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西南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全面版)资料 鲁西南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摘要:总结近3年玉米夏直播超高产攻关试验成果,提出鲁西南地区夏玉米直播晚收关键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为指导当地玉米改麦田套种为夏直播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鲁西南;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鲁西南地区是我国黄淮海夏玉米高产区,当地夏玉米种植方式一直沿袭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的麦田套种,这种以满足玉米中晚熟品种有效积温要求和协调“三夏”劳力紧张为主要目的的种植方式,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愈来愈暴露出田间整齐度差、苗期粗缩病等病害重和严重影响前茬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弊端,随着气候变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和中早熟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麦套玉米改夏直播势在必行。近年来,在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玉米夏直播超高产攻关试验,重点应用了免耕直播晚收技术。2007~2021连续两年,经山东省科技厅、农业厅组织专家测产验收,1hm2郑单958超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3585.5kg/ hm2和14299.5kg/ hm2;0.08 hm2和0.25 hm2超试1号攻关田实打单产分别达到15443.7 kg/ hm2和15518.3 kg/ hm2,创造了鲁西南地区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认真总结超高产攻关的实践经验,对指导当地玉米改麦田套种为夏直播具有重要意义。 1 关键技
3、术 1.1 培创高产土壤 玉米所需氮、磷、钾养分的3/5~4/5依靠土壤供应,1/5~2/5来自肥料[1],因此玉米高产是长期培肥地力的结果,不是单靠增施一季化肥就能达到的。 培肥地力主要措施是增施有机肥和实行秸秆还田。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常年进行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每年秋种整地时施用腐熟鸡粪90000 kg/ hm2以上,逐年培肥地力,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3%,碱解氮含量90.5mg/kg,速效磷含量29.7mg/kg,速效钾含量105.0mg/kg。这类地块有机质含量高,水稳性团粒结构多,潜在肥力大,速效养分丰富,各种养分比例适当,能持续均衡地供给养分,保证玉米生长期内不脱肥
4、不早衰,正常成熟。 1.2 选用高产耐密的品种,合理密植 近3年,我们选用郑单958、先玉335、金海5号、鲁单984、鲁单6003、鲁单9002和超试1号七个品种(系)进行了玉米高产攻关试验。实践表明,郑单958具有株型紧凑,耐密植;夏直播全生育期105天左右,熟期适宜;生育后期植株保绿性好,灌浆速度快,粒重高等突出优点,是目前适于我市夏直播高产栽培的首选品种。超试1号株高230cm左右,矮秆、抗倒伏,株型紧凑、耐密植,后期叶片保绿性好,粒重高,具有超高产潜力,但生育期较长,比郑单958晚熟5~7天。 郑单958单产13500 kg/ hm2超高产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是90000株/
5、 hm2,产量结构为:穗数88500穗/ hm2,穗粒数510粒,千粒重350g左右;生产上单产10500 kg/ hm2左右的一般高产田,适宜的种植密度是67500~75000株/ hm2。 超试1号单产15000 kg/ hm2适宜的种植密度是90000株/ hm2,产量三结构为:穗数87000穗/ hm2,穗粒数500粒,千粒重420g左右。 1.3 抢茬直播 鲁西南地区小麦一般在6月5~10日成熟收获,小麦收获后应抢茬直播夏玉米,播期最迟不应晚于6月15日。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分析,6月15日玉米播种到9月30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8℃灌浆基本结束,其间16℃以上积温≥2600℃.d年
