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能源经济学,第三章 能源需求,1,目录,3.1,能源需求的基本概念,3.2,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3,能源要素替代,3.4,能源需求预测建模,2,目录,3.1,能源需求的基本概念,3.2,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3,能源要素替代,3.4,能源需求预测建模,3,3.1,能源需求的基本概念,3.1.1,能源需求含义,3.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3.1.3,能源强度,3.1.4,能源需求弹性,3.1.1,能源需求含义,能源需求指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能源资源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与
2、一般产品的需求一样,能源需求必须满足:,购买欲望,购买能力,3.1.1,能源需求含义,能源需求具有派生性,绝对需求:人们对社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派生需求:由绝对需求派生,能源可以转化为现代化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燃料和动力,或直接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原料,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源需求水平会随产品需求水平变动而变动,3.1.1,能源需求含义,能源需求量:能源经济学基本概念,实际中很难准确测度,能源消费量:有效能源需求的反映,当能源供给充足,且无库存时,能源消费量,=,能源需求量,能源需求量与,能源,消费量,3.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能源需求总量,指所研究的一定范围内各品
3、种能源需求量之和。如一次能源需求量,化石能源需求量等,通常能源需求量指的是一次能源需求量。,一国的能源需求总量由,终端能源需求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构成。,3.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按照,OECD/IEA,的定义,终端能源需求是终端用能设备入口得到的能源。,终端能源需求量等于一次能源消费量减去能源加工、转化和储运这三个中间环节的损失和能源工业所用能源后的能源量。,中间环节损失包括选煤和型煤加工损失,炼油损失,油气田损失,发电、电厂供热、炼焦、制气损失,输电损失,煤炭储运损失,油气运输损失。,中国能源平衡表计算得出的终端能源需求量远高于按照国际通行准则计算得出的数量
4、3.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3.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能源需求结构:能源需求总量中各能源品种所占比例,主要发达国家已实现以煤为主向油气为主的能源需求结构转换,世界平均能源需求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的液体能源比重约,38%,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占比,70%,左右,是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3.
5、1.2,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需求结构,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引自,BP,(,2019,),国家,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美国,39.98,30.54,13.78,8.36,2.84,4.51,日本,40.16,21.91,25.87,2.45,4.04,5.59,德国,34.95,23.44,20.50,5.32,1.18,14.61,英国,40.06,35.28,3.93,7.66,0.64,12.43,法国,32.51,15.14,3.46,38.54,5.99,4.37,加拿大,31.93,28.89,4.19,6.57,25.44,2.98,俄
6、罗斯,21.13,54.22,12.21,6.42,5.97,0.04,印度,29.54,6.17,55.89,1.09,3.91,3.40,巴西,45.67,10.37,5.35,1.19,29.48,7.95,中国,19.59,7.43,58.25,2.03,8.31,4.38,世界平均,33.62,23.87,27.21,4.41,6.84,4.05,3.1.3,能源强度,能源强度也称单位产值能耗或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经济行为体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单位:吨(或公斤)油当量(或煤当量)美元(或其它货币单位),反映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反
7、映经济行为体利用能源效率的状况,3.1.3,能源强度,与能源强度相近似的还有一些反映能源技术效率的指标,能源强度的编制较容易,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家能效比较时,注意剔除汇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储运效率,终端利用效率,在使用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的活动中所得到的有效,能与实际输入的能源量,之比,3.1.4,能源需求弹性,能源需求价格弹性,能源需求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源价格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能源需求量的相对变动比率,即能源需求量的变化率与能源价格变化率之比。,其中 为能源需求绝对量,为能源需求变动量,为能源价格绝对量,为能源价格变动量,当 时,,3.1
8、4,能源需求弹性,能源需求价格弹性与一般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一样,一般为负值,短期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难以随价格的变化做出大的调整,能源需求价格弹性一般较小,长期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随价格调整的幅度会增加,即长期能源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能源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水平有关,在收入较低阶段,对价格相对不敏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价格敏感度随之提高,3.1.4,能源需求弹性,Cooper(2003),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1979-2000,年数据,对,23,个国家长期和短期石油需求收入弹性进行了估计。他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其中 为人均原油消费量序列;,为实际原油价格序列,为实际人均收入序列,为残
