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此课件编写过程中参考了陈秉义教授,中国音乐通史概述,等文献资料,表示感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袁向辉本人申明保留此幻灯片版权欢迎交流,QQ29291762,中国音乐史古代篇(远古,1840,年),第三章 中国近古音乐(下),(宋金元、明、清前中期,,9601840,年),第三节 说唱音乐,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说唱音乐发展的历史线索,对古代说唱音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说唱音乐是一种以讲唱故事为主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叙事性。,1,说唱音乐沿革简述,我国的说唱音乐有着悠久历史,它可以追
2、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荀子撰写的,成相篇,,还可以从成都天迥山东汉时代说唱乐俑推测,早在东汉以前就已有说唱音乐艺术存在。,汉乐府中的,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叙事歌曲,可以认为是早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东汉击鼓说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它代表了东汉陶俑平实感人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风格。,说唱俑席地而坐,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造型手法熟练,朴实无华,丑中见美,是陪葬俑中少有的传神佳作。,我国说唱音乐的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时期。,隋代,民间已流行一种讲唱故事的“说话”、佛教
3、寺院里的“变文”等。,宋代时,说唱音乐已进入成熟时期。“瓦肆”、“勾栏”的繁荣推动了说唱音乐技艺的发展。许多文人都参与了唱本的编写活动,这对唱本文学水平的提高无疑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流行的曲种还有“陶真”、“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等。,到了元代,说唱音乐有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货郎”、“道情”、“莲花落”、“弹词”等新的说唱音乐形式。各种说唱形式一般统称为“词话”,并一直流传至今。,2,唱赚,“唱赚”是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大型歌曲演唱形式,早期包含有“缠令”、“缠达”两种曲式。南宋时,民间艺术家张五牛创用了“赚”这一新的歌曲形式,-,即一种说在唱中进行的歌曲形式。
4、唱赚的曲本叫“赚词”。唱赚的音乐范围很广,它既包含有传统艺术歌曲,也有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伴奏乐器为鼓、板、笛等。,3,鼓子词,鼓子词是宋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因歌唱时用鼓伴奏而得名。它是用同词调重复演唱多遍,或中间插入说白,用来叙事写景的说唱音乐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词,中的,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等。赵德瑞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刎颈鸳鸯会,就是说唱鼓子词仅存的实例。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它可能还有笛子等管乐器和弦乐器,吹笛的人是不能歌唱的,一般至少要三人。,4,诸宫调,宋金元时期一种大型说唱形式。由汴梁艺人孔三传于神宗年间(,10681085,)所创。诸宫调的歌唱部分
5、是由多种宫调不同曲牌所构成:有单个曲牌的只曲;有由一个曲牌的双叠或多叠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曲;有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曲套。,这几种曲式用各种不同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说唱长篇故事。诸宫调的曲调来自唐、宋的词调、唐宋大曲、宋初赚词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它俗曲。,诸宫调大约在宋金对峙时期已经成熟,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现存金中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以说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意义:诸宫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发展的新高度,对后世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
6、的作品。,董解元尽管歌颂年青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5,货郎儿,宋元时期还有一种说唱形式,-“,货郎儿”,起源于民间小商贩的叫卖声调,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可见“货郎儿”的源起是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着密切联系。,元代时,这种演唱形式已发展成为“说唱货郎儿”。,货郎儿,的较高艺术形式是“转调货郎儿”,为区别则称之为“九转货郎儿”。如:,九转货郎儿,数日,思人,夜深不寐,成此词以寄相思之苦,盼卿为之所动。,一转,蓬燕远、关山