6、份几率由20世纪70年代70%逐渐增加到目前(2001~2021年平均)100%,能满足中熟品种积温需求[2]。 2007年和2021年,超高产攻关试验分别在6月10日和6月14日播种,郑单958在9月底基本达到完熟期,全生育期105天左右;超试一号分别在10月10日和10月7日收获。 1.4 平衡施肥,分期追施氮、钾肥 夏直播玉米在前茬小麦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基础上,为达到超高产目标,必须注重当季肥料投入。攻关田总施肥量:氮(N)519kg/ hm2,磷(P2O5)241.5kg/ hm2,钾(K2O)378.8 kg/ hm2。肥水运筹方面,按照夏玉米生育特性和需肥规律分期追施氮、
7、钾肥,播种同时施用30%氮肥、全部磷肥和80%钾肥做基肥;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50%氮肥和20%钾肥做穗肥,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需求,促进穗分化,建成充足的库和源;玉米吐丝期追施20%氮肥做粒肥,同时灌浆期遇旱及时浇水,保障后期肥水供应,减少籽粒败育,增加结实粒数,延长后期绿叶功能期,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3]。 1.5 完熟期收获 根据试验,夏直播玉米到9月中旬苞叶开始变白时,乳线仅形成50%左右,粒重为完熟期最大值的85%左右,此时收获,会减产15%左右;如果推迟8~10天收获,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可增产10%以上[4]。实践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玉米采用直
8、播晚收技术,收获期由传统的9月上、中旬推迟到9月下旬,小麦开始播种时间由传统的10月1~5日推迟到10月5~10日,合理茬口搭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避免小麦冬前旺长和玉米粗缩病危害,实现小麦玉米两熟周年高产。 2 田间管理措施 2.1 精细播种 播种前进行种子精选,并采用专用种衣剂包衣。采取大小行种植方式,平均小行距40㎝左右,大行距80㎝左右。播种同时在距播种行15cm左右采用化肥楼施入基肥:尿素150 kg/ hm2,磷酸二铵525 kg/ hm2,硫酸钾600 kg/ hm2,硫酸锌15 kg/ hm2。如土壤墒情差,播种后及时浇蒙头水。 2.2 苗期管理 玉米出苗
9、后抢时管理,促进苗齐、苗匀、苗壮,主要措施: 2.2.1 防治虫害 出苗后及时采用玉米害虫一遍净或玉虫速杀900ml/ hm2+植病灵900ml/ hm2混合兑水450kg/ hm2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3~5遍,防治粘虫、蓟马、灰飞虱、粗缩病等。 2.2.2 及时定苗 3~5叶期一次性定苗,严格按照预留密度去弱苗、留壮苗,去大小苗、留齐苗。 化学除草 定苗后,趁田间墒情好时采用40%乙·阿合剂3 000~3 750ml/ hm2兑水450~750kg/ hm2,均匀喷洒行间地表,防除玉米田杂草。 防芽涝 苗期遇大雨,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2.3 穗期管理
10、玉米拔节后,开始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旺盛生长时期,是促进个体均衡生长的关键时期,主要措施: 施足攻穗肥 玉米大喇叭口期(叶龄指数55%~60%)追施穗肥:尿素375 kg/ hm2,氮钾复合肥(氮、钾含量各21%)375 kg/ hm2,以促穗大粒多。穗期追肥一般距玉米行15~20cm,条施或穴施,深施10cm左右,减少养分损失,提高利用率。墒情差应结合灌溉,提高肥效。 拔除小弱株 在玉米小口、大口和抽雄期分三次去除小弱株,提高群体整齐度。 防治玉米螟 玉米大口期,采用3%辛硫磷颗粒剂7.5kg/ hm2拌120kg细沙撒入心叶中,防治后期玉米螟。 2.4
11、后期管理 目标是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条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延缓植株衰老,延长绿叶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的生产、运转与积累。主要措施: 加强肥水管理 玉米吐丝期追施粒肥尿素225 kg/ hm2并视墒情浇水,灌浆期遇旱及时灌溉,保持田间持水量70~80%,以提高后期叶片光合能力,增粒重。 人工去雄与辅助授粉 玉米刚抽雄时隔行去雄,减少雄穗的遮光和营养损耗。授粉结束后将余下的雄穗全部拔除。玉米盛花期,人工用草绳在植株顶部拉动,摇晃雄穗,促进授粉;也可人工采集花粉,用纱布蘸花粉涂到花丝上,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完熟期收获 参考文献: [1]余松烈主编.作物栽培学