9、差序列,为短期价格需求弹性,为长期需求价格弹性,3.1.4,能源需求弹性,原油需求价格弹性,人均石油,消费增长率,人均实际,GDP,增长率,能源需求价格弹性,短期,长期,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丹麦,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日本,韩国,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0.3,-1.3,3.6,-2.5,-1.5,-1.4,2.2,-0.4,-1.0,8.3,3.0,1.3,-1.1.,-0.7,1.7,1.6,8.6,1.5,1.7,1.2,1.5,2.2,8.1,6.4,2.9,2.1,2.0,2.0,-0.034,-0.041,0.001,-0.026,-0.069,-0.024,-0.0
10、55,-0.035,-0.071,-0.094,0.023,-0.087,-0.068,-0.061,-0.068,-0.352,0.005,-0.191,-0.568,-0.279,-0.126,-0.208,-0.357,-0.178,0.038,-0.146,-0.182,-0.453,来源:,Cooper,2003,3.1.4,能源需求弹性,Cooper,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石油价格弹性都是负数,除中国和葡萄牙除外;,第二,长期价格弹性明显大于短期价格弹性,,第三,能源需求对价格来说,总体是缺乏弹性的,但发达国家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3.1.4,能源需求弹性,能源需
11、求交叉价格弹性:一种能源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有关能源品种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其数学表达式为:,其中 为能源品种,j,的需求绝对量,为能源品种,j,的需求变动量,为能源品种,i,的价格绝对量,为能源品种,i,的价格变动量,当 时,,能源需求交叉价格弹性,3.1.4,能源需求弹性,能源需求收入弹性,能源需求收入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源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能源需求量的相对变动。数学计算公式为:,其中 为能源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量,为能源消费者收入的绝对量,当 时,,能源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与一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需求结构和消费习惯等有密切关系。,3.1.4,能源需求弹性,1,
12、表明能源需求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为一种粗放式增长;,=1,,能源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0 1,,能源需求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0,,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不仅不增加,反而减少,这是一种可喜的局面,意味着能源效率的极大提高,节能效果显著。,能源需求收入弹性 与能源需求弹性系数不同,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反映经济总量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能源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反映人均水平上,经济(或收入)对能源的依赖程度。,3.1.4,能源需求弹性,能源需求弹性系数与能源强度,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强度上升,能源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能源强度不变,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能源强度下降。,例
13、如,由能源需求弹性系数,=1,,根据定义可得,其中 为,t,-1,和,t,时期能源需求量,,为,t,-1,和,t,时期的经济总量。,化简得,,即,t,-1,时期能源强度等于,t,时期能源强度。,3.1.4,能源需求弹性,长期弹性,设 为煤炭需求量序列,为收入变量序列,通常用人均实际收入反映,和 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价格序列,建立如下计量模型:,检验残差序列的单位根:,可获得如下关系:,模型中的系数 与前文定义的有关弹性概念一致,故它们分别表示煤炭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价格弹性以及煤炭关于石油、天然气的交叉价格弹性。,3.1.4,能源需求弹性,短期弹性,Engle and Granger(19
14、87),提出的协整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可用下式估计:,与长期协整关系类似的是,误差修正模型中的系数,分别表示煤炭需求的短期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和煤炭需求关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交叉弹性。,误差修正项的系数 表示任意波动所导致的煤炭需求对长期均衡偏离的调整速度,案例分析,利用弹性的计算方法估计我国煤炭需求的长期、短期弹性,名义人均,GDP,人均实际,GDP,26,变量,含义,LTC,年人均煤炭消费量的对数,LRG,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对数,LPC,煤炭价格指数,(1990=100),的对数,LPO,石油价格指数,(1990=100),的对数,平稳性检验结果,协整性检
15、验结果,27,案例分析,序列检验,变量,水平值,一阶差分,LTC,t,-2.3514,-4.1771,*,LRG,t,-1.3431,-3.7475,*,LPC,t,-0.3380,-3.0722,*,LPO,t,-0.3260,-3.0508,*,协整方程个数,特征值,似然比统计量,5%,临界值,1%,临界值,r=0*,0.9724,179.2155,68.52,76.07,r=1*,0.9109,96.6883,47.21,54.46,r=2*,0.6762,41.0724,29.68,35.65,r=3,0.4160,15.1305,15.41,20.04,r=4,0.1131,2.75
