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过SPI接口协议实现DSP与其它设备的通信.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997468 上传时间:2025-04-16 格式:DOC 页数:387 大小: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SPI接口协议实现DSP与其它设备的通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7页
通过SPI接口协议实现DSP与其它设备的通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7页
通过SPI接口协议实现DSP与其它设备的通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7页
通过SPI接口协议实现DSP与其它设备的通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7页
通过SPI接口协议实现DSP与其它设备的通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过SPI接口协议实现DSP与其它设备的通信(全面版)资料摘要:介绍了SPI通信协议,给出了将TI公司生产的TMS320C5402 DSP用于SPI协议通信的串口配置方法和接口电路设计,同时给出了串口McBSP的配置程序。 关键词:多通道缓冲串行口 McBSP TMS320C5402 PD780308 SPI DSP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DSP技术也正以极快的速度被应用到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各信领域。在很多工程开发设计中,由于要求实现单片DSP与单片DSP、多片DSP芯片以及及其它处理芯片之间的通信,因此,怎样更高效、更便捷的实现这些通信,已成为广大DSP应用者首先

2、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在工程应用和调试方面用TI的DSP TMS320C5402与NEC的PD780308单片机进行通信的经验,介绍并讨论了将TMS320C5402 DSP的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Multi-channel Buffered Serial Port)配置为SPI模式(即时钟停止模式),从而实现DSP与其它单片处理器之间的通信设计方法同时给出了实现方法的部分程序代码。2 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的功能是提供器件内外数据的串行交换。同以前的串口相比,McBSP串口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表1给出了有关TMS320C5402的McBSP管脚说明。

3、其中串口接收、发送时钟和同步帧信号既可由外部设备提供,又可由内部时钟发生器提供,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通信的灵活性。表1 TMS320C5402的有关McBSP管脚说明管脚说明说 明DR数据输入端DX数据输出端CLKR接收数据位时钟CLKX发送数据位时钟FSR接收数据帧时钟FSX发送数据帧时钟CLKS外部提供的采样率发生器时钟源3 SPI协议中的McBSP时钟停止模式SPI协议是以主从方式工作的,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其接口包括以下四种信号:(1)串行数据输入(也称为主进从出,或MISO);(2)串行数据输出(也称为主出从进,或MOSI);(3)串行移位时钟(也称为SCK);(

4、4)从使能信号(也称为SS)。图1为设备的SPI接口示意图。该接口在工作时,主设备通过提供移位时钟和从使能信号来控制信息的流动。从使能信号是一个可选的高低电平,它可以激活从设备(在没有时钟提供的情况下)的串行输入和输出。在没有专门的从使能信号的情况下,主从设备之间的通信则由移位时钟的有无来决定,在这种连接方式下,从设备必须自始至终保持激活状态,而且从设备只能是一个,不能为多个。TMS320C5402提供的时钟停止模式可用于SPI协议通信,当McBSP被配置为时钟停止模式时,发送器和接收器在内部是同步的,即可将发送数据帧时钟(FSX)用作从使能(即SS),而将发送数据位时钟(CLKX)用作SPI

5、协议中SCK。由于收数据位时钟(CLKR)和接收数据帧时钟(FSR)在内部与FSX和CLKX是相连的,因此,该管脚不能用于SPI模式。当McBSP被配置为一个主设备时,传送输出信号(BDX)被用作SPI协议的MOSI信号,而接收输入信号(BDR)则被用作MISO信号。图2所示为McBSP用作主设备时的SPI接口示意图。同样地,当McBSP被配置为一个从设备时,BDX被用作MISO信号,BDR则被用作MOSI信号。图3为McBSP用作从设备的SPI接口示意图。当TMS320C5402的McBSP被用于时钟停止模式时,寄存器SPCR1的CLKSTP位域和引脚配置寄存器的CLKXP位的配置如表2所列

6、表2 时钟停止模式配置CLKSTPCLKXP说 明0XX不可用时钟停止模式。时钟被激活用于非SPI模式100时钟开始于上升沿(无延迟)110时钟开始于上升沿(有延迟)101时钟开始于下降沿(无延迟)111时钟开始于下降沿(有延迟)4 其它有关寄存器的配置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McBSP作为SPI设备时的有关寄存器配置,现以McBSP作为SPI从设备来介绍有关McBSP的其它有关寄存器的配置,若McBSP做为SPI主设备,则相关配置正好相反。当McBSP作为SPI从设备时,主设备外部产生主时钟。CLKX引脚和FSX引脚必须被设置为输入。由于CLKX引脚和CLKR信号在内部相连接,因而传送和接收回

