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P,o,w,e,r,B,a,r,中国专业,PPT,设计交流论坛,1,14,中药,202-,刘佳欣,-25,号,2,中国医学是世界上第三个古老的医学,巴比伦空中花园,(3500B.C.),埃及医师,(3000B.C.),鼎,:,古时的容器,(1600B.C.),3,远古时代,(,公元前,2200,年,),原始的部落,火的应用,如云南的元谋人、陜西的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直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等。,由其文化遗址中
2、便发现他们在长期与自然灾 害、猛兽、疾病作抗争的过程中,已开始了医疗保健活动。,黄帝与炎帝,:,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4,商代,(,公元前,1700-1100,年,),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行医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天人地,解释自然定律,五脏与五行 相关,甲骨文,盖天说法,5,周朝,(,约公元前,1100-221,年,),共分为四个时期:,西周、东周、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儒学及道家思想,宫廷医师,1.,周礼,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2.,中国首见法
3、定的兽医,扁鹊,望闻问切,黄帝内经,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除了医学,,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扁鹊,-,医学之祖,6,黄帝,黄帝是传说里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本姓公孙,由于在姬水出生,所以又以姬为姓,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生于四千六百年前,黄帝的创造发明,如文字、算术、养蚕、衣服、音律及用玉石制作兵器、建造舟车以利交通等,。,7,中国古代文献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的记载,现存的,黄帝内经,也称,内经,,其论述医理之格式多为黄帝发问,歧伯、伯高、少俞、桐君等人回答讨论而成的医理著作;,而,内经,序文中也
4、记载:歧伯为黄帝之臣,帝师之问医,着为,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之祖书。,黄帝内经,8,伏羲氏,伏羲氏,一名庖羲氏,姓风,又名太昊,生存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传说他曾教导人民佃渔畜牧,是早期畜牧业的创造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创,先天八卦,,熟知阴阳五行与疾病的相关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记载: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中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9,九针模型,10,秦朝,(,公元前,221207,年,),秦叔,(,秦始王,),是首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焚书坑儒,-,有关占卜、医学及农业书籍得以保全,秦汉交替时期,中医药体系,随同大量医疗实践的开展,内容开
5、始充实及提高,焚书坑儒,11,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1,哲学及宗教的角色,:,学者或学校开始习究和记录医药文献,以实践自己的理念,注入哲学思想,例如道家的养生思想、儒家的行医规范等等。,道教及长生不老,封建统治者都梦想长生,汉桓帝,(,公元,147168,年,),印度佛教高僧入宫,提供长生不老仙丹。,此为,中医药方剂学,的起源。,医学教育的发展,师徒相授制度,以考试形式来选拔合资格 医 师 最早出现在汉朝,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4,年东汉 公元,25 220,年,12,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2,最早期药学文献,神农本草经,后人托名,“
6、神农,”,之作,,中国最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365,种中药,内容包括,252,种植物类,,67,种动物类和,46,种矿物类。,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人参,当归,巴豆,上,中,下,上品药,120,种多属滋补养生类,没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长期服用。,中品药,120,种多属补养兼 有预防作用,某些含毒性。,下品药,125,种,一般具有毒性,是专用于治疗的药物。,13,汉代名医,仓公淳于意,(,公元前,215 167,年,):,首位保存病人记录的医师,张仲景 又名张机,(,公元,150 219,年,),,后世称为,“,医圣,”,。,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7、六经辨証论治。,编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証论治原则,奠定中医治疗基础。,中国最早的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专书。,宋朝,(,公元,960 1279,年,),,此书再次被编写,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册。,华佗,(,公元,141208),精于外科手术,善用麻醉药物,提倡体育疗法,(,中医称为导引筢病,),,,创作,五禽之戏,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3,伤寒杂病论,华佗,五禽之戏,的五种姿态,华佗,14,三国、魏晋及南北朝,(,公元,220,581,年,)-1,医学教育,公元,443,年南朝宋文帝,:,首创指派医师教育中医,针灸甲乙经,针灸医术,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所撰