12、[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09~110. [2]杨洪宾,徐成忠,闫璐主编.冬小麦旺长及防控[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6~23. [3] 山东项目课题组主编,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技术规程汇编[S].2007,17. [4]李洪梅,白洪立,王西芝等.不同收获时期对夏直播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21,6:80~82 教学单元八 花生专项栽培技术 教学子单元一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教学子单元二 麦套花生栽培技术 教学子单元三 麦茬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近年来,随着耕地土壤肥力和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的提
13、高,普通畦田小麦套种花生越来越困难,面积逐渐缩小,而小麦夏直播花生两熟制面积逐步扩大。在河南、苏北、鲁南等花生主产区夏花生播种面积已占花生播种面积的50%以上,小麦、夏直播花生已成为小麦花生两熟制的主要栽培方式。与小麦花生套种栽培方式相比,麦茬夏直播花生由于前后两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独立,在田间作业上互不影响,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可大大减少田间劳动强度和时间,更适合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小麦、夏直播花生两茬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麦茬花生已形成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涌现出一批亩产400千克以上的高产典型。 一、麦茬直播花生栽培技术 (一)麦茬直播花生的生长发育特点
14、 1、生长季节短,生长发育快 我国北方麦茬直播花生生育期间气温高,雨、热同季,生长发育快。与春花生相比,有“三短一快”的特点。 “三短”一是播种至始花时间短,约短15天,苗期营养生长量不够,花芽分化少。二是有效花期短,仅15~20天,若遇干旱、低温、光照不足,对有效花量、果针数、单株结果数和饱果数影响极大。三是饱果成熟期短,比春花生短25天左右,因而单株饱果数不可能很多。 据调查,中熟大果品种春播生育期140天左右,麦茬直播仅110~120天即可成熟。中熟大果品种麦茬直播从播种至出苗日数缩短8~10天,出苗至开花缩短6~11天,开花至成熟缩短15~20天。 “一快”是指生
15、育前期生长速度快,结荚初期叶面积多数可达4.5以上,结荚期平均干物质积累速度达到20克/米2·天左右,能形成较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但是在肥水充足、高温多雨情况下,更容易徒长倒伏。 花针期是主茎生长最快的时期,日均增量在1厘米以上,主茎累积高度接近占植株总高度的1/2;进入结荚期后,主茎生长越来越缓。结荚期平均日增量低于幼苗期,但累积高度高于幼苗期;进入饱果期后,主高一般不再增加或增加甚微(表8-2)。 表8-2 夏直播花生主茎生长动态(厘米) 项目 幼苗期 花针期 结荚期 饱果期 日均增高 0.47+0.07 1.02+0.05 0.32+0.01 0.1+0.03
16、累积高度 8.90+1.30 29.30+2.80 42.10+0.11 44.20+1.80 花生出苗后,随着叶片的不断生长,叶面积系数逐渐增加。亩产450千克的夏直播花生,出苗后20天(始花期)可达到1.0~1.5,40天(花针末期)可达到3.3~3.8,50~6天(结荚前中期)达到高峰,可达到4.5~5.5,峰值过后叶面积系数开始缓慢下降,收获时降至1.7~2.7。全生育期3以上叶面积系数维持50~60天,4以上叶面积系数维持25~30天。夏直播花生全生育期光合势287~291万米2·天/公顷。 亩产400千克的夏直播花生,各生育期叶面积系数分别是:幼苗期0.5~0.8、花针
17、期2.9~3.1、结荚期3.9~4.2、结果期2.2~2.4。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 251.5~272.5万米2·天/公顷。 亩产450千克的夏直播高产花生幼苗期平均干物质积累速度一般在4~5克/米2·天,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5%~7%;花针期平均积累速度可达9克/米2·天左右,阶段积累量占总量15%~16%,其中94%以上用于营养器官的建成;结荚期平均积累速度18~20克/米2·天,最高时可达21克/米2·天左右,阶段积累量占总量的60%~61%,其中60%以上被分配到生殖体中;饱果成熟期平均积累速度9~11克/米2·天,阶段积累量占总量的15%以上。 亩产400千克的夏直播花生,出苗
18、后50天植株干物质积累最快,结果后37天荚果干质量增长最快。不同生育期净光合生产率分别是:幼苗期11.3~12.1克/米2·天、花针期 5.8~6.9克/米2·天、结荚期 5.5~5.8克/米2·天、饱果成熟期3.1~3.5克/米2·天。 2、单株生产力低,经济系数高 据试验,同一花生品种,同等生产条件,春播单株结果平均17.2个,麦茬直播仅为11.6个;春播单株生产力平均16.98克,麦茬直播为12.1克。由于单株生产力低,要靠群体争取产量,种植密度必须适当增加。 花生的经济系数因品种特性、栽培条件、种植方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通常为0.4左右,较高的0.5左右;一般情况下,高产栽培经济
