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高课堂实录执教:韩军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
2、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难呀?生:是杜甫。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师:老师朗诵得好吗?
3、还没听够呀。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学生跟读)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师:“言为”生:言为心声。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
4、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5、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一生:再加上动作。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师:什么“意境”呢?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
6、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师:各分别
7、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练。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生:心寒。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一生:我觉得,这是一
8、只跟鸟群失散的鸟。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
9、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
10、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师:或者反过来
11、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总结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师:有一些。还有呢?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师:什么气势?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师:对的,
12、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13、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师:“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
14、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师:什么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师: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生:八层愁苦。师:所以我们读的时
15、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生齐读、单读)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师:这句诗怎么解释?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师:苦,是什么意思
16、失:痛苦。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生:忧愤,心急如焚。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
17、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
18、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棗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
19、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意义的解释性理解韩军老师登高课堂实录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宁虹看到韩军老师的登高课堂
20、实录,完全是出于偶然。在我给清华附中的老师们上教育研究方法课,讲到观察一章的时候,我请老师们提供一些自己学校的教学录像,在课堂上做观察练习。在老师们提供的十几盘录像带中,韩军老师的登高一下就吸引了我。它完全不同于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不时出现一次次教师设计好的讨论,或者学生用教师设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动热情等虽然表现着教师希望努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的愿望,却又总是失之穿凿,带着明显的生硬的、模式化的拼接痕迹的 示范课,它非常鲜明的体现着我们对教师成为研究者所持的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使命是实现教育的意义,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这个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意义、对于自己
21、正在教授的内容在这个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和联系以及由此被赋予的教育意义都能有清醒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这种有不同的角度、层次又是整体地存在着的教育意义。韩军老师的登高一课,淋漓尽致地显现着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言的描述在诗、诗人、老师与学生之间建构起一种自然流畅的视域融合,达成一种意义的理解?quot;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 ,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 陈向明老师书中说:意义的解释性理解是质的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和最主要的功能,看完韩军老师的教学录像,当屏幕上已是一片空白,在我的脑子里依然呈现的就是一句话:意义的解
22、释性理解,并且,这句话似乎仍在诉说着教育、语文教育的意义。我很想和读者一起分享这种感受,从中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践含义。为此,我需要呈现登高课堂实录的一个个片段,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受。一、一个故事的描述韩军老师的登高一课,从一个故事的描述开始。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
23、怀感情)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
24、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一个电影故事,语言的诉说,在描述着一个画面,呈现一种可以使学生沉浸其中的情境,仅就这个开始,韩军老师已经在发挥着语言的教育意义。语言是历史、生活、思想的显现,语言对于人的生存有着根本的意义,一个语文教学的课堂,应当处处充满语言的意义和魅力。语文教师应当对语言有着透彻的理解,应当对
25、语言的教育意义有充分的理解和自信。如果没有这一点,即使学生确实从中学到了知识,但这是语言所给予的全部吗?它实现了语文课应有的教育意义吗?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意义,孙维刚老师用数学的魅力,韩军老师用语言的魅力实现着立足于学科特点的教育意义。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在另外一所学校的课堂上,我曾经看到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图画画出课文描述的场景,我不想否定这位教师热切的改革努力,也不一概排斥用画面来辅助语言的理解,但是,我希望老师们考虑这个问题,图画画得再惟妙惟肖,也无法代替语言本身的教育意义,使用语言的描述吸引学生,表现着教师对语言,对自己教授的学科的自信,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意义,如
26、果语文教师自己都缺乏这种自信,他怎么能以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喜欢、热爱语言呢?如果语文老师只是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内容,那不过是一个常识课,他自己把语言置于何地呢?有人以为,韩军老师的课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语言太少,教师讲得太多。对此,我存有质疑。究竟什么是主体参与?是一种外显活动的参与,还是一种积极思维的参与?当老师的语言是建构起一种情境,学生的思维可以在其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以这样一种饱含情感的积极想象参与在这个情境中的时候,是不是一种主体参与?难道这不是比那种老师说开始就开始,说停止就停止的课堂讨论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吗?实际上,韩军老师对此是有十分清醒的意识的,在访谈中,他说到,他使
27、用音乐,但不使用幻灯片,因为听到语言的描述,1000个学生可能会在自己头脑里产生1000个画面,如果打出一张幻灯片,那么,1000个学生脑子里会是同一个画面。二、理性的把握和感性的表现故事,仅仅是一个开始,从他感人的诵读入手,韩军老师开启的是一堂语文课更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在接下去的课上,他以理性地把握、 感性地表现, 形象的语言描述表现出理解、学习语言和诗的方式,但这又是声情并茂、文道相谐地自然地发生的。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此处漏掉了学生跟着韩老师一起朗读的过程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
28、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师:言为生:言为心声。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 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
29、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 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
30、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一生:再加上动作。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 )这都是非常关键的。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般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师:什么意境呢?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
31、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在这段教学中,韩军老师已经不仅仅是在讲登高这首诗,而是在讲语文,在讲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他强调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要求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表现出它对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的精辟理
32、解,但他最后这段画龙点睛的话,并不是他自己的独白,因为在他说这番话的同时,学生也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当他用深挚感人的语言讲述杜甫的故事的时候,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语言的描述,当他追问是了解还是理解的时候,引出了理性的把握,但他接着就问,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学生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学生的感受是重要的基础,韩老师重视这个基础,又并不在此停留,他马上说到: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qu
33、ot;接着讨论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而所有这些都是感性的表现。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这是对语文学科教育意义的一个很好的准确把握,韩军老师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意识,并且从课的一开始,就在贯彻这个意识,他以自己和学生的情感、思想的共鸣构成了课堂的现场情境,这个情境足以使学生形成丰富而清晰的感受但却不见得能够一语中的,这时,教师以坚决的语言给出果断的结论,学生的感受自然地得到升华,教育的意义在相互理解中得到实现。如果没有这段话,教育的意义就没有被突出出来,但这段话,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注入,因为此刻,它已经是人人意中皆有,人人语中尚无的东西。我相信在场的
34、学生会深刻地理解并记住了这个结论,并且,这个结论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当他们再去读一首诗、一部文学作品时,他们会去感悟理性的把握和感性的表现,并因此而懂得语言的描述。在课堂上,在关键时刻教师用坚决果断的语言做出结论是必要的,有意义的,这表现着教师的一种坚强信念,教师不应当简单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结论,同样,教师也不可以没有自己对所教授的学科和知识的清醒意识和坚强信念。没有这种意识和信念,就无法实现教育的意义,教师的研究,恰恰就在于怎样使每一个教学的内容、环节都是在使教育的意义得到实现。三、细致的分析韩军老师的课,不仅仅是情境的感受,也有语词的分析,而且分析得十分精细: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
35、风、天、猿、渚、沙、鸟。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炼。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生:心寒。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一生:我
36、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师:如此说来,
37、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
38、来联想。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年,卒于年,活了岁,写这首诗时是年,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师:或者说反过来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
39、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总结的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师:有一些。还有呢?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师:什么气势?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
40、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
41、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quot;常作客。师:杜甫从岁开始,一直到点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
42、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师:什么(时间)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生:八层愁苦。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43、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生:(齐读、单读。)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师:这句诗怎么解释?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师:苦,是什么意思?生:痛苦。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
44、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生;忧愤。心急如焚。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quot;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师
45、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quot;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师: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