8、最早最完整的针灸疗法参考文献,脉学,:,血液及循环系统的概念,脉经,王叔和,(,公元,265 317,年,),所着,集古代诊脉法的大成,方剂学,炼丹术,:,炼丹方士被认为是早期的药剂师,葛洪,:,巨著,肘后救卒方,或,肘后备急方,是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15,三国、魏晋及南北朝,(,公元,220,581,年,)-2,本草学,:,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的著名药物学家,,1.,校订,神农本草经,编成,神农本草经集注,共记录,730,种药物,,成为后期中医药分类的标准。,2.,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改篇,撰成,肘后百一方,。,龙门佛窟,:100,篇医方,其他重要医学文献,雷公炮灸论,
9、第一本药物炮制学专著,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书,敦煌壁画,用火、水扫除污秽,炼丹方士,16,隋朝,(,公元,581,618,年,),巢元方,太医博士,巢被隋政府指派编写,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共,50,卷分,67,节,论述了,1,700,种病症,是中国最早的病因証候学记录。,此书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学、眼科及耳鼻喉科。,许多后世中医著作对有关的论述都是直接或间接引用本书的原文及论点。,巢元方,(,公元,610,年,),17,唐朝,(,公元,618,907,年,)-1,太医署,:,公元 624 年设立,由行政、教学、医疗及药工四部组成,皇室医学院,:
10、包括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药园,:,培养药学人材,考试制度,:,医师们的升迁制度基于成功治愈率,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设立考试制度的国家,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朝首创由政府委任组织编撰药典颁行全国,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考试,符咒,:,古时人们相信,它有治疗的能力,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颁行的药典,18,中外医药交流,:,中国派医师到外面如高丽、日本、印度及越南等,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行医手法及医德尤甚,最出名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共,30,卷记载,5300,首医方,千金翼方,共,30,卷记录了,2571,条药方,誉为
11、中国最早的痳疯病专家,主张针药并用,并探索出新的应用穴位,创制彩色经络图,对中国药物学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倡导积极养生,气功,唐朝,(,公元,618,907,年,)-2,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药王,气功,19,印刷术使医籍普及,:,医学及科学的著作大量出版,专设,“,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証、校勘,设立尚药局,:,太平圣惠方,是首部编著的大型方书,共载,16,834,个 处方,并对方剂、药物、病証及病理都进行了论述。,医学教育,设立,“,翰林医官院,”,负责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太医局,是专爲医学教育设立的机构,医学部增分为
12、九科,|,1.,内科,2.,风科,(,如中风病,)3.,儿科,4.,眼科,5.,耳鼻喉齿科,6.,皮肤及骨科,7.,产科,8.,针灸,9.,创伤及咒禁科,翰林医官尚药王惟一,1.,研制两具与成年男子体形相等的,“,铜人,”,,,2.,奉御总结针灸名著,撰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朝,(,公元,960,1279,年,),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穴位铜人,20,病因病机学发展,:,公元,1174,年陈言提出了新的病因学理论。他的著作,三因极,-,病証方论,将复杂的病因归为三类: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法医学的重大发展,:,洗冤集录,是宋慈于公元,1247,年完成 的著作,成为中
13、国死伤狱断案法典,及依据,沿用,600,多年。并被翻译成至少,5,种国外国语言。,儿科及妇科的发展,:,儿科及妇科发展成独立专科,钱乙著作,-,小儿药証直诀,中外医药交流,:,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据记载由阿拉伯商人经海上,运往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各地的中国药材有,60,多种,宋朝,(,公元,960,1279,年,),中毒表现,21,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著名医家的创新,刘完素,-,火热论,:,认为各种証候的出现与火热有关,治疗以清热,为主。后世亦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提倡,“,六门三法,”,,风、寒、暑、湿、燥、火作为辨証用药,基础。运用发
14、汗、催吐及泄泻,三法,。世称他为,攻下派,张元素,-,脏腑辨証论,:,发展脏腑辨証及药物归经的理论。,李杲,-,脾胃论,:,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因此被称为,温补派,。,朱震亨,-,相火论,:,节制饮食及性生活,保养身体阴气。又称为,养阴说,。,跌打创伤科,:,齐德之于,1335,年撰,外科精义,一书,危亦林撰于,1337,年的,世医得效方,应用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相对西医学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才提出此法。,),中医食疗,:,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于,1330,年撰,饮膳正要,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22,明代,(,公元,136