19、系数较高,低产水平经济系数较低;珍珠豆型花生经济系数较高,普通型大花生经济系数较低。亩产400~450千克的珍珠豆型花生,经济系数可达到0.60~0.67;亩产500~600千克的普通型大花生,经济系数多为0.50~0.55。据试验调查,同一品种、同等生产水平的经济系数麦茬直播花生比春花生高0.05~0.13。在同等条件下,麦茬直播采用早熟品种比采用中熟品种经济系数高。 夏直播花生亩产450千克的生育指标为:全生育期105~110天,株高42~46厘米,群体最高叶面积系数4.5~5.5,3以上叶面积系数维持50~60天,总生物产量每亩950千克以上,经济系数0.47~0.51。 3、生育期
20、活动范围小 麦茬直播花生通常是在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前作收获后播种,而成熟收获又必须在小麦等秋播作物播种之前,生育期受到限制。在这段时间内,前期、中期温度高,能满足花生生长发育需要;但后期年份间差异较大,阴雨、低温会造成荚果发育缓慢、籽仁不饱满,而最终影响产量。 (二)麦茬直播花生生育动态 1、出苗期 夏花生在6月15日前后播种,7~8天出苗,累计活动积温158.7℃,日照时数63.5小时。这一时期是种子吸水萌动,生根发芽出苗阶段。干物质分配以根茎叶为主,比例为10∶46∶44。 2、幼苗期 出苗至开花约需25~30天,活动积温888.0℃,日照时数180.8小时。是夏花生发根长叶
21、扩大光合规模,促进花芽分化,以营养生长为中心的重要阶段。干物质分配中心仍以根茎叶为主,比例为11∶47∶42。 3、花针期 开花至初见成形果约需21~25天,活动积温610.5℃,日照时数143.0小时。此时是花生大量开花下针期,夏花生出苗后25天左右始花,5~7天即进入开花高峰,15~20天即形成大批果针入土膨大。随植株体增大叶面积系数加大,干物质分配中心由根茎叶向果实转移,其比例为6∶40∶35∶10。 4、结荚期 初见成形果至初见饱果约需30~35天,活动积温783.2℃,日照时数212.0小时。这一时期叶面积发展到最大,光合势最强,光合物质积累最多,向荚果输送最快,是以生殖生
22、长为中心的关键时期。单株干物质量达23.98克。分配中心移向果实,根茎叶果比例为4∶42∶25∶29。 王才斌等(2000)试验调查,夏直播花生生长季为6月中旬至10月初,全生育期历105~110天 (表8-3)。 表8-3 夏直播花生生育时期及积温 项目 出苗期 幼苗期 花针期 结荚期 饱果期 全生育期 生育天数 7~8 19~21 19~20 39~41 21~25 105~110 积温(℃) 160~185 460~510 490~515 960~980 420~460 2490~2565 郭振升等(2021)试验报道,豫东生态区高
23、产夏花生生育历时 102~116天;7~8片叶始花,8~9片叶形成果针,11~12片叶初现幼果,13~14片叶形成秕果,16~17片叶形成饱果。 (三)麦茬直播花生栽培技术 1、选用优质、高产、抗逆花生品种 各地要搞好优质、高产、抗逆麦茬直播花生品种的筛选工作,选用适宜当地生态生条件的优良花生品种。远杂9012作为珍珠豆型小花生的代表品种在豫南及淮河流域迅速推广。丁述举等试验鉴定(2021),在山东省聊城市,金花808表现最优(果数较多、果重较大),鲁资864次之,花育22号第三,丰花1号总体表现较差。高建玲等试验鉴定(2021),濮花 23号、濮花9519、濮花28号生育性状良好,
24、综合抗性好,生育期适宜,荚果和籽仁产量高,可作为临沂市夏花生品种使用。 2、施肥整地 夏播花生生育期短,缺肥极易影响花生生长发育,因此,播前应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补充速效肥,巧施微肥。一般亩施有机肥3 000~5 000千克,纯氮10~15千克,五氧化二磷5~10千克,氧化钾10~15千克,硫酸钙(石膏)10~15千克,硫酸锌1千克。北方石灰质土壤,磷肥最好选用普通过磷酸钙,其中的钙、硫元素对花生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吴新华等研究表明,亩施硫酸钙30千克,夏花生饱果率增加 6.7%,出仁率增加 2.8%,产量增长10.1%。韩捷等研究表明,花生田亩施氯化钙20千克,增产效果最佳,每亩可增产
25、16.3千克,增产率达11.8%。据李岳等试验研究(2021),施用硝酸钙能够增加有效果数和饱果率,降低千克果数来实现增产,青花6号和青花7号获得最高荚果产量所需的施钙量不同,小花生品种青花6号所需适宜施钙量(每亩10千克)较大花生品种青花7号(每亩15千克)为少。 郑亚萍等研究指出(2021),硼钼配施或单施硼肥有利于提高夏花生双仁果率,单施钼肥对提高夏花生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春、夏播4个施肥处理产量,以硼钼配施的处理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12.0%,其次为单施硼肥,比对照平均增产7.0%,单施钼肥春播增产5.6%,夏播无明显增产作用。因此,生产中应注意硼钼肥配施。 精细整地对于提高夏花生
26、播种质量,特别是机械化播种质量至关重要,并且有利于实现夏花生的苗全苗壮,促进花生生长发育,从而提高花生产量。保证整地质量的关键是机械化收获小麦后所留的麦茬要低,田间小麦秸秆要清除,耕地时土壤墒情要适宜,真正做到精耕细耙,地面平整,确保无垡块、无杂物。 起垄播种一般垄高为10~15厘米,垄距为70~80厘米,垄沟宽20~30厘米,垄面宽40~50厘米,花生小行距控制在25厘米左右,即要保持花生种植行与垄边有10厘米以上的距离。 也可采用花生播种机进行贴茬播种,实现种子和肥料同时入地。小粒型品种一般亩用种子15千克左右,亩施低氮高磷高钾型复合肥30千克。播种时,将种子放在播种槽,肥料放在肥料槽
