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法经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撰的,开中华法系之先河,但由于法典的制定还处于中华法系的启蒙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人类早期法律文化的共同特点。依据现有文献,最早提到法经的史料是由晋书刑法志记录下来的三国时期陈群、刘劭等人撰写的魏律序,其中有“旧律因秦法经这样的话。晋书刑法志对法经有更加确切的说明:“是时指魏明帝制定魏新律之前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随后唐律疏议唐六典注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至明末,董说在其编著的七国考的魏刑法一篇中,引用了东汉桓谭新论中关于法经的一段论述,对法
2、经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自此之后,战国时代李悝著法经,便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李悝师从子夏。子夏作为孔子的弟子,其思想核心主要是“重礼和“博学。李悝虽然跳出了子夏的儒家门墙,但还是继承了其师的“重礼思想。如法经在废除世卿世禄的同时,却又正式确认了与封建等级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宣布“大夫之家有侯物,是“逾制,“自一以上者诛,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此外,“丞相受金左右伏诛,也是保护特权者的一项具体规定。按董说注云:“刑不上大夫,故诛左右。以上种种无不反映了李悝在立法时思想深处受到的儒学羁绊。法经是身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在魏国执行变法改革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法经的内
3、容有六篇,即盗法贼法网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的指导思想就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再结合法经在杂律中关于“逾制等罪名的规定,可以看出法经反映了当时的贵族及新兴的封建士大夫强化、维护其地位的意志。古代法律规范体系并无科学的分类,体现在法典的体例上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实体法程序法不分。从现存有关法经的史料来看,法经的主要内容是以罪名为基础的刑法条文,但是也并不完全只是刑法,唐律疏议中说:“囚法今断狱律是也,捕法今捕亡律也。可见法经中也有相当于刑事诉讼法的内容。而且法经把维护私有财产权的盗法立为首篇,其中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对某些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只不过一如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以刑事手段来调整而
4、已。法经继承了周礼及尚书吕刑中的各种肉刑,如答、诛、膑、刖、宫等,还规定了大量的连坐刑,如夷族、夷乡等。另外,法经“重刑而轻罪,规定“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以上表现,无疑使法经抹上了深厚的暴力杀戮的色彩,散发出原始氏族征战与统治的血腥气息。虽然李悝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并且在法经中演变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并为后来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奉为信条。但是这些“法治措施击溃了奴隶制等级秩序,却又带来封建等级秩序,而封建社会仍是等级特权社会。法家的“法
5、治观最终仍是为“人治服务,毫无民主性、平等性可言。摘编自“百度百科法经材料二: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保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
6、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定要求。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强化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
7、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遵守法律,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证,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经是在总结前人经
8、验基础上编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既体现了法家重刑的思想,也继承了儒家重礼的思想。B.依据现有文献记载,特别是明末董说在七国考中对法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后,“李悝著法经便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主张“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盗法排在法经之首即是印证。D.法经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但从“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的规定看,它仍是为“人治服务的。2以下对民法典编纂必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法典的编纂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法律体系完善的标志性事件,象征着我国走向繁荣兴盛,文明进步。B.民法典的编纂有利于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
9、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力量。C.民法典的编纂全面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使公民权力保护机制更加规范有效。D.民法典的编纂融合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法“德相融,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3以下各项中,最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法经“重刑而轻罪观点的一项是3分A.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减,罪卑一减;年六十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B.太子博戏则答;不只,则特笞;不只,则更立。C.上以无法使,下以无度行故百事废,财物浊,而祸乱起。D.窥宫者膑,拾遗者刖。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与法经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