16、92,3.76,6.65,长期协整方程,煤炭收入的长期弹性为正(,0.519,),价格弹性为负,(-0.960),,石油与煤炭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0.574),煤炭需求关于收入、价格和石油价格变化从长期来看都是缺乏弹性的,煤炭需求关于煤炭价格变化近似于同比例变化,收入增加和石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煤炭需求增加的相对比例小于收入和石油价格变化的比例。,煤炭需求结构突变也导致了这种长期协整关系的调整,28,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因,变量,D(LTC),变量,系数,t-,统计量,概率,D(LRG),0.6014,1.9538,0.0656,D(LPC),0.0610,0.5011,0.6221,D(LPO
17、),-0.0215,-0.2994,0.7679,VECM(-1),-0.3061,-8.2043,0.0000,C,-0.0234,-0.8825,0.3885,R-,平方,0.8404,调整后的,R-,平方,0.8068,D.W.,统计量,2.4753,29,目录,3.1,能源需求的基本概念,3.2,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3,能源要素替代,3.4,能源需求预测建模,30,3.2,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2.1,经济增长,3.2.2,社会发展,3.2.3,产业结构及部门能源强度,3.2.4,能源价格,3.2.5,能源技术与管理,3.2.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推动能源需求总量增加的
18、首要因素,当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能源要素的需求量会增加;生产导致的劳动量增加使居民的收入增加,生活能源使用量必然相应增加,当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能源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这些变化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和能源消费,部分国家,GDP,和能源消费量,单位:千亿美元(,2010,年不变价),亿吨油当量,引自,BP,(,2019,),联合国网站统计数据库(联合国,,2019,)。,国家,年份,1985,1995,2005
19、2010,2015,2016,2017,美国,GDP,76.42,102.17,143.32,149.92,167.10,169.72,173.49,能源消费量,17.24,20.69,22.97,22.23,22.13,22.13,22.22,日本,GDP,37.01,50.64,56.72,57.00,59.96,60.53,61.58,能源消费量,3.77,5.01,5.31,5.05,4.53,4.51,4.55,德国,GDP,21.84,28.41,32.14,34.17,37.18,38.02,38.84,能源消费量,3.66,3.38,3.38,3.28,3.23,3.28,3
20、34,英国,GDP,13.58,17.71,24.03,24.53,27.20,27.68,28.16,能源消费量,2.04,2.18,2.32,2.15,1.95,1.93,1.93,法国,GDP,16.04,20.20,25.37,26.43,27.81,28.14,28.75,能源消费量,2.01,2.39,2.65,2.56,2.42,2.38,2.37,意大利,GDP,15.00,18.66,21.59,21.25,20.62,20.86,21.19,能源消费量,1.39,1.64,1.88,1.74,1.53,1.55,1.56,印度,GDP,3.71,6.49,11.90,16
21、70,22.90,24.53,26.17,能源消费量,1.35,2.52,3.95,5.39,6.90,7.19,7.50,中国,GDP,5.66,14.79,35.70,61.01,89.08,95.07,101.59,能源消费量,5.30,8.91,18.03,24.92,30.10,30.47,31.39,世界,GDP,318.26,422.47,582.58,661.46,758.40,776.69,800.50,能源消费量,71.54,85.66,108.88,121.00,130.46,132.29,134.75,3.2.1,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
22、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可以用能源需求的弹性系数定量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总量的影响程度。,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能源需求的弹性系数较小,而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弹性系数相对较大,(,王文平等,2007),。,能源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可用扩展,CobbDouglas,生产函数描述,R,:能源投入量,r,:产出对能源的弹性系数,3.2.2,社会发展,人口总量,直接需求(,炊事,照明,取暖等用燃料,),间接需求(,购买的小汽车,衣服,食品等消耗的能源,),1860-2010,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张雷,蔡国田,,2005,;,BP(2019),。,1750-185
23、0,年,人均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1.4%,;,1860-1960,年,人均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2.56%,;,1960-2010,年,人均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1.15%,;,3.2.2,社会发展,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能源利用方式和消费水平有很大差异,城市化会增加人口对能源的需求,3.2.3,产业结构及部门能源强度,不同的产业结构,其能源需求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了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能源需求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例如,,1993,2005,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结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大
