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 《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 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 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 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 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
2、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 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 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 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 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 的《核舟记》 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 一次辉煌的展示。 2、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 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 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 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
3、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 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 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 和物? (3 )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 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 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 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
4、 功之处。 2. 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 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 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 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 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 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 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
5、 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 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 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 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 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 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 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 其环境、场景、气
6、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 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 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 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 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 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 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 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 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
7、性 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 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 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 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 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 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 空无凭式的枉费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 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
8、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 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 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 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 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 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 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 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
9、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 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 不等。 4. 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 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 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 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 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 讨论第二段: (1) 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
10、结构形态。 (2) 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 i ,不是奇巧之奇(q i )。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 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⑷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 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 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 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 核心。 (6) 领会苏拭
11、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 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 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 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 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 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
12、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 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 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 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 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 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 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 是核舟的雕刻
13、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 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 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 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 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 2. 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 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
14、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⑷ 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 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 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 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 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 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 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
15、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 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 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 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 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 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 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 得悠闲自在;一个视
16、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 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 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 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 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 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 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 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 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
17、栩栩如生的大 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 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 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 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 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 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 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 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 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18、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 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 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 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 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 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 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 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 在自写本上。 2. 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