27、种、肥间隔应在10厘米以上,以防烧苗。 3、抢时早播 前茬小麦收后,应及时早种,力争6月15日前播种,最迟不能晚于6月20日。在6月10~30日20天的范围内, 播期每推迟1天,荚果每亩减产7.5~11.2千克。因此,夏花生一定要抢茬早播。 4、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夏播花生生育期短,个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单株生产力低,因此,应加大种植密度,依靠群体提高花生产量。选用中熟或中早熟大花生良种,适宜密度为每亩1~1.2万穴,每穴2株。高产条件下大田试验表明,夏直播早熟大果花生适宜的密度为每亩1.05万~1.2万穴,每穴2株。当密度<1.05万穴/亩时,亩穴数每减少500穴,荚果平均减
28、产5.12千克。当密度>1.2万穴/亩时,亩穴数每增加500穴,荚果平均减产2.27千克。品种、生产水平不同,播种密度有加大差别。远杂9102株型紧凑,长势稳健,抗倒伏性好,适合密植。双粒播种时,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1.2万~1.3万穴;机械化单粒播种时,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2万株以上。 据试验,不同类型夏花生品种实现高产的产量结构为:早熟品种为每亩1.9万~2.1万株,单株果数10~12个,百果质量175~195克,荚果亩产350~400千克;中熟品种1.8万~2.0万株,单株果数11个左右,百果质量190~210克,荚果亩产400~450千克。 5、加强田间管理 一般应种在有排灌条件的高
29、产田,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麦茬直播花生高产途径概括为“前促、中控、后保”。前期促快长,促进群体发育,结荚初期叶面积指数达3以上,田间封垄,主茎高30~35厘米,结荚期叶面积指数稳定增长保持4.5左右;中期控制营养生长旺长防止倒伏,促进荚果发育和充实;后期防治叶斑病保叶防止早衰。 (1)化学控制防倒伏。雨量充沛地区和高产灌区,夏播花生生育期间雨量充沛,气温高,特别是高产田块,花生前期生长发育快,中期生长旺,易造成群体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和倒伏,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因此,及时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控制徒长,是夏播花生夺取高产的必要措施。一般在植株高度达到35厘米以上时,可喷施多效唑、烯效唑、壮饱安等
30、植物生长延缓剂加以控制,但施用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配药,以防药害。 (2)科学追肥。夏花生要获高产,苗后施肥要做到“两追一喷三补”。小麦收获后花生团棵前及早灭茬追肥,施肥量为亩用花生专用肥30~40千克,或尿素10千克、磷酸二胺15千克、氯化钾10千克。幼果开始膨大期亩追施尿素10千克。一喷即在生育后期亩用尿素 0.5千克加磷酸二氢钾0.2千克对水50千克叶面喷2~3次,防止早衰。补施钙肥、铁肥和硼肥。钙肥用磷石膏,在花生封行前亩沟施磷石膏50千克;铁肥用硫酸亚铁,雨后或灌水后用浓度为 0.2%的硫酸亚铁溶液连喷2~3次;硼肥用硼酸,用浓度为0.1%的硼酸溶液在始花盛花期喷施2次。 (3)
31、及时防治病虫害。夏播花生生长发育快,种植密度大,整个生育期又处在6月初至9月下旬高温多雨季节,病虫害发生一般较重,及时防治病虫害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要重点搞好花生茎腐病、叶斑病、锈病及蛴螬等地下害虫、蚜虫的防治。 (4)适时灌溉排水。铁茬播种的地块,如果墒情不足,要浇透蒙头水。播完种后立即浇水,保证出苗快而整齐。麦茬花生对干旱十分敏感,任何时期都不能受旱,尤其是盛花和大量果针形成下针阶段(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需水临界期,干旱时应及时灌溉。涝渍易造成土壤缺氧,影响花生根部呼吸及营养物质吸收,严重时造成烂果。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为花生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麦茬花生覆膜栽培技术
32、 地膜覆盖栽培是实现夏直播花生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夏直播覆膜花生减粒增穴既可减少用种量,又可发挥单株增产潜力,提高产量。王铭伦等人将夏直播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发展成为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主要技术环节包括小麦机收后灭茬、旋耕、整地,机械化播种、秸秆还田、地膜覆盖,膜上镇压覆土,引升子叶节位,化学控制等),并申请了发明专利(202110148864.7)。 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方式既可增温保墒、引升子叶节位、缩短出苗时间,又可防止膜下高温灼伤幼苗、减少破膜引苗之烦,便于形成壮苗,彻底消除膜下分枝。花生生育中后期进行化学控制和叶面追肥,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有效延长较高叶面积