7、怎渡?夜阑珊、凝眉深蹙。挑银灯颤笔难书,薛笺落,墨如珠浸灭了穿窗明月烛。,二转,身好似、无根柳絮,空负了、清风正舞。怎生儿寻得了那世外仙株?花谢花飞无可续,花谢花飞更如初,香消六楚。忍顾春光何去处。,三转,天给了、无边苦楚,又不让、倾口说出。情仇爱恨皆似无,身心早已槁木枯。残漏声声,东风乱吐,帘卷红烛,泪飞簌簌。听来是撞了梵王宫暮鼓。,四转,情也是、镜中柳木,法也是、垂条万缕,到末了谁能免泪落如雨?春潮难遇,春情难叙,春风不解愁难诉。叹秋梧,尽寒枯,沙洲冷漠梦还恶。闻说道宝树常生人却苦,呜呜,北燕孤。可知否碧玉簪分难再补。,五转,者次第、怎生凄苦,煞儿里、长歌当哭,苍天底知人孤独?月影斜,照完
8、肤,魂萦梦牵芙蓉浦。夜夜无眠、怨气吁。流光千觚,谁拭腮边雨。千载香魂易去,十年生死相扶,料得古藤冈里对镜妆梳。三千缕,一万丝,银汉迢迢愁可渡。,六转,其为容、咸卿仰慕,其为质,凌波正舞,媖娴姽婳自闲淑。才消了五越精神,却添了九晋相思,又增了八魏迷图,将去了七赵悲歌,怎加了四卫惊呼,三秦凄苦。恨难平,泪痕如注,云愁雨恨,叹无助!欲罢埙声,竟自重鸣,啼血呜呜。道尽青天难上,蜀中难步,便北燕西飞朝至暮。,七转,残生虚度、流年枉顾,韶光易逝、夜阑千簇,纵他朝相望又何如?空觑着梨花带雨滴白雾,春也糊涂,秋风也糊涂。秋风恶,万载相思苦,全变了片片黄花伴尘土。,八转,莫不是梵王宫里夜敲梓木,莫不是长生殿里轻
9、弹律吕,莫不是飘蓬难再叹嗟吁。莫不是零丁洋里生再无经行处,莫不是骊宫萧墙万阙无,付青烟皆化了尘土。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嗫嚅。莫不是扬子江心断缆舟无,莫不是最高楼里将倾梁柱,莫不是牡丹亭中枉凝眉目,把那虚花空悟。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美景良宸全不顾。,九转,莫不是美韶华全都打去,莫不是摔瑶琴乡音不谱,莫不是黄花地雨后轻逐,莫不是湘竹帐内鸾凤将雏,莫不是华清池里玉脂冰肤,莫不是凹晶馆里蜂鸣燕妒,莫不是凸碧峰上江山点御。风清云浮,露浓霜疏,端的由谁道皇霸雄图、浊酒一壶。莫不是芙蓉浦夜遇蘅芜,莫不是九江口云岚凝固,莫不是十字坡前梦钓鱼魲?叫一声哎呀呀,叹世间斯情为
10、何物?,6,弹词,“弹词”也叫“南词”,是明、清时代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其种类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等。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有说有唱,其伴奏乐器多以三弦、琵琶或月琴为主,自弹自唱。,清代,弹词在南方各地,特别是在苏州、杭州、扬州、江宁(今南京)等大工商业城市里得到了很快发展,并出现了用“国音”和“土音”演唱的弹词。,弹词的伴奏乐器,-,小鼓、拍板,但大多用琵琶伴奏,还有三弦、扬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用琵琶、三弦紧密结合的伴奏手法,并被固定下来。,在弹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人。其中以“嘉、道”
11、年间出现的“陈调”、“俞调”、“马调”尤为著名。,弹词由于篇幅长大,因此“开篇”受到群众欢迎。“开篇”一般没有说白,短的开篇只有两韵四句,长的也不过十几韵,在长篇中起定场作用,目的是把听众的兴趣引向正书,有些象宋人的“说话”中的“入话”,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朱慧珍,(,19211969,)弹唱艺术家,,16,岁随其姊学唱苏滩,,18,岁改学评弹。,1951,年参加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后改称上海评弹团),,1954,年起与蒋月泉合作,“蒋朱档”驰骋江南,蜚声书坛。,1969,年,7,月,5,日文革中不堪凌辱跳楼。,嗓音浏亮清丽甜美,人称“金嗓子”,字正腔圆,细腻工稳,并凭藉天赋佳
12、嗓,创造性地用同一音调,将大嗓“蒋调”与小嗓“俞调”融为一体,被称为“蒋俞调”。所唱开篇,宫怨,、,莺莺操琴,、,思凡,,选曲,寿堂唱曲,、,长亭泣别,都被公认为评弹经典唱腔,百听不厌,广泛传唱。,上图为朱惠珍(右二)台下排练时的情景。,音乐欣赏:,宫怨,片段,1,朱惠珍,于,1961,年录音;,2,张建珍,现场录像;,3,庄文倩,和三弦现场表演。,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贵妃独坐沉香榻,高烧红烛候明皇。高力士,启娘娘,今宵万岁幸昭阳。娘娘听说添愁闷,懒洋洋自去卸宫妆。将身靠到龙床上,短叹长吁泪两行。想正宫,有甚花容貌,竟把奴奴撇半旁。衾儿冷,枕儿凉,见一轮明月上宫墙。劝世人切莫把君王
13、伴,伴驾如同伴虎狼,君王原是个薄情郎。倒不如嫁一个风流子,朝欢暮乐度时光,紫薇花相对紫薇郎。,7,鼓词,“鼓词”是明、清两代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因表演者多自击鼓、板而得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鼓词是“大鼓”的旧称。现在也有把各种大鼓的唱词称为“鼓词”的。,与此同时,在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一种以唱为主的小型鼓词,这种鼓词是用一个曲调不断反复而组成的。,鼓词的伴奏,最初以小鼓和拍板为主,三弦是后来才加用的。到清嘉庆年间,北京出现了“梅、清、胡、赵”鼓词演唱“四大家”,当时有“清家的弦子梅家唱”之说,可见各有其长。“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短篇的“鼓词”,被统称“大鼓书”。如“犁铧大鼓”、
14、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等。在音乐上,“鼓词”所使用的曲调以“板腔体”为多。,欣赏:,迎春曲,,骆玉笙,1992,年,2,月,4,日春节连欢晚会。,骆玉笙,(,19142002,),天津人,曲艺表演艺术家,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等;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欣赏:京韵大鼓,白山图,,姚士泉表演。,安阳宋代王用昨墓,修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此墓壁画有乐队演奏场面,所奏乐器为
