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是用人单位保障员工健康、预防职业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导致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一、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难点: 1、法律法规认知不足: (1)法律意识淡薄:部分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在职业卫生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例如,不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未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以及企业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往往忙于日常生产经营,忽视了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使得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上处于被动地位。 (2)宣传教育不到位: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方面也存在
2、不足,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对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知之甚少。此外,在职业卫生监管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宣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 2、管理制度不健全: (1)制度缺失或不完善:许多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失或不完善的情况。例如,未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未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等。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使得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上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导致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制度执行不力:即使一些用人单位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力的情况。例如,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未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
3、职业健康检查等。制度执行不力不仅影响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效果,还可能给劳动者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3、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落后: (1)技术水平低:部分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检测手段。例如,无法准确识别和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无法对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检修等。:技术水平的低下使得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2)设备设施落后:一些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防护设备设施方面存在落后的情况。例如,未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未安装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等。设备设施的落后不仅无法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4、还可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4、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1)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部分劳动者对职业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工作过程中不按规定佩戴职业病防护用品,忽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等。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不仅增加了职业病的发生风险,还可能给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2)培训教育不到位: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足。例如,未按规定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未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等。:培训教育的不到位使得劳动者对职业病的危害和防护措施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做到自我保护。 5、监管机制不完善: (1)监管
5、力量不足:政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监管力量有限。监管力量的不足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职业卫生问题频发。 (2)监管制度不健全:部分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存在侥幸心理,忽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使得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 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应对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 (1)企业法人是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按照法律要求落实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防护用品管理的
6、具体工作。需要制定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厂部、车间、班组层层有人抓,将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按照法律要求主动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掌握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职业防护用品的方法,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本单位的职业伤害防治工作。 (3)企业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防护用品。 2、完善管理制度并强化执行: (1)建立健全制度: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职业
7、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例如,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等。制度应明确管理要求和程序,便于落实和检查。同时,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能够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 (2)强化制度执行:用人单位应加强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例如,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提升技术水平和更新设备设施: (1)提高技术水平:用人单位应加大对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投入,引进专业的技
8、术人员和先进的检测手段。例如,聘请职业卫生专家进行咨询和指导,引进先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设备等。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用人单位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更新设备设施:用人单位应按规定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例如,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安装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等。通过更新设备设施,用人单位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4、增强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 (1)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
9、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劳动者普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等知识。劳动者应主动学习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到在工作中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等。 (2)建立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例如,对在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劳动者给予表彰和奖励等。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推动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5、完善监管机制并加大执法力度: (1)加强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建设:应加大对职业卫生监管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例如,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提高监管水平等。同时,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和监督,确保监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公正执法。 (2)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可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促使全体员工自觉遵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