33、指数持续时间,明显改善叶片光合性能,显著增加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提高产量。 杨富军等研究报道(2021),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方式下花生单株生产力较高,荚果产量显著增加,经济系数明显提高。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膜上镇压覆土、引升子叶节位、化学控制等综合技术集成的“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荚果产量最高(281.8千克/亩),生物产量最低(440.4千克/亩)。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夏直播花生生育期较短、单株生产力低等不利因素,是一项实用的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方法。 (一)麦茬覆膜花生生育特点 麦收后直播的花生,生育期较短,115~120天。由于前期
34、气温高,中后期气温逐渐下降,其群体植株生长具有前期猛增,中期回落,后期陡降的特点。 1、营养生长前期猛增是干物质累积的关键 始花后第一对侧枝生长加速,株形指数大于1。始花后20天,主茎叶片和单株叶片生长均达高峰,至始花后65天,茎枝和叶片生长渐趋停滞,至始花后70天,单株叶片和茎枝已停止增长。始花后10~70天,叶面积指数由2.5增至⒋3,再降至2.5,净同化率不同步,由8克/米2·日降至3克/米2·日。这一期间累积的干物质量占全期总量的86.8%。 2、生殖生长前期猛增是经济产量形成的基础 夏播覆膜花生的单株开花量72.5朵,成针率54.1%,结实率14.3%,饱果率6.8%。始花后
35、25天为单株盛花期,45天终花。始花后10天成针,25天达高峰,60天无新增果针。始花后40天形成荚果,45天达高峰,80天已无新增荚果,70天已有饱果形成,90天达高峰,100天已无新增饱果。在收获前40天的群体荚果产量占最终荚果产量的70%。 3、经济系数高 亩产400千克以上的夏直播覆膜花生,总生物量817.2千克,经济系数0.6,明显高于春花生的0.46。分配系数(某时期荚果重增量与植株干物重增量的比率)结荚期0.63、饱果成熟期1.71,均显著高于春花生。经济系数高是夏直播覆膜花生高产的一大优势。 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夏直播花生经济系数。杨富军等研究报道(2021),夏直
36、播花生不同栽培方式,经济系数有较大差异:露地栽培秸秆不还田为0.47,露地栽培秸秆还田为0.48,覆膜栽培秸秆不还田为0.52,覆膜栽培秸秆还田为0.56,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为0.64。 根据夏直播花生生育期短和前期生长锐升、中期回落、后期陡降的特点,要获取高产,必须在措施上促进前期早发,在提高光合产物积累速度的同时,延长中、后期光合产物积累转换时间。这是种植技术的关键。 (二)麦茬覆膜花生栽培技术 1、施肥整地 据测定,夏直播花生,每产100千克荚果,需要氮6.38千克、五氧化二磷1.32千克、氧化钾2.3千克。但播种时正值三夏农忙,难以大量施肥,需要依靠前茬地力。所以夏直播花
37、生应种在中等以上肥力、能排能灌的生茬田里。夏花生产量与前作小麦的产量水平密切相关。小麦高产,夏花生也能高产;肥力差的低产田,不论前茬是小麦还是其他作物,很难培创高产夏花生。据调查,夏直播花生每亩产400千克以上的高产田,都是前作小麦每亩产350千克以上的平原地。据测试,在这样的田地上,覆膜夏直播花生每亩产400千克时,经济效益最高的施肥配比为每亩施有机肥2617.3~3049.4千克、硫酸铵22.95~28.72千克、过磷酸钙46.17~50.49千克、硫酸钾13.72~15.17千克。地膜覆盖条件下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明显改善夏直播花生的营养特性和籽仁品质。 小麦秸秆还田对花生产量提高
38、和性状改善均有明显作用,长期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和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可使用小麦秸秆粉碎灭茬还田机将全部小麦秸秆还田,然后旋耕。 2、选用中熟大花生品种 中熟大花生良种丰产潜力大,山东省夏直播覆膜花生常用鲁花11号、鲁花14号、丰花1号、丰花5号、潍花8号、花育22号等高产品种。青岛农业大学育成的鲁花11号大花生1992年山东省临沂地区用于夏直播覆膜栽培,每亩产量达604.85千克,创高产新纪录。夏直播花生用的种子更应注意选择粒大饱满、贮存良好的健全种子,以确保苗全苗壮,为丰产打好基础。 3、早播密植 夏直播花生力争早种就成为关键。豫东地区麦茬花生播种期,最迟不能晚于6月20日。据试验,
