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0高考,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三),1/39,复习:,古诗中事物形象,鉴赏方法,鉴赏依据,事物形象自然属性(事物特征)。,鉴赏角度,事物形象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感情、表现寓意等)。,鉴赏流程,:物外形特征物,神韵、品格,诗人理想情操,2/39,复习:,古诗中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其,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
2、详细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意义(,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3/39,复习:什么是诗歌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景象),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思想感情,了解形象经典意义。,诗歌作品形象指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生动详细、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艺术形象。,4/39,诗中景物形象是,情中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考究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形象同时,往往要联络鉴赏诗人形象。这二者是一致。,5/39,西 楼 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3、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示了诗人怎样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降临前,壮美,景象。连天海浪伴随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咆哮中波浪不停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胸襟和内心豪情。,6/39,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基本思绪:以所写景物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感情、表示寓意等)。,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7/39,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
4、草木等)表现出来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形象,即“意象”,诗人普通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联络。,意象是意与象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关键。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8/39,(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漫成一首 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选取了哪些意象?,(2)
5、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个怎样意境?,9/39,参考答案:,(1)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四个意象,(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突然船尾传来“拨剌”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热爱,10/39,什么是意象?,先看一首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联想?,11/39,分析:,啼鸟:早上起来,处处听到小鸟啼唱,风雨:昨晚风雨交加,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啼鸟
6、欢快气氛,风雨:无情风雨,落花:实让人惋惜,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高兴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这就是意象!,先想到,再想到,总结一下,12/39,从刚才诗歌中,能够归纳两点:,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根。,这种联想以我们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详细语境相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要由“落花”产生“让人惋惜”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显著语言暗示(“知多少”)。,最终,给意象下个定义:,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统一。,13/39
7、意象共性与个性,意象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要求与制约,含有一定约定俗成性,即意象,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在把握意象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方便了解意象在诗中寓意,即意象,个性,。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柳”就是一个个性,它代表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春光。,14/39,常见意象共性,一些物象因为本身某一特征,而成为人类情感或品格载体,从而形成含有特定寓意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征入手,琢磨这一特征与寓意之间关联
8、在了解基础上记忆。,15/39,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文化内涵,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梅,花 翠,竹,松,柏 幽,兰,菊,花,美人 神女 灵修,杜鹃 磁针,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白雪 玉壶 冰心,离别、游子,凄凉悲愁,高洁隐逸,国君,坚贞,思乡,音信、书信,高洁,16/39,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让人产生想像境界,它是诗人主观“意”(思想感情)与客观“境”(自然景物)有机统一,即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个耐人寻味艺术境界。,象境情,17/39,常见意境特点举
9、隅,雄浑壮丽 壮阔沧茫,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18/39,江 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无须取长途。,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意境。(年高考广东卷),“第二联中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浮荡,就象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意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高
10、道远,孤月独照冷清意境。”,19/39,同意第一个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能够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尤其是结尾两句:莫非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示了诗人一生漂泊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怨愤之情。,江 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无须取长途。,问: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精神,也有些人认为这首诗表示了诗人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年高考广东卷),20/39,(2)把握画面
11、描摹图景,一看画面形、色、动、静,观赏诗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含有“诗中有画”特征。观赏诗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渭川田家 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g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原指天将黄昏,现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诗邶风式微中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此诗关键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21/39,答:,关键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
12、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22/39,二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展现一个怎样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普通而言,作品所描绘外在形象画面,含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含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23/39,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 _,心境。第三句中“幽人”是指_。2、下片“拣尽寒枝不愿栖”采取是_,_修辞方法和_,_表现手法,表
13、面上写是,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思想感情,。,幽独凄清,作者自己,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严寒,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孤苦和清高,24/39,(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例3:诗歌开头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答:诗歌开头两句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方法衬托渲染了一个空蒙迷离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动态,“崇光”是高洁漂亮;,(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心理。,25/39,(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例4:试比
14、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情感有什么不一样。,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26/39,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假如说那排云直上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写照,那么,晴朗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蜡烛垂泪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27/39,
15、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一样,前者是奋发向上,后者是伤感愁苦。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一样。,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鉴赏诗歌形象时,要尤其注意这两个步骤。,28/39,(2)乐景衬哀情,例5:,谢亭送别 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么亮丽诗意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29/39,例6:,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分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初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
16、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叹息。但诗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愈加浓厚。,30/39,1、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意境气氛,表示了怎样思想情感(景物 画面 情怀 思想),2、解题模式,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借景抒情类规范答题模式,这首诗经过意象刻画,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感情。,
17、31/39,枫桥夜泊,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表示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这首诗经过描写,诗人远离故乡,在月落、鸟啼、,霜满天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羁旅之愁,。,意境,描摹画面,思想情感,32/39,【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怀?,【答题方法点拨】,意境,它包含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
18、思想感情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依据诗歌描写详细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基础上概括出诗歌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词语;,2、概括形象特点;,3、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情感。,赏析意境类规范答题模式,33/39,【答题步骤】详细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语言把诗歌所营造意境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用自己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景物,无须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景物,语言力争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气氛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
19、或沉郁忧愁,或友好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依据这首诗情境气氛特点再来谈诗人思想感情。,(悟情),34/39,绝句二首(其一)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此诗描绘了一派,漂亮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走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心境,(,步骤三,)。,35/39,普通表示式,本诗经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气氛(描绘出一幅图画),表示了感情。,尤其提醒: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明分析
20、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意象进行详细阐释。,36/39,双调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明分析这首诗意境。,(步骤一)_,(步骤二)_,(步骤三)_,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景物,,渲染出一个浓深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故乡浓烈愁情,.,37/39,(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是一个什么气氛?表示又是怎样心绪?请结合诗详细内容简明赏析。(4分),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气氛、表示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个,凄迷、萧索、寂静,气氛,表示了,诗人孤寂怅惘心绪,。(“气氛”“心绪”各2分。),38/39,39/3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