24、致为,重工业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源需求量增加约,1000,万吨标准煤(,齐志新等,,2007,)。,3.2.3,产业结构及部门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对能源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原因:不同产业部门单位产值需求的能源数量,即部门能源强度相差较大。,一般来说,第二产业属于高耗能产业,能源强度相对较高;第三产业能源强度相对较低。,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应该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从而整个经济的能源强度趋于下降。,3.2.3,产业结构及部门能源强度,若干国家三次产业,GDP,结构变动趋势,(,%,),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1995),、,国际统计年鉴
25、2011),、,国际统计年鉴,20162017,年整理所得。,国别,产业,1990,2000,2010,2015,2016,印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1.0,29.0,40.0,23.0,26.0,51.0,16.2,28.4,55.4,17.4,30.0,52.6,17.4,28.8,53.8,日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5,42.0,55.5,1.5,30.0,68.5,1.5,28.0,70.5,1.2,26.9,72.0,1.1,28.9,70.0,韩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7,43.4,47.9,4.4,38.1,57.5,2.6,36.4,
26、61.0,2.3,38.0,59.7,2.2,38.6,59.2,英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0.9,25.3,73.8,0.7,21.1,78.2,0.7,20.2,79.2,0.6,19.2,80.2,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7.1,41.6,31.3,14.7,45.5,39.8,9.5,44.6,45.9,9.0,40.5,50.5,8.6,39.8,51.6,中国各产业部门的能源需求比重,(),引自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2017,)。,工业部门能源需求比重很高,交通部门用能显著增长,行业,1995,年,2000,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
27、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农、林、牧、渔、水利业,4.2,2.9,2.6,2.1,2.0,2.0,1.9,1.9,1.9,1.9,2.0,工业,73.3,70.1,71.9,72.5,72.5,71.8,70.8,69.8,69.4,68.0,66.6,采掘业,7.6,7.0,4.8,4.9,5.8,6.1,6.1,5.7,5.4,4.5,4.0,制造业,59.7,55.1,60.5,61.5,60.3,59.2,58.3,57.3,57.5,57.0,55.6,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2,5.4,4.8,5.2,5.0
28、4.7,4.7,4.6,4.7,5.4,5.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1,9.6,11.0,10.0,10.2,10.5,10.6,10.6,11.2,11.4,1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1,14.0,17.1,19.4,18.5,16.7,16.8,16.5,16.3,14.9,14.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7.8,10.0,9.1,9.0,9.9,9.4,8.8,8.6,8.0,7.5,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0,8.0,6.6,6.1,6.4,6.6,6.4,6.8,6.5,6.5,7.0,建筑业,1.0,1.5,1.3,1.4,1.5,1.6
29、1.6,1.7,1.8,1.8,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5,7.8,7.3,7.3,7.5,7.7,8.1,8.4,8.5,8.9,9.1,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1.5,2.2,2.3,2.2,2.2,2.4,2.5,2.5,2.6,2.7,2.8,其他行业,3.4,4.2,4.0,4.1,4.2,4.4,4.6,4.7,4.7,5.1,5.3,生活消费,12.0,11.4,10.5,10.5,10.1,10.2,10.5,10.9,11.1,11.7,12.4,3.2.4,能源价格,能源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也越大,一般情况下,能源价格与能源需求二
30、者之间呈反向关系,即能源价格上涨,能源需求减少;反之,能源价格下跌,能源需求增加。,3.2.4,能源价格,除对能源需求总量产生影响外,能源价格波动还会对单位产出能耗产生影响,能源价格上升引致众多高耗能产业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促使节能设备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单位产出的耗能量(能源强度)将不断下降。,由于能源需求与机器设备(技术水平)有关,能源价格波动对当期能源需求的影响有限,这种影响通常有一个滞后期。,3.2.4,能源价格,与能源资源的独特性相匹配,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较一般经济产品价格不确定性大,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除来自未来能源市场的不可预期性外,还体现在能源价值的不稳定性上,能源价格较高的不确定性
31、使得能源价格波动剧烈而频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闻风而动,甚至完全脱离供需基本面,这也使得能源价格对能源供需的调节作用大大减弱。,3.2.5,能源技术与管理,能源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对能源需求和供给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勘探开发领域内的能源技术进步,化石能源的可耗竭性的抑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需求结构优化、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开发可再生能源上。,能源技术进步是能源需求结构优化调整的支撑,两次重大的能源需求结构转换,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以及交通运输用能模式系统技术,3.2.5,能源技术与管理,能源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核心和关键,通过直接减少能源需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如超超临界火
