,明 月的清光也掩映不住宋人的伤感,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 。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
34、的聚焦。从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 到如今家庭团聚、共吃月饼, 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② 。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 2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写作(60 分) 2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老聃的老师常枞病重,老聃前去看望,请求留下教诲。常枞张开嘴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聃说:“当然还在。”
35、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聃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你 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聃回答:“舌头存在,因为它是柔软的。牙齿不存在,因为它是刚硬的。” 常枞说:“是这样的。世上之理已尽在其中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教导你的呢?” ꢀ ꢀ以上材料谈到了“刚与柔”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年级 9 月月考语文答案 1 .C 【解题思路】C 项,“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错误。由材料
36、二第 3 段中的“‘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 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 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及材料三第 3 段中的“尽 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可看出,乡 土社会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不是保持不 变。 2 .B【解题思路】B 项,“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5 段中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
37、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 可靠性”,以及第 6 段中的“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 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 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可知,此处是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说明乡土社会的信用就像母亲能听懂自 己婴孩的话一样非常熟悉。 3 .A 【解题思路】材料一主要论述乡土社会熟悉的人际交往关系。A 项,句意:如今两鬓苍 白,思乡的心早已苍老,回乡的万里路程只在梦中。表明对自己
38、远离家乡无法回归乡土的伤感与 无奈,未体现出乡土中的人际关系,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B 项,句意: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 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乡邻之间熟悉又融洽的人际关系,符合材料 一的观点。C 项,句意: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写出诗人与邻居老翁喝酒兴奋、欢快、 热烈的气氛,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与邻居亲近、熟悉、自然的交往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 项, 句意:农夫们摸着锄头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表现农夫们傍晚劳作回来,互相谈 论家常的和谐快乐的情景,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共同劳动、共聊家常的熟悉和乐的人际关 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4
39、.①首先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 ② ③ 然后作者介绍了“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 接着具体介绍“后乡土中国”的结构和特征。 ④ 最后表明“后乡土中国”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彼此对立。 5 .①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决定了乡村社会仍是“熟悉的社会”。② 乡村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互熟知。③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 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 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 解题思路】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
40、一个“熟悉的社会”,其原因有:第一, 第 1 段提到“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经历经济转型、 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 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 存”,由此可看出,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仍是“熟悉的社会”。第二,第 2 段提到“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 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 也是一种信息透
41、明的社会”,由此可看出,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 社会关系相互熟知。第三,第 2 段提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尽管在城镇化 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 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由此可看出,尽管 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 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6 .D【解题思路】D 项,“并讽刺村主任没有送礼”“无地自容”等说法言
