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 #{QQABJQYEogCA
2、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南宁二中·柳铁一中 2025 届 12 月高三联合调研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9 2 A 3 B 4 C 5 B 6 B 7 C 8 D 10 A 11
3、 C 12 A 13 C 14 D 15 B 16 D A 1. D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龙山时代。根据 材料“龙山时代(前 2600 年~前 2000 年左右)考古学五大文化分布图”及所学可知,龙山 时代的华夏地区形成了五大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华夏 文明的主要区域已经形成,D 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现差距” 的表述不准确,排除 A 项;材料并未体现各区域文明在交流互动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图片信息主要强调的是五大文化区域的分布,
4、并未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2. A 【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至唐官员的选拔与考察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日益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及个人 品行,体现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A 项正确;材料强调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愈 发重视道德素质,并未体现人才选拔制度助推官吏队伍素质提升,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庶 族地主抓住机遇逐渐取得政治优势,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官员选拔与考核的 影响,D 项逻辑错误;故选 A 项。 3. B 【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初年道武帝解散原鲜卑各游牧部落,推行均田制,从此 之后北魏内部少有部落乱
5、事,均田制的颁布改变了鲜卑各部落的经济形态,从游牧经济逐步 向农耕经济转化,从而弱化了各部落的政治差异,并非等级差异,A 项错误;均田制的颁布 顺应了各部落的农耕化趋势,B 项正确;北魏初年,鲜卑部落多处于游牧经济形态,还未完 成封建化,此时鲜卑部落还没有学习中原的“门第”文化,C 项错误;材料中自均田制推行 后,北魏时期少有内部部落乱事,这说明了均田制促进了鲜卑封建化,利于巩固新生的北魏 王朝,但并未体现对边疆地区军事残余的打击,D 项错误。故选 B 项。 4. C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宋
6、代(中国)。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城市中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劳 动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这说明宋代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C 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农村 出现了雇佣劳动的现象,不能看出是否盛行,排除 A 项;材料在强调雇佣劳动,与农产品商 品化无关,排除 B 项;雇佣劳动与租佃经济含义不相同,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B 【 解析】据材料“每里推选一个年高有德之人掌管其事”可知,“有德之人”反映了借助道德教化加 强对基层的治理,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管理,并非优抚政策,A 项不符合题意,排 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治理,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加强,C 项不
7、符合题意, 高三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排除 C 项。据材料“里老人'除执掌教化外,还可调节民间纠纷。“里老人'所作的理断、 裁决被法律赋予效力”可知,民间推举的“里老人”在基层管理中作用得到官方承认,反映 了认同民间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但不是民间组织,D 项错误;故选 B 项。 6. B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853-1855 年(中国)。
8、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 通商口岸,方便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缘于时局动荡破坏了传统 商路,B 项正确;传统的小农经济不断解体是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不能解释材料中变化, 排除 A 项;美国并未改变对华侵略方式,而是改变了侵略路线,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美国在 福州贸易变化,并非外国的资本涌入东南沿海,且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应在甲午战后,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 C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甲午战后,清政
9、府采取一系 列措施发展民族工业,有助于提升民族工业竞争力,C 项正确;据材料“1895 年 7 月,光绪 帝提出……清廷下令要求各省办理制造船械,强调‘铁路为通商惠工要务,朝廷定议必欲举 行’,决定凡各省产矿之处,准由本地人民自行呈请开采”可知这是清政府的救亡之策,其 他阶层无法得出,不能得知广大群众的态度,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清政府对西方的认识加 深,排除 B 项;百日维新开始于 1898 年,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 D 【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及所学知识,随着 1917 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10、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材料中刊物的创办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D 项正确;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 项表述不严谨;材料未体现知识界重视发动群众,排除 B 项;材料中刊物的创办表示李大 钊等人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但并未强调社会对劳动的尊重,C 项太过 表面,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A 【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日军侵占东北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剧目”“极大地激发了官兵抗日豪 情”可知,抗战文化具有爱国和民族精神,故 A 项正确;1938 年 10 月武汉会战后,抗战进 入相持阶段,故 B 项错
11、误;主要矛盾在 1935 年华北事变后已经变化。材料没有体现国共联 合抗战,故 D 项错误; 10. A 【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 年(中国)。根据材料“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 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 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和所学可知, 这是八大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这有利于增添国民经济的活力,A 项正确;1958 年 后才出现人民公社,排除 B 项;国民经济调整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 料强调的是对国民经济结
12、构的调整,不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 C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 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体现法典条文规定特殊发型标志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奴隶区别于自由 人的身份标志并就改变发型现象作出明确的处罚方式,体现了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这 高三历史答案 第 2 页 共 6 页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一目的,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对社会控制的不断加强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
13、排除 A 项;法律条文主要涉及的是保护奴隶主的利益,而非维护奴隶的私人利益,排除 B 项;法 律普遍适用于各个不同阶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 A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末期。据材料 而从 14 世纪开始,王室收入从以领地收入为主逐渐转向以赋税收入为主,尤其是 15 世纪 0 年代,法国查理七世取得对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控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室收入从以领 “ 3 地收入为主逐渐转向以赋税收入为主,国王查理七世取得了对征税权的控制,反映了中世纪 末期封建庄园制逐步走向瓦解,王权不断加强,A
14、 项正确;商业革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16--19 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而 15 世纪时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 C 项;中世纪末期,王权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D 项说法违 背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3. C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材料中将上帝归为英国人,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从 侧面说明当时英国民族意识增强,C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英国的民族意识,没有反映教会 统治地位情况及变化,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世俗王
15、权的强化,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反映英 国的民族意识,不涉及英国的殖民霸权,且英国殖民霸权确立是在 18 世纪中期,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4. D 【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 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建立起 大机器生产,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英国政府依据形势改 变殖民政策,通过市场手段获得利益,即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得出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政策调 整,D 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政府殖民政策的改变,未涉及其殖民扩张的优势地位削弱,