32、力发电技术,机组热效率能够达到,45%,左右,据测算,如果我国燃煤发电厂热效率都达到,45%,的水平,按,2006,年全国火电发电量计算,相当于全年可以少烧约,2,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亿吨。,节能灯的使用,建筑中的保温外墙等由新技术生产的新材料,新产品也可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3.2.5,能源技术与管理,管理制度创新通过对耗能产品制定科学的耗能标准;,办公场所、营业场所耗能设施的管理制度建设等,规范企业生产行为,降低能耗;,引导顾客树立节能意识,主动使用高能效产品,节约能源。,例:美国“能源之星”计划,其他因素,季节与气温变化,能源政策,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消费习惯,替代产品
33、的价格,目录,2.1,能源需求的基本概念,3.2,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3,能源要素替代,3.4,能源需求预测建模,48,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为此,,本章,从,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视角给出经济系统的分析框架,用于分析要素替代、能源需求、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49,经济增长的源泉,要素投入增长,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人力资本积累等,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在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讨论或者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实践中,大多应用产出,-,资本,-,劳动的研究范式,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等于经济增速减去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速的加权和,。,这类核算方
34、法一般较少考虑产业结构,投入要素中只包括资本和劳动,并隐含假设自然资源或能源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50,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部门结构演进的过程,它植根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积累扩散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角度加以研究;离开了部门分析,就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Rostow,1959),。,研究能源需求,离不开经济总量,更离不开经济结构;总量是形式,结构是内容。,51,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为便于同时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来讨论经济增长与对能源需求的关系,与总和生产率核算方法不同,这里采用部门生产率核算方法:,Y-KLEM,(
35、产出资本、劳动、能源、原材料),52,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53,对于一定时期的某生产部门,,总产出为,,,需要投入四大类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各类能源,、原材料(,),该部门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表示部门,的技术水平,这里认为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对于其他有偏型的技术进步,可以做类似地推导)。,函数,满足正则条件(正的、有限的、二次连续可微、严格单调、严格拟凹)和一次齐次条件。可以认为,能源与其它生产要素是弱可分离的,。,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54,,,有,于是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55,设,函数,也满足正则条件。
36、对,上,式求全微分,,其中,为要素 的价格。,则上式可以变换为,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56,这四个权系数为各类要素的成本份额,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57,可以得到该生产部门 的增长核算方程:,表示部门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该部门总产出增长的贡献。整个国民经济全要素生产率 的增长率等于各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总和:,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58,对于一个具体的生产部门,,能否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取决于在实现一定产出增长的同时,能否尽可能多地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资本增长、劳动增长和原材料增长去替代能源增长。,而能否实现这种替代以及替代量有多大,除了该部门本身的技术约束
37、以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取决于,能源与其它要素的相对价格水平变化和替代弹性。,如果能源价格上涨,其它要素价格相对下降,则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即节约能源优先于节约资本、劳动和原材料。,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例如,在生铁生产中,需要同时消耗铁矿石和能源两类要素,这两类要素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替代弹性大于零)。生产相同的一吨生铁,分别使用高品位和低品位的铁矿石作原料所消耗的能源是不同的。,如果铁矿石的价格偏高,钢铁企业可能倾向于多消耗能源,少消耗铁矿石;如果铁矿石价格偏低,则可能倾向于少消耗能源,多消耗铁矿石。,不仅能源与其它要素存在替代弹性,各类能源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替代弹性,不同能