10、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刘泥鳅 聂鑫森潭州木工厂加工的产品:家具、包装箱、枪托、纤维板、木屑板。所使用的原材料:杉、松、柏、樟、桐、柳、楠湘江在工厂这里拐出一个大湾,岸上也没什么人家,十分幽静。白天人喧车吼,很是热闹。但到了晚上,就只剩下一个守排人,冷森森的。守排的活计虽很轻松,但责任重,且孤苦不堪。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都低头不应。结婚四年并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鳅蓦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去!刘泥鳅自小就住在湘江边,身体壮,水性好,很喜爱喝烈酒,但很少有醉的时候。别看他爱喝酒又没读过多少书,他很喜爱厂宣扬科有一年给他家的对联:“
11、笑陪一江风浪,独守几块木排。“独不假,“笑亦真。天一黑,他腰系一个盛酒的葫芦,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木排上。木排上有一个“人字形的杉皮木棚,刮风落雨下雪时可供他坐或卧;天气好时星月交辉,他喜爱坐在木棚外,不时地喝口酒,其喜洋洋矣。刘泥鳅困了时,就到木棚里的地铺上眯一眯眼,天热是赤膊、短裤,天冷盖着被子也是短裤、赤膊。他头一落枕,鼾声便起,但只要木排上有细小的声响,他立即就会醒。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木排上积雪很厚,反射出一片模糊的雪光。刘泥鳅喝过几口酒后,钻进被子里酣睡。到黎明三点钟时,他闻声木棚外有细碎的脚步声,从木棚一头一尾两个方向包抄而来。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六个人,肯定是歹徒,企图在不声不响中
12、把他摁倒、上绑、口里塞上棉花,然后好偷窃贵重木材。他悄悄地灌下几口烈酒,短裤、赤膊蹿出被窝,再飞速地跳出木棚,大喊:“抓贼啊!抓贼啊!那几个人早已“踩点,知道这是个僻静处,依旧向刘泥鳅逼近。刘泥鳅快速地退到木排边,警告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们的面目了!有本事的,跟我来!说完,他一个鲤鱼翻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游到两丈开外,再停下来,原地踩水让身子向上昂出一截,一边大笑,一边大喊:“抓贼啊!抓盗木贼啊!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为首的一个大汉一挥手,他们便急急地逃离木排,上岸去了。还有一年的一个秋夜,皓月当空。一个看似文静的小伙子拿着钓竿,到木排上垂钓。他坐在临江的木排边,远离木棚,旁假设
13、无人的样子。刘泥鳅知道,这个季节钓的是鳜鱼,春鳜肥秋鳜也肥。小伙子还从帆布袋里拿出一瓶“茅台酒,不时地小啜一口。酒香随风飘过来,刘泥鳅的喉结立马上下蠕动,心里说:“好酒!他坐在木棚前,一直盯着那个小伙子,觉得是个有趣的人。到子夜时,小伙子还一无所获。他收拾好钓竿,拿着酒瓶站起来,叹了口气,说:“今夜鱼不赴钓,应嫌我是生人,且把酒倒入江中以做订交,明夜我再来。他真的把酒瓶中所剩的酒倒入江水里,再把瓶子朝江中一扔。刘泥鳅觉得这“把酒酹滔滔的场景很动人,何不邀这小伙子一谈?木棚里有酒,还有佐酒的炒花生米!他快步上前说明来意,小伙子先是推辞,然后才勉强应允。他们在木棚外相对而坐,摆上两个酒杯、一碟花生
14、米。小伙子说:“这才叫萍水相逢哩,明晚我带酒菜来以做答谢。刘泥鳅说:“你客气了,干!“好,干!彼此不问姓名和来历,只说闲话只喝酒。葫芦里可盛两斤酒,喝得快完时,小伙子有些醉意了,刘泥鳅却依旧清醒如常。天边现出淡微的曙色。小伙子说:“我该走了。刘泥鳅说:“且慢!我有句话要说,你的酒量不错,可我胜你一筹,不,是胜几筹,望以后好自为之。小伙子跌跌撞撞地走了。这些事,刘泥鳅从不对领导和同事们说,也不对家人说,怕老婆和孩子担惊受怕。反正,他当守排人期间,没发生过偷盗木材的事故,大家都认为是社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的缘故。年年评劳模、评先进工作者,没有人会想起刘泥鳅!刘泥鳅年满六十岁,高高兴兴地退休了
15、又有新人接替了他的职位。两个孩子早已结婚生子。妻子比他小两岁,已在五十五岁时退休在家。日子过得平淡如水,安逸舒闲。只是天一落黑,无论阴、晴、雨、雪,刘泥鳅依旧腰系酒葫芦,准时出门。妻子问:“又到枫溪湾去?“对,我到木排上去转一转,和现在的守排人聊聊天,喝几口酒,再回来安安心心睡觉,做一个好梦。节选自小说月刊6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排的活计虽然责任重大而且孤苦不堪但很轻松,所以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结婚四年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鳅立即报了名。B.“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是因为没想到刘泥鳅会跳进冰冷的江水中躲过绑架,再加上之前听他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
16、们的面目了。C.刘泥鳅与小伙子喝酒,是为了开解小伙子,让他不要因为没有钓到鱼而伤心,也为第二天的两人相约喝酒做好情节上的铺垫。“这些事从不对领导和同事说,也不对家人说,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是社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的缘故。7以下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通过对贮木场四周环境的描写,特别了守排点的冷清偏僻,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B.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典型细节,将一位一般的守排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C.小说的主人公是刘泥鳅,但对歹徒、小伙子、妻子的形象也刻画得惟妙惟肖,有力地反衬了主人公形象。D.小说结尾部分写刘泥鳅和妻子的对话,寥寥几笔
17、意味深长,为丰富人物思想情感增添了出色的一笔。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酒的作用。4分 9假如刘泥鳅当选为“劳作模范,请结合文本简述他当选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
18、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迺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
19、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0、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B.榷酤,汉以后政府所执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文中意指前者。C.卒
21、死。礼记中对死的称谓等级有崩、薨、卒、不禄、死等,其中,“卒指士大夫之死。唐代之后“卒泛指死。D.论,评论。一般指史传文后面的评论性文字,主要是传记作者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行的评价和总结。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致力改革,削减冗滥,考核检察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执行。B.麟州遭到敌寇侵扰,范仲淹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免除他们的赋税,同意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C.范仲淹曾有多次调动,先后任邠州、邓州知州和给事中等职。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挡住使者请求留