15、8-1644,年,)-1,明代之医学流派,滋阴派、温补派、温病派,天花,:,汉代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记载,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直到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为免疫学的早期成就。,外伤科的新成就,陈实功的,外科正宗,1.,论及外科常见疾病一百多种,2.,主张治疗外科疾病应该内服和手术并重,3.,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及乳癌的记录,梅毒性病,医家陈可成撰,霉疮秘录,-,梅毒不同病期症状,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录。此外还论及预防梅毒的方法,外科正宗,23,药物学及方剂学的发展,李时珍之,本草纲目,-,中国本草学一部具世界学术地位的专著,1.,总结,16,世纪以
16、前我国的药物学内容;,2.,药物增至,1500,种,附药图,1000,幅,药方,10000,个。,3.,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4.,李时珍是首位提出脑负责精神感觉、,又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替高热病人降温,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家,明代,(,公元,1368-1644,年,)-2,本草纲目,-,不同语言版本,本草纲目,-,内页插图,24,清朝,(,公元,1644-1911,年,)-1,温病学的继续发展,叶桂与,温热论,、薜雪与,湿热条辨,、吴瑭与,温病条辨,人体解剖学,王清任1830,年之,医林改错,,纠正人体脏 腑记载的某
17、些错误。,痘接种术,-,天花预防,1727,年俞茂鲲于,痘科金镜赋集解,-,有效的天花预防方法,本草纲目,补充及草药治疗,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重要的药物学专著,共载药物,921,种,1949,年后在新中国出现的,赤脚医生,清朝走江湖药师,25,最闻名的中药堂是 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专门为皇宫供应药物。,大量医学书籍的编著及整理,古今图书集成,(1723)-,蒋廷锡等受命编纂,,520,卷,医宗金鉴,(1742),,由吴谦编辑。全书共,90,卷分,15,门,1749,年起,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教科书。,清朝,(,公元,1644-1911,年,)-2,医宗金鉴,西方医学的传入,最早去西方学医
18、者为黄宽,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医科,中西方医学结合,最早驱者为朱沛文,,1892,年编撰了,中西脏腑图像合纂,清代有关人,参描述之译注,26,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27,距河南省巩义市区约,10,公里的焦作黄河大桥侧,黄河与洛河在这里汇流,被人称爲河洛汇流,。,中华文化的源头,河洛文化就是在这里发源。,28,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据史载:黄帝、帝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成王与周公等登基时,都在此沉壁祭天,29,重视道地药材是台湾河洛中药文化最重要特质,精选质量优良的药材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中药业
19、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传承方式,珍重中药鉴别知识,有渊远流长的依据有所本,这种经验累积是中医药实证医学的瑰宝,中药商保存很完整的河洛中药文化,不但有历史学社会学的意义,还有现代实际应用的价值,30,中药材的产量以及质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産规模大,且质量优于其它産地的药材。,判定的重要依据是临床疗效。,31,南药,:,福建东南部、广东南部、广西东南沿海及云南西南部、台湾岛及其周围全部岛 屿、海南岛及南海诸岛。涉及,6,省、区、共,203,个县(市)。,四大怀药,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南药,益智仁、槟榔
20、巴戟天、砂仁、,四大皖药,丹皮、木瓜、菊花、白芍、,浙八味,白朮、白芍、菊花、麦冬、浙贝、,玄参、延胡索、郁金,道地药材:,32,清人绘配药图,33,清人绘切药图。药材切制之前,大多还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34,35,用于加工中药材的各类工具,36,清代铜药臼。,许多中药在入药前需进行破碎处理,杵臼是常用的工具。,清代青花瓷药碾,明代御药房熬药用金罐,37,清代青花瓷,研钵,。,研鉢是将少量药材加工成粉剂所常用的工具,旧时药店必备之物。,清同治,“,胡庆余堂,”,药坛,38,以祖传医术为招徕的街头医师,39,“汤剂饮片鹤年堂”,鹤年堂药店创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经营上,鹤年堂的中药饮片以选料地道,,加工精细,药效甚好而闻名。,鹤年堂正厅悬挂黑字金底“鹤年堂”匾额,,传爲明代奸臣在严嵩所书,40,乐氏家族兴办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药店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钦定由同仁堂供奉御药。,丸散膏丹同仁堂,41,42,谢谢!,14,中药,202-,刘佳欣,-25,号,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