38、源的产出弹性也是不同的。,从能源效率的内涵来看,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判断哪一种生产方案孰优孰劣。,59,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由于各部门客观的技术经济约束,能源与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替代性比较弱。对于一些部门,能源与资本甚至可能是互补关系,资本深化的过程就是能源消费迅速增长的过程(例如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因此,,对于一个具体的生产部门,,要实现该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耗量下降,则应该更多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更多地依靠,去代替,,这也体现了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变。,各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既包括具体的科技进步速度,也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情况
39、政府职能定位情况等软因素。,60,3.3.1,要素替代与能源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不同的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能具有不同的有偏性。,例如,生产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企业通过引进一项新的生产工艺,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力和原材料,但节约能源较少,甚至不节约能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方面的技术引进或者研发力度。在工业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往往是能源消耗型的。,61,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能源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替代弹性、能源价格弹性对能源效率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环境下,其,弹性值也有所不同,;甚至基于不同的假设
40、采用不同的模型与方法,得到的具体,结果也有所不同,。,62,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63,假设总产出为,,有三种生产要素:,资本,、有效劳动,和一次能源,,其价格分别为,;,为时间趋势变量,表示技术进步,可以是有偏的。成本是产量、价格和技术水平的函数:,。,Translog,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64,成本函数满足以下条件:,(,1,)对价格线性齐次,即,,,有,于是,对于所有,,有,(,2,)海赛矩阵,是对称的,即,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65,Translog,函数可以视为任意函数的二次对数近似。,假设,分别为资本、有效劳动、能
41、源的投入量;,分别为资本、有效劳动、能源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由,Shephard,引理,,,,,可以得到各种要素的成本份额方程:,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66,由于,,上式可以变换为:,由于,,,所以联立方程的自由度为,2,,有一个是冗余的。,给定资本、有效劳动、能源的价格和成本份额,以及技术水平,就可以根据任意两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组估计出所有参数。,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在计算两种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时,通常采用,Allen,偏替代弹性,(Allen Parti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AES),。,其中,,和,分别为成本对价格的一
42、阶和二阶偏导数。,替代弹性是对称的,即,。如果,则表示要素,i,和,j,是,AES,替代的,如果,则表示要素,i,和,j,是,AES,互补的。,除了,Allen,偏替代弹性以外,还有,Morishima,替代弹性。,67,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在研究要素替代弹性时,,成本函数要比生产函数更具优势,(Binswanger,1974),:,68,(,1,)对于生产者而言,要素价格是外生的,而要素投入量是可以决策的;,(,2,)使用生产函数法求替代弹性时需要求解逆矩阵,成本函数法则不需要;,(,3,)使用生产函数时,要素投入量往往有较强的共线性,而成本函数以价格为自变量,一般不会出现严
43、重的共线性问题;,(,4,)生产函数中的线性齐次假设(对要素投入量)过于严格,而成本函数中的线性齐次假设(对价格)比较贴近实际;,(,5,),Translog,成本函数还可以很好的处理技术进步的有偏性。,3.3.2,能源与其他要素的替代性,除了能源与资本、劳动、原材料等其他生产要素存在替代性以外,各类能源品种之间也存在替代性。其,替代弹性的推导与上述类似。,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巨幅波动,但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它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能源与其他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增大了,整个经济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或者灵活性增强了。,要素替代弹性和价格弹性上升,表明经济系统的灵活性和自由