22、任范仲淹,范仲淹也愿意留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D.传记作者认为,北宋是一个不乏明君和贤臣的朝代,范仲淹就是贤臣中的代表,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可与古人媲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2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14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沁园春送春刘辰翁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
23、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消亡之后。15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16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24、小题,6分17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一诗,刻画行人攀登蜀道动作当心、神情惶恐的句子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3在古代诗文中,杜鹃是一种常见的意象。诗人但凡心中哀伤悲伤时,常常借它来表达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众所周知,西汉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东起汉代都城长安今西安,西至古罗马,全程六千四百四十公里,是一条的商道。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人们用脚力、驮马运送着沿途各地的商品用以交换,以此来满足彼此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
25、沿途各国各族的人们也交流着彼此的生活文化、信仰和思想。因此,)。在这条路上,商品是最主要的角色。在那时,发达的丝织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一度达到家家养蚕、户户纺织的地步。这些 的原料或成品,曾是罗马人、埃及人的奢侈品。在这条丝路上,商人们把美丽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的同时,将西方国家特产的名贵香料运到中国,比如郁金香、迷迭香、安息、乳香等。一切令这个东方大国所迷醉的芳香,通过漫长的旅途,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这些便是魏文帝曹丕在迷迭赋中所感叹的“越万里而来征的异域芬芳。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名副其实确实美轮美奂钟爱C.名不虚传确实琳琅满目 喜爱D.名副其实
26、诚然琳琅满目 钟爱19以下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B.今晚假设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慈蔼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20以下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让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也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B.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让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互相交流起来C.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让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改变D.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让东西
27、方文化与商品互相交流起来,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却比神具有更坚忍的性格,更强大的力量。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累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灿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
28、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飞扬着红色的战旗。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 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制定的“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方针,解除了几千年来血吸虫病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材料二 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定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
29、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材料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年自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公开信,向广大市民发出“奔向小康,健康有我号召,体现你的熟悉与思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照答案 1.C “变法改革扩展范围;“盗法排在法经之首即是印证有误,印证的对象错。2.A 这是编纂法典的意义,并非必要性。B,经济发展的需求。C,人民生活发展的需求。D,法德相融的需求。3.D A为减刑,B体现太子违法与民一视同仁,C强调法的重要性,D体现了法的暴力杀戮。
30、4.全文采纳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指出民法典的里程碑意义,接着从经济建设、民生福祉、社会风尚等不同角度分析其关系,最后照顾开篇强化意义。1点1分,共4分5.从立法目的来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法经是维护特权阶层利益的。 从法典本身来看:民法典是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法经体例上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实体法程序法不分。 从立法思想来看: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法经则是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重刑而轻罪,有深厚的暴力杀戮的色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6.B A守排的活计虽很轻松,但责任重且孤苦不堪,刘泥
