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防冻伤事故基本安全要求 采取综合的措施,切实预防冻伤事故的发生,从技术、保健、组织等多方面去做好防冻伤工作。 1、什么是冻伤事故 (1)冻伤事故的成因 <1>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 寒冷是发生冻伤的主要原因,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局部热量散失增多,当局部温度降低至组织冰点以下时,即可发生冻伤。潮湿是促进或加重冻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衣服、鞋袜潮湿或被水浸渍,即使环境温度并不很低,也可因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而引起冻伤。大风也是促进或加重冻伤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加剧了热的散失,风速愈大,身体受冷愈重。身体局部与极冷的金属、石块、地面、墙壁等冷物接触时,因为它们导热性强,能使局部强
2、度急剧下降或发生冻结,以致产生冻伤。 <2>机体因素的诱发作用 所有能导致温热调节障碍、循环障碍和与产热有关的内分泌障碍等都能诱发冻伤。吸烟或饮酒过量、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手脚多汗、有冻伤史等都能诱发冻伤。 (2)冻伤的易发时机 <1>极冷:突然遇到暴风雪,骤然受严寒侵袭;涉水后鞋袜不能及时更换;拂晓最冷时行动;赤手射击、填弹、搬炸药包等。 <2>静止:潜伏、伏击、昼夜据守阵地、负伤等情况下,肢体活动受到限制,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3>出汗:大量出汗后在冷环境下静止停留过久或打瞌睡。 <4>装备缺损:防寒装备破损、鞋袜或手套狭窄或丢失;求战心切,过早地轻装。 <5>疲劳:过度疲
3、劳、掉队迷路、饥饿、全身抵抗力下降。 (3)冻伤的临床表现 冻伤一般分两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由10°C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分局部冻伤或全身冻伤。 <1>非冻结性冻伤 ① 冻疮:多于初冬和早春低温或潮湿条件下发生,好发部位为手、足、耳和面部。初时皮肤发绀、水肿,出现红斑、感觉异常、灼痒与胀痛感。如果水肿突出,可发生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表面溃疡,渗出浆液。如由继发感染,则会出现脓和炎症。 ② 战壕足:是战时长时间立于湿冷的战壕内所引起的。其症状和冻疮类似,初期仅双脚感觉寒冷,继而麻木,有时脚底有刺痛或钝痛感。 ③ 浸渍
4、足:是下肢在不太低温的水中长时间浸泡而由缺乏运动时发生的。开始时局部呈缺血现象,足背发凉肿胀,有沉重及麻木感。继则出现充血现象,血管扩张,由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及感觉,有时发生水泡,重者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2>冻结性冻伤 ①局部冻伤,伤员皮肤苍白、冰冷、肿胀、疼痛和麻木,重者感觉 丧失。 ② 全身冻伤,先感寒冷、疲倦、嗜睡、步态不稳,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皮肤苍白厥冷,唇及手指青紫,呼吸、脉搏徐缓,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体温的下降程度是衡量全身冻伤轻重的重要标志,当直肠温度降至35°C时,代谢开始减弱。直肠温度降至33C-30C时,战栗停止,出现肌僵状态。
5、直肠温度降至25C-24C时,可因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 2、如何预防冻伤事故 (1) 加强防寒教育,普及冻伤知识 一线员工由于户外活动频繁,尤其是夜班,在防治冻伤方面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对寒冷进行科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寒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领导重视,安全人员积极努力,更需要广大员工积极行动,共同做好防寒工作,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重视,懂得道理,明确方法。具体教育方法内容,应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有行之有效的经验,必须大力宣传,并针对具体情况,督促付诸实施。 (2) 做好防寒保障,搞好物质供应 在入冬前,对个人冬装应进行检查,冬装必须合身,鞋子要求稍大一些,
6、能防水,有鞋垫。居住场所必须注意保暖,取暖设备要完好,室内温度一般不宜低于18C,最低也不能低于13C。冬季长时间野营时,必须考虑取暖问题。注意膳食调配,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证供应热食。 (3)做好预防工作,制定防冻措施公司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干部,应当了解冻伤发生的规律和条件。熟悉气温、风力、湿度以及环境条件于冻伤发生的关系,加强管理教育。特别是在冬季长时间户外时,个人应扎紧服装袖、裤脚和腰带,戴罩、手套,放下帽耳。工作要注意“两头慢、中间快”。小休息时间宜短,大休息场所选在避风、向阳、无雪处,最好选在室内,休息时勿解衣扣和席地坐。 (4)进行耐寒锻炼,积极开展预防
7、在寒冷条件下,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以炼胜寒”是我们一线员工多年来防冻工作的宝贵经验。其方法有局部耐寒锻炼和全身耐寒锻炼两种,包括体育锻炼、增加冬季室外活动时间和综合性寒锻炼等。 3、冻伤事故怎样处置和救治 (1)急救复温 急救和复温是重度冻结性冻伤的重要急救措施。复温包括自然复温、体表复温和中心复温。 (2)局部治疗 <1> 一般治疗 一度冻伤创面保持清洁干燥,数日后可治愈;二度冻伤经过复温、消毒后,创面干燥者可加软干纱布包扎,较大的水疱者可将疱内液体吸出后,用软干纱布包扎,或涂冻伤膏后暴露。创面已感染者先用抗菌药温纱布,随后再用冻伤膏;三度、四度冻伤多用
8、暴露无遗疗法,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待坏死组织边界清除时予以切除。若出现感染,则应充分引流;对并发复温性者常需截肢。 <2>药物应用 冻肢融化之后的1-3天之内最重要,可用40C的0.1%氯已定(洗必泰)盐酸盐或醋酸盐溶液浸泡,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应用5-6天。冻疮局部可涂1%。呋喃西林霜剂、呋喃唑酮、呋喃丙胺等。用灭菌纱布包扎,一度、二度冻伤每天涂1-2次,一周左右即可治愈;三度冻伤,则涂药厚度1mm左右,每日换药1-2次,约2-3周时间方能治愈。 <3>水疱的处理 较小的水疱应防止破裂,较大的水疱可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或在低位切开排出疱液,感染的创面可用0.1%。苯
9、扎溴铵盐水溶液或0.02%呋喃西林纱布湿敷,无感染且痂皮较薄者勿需过早去除。较厚的痂皮或痂下积脓者应及时剪除,但剪除厚,需注意保护创面。在冻伤时,深层组织与浅层组织的损伤程度不一致,所以在切除痂皮、坏死组织时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仍有生机的组织。 (3) 全身治疗 注意全身和局部的保暖,早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肿胀消退。重度冻伤病人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对可能并发感染的人,应及时应用抗感染的化学药物或抗生素治疗,病人一般均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尤其是冻伤破溃者。在没有其它外科疾病或战伤合并症时,可在组织融化后24小时之内,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ml,连用7-10天,以改善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保存率,水肿消退后,应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