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XX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熟悉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亮主线。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保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升思想熟悉和工作水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
2、能长盛不衰。下面,结合专题学习,谈几点熟悉和体会。 第一,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现实基础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从我们内蒙古来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
3、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蒙恬将军北筑长城,从汉武帝开疆扩土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从北朝连年混战到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推行民族融合,从辽宋南北对峙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从明末清初“旅蒙商北上探路到清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徜徉在历史长河,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不绝书。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可以清楚地发现:交往交流、互融互通始终是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发展前行的主旋律。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互相借鉴、互动融
4、通,语言互相学习、彼此影响,习俗彼此接纳、互相尊重,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密切广泛、互补互济的经济联系,草原丝路、边塞互市无论是一统还是割据,经济的天然联系都不曾中断。这种互相需求、难以割舍的生活联系,为民族关系的日益密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深入认同。特别是1840年以来,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共同使命使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连接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
5、浮现真相、留下启发。从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千百年历史发展中的无数事实说明:让各族人民紧紧凝集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共同遵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毫不动摇地保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确保,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确保。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回忆历史可知,党的一百年,就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
6、的一百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施行充分证实,只有牢牢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团结各民族、解放各民族、振兴各民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只要牢牢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势力任何人能够撼动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破坏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合格政治局面,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状况、新挑战、新任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毫不动摇地保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一要保持政治定力。把党的领导贯
7、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强化民族团结的各方面,保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保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动。 二要强化理论武装。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入把握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不断提升政治推断力、政治体会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高度看待、熟悉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三要从光辉历史汲取前行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引导支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正确
8、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自觉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常态化、长效化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共同体意识在党员干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厚植“五个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扬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前提,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把增进“五个认同作为重要
9、抓手,不断夯实思想之基。 一要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入
10、熟悉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随时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旗帜鲜亮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二要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庞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
11、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三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
12、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熟悉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
13、文化如此出色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革新交融,树立和特别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要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保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确保,也是各民族大
14、团结的根本确保。只要我们牢牢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确保。施行证实,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集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布暑上来,把党的领导落实落实到强化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动。 五要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
15、题。一个国家执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施行的根本指导思想,既保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依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亮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施行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施行形态,具有历史必定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施行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正确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革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四周,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