31、鳅是勇担重任,不是贪图轻松。C是为了告诫小伙子不要走邪道,小伙子也是为了盗取木材。D他不说是不想表功更不想家人担心7.C 并不都是反衬8. 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刘泥鳅水性好酒量大的特点,为后文两件事的情节做铺垫。 丰富人物形象。酒中有勇、酒中有谋的特点。每点2分9.勇担重任。在大家都不愿做这份工作时,主动报名。忠于职守。在他当守排人期间,没发生过偷盗木材的事故。机智勇敢。与各路盗贼周旋斗争,智退盗贼。不慕名利。有功劳不张扬,不被评优不埋怨,退休之后还关怀木场安全。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CD(“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行的总结错,应是“功过是非的评论D(“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的精神可与古人媲美错,应是“范仲淹有能力承当他的责任,探究他想知道的事物之精神,可与古人媲美131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常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存问“嗟悼各1分,意思对2分2范仲淹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泛“虽各1分,意思对2分14.1性至孝2好施予 3为政尚忠厚4所至有恩任答3点即可 【参照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履冰的后人。当时,范仲淹因为触犯了吕夷简,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们各自保持他们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责对方是朋党。等陕西一带发生了军情,仁宗皇帝因为范仲淹众望所归,便开始提拔重用他。等到吕夷简罢官免职
33、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检察官吏,日夜谋划断虑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执行。到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自从施任子嗣恩荫的减少,考绩升迁制度的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这样,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刚好碰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这样,范仲淹被任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黄金百两,但范仲淹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麟州新近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
34、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类的专控权,同意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在这种状况下,范仲淹自己也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邠州知州。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了。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挡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
35、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开始,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常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柔,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邠州、庆
36、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评论说:自古有作为的明君,一定会有贤明的大臣辅佐他。宋朝有范仲淹这样的大臣,也是如此。范仲淹当时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施行了他说过的话。三国时,诸葛亮在草庐和刘备说了三分天下的谋略,后来用一生去实现当时的承诺。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都知道,也相信他的坚强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当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想知道的,哪里比不上古
37、人呢?15.D“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错,一是并非写“江南;二是并非是“堪怜令人爱怜景象,而是“萧条、衰败景象。16.答:1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远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2下片中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3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4对故国消亡的惋惜思念之悲。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17.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夜雨冈头食榛子 杜鹃口血老夫泪李贺老夫采玉歌18.D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确实:真实,确实;诚然,实在。琳琅满目:比
38、喻美好的事物很多;美轮美奂:原本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美丽。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喜爱:特别爱。19.B表示引用。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D表示特指。20.C“这条路紧承前文的“丝绸之路,且“担起重任“让改变构成递进关系。21.他们不是神 和大江流在一处 天空和大地之间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意义承转递进。“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答出给2分,答出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39、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 按高考标准(60分(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楚,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索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假设干特别点按等评分1.深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显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三缺标题扣2分;不够字数,每少50个字扣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