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7 ,大小:328.81KB ,
资源ID:101138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01138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2025年高考语文压轴训练一十五.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鱼**】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25年高考语文压轴训练一十五.docx

1、2025 年高考语文压轴训练 15 一.现代文阅读(共 5 小题) 1 .(2024•船营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 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 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 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 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

2、语、学术 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 ”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 耕 ”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 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 ”“深耕细作 ”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 耕 ”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 ”“深耕本土文化 ”“深 耕数十载 ”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 ”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 柄及

3、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搂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 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 ”一词在“耙 ”的基础上构成, 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摊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 “耙梳史料 ”“耙梳文献 ”“耙梳历史 ”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 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 ”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 ” (互动体验)和“认 ”(认知加工),强调“体验

4、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 ”实践 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 ”“耙梳 ”等源自农耕 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 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 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 ”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 ”

5、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 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 ”“精耕细作 ”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 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 1 一 ”“人定胜天 ”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 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 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 语言和创

6、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 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 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 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 富

7、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 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 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 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 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 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 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

8、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 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 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 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 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 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9、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 B.“耙梳 ”语义从“用耙子平土 ”到“整理、梳理 ”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 2 (2)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 拟的表达优势。 B. 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

10、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 发生变化。 C.“深耕 ”“耙梳 ”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 要指标之一。 D.从“体认 ”的角度看,“深耕 ”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 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挂科 ”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 ”意为“悬 ”,“挂科 ”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 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淘汰 ”,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

11、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 别裁汰 ”等,本义不再使用。 C.“秒杀 ”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 生“秒+V ”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D.“ 囧 ”字本义指“光明 ”,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 无奈、尴尬 ”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 ”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处箭头表示“感知 ”,意味着人们在“体认 ”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 和使用。 B. 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 ”和“认知

12、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 步,各自独立。 3 C. 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 含着文化。 D. 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 实践的过程。 (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 2 .(2024•德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通常来说,我们说某个人不说“人话 ”带有某种侮辱的意思,但是在科普这个问题上,“说人话 ”可 能是科普人员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 这里的“说人话 ”意指说

13、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或者说就是要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来解释一些复杂 的科学道理。毕竟科研人员经过“十年苦修 ”而习得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太可能期望普通人能够“一夕 顿悟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就低不就高 ”的原则,从受众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过也有人并 不认同这一点,这样做的结果是只满足了某些特定的受众,也就是具有很多“前置知识 ”的受众。但是我 们不能忽视的是,也许某些消费科学内容的人本身就是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呢。 在谈到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很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记者会抱怨说科研人员不“说人话 ”,不会 讲故事。实际上,他们这里谈到的是受访人员无法将专业术语进行转化,这会使得访谈人

14、员和受众“如坠 云雾 ”,继而不得要领,我们也丧失掉了一次开展科普的机会。 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术语不好,而是说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学术交流过程中。这就好比 足球运动员与球鞋的关系,不是说他们不能穿球鞋,而是说最好不要在室内穿球鞋,球鞋最适合的场所是 球场上的草坪。术语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节省了人们沟通 交流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但是,当我们从学术交流撰写大众 传播的时候,就需要警惕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实际上,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的诅咒 ”。 同时进行术语转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科研人员要对这个术语有着透彻

15、的理解,也就是说欲让别人明 白,需要自己先明白。正如卢瑟福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能跟实验室擦地板的女工解释清楚你是做什么的, 那这就说明你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 斯蒂芬•杰•古尔德在《干草堆中的恐龙》 中说:“我将科普文写作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种为伽利略模 式,主要是关于自然谜题的知识性文章;第二种则为圣方济各模式,主要是关于描写自然之美的抒情散文。” 同时,他又在《奇妙的生命》中认为,“我在每一次撰写所谓‘普及读物 ’时,都极力维护一条个人原则。 我们仍然可以有这样一类科学读物,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能让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读懂。尽管科学的 概念数量丰富,意义多样,但不必有

