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言系列605(8篇)安徽省政协“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发言材料汇编2021年10月目 录1省政协副主席夏涛:以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12芜湖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陆雷代表芜湖市政协发言:强化信息支撑创新治安防控手段33省政协委员、省疾控中心慢病科主任陈叶纪代表民盟安徽省委发言:加强对乡村精神病患的精准服务与管理44滁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民建滁州市委主委陆晓华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发言:发挥多元化机制优势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55省政协委员、淮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文革:发挥乡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66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代表民革安徽省委发言:加强乡镇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建
2、设77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李婕:推行“邻长制”打通矛盾化解“最后一米”88省政协委员、蚌埠市政协主席杨森:关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9 1 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安徽样板省政协“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发言材料汇编(2021年10月22日)以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省政协副主席 夏涛近年来,我省农村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治安形势稳中向好。但是,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社会新老矛盾交织,各类风险隐患易发难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任重道远。综合调研情况和各方意见,提出以下建议:树立一主多元的共治理念。立足乡村振兴,遵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
3、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党政领导、公安为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提升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体效能。建强各司其职的防控队伍。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政法和平安建设基层力量的意见,进一步配强基层公安、司法、综治战线工作力量。全面落实“一村一警一辅警”工作要求,解决“一人司法所”问题。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创新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治安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乡村治安防控的途径。健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乡街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安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市县乡村四
4、级平安建设组织体系,推进平安办实体化运作。健全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凝聚各部门合力。织密大智移云的技防网络。整合交通、公安、安监、住建、消防等各类政务数据库,建立覆盖城乡、贯通五级(省市县乡村)的省级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建设跨部门大数据平台和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加大对乡村“雪亮工程”等“技防”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推广“乡村大喇叭”“一键报警”等简便易行的技防设施建设。营造三治融合的社会环境。完善村民自治,推广“乡贤调解”“板凳协商”等做法,降低易引爆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燃点。建设法治乡村,加强普法宣传。依法打击农村地区非法宗教活动、惩治微权利腐败。提升德治水平,以好乡风
5、1 助力乡村治安防控。 2 强化信息支撑创新治安防控手段芜湖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陆雷代表芜湖市政协发言充分认识信息化在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乡村社会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路径,主动争取政策、项目及资金支持,加大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力度,创新治安防控手段。夯实乡村社会治安防控的信息化基础。省级层面出台政策,在乡村地区推广“慧眼+”视频监控模式,补充天网、雪亮工程无法延伸到乡村的不足,布控较完整的乡村视频监控网络。统一视频监控网络建设运行标准,规范基础信息采集、网络及设备技术参数、信息平台建设标准等,确保视频监控网络依法依标建设、有序推进。健全设备运行管理机制。整合数据资源,打
6、通 “数据壁垒”和 “部门壁垒”,加强对现有天网、雪亮工程和“慧眼+”项目的管理整合,按照“谁使用,谁主管”的原则,确定设备运行和维护责任单位。制定补贴政策,完善考核体系。打造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做好整合共建,聚焦视频、网络、数据等核心要素,研究出台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推动乡村社会重点公共区域、行业、视频资源融合入网。打造共享平台,将视频资源整合接入市级平台。赋能实战应用,建立面向各级平台、各类用户的图像安全应用审核机制,提升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漏洞扫描等技术水平。强化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障。加强基层警力保障,推动警力向乡村派出所下沉。明确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持,为安装视频监控、