16、排 除 A 项;材料未体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排除 B 项;材料时间为工业革命时期,但未 涉及政治变革的实现,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5. B 【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国的有关知识。A.材料并未体现美国力图维护盟国利益,故排除。B.根据材 料中“德国在苏联...公开调查”可知,二战后,国际局势不断发展,美苏关系逐渐恶化, 反映出国际局势影响外交策略,故正确。C.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制度存在尖锐对立,故排除。 D.材料并未强调美德意识形态一致,不能解释材料中态度的转变,故排除。综上所述,正确 答案为 B。 16. D 【 解析】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至
17、 80 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如果偏 向于有利于富人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从而使基尼系数上升,D 项正确;经济 全球化的不断推动,可能会带来一些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贫富差距的调整,但并不能直接说明 会导致基尼系数持续上升,排除 A 项;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 使基尼系数降低,而不是导致其上升,排除 B 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对基尼系数产 生一定影响,但同样不能说明会导致基尼系数持续上升,且该时段并未出现明显的经济危机,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高三历史答案 第 3 页 共 6 页 { #{QQABJQYEogCAAgB
18、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1 7.【答案】 ( ( ( 1)经济因素:人口、土地、财富(4 分,一点 2 分,写出 2 个可得 4 分) 2)户籍、人口数和税收等政治视角;人才和文物等文化视角。(2 分) 3)理由:材料二和材料五从人户超北方;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人才超北方;材料四和材料五人户、 税收超北方;综上,从人户、税收、人才可证南方超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6 分,一个方面 2 分,写出人户、税收、人才等三个方面得 6 分) ( 研究方法:多种类型史料的使用,如一、二手史料,私人笔记等;借鉴其他学
19、科的研究方法,如计量 史学或数据史料的使用;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的记录和研究进行相似性 和差异性比较;(共 4 分,写出一点得 2 分,两点得 4 分,总分不超过 4 分) 18.【答案】 ( 1)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全面发展);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 发展(与时俱进);服务于国家人民(旨在培养能够为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人才);服务于政 治(形势)发展需要;(一点 2 分,三点 6 分) (2)阐述: 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同时受西学教育理念的影响,有 识之士们提出教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合格的公
20、民为目标,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需 求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 和人才发展要求,所以毛泽东提出教育要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发展成有文化的劳动者 的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符合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并不断 发展,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不断修正发展目标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 展要求,教育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发展对人才和教育目要求相适
21、应。 1 9.【答案】 ( 1)①苏联:五十年代保持快速高位增长.六七十年代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1分) 原因: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五十年代末六十年 代初 中苏关系恶化并持续。(2分,任答一点1分,两点2分) ② 日本:五六十年代维持低总量贸易,七十年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贸易额快速 上升。 (2分,任答一点1分,两点2分) ( 2)答案:主要成就: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2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建
22、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使中国 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 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4分) 20.【答案】 参考示例一: 所选信息:(1)(2)(3)中任选两个 高三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6 页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补充一条史实: 如: 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亚洲: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 拉美: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海地独立、西属拉美独立等 (三条关联信息:1分) 论
23、题:一战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论题:2分) 阐释: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列强的侵略 加深了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不断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 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亚非拉地区人民展开了改革、革命、武装斗争等不同形式的斗争。如1885 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领导印度人民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1881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起义军多次击败殖民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给英国殖民统治以沉重 打击;1910年墨西哥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迪亚斯的独裁统治,
24、推动了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民 族民主运动。(阐释部分:8分) 总之,一战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削弱本国封建势力, 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推动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发展。(总结:1分) 参考示例二: 所选信息:(4)(6(9)中任选两个 补充一条史实: 如:尼加拉瓜桑迪诺抗美斗争、印尼反荷兰殖民者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摩洛 哥里夫地区人民的斗争等。 (三条关联信息:1分) 论题: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 (论题:2分) 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削弱和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鼓舞了亚非拉殖民 地半殖
25、民地的民族解放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也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民族自决原则在 殖民地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 大,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得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激化。此时亚非拉地区领导力量呈现出多样性,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斗争方 式多样性革命、改革、非暴力不合作、群众运动等。 (阐释部分:8分) 总之,这些运动或革命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 要因素。这些民族民主运动也为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激发了更多被
26、压迫民族的觉醒 和抗争精神。 (总结:1分) 参考示例三: 所选信息:(5)(7(8)中任选两个 补充一条史实: 如: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东南亚国家的独立等 (三条关联信息:1分) 论题: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走向崩溃(论题:2分) 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使他们难以维持原来的殖 民统治;伴随着亚非拉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高三历史答案 第 5 页 共 6 页 { #{QQABJQYEogCAAgBAAB
27、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要求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愿望更加强烈;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的进一步确立;加上社 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鼓舞,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外部支持和榜样,这一时期的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 运动迅速发展,并掀起了风暴和新高潮。如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 独立的自治领;1959年古巴掀起反美反独裁的民族民主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60年17个非洲 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国际上成为“非洲年”。这些运动的结果是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众多 新兴独立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 (阐释部分:8分) 总之,这些民族解放运动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民族独立发展奠定基础;冲击了两极格局; 推动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总结:1分) 高三历史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 { #{QQABJQYEogCAAgBAABhCEwUiCgOQkhGACSgOBAAEMAAByRFABAA=}#}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