7、路均由外部主时钟计时(CLKX)。同时,由于FSX引脚和FSR信号也已在内部连接,因此,CLKR引脚和FSR引脚不再需要外部信号的连接。尽管CLKX信号由主设备外部产生且与McBSP同步,但是,McBSP的采样率发生器仍然必须正确启动SPI从设备,同时,采样率发生器还应被设置为最大速率(CPU时钟速率的一半)。另外,内部采样率时钟常被用来同步McBSP逻辑和外部主时钟以及从使能信号。每次传送时,McBSP一般在从使能信号的上升沿进行FSX输入。也就是说,在每次传送的开始,主设备必须维护使能信号,而在每次传送完成后,则必须消除从使能信号。在两次传送之间,从使能信号不能一直保持为高电平。对正确的S

8、PI从设备而言,McBSP的数据延迟参数必须设置为0,在这种运行模式中,设置值为1或2没有定义。配置McBSP为从设备所需的寄存器位值如表3所列。表3 SPI操作模式下的寄存器位值表位 域值功能描述寄存器CLKXM0配置BCLKX引脚为输入PCRCLKSM1由CPU时钟产生的采样率时钟SRGR2CLKGDV1为采样率时钟选择2的划分因素SRGR1FSXM0配置BFSX引脚为输入PCRFSGM0对每个包传送,BFSX信号被激活SRGR2FSXP1配置BFSX引脚为活动低电平PCRXDATDLY0为SPI从设备运行,必须为0XCR2RDATDLY0为SPI从设备运行,必须为0RCR25 程序设计下

9、面是有关TMS320C5402器件的McBSP各个控制寄存器的配置,该配置程序笔者在实践中已经过测试,并已成功运用在了某工程设计中。Void McBSP1_Config(void)offlset=0x0000;SPCR11=0x1800; ;配置串口时钟停止模式CLKSTP=10offlset=0x0001;SPCR21=0x0222;offlset=0x0005;SRGR11=0x00FA;offlset=0x0007;SRGR21=0xa00F;offlset=0x0002;RCR11=0x0040; ;接收一帧含一字,一字含16位offlset=0x0003;RCR21=0x0044;

10、接收数据无延迟RDATDLY=00offlset=0x0004;XCR11=0x0040; ;发送一帧含一字,一字含16位offlset=0x0005;XCR21=0x0044; ;发送数据无延迟XDATDLY=00offlset=0x000E;PCR1=0x000; ;发送时钟由外部时钟驱动,CLKX为输入脚CLKX=0,发送时钟极性CLKXP=0,发送帧同步极性FSXP=1offlset=0x0008;MCR11=0x0001;offlset=0x0009;MCR21=0x0001;offlset=0x000C;XCERA1=0x0003;offlset=0x0001;SPCR21=0x0

11、262;offlset=0x0001;SPCR21=0x0263;offlset=0x0000;SPCR11=0x1801; ;接收器有效offlset=0x0001;SPCR21=0x02e3; ;发送器有效Return;6 结束语串行SPI通信协议是一种标准的通信协议,很多场合下都采用这种机制,文中将DSP作为从设备的目的是时钟可由主设备来提供,因此不用再专门去调试时钟,这种方式在开发中比较方便本章学习重点和要求 所谓移动通信系统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是在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例如,固定点与移动体(汽车、轮船、飞机)之间,移动体与移动体之间、人与人或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都属于移动通信。

12、由于移动通信几乎集中了有线和移动通信的最新技术成就,移动通信所能交换的信息,已不仅限于语音,一些非话音服务(如 、数据、图像等)也纳入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同时,移动通信除了作为公用通信外,即使作为专业通信也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论是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新闻报导、公共安全、作战训练等各行各业都因为移动通信所带来的高效率而获益非浅。它是使用户随时随地快速而可靠地进行多种信息交换的一种理想通信形式,因此,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一起被列为现代通信领域的三大新兴的通信技术手段。可以预料,在未来的一、二十年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必将有大幅度的发展。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些基

13、本概念.第一节 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特点1.无线电波传播复杂移动通信是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通信方式,其必须通过无线信道,即靠无线电波传送信息。移动通信的频率范围在VHF(甚高频)、UHF(超高频),为地表面波、电离层反射波、直射波和散射波等传播,受地形地物影响很大。如移动通信系统多建于大中城市的市区,城市中的高楼林立、高低不平、疏密不同、形状各异,这些都使移动通信传播路径进一步复杂化,并导致其传输特性变化十分剧烈。据以上原因,使移动台接收到的电波一般是直射波和随时变化的绕射波、反射波、散射波的叠加,这样就造成所接收信号的电场强度起伏不定,最大可相差2030dB,这种现象称为衰落。既有长