16、所妥协,不必经过扭曲的简化,也能以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可以 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较之学术出版物,面向一般读者的读物在遣词造句方面必然有所不同,但只 4 限于将令外行人士感到迷惑的术语和措辞去掉,而概念的深度绝对不可有所不同 ”。 从上述古尔德关于科普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也在倡导“去术语化 ”或者对术语进行转化, 其目的无外乎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所以,好的科普要尽量“去术语化 ”,要尽量“说人话 ”。 (摘编自王大鹏的《科普要尽量“说人话 ”》) 材料二: 张辰亮已经有十年的科普经历。他所负责的《博物》杂志官方账号的粉丝,从 2 万达到 1300 万,用

17、 了十年时间。但他的抖音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只用了一年多就完成了从 0 到 2000 万粉丝的积累。 新的传播形式,为科普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近年来,在抖音上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涌现了一批自然科普创作者。他们可能是普通的科学爱好者, 专心致志搞大众自然科普;也可能是从象牙塔走上云端的老师、教授甚至科学家;还有可能是高校或者科 研机构。他们改变了过去出书、办讲座、上电视参加科普节目等创作和传播科普知识的方式,化身科普主 播,以短视频为载体,把严谨枯燥的科研理论变得津津有味,把日常生活忽略的自然奥妙变得令人恍然又 震撼。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

18、就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重要部 署,提高科普宣传效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纲要》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 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互联网时代, 网民数量大幅增加,巨大的网民数量为网络科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接受面和受众群体,也让科普活动 能够覆盖更广的人群。 而新的传播方式下,要求今天的科普活动以用户喜欢的方式开展,实现形式和手段的创新。科普短视 频具有突出个性、注重内容、视听兼具以及强调互动等特征,避免了单向传输、灌输式传播、表达方式生 硬的问题,真实而接地气,能够迅速拉近与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的距离。科普不

19、再是“高高在上 ”的说 教,而是真实贴切地展现。 毫无疑问,充分利用短视频等新的媒介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契合了深化科普内容 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让科普工作延伸至田间地头,抵达更多科学素质薄弱的群体。 (摘编自一帆的《科普博主成“顶流 ”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人话 ”意指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科普人员掌握了这种技能,会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科学道理。 B .科研人员对术语有透彻的认知,才能对它进行深入浅出地转化,从而让普通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C .抖音科普热,把原本深奥抽象的科学理论知识变得鲜活,

20、让人们在瞬间领悟日常忽略的科学奥妙。 D.传播方式与时俱进,追求创新;短视频具有突出个性、视听兼具等特征,真实贴切地展现科普内容。 5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普采用“就低不就高 ”的原则,从受众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才能满足某些具有很多“前置 知识 ”的受众。 B .读者具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可以理解多样的科普作品,所以撰写科普读物时不必妥协,不必经过扭 曲的简化。 C .科普热现象反映了民众对自然类科普知识的强大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不 断提高。 D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使科普媒介多样化,也为不同身份

21、不同认知的人提供了化身科普主播 的机会。 (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科普尽量‘说人话 ’”观点的一项是 A .云层与地面间发生放电时,喜欢挑软柿子捏,即优先通过距离近且导电性好电阻小的路径,电阻越 小就越吸引喜好走捷径的闪电。 B .Robust ,中文翻译成“鲁棒性 ”,在科学中使用“Robust ”时所采用的含义是一个系统或组织有抵御 或克服不利条件的能力。 C .月亮的“表情 ”有很多种,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下弦月、亏凸月等。其中,月偏食和月全食 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超级表情包 ”。 D .慢阻肺症状将随着时间逐渐严重,如果日常行动(乘车、上楼梯)觉得喘不