42、过其实。另外,村主 任“阴着脸”是因为自己出的价格被一再拒绝而生气,并不是因为“无地自容”。 .B 【解题思路】B 项,“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法不当。第②句和第③句均未使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而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青马人的精神状态,生动形象。 .①小说情节的运行始于“村里要请戏”,但价钱从二百涨到四百;村主任见到孙团长之后才 7 8 得知,价钱又涨到了六百。价格的一再变化使得请戏的过程有了第一个曲折。②小说接着写请戏 不成,回村的路上出现“意外”,使请戏过程有了第二个曲折。③听到消息后,孙团长的态度转变, 决定免费演出一场,形成了第三个曲折。④孙团长免费送戏却遭到
43、了村主任的拒绝,村主任前后 行为的反转形成了第四个曲折。 【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的提示和文本二的画线句可知,题目要求我们从“情节的运行、发展及 反转”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小说情节中体现的“变化之美”。故解答本题,可以从梳理小说的情节脉 络入手,找到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曲折和突转。小说记叙了村主任依循传统去县城请戏的经过,其 中蕴含多处波折与反转。“以往这时到城里请出戏,一二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 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 经定为六百了。”,请戏价格的一再变化使得请戏的过程有了第一个曲折。“走到半路,马车的侧
44、 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 来……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请戏不成,村主任和老韩回村的路上又出现了“意外”,请戏过 程有了第二个曲折。“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几滴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 为村里演出一场”,孙团长态度的转变形成了第三个曲折。“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主任拦住了。 村主任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 村主任前后行为的反转形成了第四个曲折。 9 .①小说讲述的是村里要请剧团演出,但最终只拿出二百元钱请了二人转班子来演出这样一 个故事,可谓“
45、小题材”。②小说借这个故事塑造了村主任的形象。他为了村民的利益,全力争取; 而对于施舍,绝不降格接受。③小说的故事确实发生在小小的村子,施舍的也不过是一场县级剧 团的演出,可村主任这个人物为乡邻的期待全力以赴的责任心,和靠自身努力而不接受施舍的原 则性,让人肃然起敬。 1 0.CGL【解题思路】“高季兴既得三州”句子结构完整,“三州”后即 C 处应断开;“朝廷”既是 “ “ 请”的宾语,又是“不除刺史”的主语,整个句子承前省略主语“高季兴”,应 在“刺史”后即 G 处断开; 不许”的主语应为“朝廷”,应在“不许”前即 L 处断开。 1 1.A 【解题思路】A 项,“白衣”
46、是借代手法,指平民百姓;“藩篱”是借喻手法,本体为边 境。两者手法不同。B 项,两个“因”的意思分别是:通过;趁机。C 项,两个“属”的意思分别是: 托付;写作。D 项,两个“遂”的意思分别是:于是;喂养。 1 2.A 【解题思路】A 项,“没有得到允许”在材料一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二看,高季兴入朝 得到了庄宗的许可。 1 3.(1)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才有了生机。 ( 2)那么就是说功劳在他一个人身上,哪还有辅佐大臣的关系?而且外出游玩打猎十天不回来, 朝廷内外人们的心情怎么受得了? 解题思路】(1)赖:依赖。休息:使……休养
47、生息。生意:生机。(2)何有:有什么。旬:十 天。中外:朝廷内外。 【 1 4.①安抚百姓,恢复生产;②礼贤下土,善于纳谏;③有识人之智、谋略深远。 【 解题思路】由材料一第 1 段中的“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可知,高季昌安抚百姓,恢复 生产。由材料一第 3 段中的“光宪谏曰:‘·······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 兴乃止”可知,高季昌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由材料一第 1 段中的“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 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与材料二中的“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 臣夸手抄《春秋》……’吾高枕无忧……不三年,庄宗不守”可知
48、高季昌有识人之智,谋略深远。 【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的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到任时,城池残破毁坏, 百姓凋残耗尽。高季昌安抚召集流散的人,百姓都恢复了旧业。(开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进 士梁震经过江陵,高季昌爱惜他的才能学识,将他留下,想要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判官。(梁震)说: “ 我向来不羡慕荣华仕禄,您不认为我愚笨无知,一定要让我参与谋划议事,我仅以平民身份侍 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职。” 乾化二年,高季昌暗中有占据荆南的想法,于是便上奏朝廷请求修筑江陵的外城,把它增加 扩大。乾化三年,高季昌修造了五百艘战船,作为进攻
49、防守的器械。后梁朝廷逐渐无法制约他。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听说后唐灭了后梁,为避后唐庙讳,改名为季兴,打算亲自入朝 觐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向高季兴举荐前陵州判官贵平人孙光宪,(高季兴)让(孙光 宪)担任书记一职。高季兴大造战船,准备进攻南楚。孙光宪劝谏道:“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 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才有了生机。如果又和楚国成为仇敌,其他国家趁我们空虚疲乏之 际(前来进犯),这是非常值得担忧的。”高季兴于是作罢。 天成二年春天,高季兴得到三州后,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帝没 有答应。等到夔州刺史潘炕被罢官,高季兴便率领军队突然进入夔州城中,杀
50、死防守士兵并占领 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刘训担任南面招讨使,率领四万步兵和骑兵讨伐高季兴。高季兴 向吴国请求救援,吴国派水军来援助他。(天成)三年春季,楚王马殷到达岳州,派遣六军使袁诠 攻打荆南,高季兴派遣水军迎战。高季兴大败,请求讲和。冬季十二月,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 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丙辰日,高季兴去世。 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 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 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待中。高从诲性情通达,礼贤下士,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