14、期(漫)衰落,也有十分严重和频繁的短期(快)衰落。 由于移动台的不断运动,当达到一定速度时,如超音速飞机,固定点接收到的载波频率将随运动速度V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频移,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因而接收点的信号场强振幅、相位随时间、地点而不断地变化。其频移值为:(式中为接收信号载波的波长;为电波到达时的入射角。) 2.强干扰情况下工作 在移动通信中,空间传播的电磁波除有用信号外,还存在大量的干扰电波。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及同频干扰等。互调干扰主要是系统设备中非线性引起的,如混频选择不好,使非有用信号混入,而造成干扰。邻道干扰是指两个相邻的信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

15、造成的干扰,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移动通信设备中采用自动功率控制电路。同频干扰是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它是蜂窝式移动通信所特有的干扰,由频道重复利用所造成。因此,无论在系统设计中,还是在组网时,都必须对干扰问题予以充分的考虑。 3.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移动台长期处于不固定位置状态,外界的影响很难预料,如尘土、振动、碰撞、日晒雨林,这就要求移动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携带方便、小型、低功耗及能耐高、低温等。同时,要尽量使用户操作方便,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这给移动台的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困难。4.通道的容量有限 频率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和分配。由于适于移动通信的频段仅限于

16、UHF和VHF,所以可用的通道容量是极其有限的。为满足用户需求量的增加,只能在有限的已有频段中采取有效利用频率措施,如窄带化、缩小频带间隔、频道重复利用等方法来解决。目前常使用频道重复利用的方法来扩容,增加用户容量。但每个城市要做出长期增容的规划,以利于今后发展需要。5.通信系统较复杂 由于移动台在通信区域内随时运动,需要随机选用无线信道,进行频率和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等跟踪技术。这就使其信令种类比固定网要复杂得多。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上也有特殊的要求,所以移动通信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1. 单工制 根据通信双方是否使用相同的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见

17、图111。在平时,单工制工作方式是双方设备的接收机均处于接听状态。其中A方需要发话时,先按下“按讲”开关,关闭接收机,由B方接收;B方发话时也将按下“按讲”开关,关闭接收机,从而实现双向通信。这种工作方式收发信机可使用同一副天线,而不需天线共用器,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通话断续现象。同频和双频单工的操作与控制方式一样。单工制一般适用于专业性强的通信系统,如交通指挥等公安系统。图111 同频(双频)单工方式(见动画演示)2.半双工制半双工制是指通信双方,有一方使用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f1和f2;而另一方面则采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

18、机交替工作。这种方式在移动通信中一般使移动台采用单工方式而基站则收发同时工作。其优点是:设备简单、功耗小,克服了通话断断续续的现象。但操作仍不太方便。所以主要用于专业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汽车调度等。(见动画演示)3.双工制 双工制是指通信双方,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即任一方讲话时,也可以听到对方的话音,没有“按讲”开关,双方通话像市内 通话一样。这种工作方式虽然耗电大,但使用方便,因而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见动画演示)4.单频单向方式上述的工作方式,无论是双工、单工,通信都是双向的,双方都有收有发。单频单向则赋予通信的一方只有发信机或接收机。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无线寻呼系统、报警系统等

19、5.移动中继方式 为了增加通信距离,可加设中继站。两个移动台之间直接通信距离只有几公里,经中继站转接后通信距离可加大到几十公里。一般采用一次中继转接,若多次中继转接将使信噪比下降。中继通道又分单工中继和双工中继两种基本方式。单工方式的中继站只需一套收发信机,采用全向天线。双工方式的中继站需两套收发信机,并往往采用两副定向天线,对准中继方向。若有一端是移动台,则用一副定向天线和一副全向天线。如图112所示。图112 移动中继方式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1.移动通信的发展发展的四个阶段世界范围的移动移动通信的发展进程,回顾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移动通信主要使用对