15、笛、筚篥、拍板、细腰鼓等。,宋刻,妙法莲花经,引首所绘佛像前,有乐队演奏画面,所奏乐器为方响、笙、琵琶、拍板、钹。,申江胜景图,中有“女书场”的画面,台上两位女艺人各持琵琶、三弦演唱弹词。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保存了,1880,年前后上海的一些风景和民俗的史料,是最早的风景图册。,作者吴友如,(1840,?,1897,?,),,清末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清人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的唱大鼓图,第四节 戏曲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1
16、戏曲音乐源起简述,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追塑到秦汉和隋唐的“角抵”和“参军”戏。“角抵”,宋代陈在其,乐书,中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北宋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2,宋杂剧,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
17、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由于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在这一时期,宋杂剧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演出包括三部分:,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第二,演“正杂剧”
18、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3,南戏,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
19、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成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浙闽一带。在咸淳四年(,1268,),更有太学生黄可道创作的,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
20、不受一折一宫调的限制,并可以随时转换宫调,可转换各种曲牌。其套曲的形式是以缠令为最常用,各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方式。,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各个角色均能演唱,这和元杂剧的区别就更为突出了。,音乐欣赏:琵琶记,-,孝顺儿,,南戏唱段。,南戏著名曲目,琵琶记,场景。,4,元杂剧,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元杂剧最初是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后来又从金院本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戏曲艺术。因此,院本、杂剧二词常通用。,一般是由“曲”、“白”、“科”三者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元杂
21、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所用音乐称之为“北曲”。剧词、音乐结构十分严谨。一本戏通常分为四折,外加“楔子”。这种戏剧结构形式,是按照音乐的四组套曲形式构成。其演出形式是,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其他角色只有独白,是由说唱故事转化为扮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剧中主唱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其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两种。,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元杂剧较之宋杂剧、金院本也有所发展。宋、金杂剧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完整故事,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元代杂剧艺术繁荣的几方面原因:,从客观上来看,蒙古贵族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后
22、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上、文化艺术上、道德思想上,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比,则是相当放松的;,元朝的建立,长期禁锢人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扼制。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的解放。,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岐视的一个阶层,有才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便把本来应该施于军国大业的才能用来雕琢戏剧,自然是游刃有余。,元朝统治确立之后,少数的蒙古贵族长期处于广大汉人的包围之中,他们逐渐开始腐化、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加上语言和习俗的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的容忍性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松;,元
23、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此外,武力征伐的本身,也使统治者们扩大了眼界,早期成熟的希腊戏剧他们也有所领略。,元杂剧著名作家,-“,关”、“王”、“马”、“白”,优秀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关汉卿,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当代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见于记载的极少,只有钟嗣成的,录鬼薄,为关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可见其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他擅长编剧