7、聘请信息员、设置视频用房等提供保障。加强警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基层民警信息化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治安防控中的应用水平。 3 加强对乡村精神病患的精准服务与管理省政协委员、省疾控中心慢病科主任陈叶纪代表民盟安徽省委发言加大对患者家庭支持力度。建立帮扶小组,加大对涉及精神病患者的医保、救助、监护补贴、残疾人与低保等政策的宣传并落实到位,提高对其家庭补助额度。对监护尽力尽责的家庭,政府予以“爱心家庭”表彰,既是精神鼓励,也是化解歧视,促进邻居乡亲们理解、支持精神病患者家庭,形成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社会氛围。完善对患者的联合救助政策。多渠道壮大管控力量。针对农村地区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
8、少的问题,建议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加强精神卫生人员服务力量延伸覆盖,也可以参考司法机构对于社区矫正人员采取的律师团队外包形式,引进专业的社会康复机构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在补偿救济方面,要给列入重点管控对象的患者购买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确保一旦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受害者能得到一定救济补偿。对于患者拖欠精神病医院费用问题,各地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兜底保障。加强对严重精神病患者的精准管理。综合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危险等级等因素,实施分类分级收治。对行为异常的患者,社区、村组、民政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送医或安排医生上门诊断评估风险,对不适合住院治疗,但有危害他人及自身安全
9、的在家监护病人,可结合相关帮扶政策,给病人佩戴定位手环,实时监控患者动态轨迹。执行精神卫生法等法规,重点加强对有暴力倾向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管理。在全省推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经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4 发挥多元化机制优势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省政协委员、滁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民建滁州市委主委陆晓华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发言加快平台建设,推进工作落实。在市县平台建设上,将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集聚至中心,做到“统一受理、分类调解、多调对接”。在镇村平台建设上,整合公、检、法、司等部门资源,引入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人员参与调解,提高调解效率。
10、在网络平台建设上,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在线化解平台,实现线上资源共享。完善机制设计,提升工作效能。一是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对重点单位、重点区域进行排查。二是完善衔接对接机制。强化“公调对接”“访调对接” “诉调对接”。三是完善分级处置机制。对轻微矛盾纠纷,由调解员或村级调委会直接调处;对重大矛盾纠纷,县、乡有关部门提前入村指导或直接处置;对确不适宜调解的,应做好导入诉讼和协助起诉工作。建强人才队伍,夯实工作基础。一是配齐专职调解员。力求镇级调委会有2名以上专职调解员,村级有1名以上专职调解员。二是壮大兼职调解员。将“两代表一委员”、退休法官、检察官、法律工作者和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热爱调解
11、工作的干部、教师、乡贤等选聘为人民调解员,组建稳定的调解志愿者队伍。三是培养优秀调解员。每年开展专题培训,使其学会用老百姓的“理儿”,解决老百姓的“事儿”。强化宣传保障,激发工作活力。一是增进群众信赖,加大法律法规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二是抓住关键少数,坚持领导开门接约访制度,主动下访、认真处访、定期回访。三是保证工作经费,将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5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省政协委员、淮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马文革开展教育培训深化思想认识。抓好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理清职责任务,加快推进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2、建议有关单位举办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时,将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培训课程,并组织学员赴平安乡村示范村实地观摩学习。统一网格划分推进多网合一。建议在农村地区原有网格基础上,由各级政法委牵头建立“全要素网格”,将综治、党建、应急管理、公安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部门工作,全部纳入一张网格,实行多网合一、一网运行。建议组织部门、政法部门联动,促进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深度融合。推动干部下沉强化领导力量。健全完善县区领导干部包乡走村入户、乡镇干部包村及村干部包组联户制度,将治安问题作为走访重点,加强调度督导,推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常态。对治安问题较突出的乡村,有针对性地选派县级以上政
13、法机关干部挂任副乡镇长或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探索推行派出所所长挂任乡镇副乡镇长,派出所党员民警挂任村党组织副书记,进一步强化工作协同。发挥党员作用凝聚防控合力。建议各级组织、政法等部门联合发文部署推动,发挥乡村党员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发挥党员议事会作用,将治安隐患排查和解决方案会商作为党员议事会的重要内容,对可能发生的治安苗头问题进行分析预判,及时制定有效的化解措施,做到超前预警、超前防范、超前化解,不留隐患。 6 加强乡镇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代表民革安徽省委发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乡镇应根据信访工作实际需要,成立专门领导