22、上气,再去找医生,就 已经晚了,肺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改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提出观点后,先阐述什么是“说人话 ”,再辩证分析专业术语的适用场合,最后明确了术语 转化的方法。 B .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以球鞋最适合的场所是球场上的草坪来阐明术语适用的场合,使论证内容浅 显易懂。 C .材料一运用“不过……也就是……但是…… ”等关联词、“只限于 ”“绝对不可 ”等限制性词语,使 论证语言准确严密。 D .材料二从张辰亮的科普经历入手,分析社会现象,由点及面,由因及果,层层深入,与材料一的论 证思路不同。 (5)请结

23、合材料观点,对以下科普动漫解说词进行评价。 英国《自然》杂志 18 日发表的一项工程学研究指出,在电推进系统中使用碘而不是更贵也更难储存 的氙气,或能提升航天器的性能。法国 ThrustMe 公司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个使用碘工质推进系统的小型 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其工作原理是:推进系统首先加热固态碘使其升华成气体,然后在高速电子的 6 轰击下使其变成碘离子与自由电子,接着带正电的碘离子被加速至排气口排出,成功推动目标向前飞。在 科幻小说《三体》中,作者刘慈欣描述了利用核聚变能源推进的宇宙飞船。当然,咱也不必眼巴巴等待这 一种带有科幻色彩的方案变成现实,因为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寻找更加高

24、效且可行的推进剂,从而为航天推 进系统升级换代提供更多选择。把廉价的碘用作航天器推进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摘编自《碘动力——航天器新选择》科普动漫解说词) 3 .(2024•抚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 性。 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 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汉 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

25、和保存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 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 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发展和传播。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 千年而不绝,就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汉字形体由不规 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 发展出指事、会

26、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 象思维的发展演变。待到秦汉之际的“隶变 ”和后来发展出的楷书、行书等,汉字更加线条化、符号化, 书写更加便捷。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 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汉字创制了许多新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 性,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鲜事物,并内化为中华语言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在民

27、 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形成和发 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 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朝大一统,“车同轨, 书同文 ”,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 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7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只有深入挖掘汉字蕴含的丰富的 文化价值,才能更有效地推动

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材料二: 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揭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研 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基本同步。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 在距今 8000 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带有刻 符的背甲与腹甲是“天圆地方 ”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在安徽蚌 埠双墩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象形、会意符号。这

29、些符号与在距今 5000 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等 地发现的符号一样,属于原始文字。距今 4000 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 ”“尧 ”二字清 晰可见,表明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汉字丰富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古人造字赋予了字形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古文 字的正确解读,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 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五大突出特性:从原始的 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汉字,许多字形和内涵都一脉相承,体现了突出的

30、连续性;汉字发展经历了“ 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诸阶段,书写趋于简洁实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文 字形体至秦而归于统一,形成“书同文 ”的局面,此后政令归一,文化一统,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 性;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不同族群、区域的特色,形音兼顾,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人对“协 ” “和 ”“同 ”等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将“武 ”解读为“止戈为武 ”,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理念。 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只有深入探究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 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摘编自代生《古文字:开启中

31、华文明的管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有三大自源文字体系,汉字因为保存古典文献最多而成为其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B.汉字从以象形字为主到以形声字为主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C.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这些文化价值,古为今用,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 D.汉字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人们只有通过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就可能像有的文字体系一样

32、走向消亡,进而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形 成、发展和传播。 8 B.古人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椅 ”“凳 ”等字也随之产生,这说明 汉字具有包容性。 C.人们在河南舞阳贾湖、安徽蚌埠双墩等考古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原始文字,这些原始文字是中华文明历 史悠久的有力证据。 D.“人 ”和“戈 ”组成“伐 ”,“田 ”与“力 ”组成“男 ”,“戍 ”是“人 ”侧有“戈 ”……由此可知汉字 字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材料一论述了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纵观古今汉字,体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方块是其绵延千年的

