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让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同学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目前同学所面对的将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 从同学的将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同学“会学〞,让同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索、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
2、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同学主动参加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同学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同学总结学法。 以生活中的一般常识为起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同学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进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购物〞(熟悉人民币)这节课时,我先请同学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同学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了。 同学很感兴趣,学习
3、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加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同学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熟悉四周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的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如何让小同学主动的学习数学 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产生激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和强大的推
4、动力。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敏捷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注意力能集中,所学知识就容易接受。 我们应利用教学本身丰富的内容,在课前导入,讲课中启发诱导,层层设疑,课后总结,在语言表达,板书〔制定〕等方面寻求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诱发点,让同学产生激烈的求知欲,使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使其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激发同学的兴趣的:复习旧知后我提出要和同学们比赛。同学们一听要和老师比赛,个个精神十足地等着老师出题。我在黑板上写下98、96、199、207、806,五个数让同学们推断哪个能被3整除哪个不
5、能被3整除。他们看到题后有的笔算,有的心算,过了两分钟才勉强推断好。接下来我让同学给我报出几个较大的数来,同学们争着给我报数,每报一个数,我就很快说出能不能被3整除。等到我说停,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问:“老师,您为什么推断的这么快。〞我说:“那是因为我知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果,你们学会这点知识,我相信,你们一定比我推断的更快。〞(板书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展开数学比赛,提升同学的学习动力 教师有计划地适当开展数学比赛活动,对调动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早发现数学人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比赛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内进行,小则两位同学之间比赛,大则把一个班分成几个组或两个大
6、组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多种多样:口算比赛、速算比赛、数学智力比赛、测量比赛、解题比赛、还有综合性比赛等活动。比赛不提倡淘汰制,比赛题目不宜过偏、过难,不应只面对少数尖子同学,而应面向大多数同学,使大多数同学在比赛中都能取得好成绩,都能体验比赛后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动力。 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来解决课堂外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同学的学习活动由原来被动接受成为积极的探究活动。同学在施行中经受锻炼,把理论学习与实际的“问题解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完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我组织同学进行户外测量与面积计算。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测量了操场的长和宽,
7、算出了操场的面积。铅球投掷场地是一个近似的梯形,同学们很快量出了上底、下底和高并算出了面积。接着我在操场上画了一间房子的地面图形,又拿出一块长方形的地板砖,要求同学们算出铺完一间房子的地面要用多少块地板砖?同学们通过量,操作、计算和交流很快就得出了结果,就这样,小同学在自主施行和交流中不但应用了知识而且更加牢固的掌握了知识。 3如何让小同学主动参加数学学习 激励同学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必须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必须要特别激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通过自己智慧的力
8、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这就告诉我们: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必须要。真理本身是枯燥的,但寻求真理的过程是其乐无穷的,好的教师应该懂得把这种乐趣留给孩子。施行证实,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使同学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我的认知,能极大地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同学的参加度,使同学在课堂中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 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引入唐僧师徒四人分饼的故事情节后,我让同学试图用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八戒到底多吃饼了没有,在给他们充足的思索时间后,我让他们交流思索和
9、推断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好几种方法。如,有的用两个相同的圆代表两张饼,先把第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1份,再把第二个圆平均分成8份,剪下其中的2份,然后把剪下的部分堆叠,比一比,就发现他们大小相等,所以八戒没多吃到饼;有的是从书上的图中直接看出来的;有的通过画一条线段表示一张饼,第一次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1/4;第二次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表示2/8,结果看到1/4和2/8同样长,说明八戒没多吃到饼……看起来不好理解的问题,在同学们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比较容易地被解决了。之后,我利用同学已获得的知识引导同学逐步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提出
10、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分享了别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拓宽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加强同学的自信心。 强化学法指导,提升同学参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同学学〞。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让同学自己能学,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引导同学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同学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熟悉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因此,除了激发同学参加的动机,创造参加机会外,还必须使同学在参加中学会参加,提升同学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同学的数学思维,让同学获得一般思维(如
11、分析、综合、推断、推理等)和数学方法(归一法、转化法、切割法等)以及数学思想(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学会思索问题的方法。 因为,“唯有深深铭刻于同学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数学所教给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等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另外,在思索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同学要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动手操作时,要按步骤要求进行,动作要规范、准确。既要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等等。比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熟悉〞时,引导同学自觉边观察边动手,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议一议,最后归纳总结出图形的特征。在学习应用题时,要教给同学掌握
12、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画线段分析数量关系,发现解题策略,最终得到解题思路。只有让同学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仅仅是点拔、引导作用,才干让同学既学到知识,又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同学参加学习的全过程。 4数学课堂怎样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参加 (一) 指导阅读课本。 课本是同学学习的材料。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数学课本,提升同学的阅读能力。指导同学阅读时要做到: 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边看边动笔,划出要点,作些批注;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同学的阅读效果。并要求同学课前预习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养成自觉看书的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3、 (二) 激励质疑问难。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同学发问,要引导同学在预习、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要启发同学提出与教材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同学的问题,尊重同学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同学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同学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升勤思善问的能力。 (三) 引导自我评估。 评估是一种参加,是一种判定,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心得,是一种激励。引导同学自我评估,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加强同学的主体意识。教师可在课始向同学提出学习目标,课末由同学自己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状况;也可组织同学自己命题或互相进行检测,在课堂达标学习或单元检测的批改前,让同学自己写几句话进行自我评估;还可以常常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同学互相评议,使同学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熟悉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第 8 页 共 8 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