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三首》学案 涉江采芙蓉 一、思索: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 代 《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
2、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诵课文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2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3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4 体会“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方法总结: 关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3、 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特别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短歌行 一、作家介绍:曹操,字 ,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 、 、 。 作为军事家:施行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4、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经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召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关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 朗诵课文。 三、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四、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
5、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落的?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那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 第四节:怎么理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任歌酒
6、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正思索,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五、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
7、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劳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六、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
8、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 ,字元亮, (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
9、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乡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乡村风物,劳作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 诗体,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 。 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
10、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四、朗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为何归来?
11、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追问:据说,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或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持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 3归向何处?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追问:非常一般平常的乡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
12、美?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乡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亮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说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乡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
13、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事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行深入影响着并将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诗三首学习 分层训练 一、积存与运用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涉江采芙蓉》
14、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3〕《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采之欲遗谁〔 〕________ 〔2〕青青子衿〔 〕________ 〔3〕何时可掇〔 〕________ 〔4〕周公吐哺〔 〕________ 〔5〕羁鸟怀旧林〔
15、 〕________ 〔6〕榆柳荫后檐〔 〕________ 3.指出以下各句中的错别字。 〔1〕采之欲为谁________ 〔2〕长路慢浩浩________ 〔3〕越陌渡阡________ 〔4〕榆柳阴后檐________ 〔5〕暖暖远人村________ 〔6〕鸡鸣桑树巅________ 4.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1〕《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________》。 〔2〕《短歌行》是________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3〕曹操是汉末出色的文学家和汉末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
16、诗全部是________,就内容而言,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另一部分表现了他________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4〕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阅读与品味 5.再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17、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6.从《短行歌》中可看出,曹操忧人生短暂,因而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落的?说说你的看法。 7.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仔细品味以下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薄〔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
18、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9.《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乡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10.陶渊明的诗中写到“羁鸟怀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中的“旧林〞“故渊〞与陆机的诗中“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以及王赞的诗中“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提到的“故林〞“旧林〞“故薮〞是否相同?为什么?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
19、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说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显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假设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合计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