39、6月20日以后播种的花生,一般不能形成饱果,6月25日播种的花生比6月5日播种的每亩减产85千克,每晚播一天每亩减产4.3千克;比6月15日播种的亩减产45千克,每晚播一天每亩减产4.5千克。 夏直播花生生育期短,个体发育差,必须适当加大密度,依靠群体夺高产。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测得,夏直播覆膜丰产花生,在选用中熟小果型品种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2 100~13 600穴,每穴双粒;若用中熟大花生,每亩播10 000~12 500穴,双粒穴播为宜。由此可见,不论大小品种花生,覆膜夏直播和常规种法均以每亩10 000~12 000穴为宜,每穴播双粒,分开平放。 4、起垄覆膜 麦收后整地灭茬
40、按常规法起垄筑畦覆膜。垄面宽50~55厘米、垄高10厘米,沟顶宽30~35厘米,每垄双行。穴距依密度要求而定,每穴双粒。覆膜有以下3种方式。 (1)先覆膜后播种。这种方式保墒保温效果好。但打孔播种费工,取土盖种困难,盖土又少、易跑墒,出苗率低,遇旱缺苗严重。 (2)随播种随覆膜。这种做法较普遍。但出苗期破膜正值高温,稍不及时便易烫伤幼苗,加之农忙紧张、适时不易。 (3)先播种出齐苗时覆膜。齐苗时再覆膜可同时开孔使苗露出,这时农忙也已缓和,山东省临沂、日照等地采用效果更好。但要注意齐亩后及早覆膜,不能拖延。如遇连阴雨天气会延误覆膜。 5、加强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当幼苗刚刚顶土时
41、要在其上方开直径4~5厘米的圆孔,随即在膜孔上盖4~5厘米厚的土堆,保温保湿。当幼苗再次顶破土堆时,将幼苗周围多余的土扒出,使两片子叶露出膜外,用土将膜孔封严压实。如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时用催芽种子带水补种,力争全苗。由于常规覆膜花生子叶节在垄面以下,随幼苗的生长和分枝的发生,必然有分枝横生膜下,影响分枝的发育和结实。因此,应及时将这些分枝理出膜外。花生齐苗后每隔3~5天检查并抠出压埋在膜下的枝、叶,连续3~4次。理出分枝时应尽量避免增大膜孔。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2)中期管理。①看苗追肥。花期前以促为主,如果地力差、底肥苗情不好的田块,应采取根际打孔追肥或叶面喷施
42、磷酸二氢钾加尿素液的方法促进生长。②防旱防涝。在开花至结果期, 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灌水方式以喷灌或沟灌润浇为好,不能漫灌),遇到雨涝,应充分发挥三沟作用,及时清沟理墒,排涝降渍。③清除杂草。垄面、垄沟内如有杂草,应及时清除,保证覆膜效果。④化学调控。覆膜花生在生育中后期遇高温多雨,植株易徒长倒伏,应抓住时机进行化控。在盛花末期,主茎高37~40厘米时,有徒长趋势的田块,每亩喷施20克壮饱安,以防徒长,并可促使光合产物向荚果转运。进入结荚期后要经常检查,及时叶面喷施控旺剂,防止植株徒长倒伏。⑤防治病虫。覆膜花生叶斑病发病比露地早,应注意田间调查,及早防治。当植株叶斑病病叶率达5%~10%时(一
43、般年份在7月中下旬) 开始叶面喷施多菌灵+代森锰锌等杀菌剂,连喷2~4次, 每次间隔10~15天。7~8月份还要注意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等食叶性害虫。注意蛴螬危害:播种时用辛硫磷、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高巧等进行拌种或喷穴;结荚期田间调查仍有蛴螬时,要用辛硫磷、毒死蜱微囊悬浮剂进行灌穴防治。 (3)后期管理 重点是防旱排涝防早衰。覆膜花生的生育后期易出现脱肥现象,进入结荚期后要经常检查,视田间长势及时喷洒2%尿素加3%过磷酸钙水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或0.3%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或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氨基酸≥100克/升,Ca≥30克/升)500倍液。连喷2~3次,防止脱肥早衰。
44、每次间隔7~10天。也可结合喷药,防病保叶防早衰。结果至成熟阶段遇秋旱应轻浇润灌饱果水。遇秋雨或土壤含水量过大时,应排水降湿,以防发芽、烂果。 6、适时收获清除残膜 当70%的花生荚果果壳硬化,网纹清晰,内果皮白色的海绵层出现黑色光泽时收获,以防落果、芽果、烂果。收获时还要注意回收植株上和田间的废膜,防止废膜对土壤、环境、饲草的污染。 三、麦茬花生育苗移栽技术 我国黄淮和江淮花生产区,为使夏、秋植花生赶上季节,以提高复种指数,早有育苗移栽的习惯。在小麦和豌豆、油菜等小春作物收获前育好花生苗,等小麦和小春作物收获后,再移栽花生幼苗。 (一)育苗移栽的效果 提前育苗而适时移栽的夏秋花生
45、由于生育期延长,积温高,苗株矮健、敦实、壮而不旺,而且早开花早结果,比直播的夏秋花生增产明显,一般增产1~3成。如河南省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在辉县的试验,麦收前育苗,麦收后移栽的夏花生比麦收后直播的生育期提前29天,始花期早24天,株高要矮2.5~4.0厘米,总分枝增加9.5%,结果枝增加8.5%,单株生产力提高13.2%,每亩产荚果190.1千克,增产率为17.8%。安徽农业大学在合肥市郊试验,苗株6叶期移栽的夏花生,栽后8天始花,15天盛花,30天终花,比早稻收获后直播的秋花生花期缩短12天,单株结果数增加16.5%,饱果指数提高10.6%,平均每亩产荚果200千克,增产54.2千克,增产率