20、象是船舶、飞机、汽车等专用移动通信及军事通信,使用频段主要是短波段,设备是电子管的,采用人工交换和人工切换频率的控制和接续方式。第二阶段:40年代中至60年代末,主要使用VHF频段的150MHz,后期又发展到400MHz频段。由于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移动台向小型化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美国、日本、英国、西德等 开始应用汽车公用无线 (MTS或IMTS),同时,专用移动无线 系统大量涌现,广泛用于公安、消防、出租汽车、新闻、调度等方面。此阶段的交换系统已由人工发展为用户直接拨号的专用自动交换系统。第三阶段:70年代至8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发展,由美国贝尔实验室推出的蜂窝

21、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美国、日本等 纷纷研制出陆地移动 系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系统,英国的TACS系统,北欧(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的NMT系统、日本的NAMTS系统等均先后投入商用。这个时期的系统的主要技术是模拟调频、频分多址,以模拟方式工作,使用频段为800/900MHz(早期曾使用450MHz),故称之为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或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系统的耗电、重量、体积大大缩小,服务多样化,系统大容量化,信息传输实时化,控制与交换更加自动化、程控化、智能化,其服务质量已达

22、到很高的水平。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系统是由日本的 和电信公司(NTT)于1979年实现的。进入80年代,可以说移动通信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与此同时,许多无线系统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寻h呼系统和无绳 系统也在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许多相应的标准应运而生。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信、信息领域中的很多方面都面临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主要业务包括 、数据等窄带综合数字业务,可与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相兼容。目前国际上已进入商用和准备进入商用的数字蜂窝系统有欧洲的GSM、美国的DAMPS(IS5

23、4,目前用IS136)、日本的JDC及美国的IS95等。 进入90年代中期,世界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已从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认同阶段进入到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在开发第三代系统的进程中形成了北美、欧洲和日本三大区域性集团。它们又分别推出了WCDMA、TD/CDMA和宽带CDMA One的技术方案。为实现IMT2000全球覆盖与全球漫游,三种技术方案之间正在相互作出某些折中,以期相互融合。 第三代移动通信是综合的全球个人通信网,它是2000年以后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规划与研究比较典型的系统有: 1.未来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它是一个由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建议的

24、系统,计划将所有的移动通信系统综合于一体,为移动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话音和非话音服务,并能与其它通信网互连。 2.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是欧共体于1988年开始的“欧洲高级通信研究”(RACE)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计划在2000年左右在欧洲投入使用。UMTS将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即:(1)是一个综合了现有移动通信的综合系统;(2)是一个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3)UMTS可用于各种环境。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GSM和CDMA One)在提供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以后多年里将继续被广泛使用。通过增强网络元件功能,如在网络端为GSM引入GPRS,为CDM

25、A引入了IS136;在接入端为GSM引入EDGE,为CDMA One引入IS136或1XRTT,使这些老一代标准的网络继续得到发展或升级。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能够提供目前只有固定接入才能实现的更先进的业务和更高的数据速率,以及一系列新业务。此外,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已将“全球漫游”作为一项关键要求,从而可为全球移动用户开创更广泛的市场,挖掘更大的设备(尤其是用户设备)通用潜力,并提高经济效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应提供的特性包括:名副其实的无处不在、无缝、高效的无线数据能力,能够吸引在固定通信领域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 各种系统的标准蜂窝和个人通信标准。表1.1 北美主要移动无线标准标准类型年份多

26、址接入频段调制信道带宽AMPS蜂窝1983FDMA824894MHzFM30kHZNAMPS蜂窝1992FDMA824894MHzFM10kHzUSDC蜂窝1991TDMA824894MHz/4-DQPSK30kHzCDPD蜂窝1993FH/分组824894MHzGMSK30kHzIS95PCS1993CDMA824894MHz1.82.0GHzGMSK/BPSK1.25kHzGSC寻呼1970s单工若干FSK12.5kHzPOCSAG寻呼1970s单工若干FSK12.5kHzFLEX寻呼1993单工若干4-FSK15kHzDCS-1900(GSM)PCS1994TDMA1.851.99GHz

27、GMSK200kHzPACS无绳PCS1994TDMA/FDMA1.851.99GHz/4-DQPSK300kHzMIRSSMR/PCS1994TDMA若干16-QAM25kHzSMR:专用移动无线电业务PCS:个人通信业务表1.2 欧洲主要移动无线标准标准类型年份多种接入频段调制信道带宽E-TACS蜂窝1985FDMA900MHzFM25kHzNMT-450蜂窝1981FDMA450470MHzFM25kHzNMT-900蜂窝1986FDMA890960MHzFM12.5kHzGSM蜂窝/PCS1990TDMA890960MHzGMSK200kHzG-450蜂窝1985FDMA450465M