24、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亲自登场表演。他曾在散曲,不伏老,中自称“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也就是说它不仅能演奏各种管弦乐器,同时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是一个精通戏曲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大师。,关汉卿,(,约,12201300,?,),,号己斋叟,大都人,一说祁州,(,河北安国,),人。被尊为我国古代戏剧的奠基人,居元曲四大家“关马郑,(,光祖,),白”之首。所存作品,60,多种,流传至今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等。作品特色鲜明,曲词浅显,直率纯朴,充满生气,既通俗又高雅,成为元曲的主流。,经典作品,-
25、窦娥冤,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作品。此剧创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后。它通过善良妇女窦娥被污陷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流氓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个套曲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如果剧作者在音乐上没有很深造诣是很难创作这样悲壮感人、催人泪下的作品来。下面是第三折节选:,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
26、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
27、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
28、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窦娥冤,杂剧书影及插图,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由于“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
29、中强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他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为了适合戏剧的演出,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莺莺故事重新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作了新的改造。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度,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
30、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富于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西厢记目录:,第
31、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第五节 戏曲音乐(下),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5,传奇与“四大声腔”,在元杂剧盛行时期,南戏仍然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到元末明初,元杂剧渐趋衰微,而南戏则日趋兴盛。到明初,在南戏基础上,同时吸收了元杂剧的丰富成果,发展成为明代的“传奇”和后来的“清传奇”。,“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数十“出”(或“折”)。音乐属于曲牌体,每
32、一出(折)戏各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色彩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性,对戏剧情节的组织、乐曲的联套布局、以至词句四声的谐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求,并重视曲词的歌唱性。因此,明代“传奇”和“元杂剧”比较起来,又有了重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宫调上不像元杂剧规定的那样严格,同时也不象元杂剧那样每一折只是由一个人演唱到底,而是同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有说有唱。,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构成了明代“传奇”的腔调。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海
33、盐腔,”,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于明正德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海盐腔。它受士大夫的扶植很快流传到嘉兴、温州、湖州、台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盛极一时。音乐风格文雅幽静,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弋阳腔”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明初至嘉靖年间流传到徽州、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音乐属于曲牌体,形式灵活,能够与各地的戏曲声腔结合,受到群众欢迎,对很多地方戏曲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演唱保留了古老民间歌唱“唱”“和”的特点。伴奏用打击乐。,“余姚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余姚,明中叶已流行到常州、镇江、扬州、徐州以及安徽等地。,“昆山腔”后来发展为“昆曲”