33、根本特性。正如语言学家所说:“方形 之内,乃对称平衡意识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现天地。” B.汉字在漫长的积淀、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文字体系,传播深远,与其他文字相互交融,影响了周 边国家的文化,形成了覆盖多国的“汉字文化圈 ”。 C.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 ”的阶段和“字 ”的阶段。“文 ”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 体字;“字 ”的造字方法是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 D.文字学家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 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如图这张表格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4、 A.汉字最初以象形文字为主,这些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B.从“ 日 ”“田 ”来看,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从不规则的块状逐渐转向正方形的特点。 C.从原始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方块字,汉字演变的各阶段持续而稳定,使字形和内涵一脉相承。 D.从整体看,汉字逐渐从描摹事物形状向线条化、符号化转变,书写更加便捷,注重简洁实用。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根据材料 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汉字在中华文明创新性方面的表现。 9 4 .(2024•香河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35、 破路 孙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 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 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 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 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 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

36、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 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 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带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 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 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 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

37、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廠。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嘩嘩地响动,工人 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责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 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 ”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 “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 ” “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 “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 ”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 的不能用

38、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 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其比讨换金刚 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满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 “什么呢子? ”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 “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10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 ”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 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 “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儿的吗?这是十成新

39、的 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裹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 头布尾!” “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 “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 叫虫儿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赶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 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儿面儿的,别叫面儿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 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

40、那我回头给你 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 “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廠,代表 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创一个 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

41、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 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 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脱封 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 员会工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 心感到苦恼。 11 B.现在是冰雪封冻

42、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 ”,这暗示了抗日 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自己的痛苦 ”,这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 情感上的纠结。 D.秃头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喜爱和赞叹,以侧面体现 了李佩钟的大局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破路 ”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B.“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运用子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C.“贡献毛呢大衣

43、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了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D.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体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3)孙犁的《风云初记》富有鲜明的“诗化小说 ”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 (4)有人评价说:“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 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2024•岳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行的悲哀 丰子恺 寒假中,诸儿齐集缘缘堂,任情游戏,笑语喧阗。堂前好像每日做喜庆事。有一儿玩得疲倦

44、欹藤床 少息,随手翻检床边柱上日历,愀然改容叫道:“寒假只有一星期了!假期作业还未动手呢!”游戏的热度 忽然为之降低。另一儿接着说:“我看还是未放假时快乐,一放假就觉得不过如此,现在反觉得比未放时 不快了。”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 我虽不是学生,并不参预他们的假期游戏,但也是这话的同情者之一人。我觉得在人的心理上预想往 往比实行快乐。西人有“胜利的悲哀“之说。 ①我想模仿他们,说“实行的悲哀 ”。由预想进于实行, 由 希望变为成功,原是人生事业展进的正道。但在人心的深处,奇妙地存在着这种悲哀。 现在就从学生生活着想,先举星期日为例。凡做过学生的人,谁都能首肯,星期六比星期日更快乐。 星

45、期六的快乐的原因,原是为了有星期日在后头;但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滋味,却不在其本身,而集中于星 期六。星期六午膳后,课业未了,全校已充满着一种弛缓的空气。有的人预先作归家的准备;有的人趁早 作出游的计划。更有性急的人,已把包裹洋伞整理在一起,预备退课后一拿就走了!最后一课毕,退出教 室的时候,欢乐的空气更加浓重了。有的唱着歌出来,有的笑谈着出来,年幼的跳舞着出来。星期六晚上, 学校中的空气达到了弛缓的极度。这晚上不必自修,也不被严格地监督。学生可以三三五五,各行其游息 之乐。出校夜游一会也不妨,买些茶点回到寝室里吃也不妨,迟一点儿睡觉也不妨。这一黄昏,可说是星 12 期日的快乐的最终了。过