46、为37.2%。 (二)育苗移栽技术 1、育苗时间 应根据当地气温和前茬来定。如果前茬是预留的空闲地,可在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5℃以上时育苗。前茬是小春作物,育苗时间在预计小春作物收获前12~15天。若前茬是小麦,育苗时间在预计麦收前10~12天。 2、苗床面积 育苗的苗床,可以是前茬预留的空闲地,也可以是场院和地头、房前等空闲地。若按大粒品种每亩移栽2万株苗时,共需种16千克,以每平方米苗床育苗200株计,需用地100平方米;中粒品种每亩移栽2.4万株苗时,需种子15千克,苗床用地需120平方米。 3、育苗方法 苗床最好设置在距花生地近又有水源的沙壤土地上,土质黏的要适
47、当掺沙1平地做床,床土要弄细、整平,床±上面铺3~5厘米沙性的细肥土,避免起苗时伤根。床±内要施足肥水,在床土上每100平方厘米并粒平放2粒花生种子(每平方米200粒),盖3~5厘米厚的细沙土,然后用竹木或树条架成16.5厘米左右高的拱架,在架上覆膜,四周用土固定,以便透光、增温、保湿,利于花生出苗。当花生子叶破土出苗后,揭膜炼苗。在前茬预留的空闲地上育苗,可采取并粒双株育苗,即行距20厘米、穴距8.25厘米,每亩 20 000穴,方法同前。苗龄适期时,可隔行起苗移栽,留下的一半苗可作为直播花生,加强管理。 4、移栽苗龄 苗床花生子叶出土80%时揭膜炼苗,子叶变绿至主茎有3~4片真叶时即可
48、起苗移栽。最迟主茎不能超过5片真叶。苗龄越大,移栽伤根越多,对产量影响越大。 5、移栽方法 移栽地在前作收获后,按高产田要求,整地、施肥、起畦,并结合当地的种植密度规格起苗,下午4时以后移栽。苗龄大的要带土起苗移栽。每亩 10 000~12 000穴,每穴双株。移栽时开沟或开穴均可,深度要依照苗株根系长度而定。芽苗直栽入穴中,用细土培根,使子叶露在土外,灌足结合水,使土与根自然沉实,再用细土封平定植沟(穴)。在起苗、运苗、栽苗时,尽量减少根、芽、子叶的损伤。移栽后4~6天再灌1次稀粪水,以促根快生和发棵增叶。 论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 及其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
49、黄建华 摘 要: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通过对水稻光合效率、株叶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合四川及类似生态稻作区的生态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提出从群体叶面积的光合生产率与穗重关系分析入手,对亚种间理想株型的塑造与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亚种间超高产育种。围绕着这种育种思路,各育种部门育成了一批具有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库源流协调等生理机能和多抗广适、优质适用等遗传基础聚合一体以及高结实率、高充实度、穗大粒重等形态特征的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在优化栽培条件下应用好这种类型的品种,可以实现“超高产、更稳产、高品质、高效益”之目的。本文根据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理论,结合四川及类
50、似稻作生态区水稻生产实际,探讨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稻作生态区域的先进实用的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途径,为亚种间重穗超级杂交水稻的超高产及高效栽培提供新的栽培理论依据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亚种间 重穗型 超级杂交稻 超高产 超高产理论 优化栽培 技术途径 一、亚种间重穗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理论分析 超高产是超级杂交稻的主要指标,优良的植株生长形态和穗粒结构是亚种间重穗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的骨架。基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地区少风、高温、多湿、多雾的黑体条件,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认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适当放宽株高、减少穗数、增加穗重,更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能力、减轻病虫危害、获得超高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