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提高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从经验入手,丰富生活体验 现在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越来越与实际生活相符,大部分都能在生活当中找到原型。如,苏教的三年级教材的上册,就常常会视察购物问题,假设同学没有单独购物过,就对"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式很难理解。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章时,假设同学的生活经验不够,就不能够准确理解"净含量'的含义。在解答一些关于乘坐出租车的应用题中,假设同学没有乘坐过出租车,就对这种问题比较难以下手。 如,苏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实验教科书补充习题的第33页第三题:"依据表格,求得甲乙两队下半场各得了多少分?'有很多三年级的同学对这样的问题很难理解,主要是因为
2、他们对〔篮球〕的计分规则不够了解。为有效提升同学对应用题的题意的理解能力,应当且必要引导同学们多观察周边世界,发现身边的数学,让他们了解应用题实际上并不难。我们应当让同学发现身边的数学,让数同学活化,生活数学化,以提升同学们的数学素养。 从情境入手,加强解题兴趣 (1)情境应当贴近小同学的生活。例如一道应用题本来是这样问"36元可以买多少块标价为3元的蛋糕?'假设教师能够为同学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过生日,带你们到蛋糕店买蛋糕,我一共有36元,能给你们买多少块3块钱的蛋糕啊?'这就能够紧紧抓住同学爱吃的心理,使得同学们解答应用题的积极性更高。 (2)可以适
3、当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描述那些难以通过语言描述的应用题。例如,依据苏版教材的第35页的第四题:"称一杯水,算算里面的有多少克水。'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学,让同学直观的感受到空杯在加水后,重量慢慢增加的过程。同学也就更易接受"杯子里水的重量=水和杯子的总重量-空杯重量',这种教学模式就更加直观生动,同学也更容易理解。 2数学教学方法 设置疑问 一个恰当而发人深省的问题可激起同学思维的浪花,引起同学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如在教学圆的熟悉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同学回答:是圆形的。稍加思索,又问:如果是长方形或三
4、角形行不行?同学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同学急着回答:不行。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同学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制定〕问题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充分利用游戏 游戏 能在数学教学中为同学创设和谐的气氛,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大地价值。如:一年级的《分类》这一课知识,关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分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设置给小动物
5、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引导启发同学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给同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氛围和情调,让同学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使同学在游戏活动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小学低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注意力不稳定,单凭兴趣去熟悉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教材的情景图无论幅幅都色彩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同学来说更具吸引力。
6、所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当普遍的今天,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通过〔电脑〕演示了解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向背向同向,探究两个物体在相向运动中出发的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同学较深入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同学在学习中始终坚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同学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3数学课堂兴趣 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优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才
7、干吸引同学往下读。同样,一堂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才干吸引同学往下听,可以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利用同学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同学,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制定导入新课时充分关注同学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同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包涵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中找熟悉的图形从而引出直线、射线、线段、角等有关知识。这样制定
8、引入,加强了同学对"数学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熟悉,培养了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并提升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制定中,既要熟悉到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又在使用形式上通过教师的创意使教材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激发同学的积极性。 精心制定学习,坚持兴趣 课堂学习是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同学学习新知的热情、兴趣往往被呆板的学习形式和乏味的学习内容而淹没、抑制。因此,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是加深巩固、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如基础题是为巩固新知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同学完成,智力题和综
9、合题是为强化新知而制定的,要激励尖子生积极完成。这样有针对性地学习,给所有的同学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接受能力有差异的同学能各有所获。 在学习中要倡导同学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同学在探究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参加学习。在分析问题时,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会唤起同学的求知欲,调动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同学意志,坚持兴趣 数学学习过程中必定会碰到一个又一个困难的问题。如知识间的干扰、题目类型多变等。有的同学意志坚强,在征服困难时获得了乐趣,有的同学碰到困难显得缺乏毅力,往往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所以教师除了精心
10、制定最正确教法,还要帮助同学突破难点,克服困难,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同学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加强同学的自信心,坚持学习兴趣。 4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激发同学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同学激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索。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同学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同学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的学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同学思索、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
11、经过同学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同学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同学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常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同学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同学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 转换角度思索,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索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同学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
12、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同学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动,使同学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333可以连续减多少个9?应要求同学变幻角度思索,从减与除的关系去合计。这道题可以看作333里包涵几个9,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 7 页 共 7 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