34、欣赏:弋阳腔(高腔),思凡,。,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致函各国,正式启动了该组织发起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入选项目要求是具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非物质遗产,或是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具有突出价值并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在首批,19,个项目中,荣登榜首,
35、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31,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奉为“昆曲之祖”。,魏晚景凄凉,穷愁潦倒以致双目失明,有人说他“瞽而慧”,兼做医生,曾经“足迹不下楼十年”,潜心改革昆腔。魏为昆山腔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昆山腔”演变成为“昆曲”的一座分水岭。到了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引人瞩目。,当时与魏一起改革
36、昆山腔的有一批人,包括老曲家过云适、乐工张野塘以及魏的弟子张小泉等等。,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
37、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魏良辅改革的昆山腔,“其排腔、配拍、榷字、厘音,皆属上乘”。无比委婉动听的乐曲,巧妙地体现了东方人的情感特征,许多难以表述的情感,水一般地在委婉悠长、顿搓抑扬中汩汩流注,打动着人们内心世界最柔美的感区。于是天下翕然宗之。许多人不惜千里迢迢前来,花费巨资请人教授昆山腔。昆山腔经过后人世代相传,一直到今天仍习习相因。,大明王朝,1566,:官员鄢懋卿给严嵩孝敬了一个从江南买来的昆腔戏班子。严嵩问完政务以后,仰卧在躺椅上,听了一段,徐徐开口问话:,这是什么腔?,鄢赶紧答话:,这是江南魏良辅用了十年时
38、间打磨的昆腔,人称“水磨调”。,严嵩仰着脸,自言自语:,这个魏良辅了不起呀!难为他竟将这昆腔打磨得没有了一点烟火气,这个情节反映出当时士大夫生活的一个细节:即现代人觉得深奥玄乎的昆曲,在当时是极其平常的日常消遣。从江南买一个戏班子送人犹如现代人买一套,DVD,送人一样。可以想像明代中国社会是处在一种文化艺术自给自足的状态中。,调用水磨:在原有曲调基础上做细腻处理。,拍推冷板:放慢拍子,从而增加了冷清的感觉。,布调收音:要求行腔符合平、上、去、入的字调。收音就是咬字,包括吐字、过腔、收音三个层次。,伴奏乐器:笛为主,萧、管、笙、三弦、琵琶、月琴、鼓、板等。,昆曲讲究声腔婉转,曲调优美、细致;讲究
39、歌调与舞蹈相配合。,改 革 后 昆 山 腔 的 艺 术 特 点,梁辰鱼(,15211594,),浣纱记,,是,昆山腔的第一个剧本。,汤显祖(,15501617,),牡丹亭,洪 升(,16451704,),长生殿,孔尚任(,16481718,),桃花扇,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
40、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昆 曲 的 发 展,孔尚任的,桃花善,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戏曲作家。曾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上书被贬。其文重性灵,反对复古摹拟,特别“妙于音律”(见姚士磷,见只篇,)。,他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最为有名。,另外还有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与,牡丹亭,欣赏:昆曲,游园惊梦,。,1,杜丽娘:梅兰芳;杨春霞(配像)。春 香:言慧珠;梁谷音(配像),2,琴箫与
41、乐队伴奏,牡丹亭,游园,节选,牡丹亭,简介,据话本,杜丽娘记,改编,共计,55,出,昆剧代表剧目,歌颂了杜丽娘为自由而与封建礼教进行坚决斗争的精神,成功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曲词优美,并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故事大意: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
42、夫妇,同往临安。后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清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艺术上也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独霸梨园并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态。,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乾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晋剧”等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是重大的。,6,“,梆子腔”、“皮黄腔”的形成与“京剧”的形成,明、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代,由于多种
