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临床免疫,第一节 超敏反应,1,学习目标,1,、掌握概念:,超敏反应,、,变应原。,2,、掌握,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2,血液中的细胞,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红细胞,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2
2、3,2,、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4,(,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
3、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5,(,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数量最少)。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6,(,3,)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7,(,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
4、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8,(,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9,3,、血小板,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10,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
5、应答。,变应原,(,allergen,),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11,变态反应的类型,I,型,过敏反应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12,各型超敏反应间关系:,同一抗原(半抗原)对不同个体都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同一变应原在同一个体内可同时引起几型超敏反应,.,结束,13,一、,I,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二)特点,(三)常见疾病,(四)防治原则,14,一、,I,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2,、发敏阶段,3,、效应阶段,15,花粉、尘螨、粉尘、真菌孢子等,化妆品、油漆、塑料、动物皮屑等,鱼、虾、蟹、蛋、奶等,药物、异种动物血
6、清等,呼吸道,皮肤粘膜,消化道,多途径,种类繁多,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16,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变态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的同义名称:,IgE,介导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1,),超敏原(变应原、过敏原):,(,2,),抗体:,IgE,亲细胞抗体,17,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3,),细胞,IgEFc,段受体(,Fc,R,),Fc,R,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组胺等),18,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Fc,R,嗜酸性颗粒,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3,),细胞,IgEFc,段受体(,Fc,R,),19,
7、1,、致敏阶段,淋巴细胞,变应原初次进入,20,肥大细胞,Fc,R,(二)发病机制,1.,致敏阶段,肥大细胞致敏,变应原再次进入,桥联,21,IgE Fc,受体(,FCR),1高亲和力,IgE,受体,以,FCR,表示,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有报道,人皮肤中的郎格罕细胞上也表达有,FCR。,2,低亲和力,IgE,受体,以,FCR/CD23,表示。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血小板上。,1987,年证实,,FCR,就是人,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23,,,是,B,细胞早期的表面标志。,22,Fc,R,IgE,变应原再次进
8、入,肥大细胞,23,细胞膜凹陷脱颗粒,24,(一)发病机制,1.,致敏阶段,2.,发敏阶段,细胞膜凹陷脱颗粒,前列腺素(,PG,),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LTs,),组胺,激肽原酶,25,(,1,)组胺: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形成。,(,2,)激肽原酶:血浆中激肽原,激肽,激肽原酶,(,4,)前列腺素:,磷脂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膜磷脂,PG,(,5,)血小板活化因子: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等。,(,6,)感觉神经肽: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肽类物质。,主要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3,)白三烯:,磷脂酶,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LTs,膜磷脂,26,3.,效应阶段,(,
9、1,)早期相反应: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发生,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胺引起,介导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晚期相反应:接触过敏原,6,小时后发生,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新合成介质引起,引起以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可引起组织损伤,。,27,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脱颗粒释放,脱颗粒释放,膜磷脂合成,膜磷脂合成,膜磷脂合成,激肽原酶,组胺,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28,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
10、敏反应,(荨麻疹),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29,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致敏阶段,效应阶段,发敏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变应原初入,IgE,产生,肥大细胞致敏,膜收缩脱颗粒,组胺,LTs,PG,PAF,激肽原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全身的过敏反应,。,毛细血管,腺体,平滑肌,30,31,32,33,(,二,),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早期相反应,发生快,,,消失快,。,2.,早期相反应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晚期相反应有组织损伤。,3.,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4.,参与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6.,有明显的,个体
11、差异,和遗传倾向。,7.,可经血清被动转移。,5.,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才会引起超敏反应。,34,(三)临床常见疾病,(一)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1.,药物:以青霉素最常见。,青霉素(半抗原),+,组织蛋白(载体),完全抗原,临床表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和死亡。,思考: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作皮试?,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必须做皮试,。,3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临床一般见于:,皮试(一),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时发生。,皮试过程中发生。,没有做皮试。,高度敏感。,加强高度的责任心,在具备各种急救措施的条件下进行皮试、注射或点滴。,打错针。
12、36,(一)全身过敏反应,二、临床常见疾病,1.,药物:以,青霉素,最常见。,2.,免疫血清(抗毒素),:以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最常见。,外毒素,甲醛,抗毒素,类毒素,免疫马,抗体,(中和外毒素),抗原,(异种动物血清),抗毒素,针对于人来说,皮试,37,(二)局部过敏反应,1.,呼吸道,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2.,消化道,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胃肠炎。,3.,皮肤,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特应,性湿疹等。,特应症:临床上常见的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胃肠炎、,特应性皮炎、特应性湿疹等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性疾病。,常对多种过敏原发生反应。,38,皮
13、肤试验,原理:当过敏原引入致敏者皮肤时,就可与皮肤中肥大细胞及其它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引发试验局部皮肤过敏反应。,1.,试验类型及方法,(,1,)皮内试验:检测,I,型超敏反应最常使用的方法。,(,2,)点刺试验(划痕试验),2.,结果判定及分级标准,观察结果应在皮试后的,15,至,30,分钟内进行。皮内试验的阳性 反应以风团为主,点刺试验的阳性反应以红晕为主。,39,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常见。,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能发生。,支气管哮喘,:,接触花粉,尘螨,细菌,动物皮屑,变应性鼻炎:即枯草热、花粉病、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超敏反应:进食鱼、虾、蛋、乳、服药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特应性皮炎,:,由药物、食物、羽毛、花粉、油漆、冷热、日光、感染、肠道寄生虫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皮肤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40,防治原则,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皮肤试验,结果阳性者不得使用。,脱敏治疗,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药物治疗,青霉素过敏可注射,11000,肾上腺素,使,cAMP,升高,防止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返回,41,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