14、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单位,梳理信访事项主要诉求和问题症结,依据乡镇部门职能划分,做好分类归口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完善信访事项的处置机制,不断提升信访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会商研判,做好风险防范。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发挥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抓好信访问题防范化解工作。在实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前,做好事前会商排查。在发生“越级访”、“集体访”等“非访”事件后,做好事中会商稳控。不定期对信访处置工作开展“回头看”,做好事后会商总结。加强过程监督,督促责任落实。建立乡镇信访处置工作监督机制,乡镇纪检监察部
15、门要切实发挥执纪监督作用,加强对信访事项处置的过程监督,督促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妥善处置信访事项;建立信访事项处置情况报备制度、合理容错纠错制度。加强沟通协调,推动问题解决。县级层面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协调机制,由县直单位按照片区划分,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联系片区乡镇信访工作。同时,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对乡镇信访工作情况开展“巡察”。加强成果运用,促进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乡镇信访工作鼓励激励机制。对在“窗口”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服务情怀的优秀干部,及时予以表扬奖励,并作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良好干事氛围。 7 推行“邻长制”打通矛盾化解“
16、最后一米”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李婕构建“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推广亳州市“邻长制”做法,在农村行政村范围内划分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为“一片”,原则上以原有村民小组划分为“一组”,以居住临近的10-20户村民划分为“一邻”。从每片(组、邻)内,选拔综合素质好、热心村务、乐于助人的人员,担任片长、组长、邻长。搭建群众诉求快速处理通道。通过“指尖阵地”和邻长工作群,发放告知书和邻长联系卡,开展“三长敲门”行动、逐户走访等,传达政策要求、收集群众意见、排查矛盾纠纷。开发集信息查询、地图导航、状态标注、点击拨号、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长信息平台,拓宽沟通渠道,形成村(居)
17、民线上“吹哨”、乡镇和部门线下“报到”的工作格局。提升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专业化水平。推动律师等专业人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努力实现“一村一顾问、一镇一团队”全覆盖。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建立健全分类预警,诉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及时化解轻微、严重、危险等不同等级的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升级。促进矛盾纠纷调解责任主体主动作为。增强邻长的荣誉感,定期开展最美邻长评选活动,激励创先争优;将表现突出的邻长,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管理,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选任村(社区)“两委”成员。提升邻长的专业化能力,定期组织矛盾纠纷化解培训,开展不同地区矛盾纠纷化解
18、经验交流活动。提高经济保障力度,发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支持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8 关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省政协委员、蚌埠市政协主席 杨森加强领导,系统推进。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做到整体推进,积极应对农村交通道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进一步压实辖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将相关工作细化并纳入对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相关部门的综合考核内容,切实做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加强投入,科学建养。在农村道路规划上,科学选用技术指标,提高农村道路安全畅通能力。在道路施工上,严格按照标准高质量建设。在道路管理上,完善必要的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在交通
19、事故频发地段,增设防护栏、防护墩、防护墙等安全设施。积极推进农村道路养护工作规范化,倡导行政村“自养、自保”。在财政投入上,强化日常养护维修资金保障,确保财政支出责任落实到位。加强监管,守住关口。进一步加大对酒驾、超载、无证驾驶和非法营运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在穿村过镇的重点路段和务农务工、婚丧嫁娶、赶圩赶集等出行集中的重点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动态巡查流动执法。强化技术支持,确保道路电子安全监控设备全天候运行,力求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农村道路安全管理的难点。加强宣传,树牢意识。要深入村庄地头了解农民群众的出行习惯和通行方式,通过公安、交通、农业、应急等相关部门和媒体、志愿者的密切协作,有针对性地利用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把交通安全知识转变为群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的语言,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和规则意识。 9本文为网络搜集整理,仅做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