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 三峡 1.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 亭
2、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 漱: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以下句子。 〔1〕 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 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文中用“
7、 〞描述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十五 三峡 知识积存1.lì zhàng xī sù tuān shù zhǔ shāng 2.〔1〕完全没有 同“缺〞。〔2〕到 漫上山陵〔3〕正午 半夜 〔4〕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5〕冲荡 指它们,指怪柏 3.《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水经》 4.〔1〕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2〕重堆叠叠的岩峰,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3〕春冬季
8、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4〕山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5.〔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峡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写水是按照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来安排的,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特别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入的印象。
9、 拓展探究 一、1.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略〔可从生态环境可继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从人力的伟大等角度谈〕 二、 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的《下江陵》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其余作品可要求同学从课外阅读过的书籍中说。如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长江之歌〞解说词的有关部分等。通过交流,还可启发同学去进一步寻找有关文章来阅读。 中考连接: 1.(1)真(或实在) (2)寂静 (3)连续 (4)快(4分,每题1分)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分,如关键
10、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 4.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 一、为以下字注音 颓〔 〕
11、 鳞〔 〕 遂〔 〕 荇〔 〕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依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 〕:_____
12、 3.〔 〕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以下句子。(4分)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以下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13.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
13、 四、阅读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以下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
14、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参照答案】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加,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合计;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漫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
15、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尽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 〔2〕沿着 〔3〕是 〔4〕看,看到 〔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入,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答案: 10.古文阅读(共15分)解释加点字〔
16、4分,每空1分〕 (1) ( 指水中潜游的鱼 )(2) ( 这里指门 )(3〕参加,这里指欣赏(4)只是 11.(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__ (2)(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2.( B )(3分) 13._【甲】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到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4分〕 答案: 13.〔3分,每空1分〕 俱:全;都 歇:消散 颓:消散 14.〔2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
17、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5.〔2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近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 ①任意
18、东西〔 〕 ②从流飘荡〔 〕 ③天山共色〔 〕 ④争高直指〔 〕 26.以下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 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27.翻译以下句子。〔 4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2分〕
19、山“奇〞水“异〞______________ 29.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亮、激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30、解释以下句子加点的词。 横柯上蔽〔 〕 窥欲忘反〔 〕 3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
20、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理解填空。 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记反〞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25.〔 2分,每题分〕 ①任凭,听凭;②随着〔跟随〕;③同样,一样;④向上 26.〔 2分〕C 27.〔 4分,每题2分〕 ①〔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互相〔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轩邈〞-“高处,远处〞1分;句意1分〕 ②〔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经纶〞-“治理〞1分;句意1分〕 28.〔 2分,每字分〕高、险〔峻〕;清、急 29.〔 2分〕D 三、1、树枝 同返,返回。 2、略 3、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
22、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负、竟、轩、邈;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4、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23、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 〔委: 〕 〔去: 〕 ②亲戚畔之〔畔: 〕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诵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12.翻译以下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24、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 事例:
25、 。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3 分〕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26、 。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4.本文
27、的中心论点是 。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答案:9.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 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
28、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难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答案:7 、A 8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 、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29、〔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2分〕〔1)往之女家
30、 (2〕与民由之 12.以下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 不以物喜 而诸侯惧 窥镜而自视 焉得为大丈夫乎 惧有伏焉 1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2分〕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加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
31、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15.谈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3分〕 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C.衡于虑〔梗塞,顺拂士〔辅弼〕 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行天下
32、之大道 之之固 C.驴不胜怒,蹄之 之细柳 1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难的磨炼、引出论题。B.【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需经历苦难的一般意义。C.【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乙文】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富贵不
33、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正气,从容就义,正体现了孟子“大丈夫〞 论断中的哪一点?请再举一个富贵不能淫的例子。〔2分〕 【分析】参照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宁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34、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慎重,不要背离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保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到了你丈夫家里。女:通假字,同“汝〞,你。 ②句意为: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由:遵循
35、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代词;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B.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选项加点词意义相同。 D.第一个“焉〞,怎么;第二个“焉〞,在那里。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应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依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
36、句顺。 句中重点词:居,居住;立,站立;行,行走;大道,最宽广的道路。句意为:〔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依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推断正误即可。ABC.分析正确。 D.“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运用了比喻论证;分析不正确。 应选:D。 〔5〕本题为阅读启发题。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爱国重义来表述,观点明确,语意清楚,语序合理即可。 答案:
37、 〔1〕①女:同“汝〞,你;②由:遵循。 〔2〕C 〔3〕〔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4〕D 〔5〕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而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困惑 乱心;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3.①富贵不能使他困惑 ,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分〕 ②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消亡的道理了。〔2分〕 14.威武不能屈〔1分〕示例:陶渊明
38、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 15.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必先苦其心志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9、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 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行拂乱其所为拂: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1〕管夷吾举于士于: 〔2〕曾益其所不能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句。〔2分〕 译文: 14.文章中罗列六位名人
40、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选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案】 15.〔4分〕 〔1〕 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 〔2〕 使……痛苦 〔3〕 通“增〞,增加 〔4〕 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16.〔4分〕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保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消亡。 17.〔4分〕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
41、人才都是经过苦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加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答案: 11.〔1〕拂:背离 。〔2〕拂:通“弼〞,辅佐。〔每题1分,共2分〕 12.〔1〕于:介词,从。〔2〕其:代词,他。〔每题1分,共2分〕 13.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再经受了艰难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需经受磨练〕。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
42、定了坚实基础。〔共2分〕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2007年福建龙岩市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4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以下加点的字。〔3分〕 ⑴惩山北之塞 〔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44、 ⑴ 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3分〕 16﹒以下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5、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译文:
46、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译文: 19﹒以下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作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47、气势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保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加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扬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参照答案: 6.〔3分〕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
48、意思。⑵险,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 7.〔4分〕⑴你太不聪慧了。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3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看法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参照答案: 16. C (“阴〞指江河的南岸) 17.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18. 〔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凭
49、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D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
50、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假设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3、上文出自 朝著名 家 所著的 一书。作者自称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载了 共计3000多年的史实,共计130篇,分为十 ,八 ,十二 ,三十 ,七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