44、度增强,能源价格上涨更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69,目录,2.1,能源需求的基本概念,3.2,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3,能源要素替代,3.4,能源需求预测建模,70,3.4,能源需求预测建模,3.4.1,能源需求预测概述,通过能源供需的历史和现状,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状况。,能源需求预测建模方法,部门分析法,传统时间序列趋势法,能源需求弹性系数法,投入产出法,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情景分析法,灰色模型法,71,3.4.2,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中长期能源需求建模预测,(以情景分析法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情景分析法,不是要预报未来,而是设想哪些类型的未来是可能的,通过描述在不同的发展路线下各
45、种“可能的未来”,从而可以考虑能源需求的各驱动因素的不确定性,(Silberglitt,et al.,2003),基本的投入产出模型,Wassily Leontief,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末开发的一个分析框架。它的主要内容是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投入产出表展示了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货币往来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表中的各行描述了各部门的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分配情况;而表中的各列描述了各部门的生产所需的投入情况,(Miller and Blair,1985),。,72,3.4.2,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73,3.4.2,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模
46、型中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同样从数学上描述了部门产出在经济中的,分配情况,其矩阵表示形式如,下,所示:,其中(设国民经济有个 部门):,维向量,其元素 表示第 部门的总产出;,维向量,其元素 表示第 部门的最终使用(包括居民和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出口);,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其元素 表示第 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 个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也被称为技术系数矩阵。的计算方法为:,其中:,表示第 个部门对第 个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74,3.4.2,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上述方程可被改写为:,其中:,维单位矩阵,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又称列昂剔夫逆矩阵),其元素,(,,,=1,2,n),
47、称为完全需求系数,表示第 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使用产品对第 个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由上式可见,投入产出模型是由最终需求驱动的,通过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将最终需求的变化传导到总产出的变化。,75,3.4.2,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面向多个地区的投入产出模型,面向多个地区的投入产出模型包括基本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IRIO,)及一系列简化模型。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直接运用基本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简化模型,主要包括: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
48、del,,,MRIO,,亦称列系数模型),,Leontief,模型和,Pool-Approach,模型。,本节选择,MRIO,模型作为核心模型。,假设研究对象为,m,个地区,则在,MRIO,模型中,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方程变为:,76,3.4.2,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其中:,,,为,维第,个地区的总产出矩阵,其元素,表示,第,个地区第,部门的总产出。,描述了各区域各部门中间投入的来源和中间使用的去向。,,,为,维第,个地区的技术系数矩阵,。,元素,表示第,个地区第,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个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77,3.4.2,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为区域间贸易系数矩阵,,,其中 ,,为第 个地区
49、使用,的所有第 部门产品中来自第 个地区的比例。,,,为,维第,个地区的最终使用矩阵,其元素,表示,第,个地区对第,部门产品的最终需求量。,78,能源需求模型,能源需求量,其中:,维矩阵,一次化石能源需求总量,其元素,表示对第,种化石能源(煤炭、原油、天然气)的需求量,维矩阵,生产过程一次化石能源需求量,其元素,表示生产过程对第,种化石能源的需求总量,维矩阵,居民生活一次化石能源需求量,其元素,表示居民生活对第,种化石能源的需求总量,79,能源需求模型,和 的求法分别如,下,所示:,其中:,第,个地区的生产活动对一次化石能源的需求总量。,第,个地区第,部门单位产出对第,种能源的需求量(实物量)
50、第,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对一次化石能源的需求总量。,第,个地区城镇居民对第,种能源的人均生活用能需求量。,第,个地区农村居民对第,种能源的人均生活用能需求量。,第,个地区的人口数。,第,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例。,80,能源需求模型,设,为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则一次能源需求量,为,能源强度,由能源强度的定义可得到其计算方法如下所示:,其中:,能源强度,第,个部门的增加值,81,将驱动因素的影响结合进模型,终端年份,的最终需求,计算终端年份居民对各部门产品的人均消费量,通过收入弹性系数求出,,,收入弹性系数度量的是收入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时,居民对各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