46、了这最终,弛缓的空气便开始紧张起来。因为到了星期日早晨,昨天所盼望的佳 期已实际地达到,人心中已开始生出那种“实行的悲哀 ”来了。这一天,或者天气不好,或者人事不巧, 昨日所预定的游约没有畅快地遂行,于是感到一番失望。 ② 即使天气好,人事巧,到了兴尽归校的时候, 也不免尝到一种接近于“乐尽哀来 ”的滋味。明日的课业渐渐地挂上了心头,先生的脸孔隐约地出现在脑 际,一朵无形的黑云,压迫在各人的头上了。而在游乐之后重新开始修业,犹似重新挑起曾经放下的担子 来走路,起初觉得分量格外重些。于是不免懊恨起来,觉得还是没有这星期日好,原来星期日之乐是决不 在星期日的。 其次,毕业也是“实行的悲哀 ”之一

47、例。学生入学,当然是希望毕业的。照事理而论,毕业应是学生 最快乐的时候,但人的心情却不然:毕业的快乐,常在于未毕业之时;一毕业,快乐便消失,有时反而来 了悲哀。只有将毕业而未毕业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浓烈地尝到毕业的快乐的滋味。修业期只有几个 月了,在校中是最高级的学生了,在先生眼中是出山的了,在同学面前是老前辈了。这真是学生生活中最 光荣的时期。加之毕业后的新世界的希望,“云路 ”“鹏程 ”等词所暗示的幸福,隐约地出现在脑际,无限 地展开在预想中。这时候的学生,个个是前程远大的新青年,个个是有作有为的好国民。不但在学生生活 中,恐怕在人生中,这也是最光荣的时期了。然而果真毕了业怎样呢?告辞

48、良师,握别益友,离去母校, 先受了一番感伤且不去说它。出校之后,有的升学未遂,有的就职无着;即使升了学,就了职,这些新世 界中自有种种困难与苦痛,往往与未毕业时所预想者全然不符。在这时候,他们常常要羡慕过去,回想在 校时何等自由,何等幸福,巴不得永远做未毕业的学生了。原来毕业之乐是决不在毕业上的。 ③进一步看,爱的欢乐也是如此。男子欲娶未娶,女子欲嫁未嫁的时候,其所感受的欢喜最为纯粹而 十全。到了实行娶嫁之后,前此之乐往往消减,有时反而来了不幸。富贵之乐也是如此。欲富而刻苦积金, 欲贵而努力钻营的时候,是其人生活兴味最浓的时期。到了既富既贵之后,若其人的人性未曾完全丧尽, 有时会感懊丧,觉得

49、富贵不如贫贱乐了。 人事万端,无从一一细说。忽忆从前游西湖时的一件小事,可以旁证一切。前年早秋,有一个风清日 丽的下午,我与两位友人从湖滨泛舟,向白堤方面荡漾而进。俯仰顾盼,水天如镜,风景如画,为之心旷 神怡。行近白堤,远远望见平湖秋月突出湖中,几与湖水相平。旁边围着玲珑的栏杆,上面覆着参差的杨 柳。杨柳在日光中映成金色,清风摇摆它们的垂条,时时拂着树下游人的头。游人三三两两,分列在树下 的茶桌旁,有相对言笑者,有凭栏共眺者,有翘首遐观者,意甚自得。我们从船中望去,觉得这些人尽是 画中人,这地方正是仙源。我们原定绕湖兜一圈子的,但看见了这般光景,大家眼热起来,痴心欲身入这 仙源中去做画中人了

50、就命舟人靠平湖秋月停泊,登岸选择座位。以前翘首遐观的那个人就跟过来,垂手 侍立在侧,叩问“先生,红的?绿的? ”我们命他泡三杯绿茶。其人受命而去。不久茶来,一只苍蝇浮死 在茶杯中,先给我们一个不快。邻座相对言笑的人大谈麻雀经,又给我们一种啰唣。凭栏共眺的一男一女 鬼鬼祟祟,又使我们感到肉麻。最后金色的垂柳上落下几个毛虫来,就把我们赶走。匆匆下船回湖滨,连 13 绕湖兜圈子的兴趣也消失了。在归舟中相与谈论,大家认为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 现在回想,世事都同风景一样。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 身入其中,不但美即消失,还要生受苍蝇、毛虫、啰唣与肉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