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我所欲也【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同学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同学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
2、两个方面举例论证坚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二、教学目标制定一知识与技能: 1、积存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
3、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教学方法制定】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讨论法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关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同学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意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同学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同学可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同学,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同学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心得
4、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教会同学学习。【学法指导】九年级的同学,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同学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存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教学容量。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图:【过程分析】一、激趣导入2006年全国大同学年
5、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学,2006年 7 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制定意图:这样导入,既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同学心灵的震憾,悬念的设置能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优良的情境。二、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义1、听配乐朗诵,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2、同学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诵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制定意图:古
6、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存、心得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制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同学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优良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学法指导: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说说学习孟子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制定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四、细读课文、疏通积存“义。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7、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制定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制定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同学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同学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存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同学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存基本文言文词汇。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背离“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学法指导:无论同学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探究
8、论证过程: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
9、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坚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结构板书。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实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多媒体显示补充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 ,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2、最后一个问题,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探究重难点字词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乱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
10、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随时舍生取义。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制定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同学对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分组讨论法锻炼了同学的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理论论证补充事例论据是对同学联想和积存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恶的现实内涵可拉近文本与同学的距离,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
11、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学法指导:同学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制定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同学的感受会更深入,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七、体会思想,拓展延伸“义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用课件出示假假设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态度,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
12、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我们中同学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制定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制定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生和义的现实内涵,一举多得。同时在活动中激励同学自主质疑,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层次的同学,实现对同学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加强课堂教
13、学的针对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八、总结回忆: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施行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坚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九、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教学效果猜测】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六个重要环节以诵读为主,紧扣一个“义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特别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全面贯彻三维目标。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培养,既体现了自读课型,又注重了同学自学能力的锻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同学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拓展思维。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对论点确实立可能会有争议,在举例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混淆“仁义与“哥们义气的状况,我将结合文本,让同学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相信适当点拔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同学最终达成共识,。【板书制定】: 板书制定力求体现文体特点,显示文章的论证思路,特别重难点,让同学一目了然。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