43、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各种腔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于是又有许多新的戏曲腔调不断兴起,影响日益增长。明、清时代流行的地方戏种类繁多,除“秦腔”、“京剧”外,还有“湘剧”、“柳子戏”、“豫剧”、“粤剧”、“川剧”等,总数不下数十种,已不是“民间小戏”这一名称所能概括的了。,清乾隆年间(,18,世纪后半期),官办的戏曲演出的就有了所谓“雅部”(昆腔)和“花部”(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把“昆腔”放到“雅部”,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花部”诸多新兴腔调中,“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响遏行云
44、梆子腔,梆子腔:也称西秦腔、乱弹、秦腔,是起源于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古老戏曲曲种,明后期已流行。康熙以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形成了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曲调来源:陕、晋、陇(陕甘交界)东等地的民间曲调。,音乐特点:声音高亢激越、气势雄壮。属班腔体(唱腔由一个基本曲调,按角色要求和剧情产生变化,一般分花音和苦音两大类),伴奏乐器:都有木质梆子,音色高亢的拉弦乐器(以板胡为主奏乐器)。,起于西北的“梆子腔”、杂糅南北的“皮黄腔”、明代保留下来的“弋阳腔”(改称“高腔”)、“昆腔”,为“,清代四大声腔,”,一直沿用至今。,响遏行云梆子腔,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河南
45、梆子始于何时何地,今已无可考。,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主要流行在黄淮流域,除河南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也是梆子戏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46、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香玉(,19232004,),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她的演出风格不拘泥于本行当的表演程式,对其他行当和相关艺术兼收并蓄,唱腔集曲剧、二夹弦、越调为一体、表演也吸收话剧、舞剧的精髓,以独特的风格屹立于豫剧舞台。,一生演出上百个剧目,最拿手的是,花木兰,、,拷红,和,白蛇传,,人称为“常三出”。,1950,年代开始,致力于豫剧现代戏的创作和表演,豫剧,人欢马叫,、,红灯记,和,朝阳沟,都是她的代表作。,1950,年抗美援朝时,常香玉变卖了孩子的金锁和首饰、汽车,首先捐款旧币,4000,万元。经过半年的巡回义演,香玉剧社终于为志愿军捐得一架飞机,命名为“香
47、玉号”,现藏北京军事博物馆。,左图为,1965,年,朝阳沟,首演后毛出席接见常香玉;右为常香玉与她捐献的飞机。,马金凤,(,1922-,),山东曹县人,豫剧“五大名旦”唯一尚健在者,被周总理称为“洛阳牡丹”的豫剧大师,以演,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闻名。,2011,年,1,月天津八一礼堂举行演出现场,,88,岁的马金凤一亮相便赢得了满堂彩,唱腔韵味和演出风采不减当年。,她饰演的穆桂英集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为一体,开创了“帅旦”这一全新的艺术行当。,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梅兰芳大师看了她的,穆桂英挂帅,后赞不绝口,并立即收她为弟子。这是很多戏剧演员梦寐以求的事情,而梅先生却找
48、上门去认马金凤这个弟子,可见她的艺术造诣之深,,当时梅兰芳先生送给马金凤一个演出用的凤冠,后来人们传来传去,竟传成了送的是一件纯金打造的盔甲。在文革中造反派们逼着马金凤交出这件莫须有的金盔甲,令人啼笑皆非。,马金凤和常香玉合影,豫剧,穆桂英挂帅,,讲的是宋代边关安王作乱,宋王下旨校场比武选帅,穆桂英之子杨文广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回府。年过半百的穆桂英更衣披甲,毅然挂帅出征的故事。其中,“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抒发了穆桂英的壮志豪情。,这段唱腔,是典型的豫东调,特点鲜明,风格浓郁。它由抒情性的二八板与叙述性的二八连板交织组成。表现出穆桂英飒爽英姿,威风凛凛的形象。,整段唱
49、腔,节奏明快,旋律昂扬,展现出三军的威严气势。演唱者马金凤行腔舒展刚健,啜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喷口爽利,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运用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辅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且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听起来铿锵有力,壮怀激烈,霸气十足。,欣赏: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均为马金凤演唱。,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啊上写着,浑啊浑天侯,穆氏桂英,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都只为那安王贼战表进,打一通连环战表要争乾坤。宋王爷传下来一道圣旨,众(啊)众武将,跨(
50、呀)跨战马,各执兵刃,一个个到校场比武夺帅印。老太君传下来口号令箭,文广儿探事进了京门。王伦贼一马三箭射得准,在旁边可气坏了他们兄妹二人!,他两个商商量量才把那校场进,同着了满朝文武夸他武艺超群。我的儿一马三箭射得好,我的小女儿,她的箭法高,她箭射金钱落在了埃尘。王伦贼在一旁他心中气不愤,他要与我的儿论个假真。未战三合那个并两阵,小奴才他起下一个杀人的心。回马三刀使得也怪准,刀劈那个王伦一命归阴。,王强贼恼怒要把我儿捆,多亏了那天官寇准一本奏当今。宋王爷在校场把我儿问,小奴才他瞒哄不住,表他的祖根。他言讲住在河东有家门,杨令公是他先人,他本是宗保的儿子杨延景的孙。曾祖母佘老太君,穆桂英我本是他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