28、HzFM20kHz/10kHzERMES寻呼1993FDMA若干4-FSK25kHzCT2无绳1989FDMA864868MHzGFSK100kHzDECT无绳1993TDMA18801900MHzGFSK1.728MHzDCS-1800无绳/PCS1993TDMA17101880MHzGMSK200kHz表1.3 日本主要移动无线标准标准类型年份多种接入频段调制信道带宽JTACS蜂窝1988FDMA860925MHzFM25kHzPDC蜂窝1993TDMA8101501MHz/4-DQPSK25kHzNTT蜂窝1979FDMA400/800MHzFM25kHzNTACS蜂窝1993FDMA8

29、43925MHzFM12.5kHzNTT寻呼1979FDMA280MHzFSK12.5kHzNEC寻呼1979FDMA若干FSK10kHzPHS无绳1993TDMA18951907MHz/4-DQPSK300kHz2.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概况起来,移动通信的发展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过渡。1.采用数字技术开放多种服务逐步实现个人通信 随着通信网的数字化,模拟蜂窝系统的缺欠日益明显。首先,其频谱的利用率不高、容量有限,已不能满足需求,其次,其标准太多,互不兼容有碍漫游,限制了使用者覆盖面;另外,由于数字方式便于保存和加密,以利于开放数据等非话音业务。所以,到80年代末,欧美日都着手开发数字蜂窝系统,并

30、与各国新建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兼容。数字蜂窝系统在系统构成上与模拟系统无多大差别,主要在数字技术上提供许多改进,如调制技术、编码技术、多址技术、分集接收技术等。目前使用的调制方式有受控调频(TFM)、相关相移键控(CPSK)、频移键控(FSK)、扩频及先经过高斯滤波器而调制指数为0.5的连续相移键控(GMSK)等。具有实用性的多址技术有三类,即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提供无线IP,如GPRS,WAP技术等。GPRS技术是桥接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中间技术,因为毕竟第三代移动通信还有几年,有了GPRS就可以比较早地开始向包交换过渡。WAP技术的

31、出现,使许多无线终端支持IP,非常简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将能提供多种类型的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通信。2.扩充基本功能,满足用户需要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将直接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扩充功能。3.发展便于携带的 移动 的最终目标是小型化和便于携带,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通信。4.利用卫星中继,扩大服务范围 移动通信系统一般以地区网络的形式出现。对于不同地区网络和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解决好网络之间中继路由的问题。利用地球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是一种

32、经济、有效的工具。5.提高频谱利用率,开拓新的频段由于移动用户的猛增,使得无线电频谱资源日益不足。为此,世界各国准备开拓新频段;另外,设法尽可能提高频谱利用率,以便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具体方法和措施有:(1)压缩无线频道间隔(2)采用小区制网络结构(3)多频道共用(4)动态频道分配(5)采用数据传输(6)对语音编码进行数据压缩。 3.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我国开始发展移动 业务始于1981年,当时采用的是早期的150MHz系统,8个信道,用户数只有20个。相继发展的有450MHz系统,如重庆市电信局首期建设的诺瓦特系统,河南省交通厅建成的MATA系统等。1987年,我国在上海首

33、次开通900MHz模拟蜂窝移动 系统,属TACS制式;同年11月,广东省也建成开通了珠江三角洲的900MHz蜂窝移动 网。1994年9月广东省首先建成数字移动 网,初期容量为5万用户,于同年10月试运行。北京电信局引进诺基亚公司的GSM交换机,摩托罗拉基站,于1995年开放数字移动 业务。目前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已远远超过模拟网用户。1996年12月在广州建起我国第一个CDMA试验网,1997年10月广州、上海、西安、北京四个城市的CDMA试验网通过了漫游测试,同年11月,北京试验点向社会开放。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移动通信网,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而且仍以每年

34、一千万左右的速度在增长;移动通信业务从初期的单纯 业务开始逐步向短消息业务、数据业务、智能业务扩展。 由于迈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与NEC、诺基亚等公司签订了前期试验合同,于一两年内进行现场试验,大规模的商用将需要35年。 无线寻呼业务的发展晚于移动 业务,最早开办于1984年。但其发展速度和普及的程度比移动通信快得多。我国无线寻呼用户比例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800MHz集群系统是从1990年5月由上海邮电部门率先引进而开始的。公用无绳 系统也在一些城市中得到发展。在我国,首家开通该系统(CT2)的是深圳市。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1.蜂窝式公用移动 系统 这种

35、系统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基站(BS)设备及移动台(MS)(用户设备)以及交换中心至基站的传输线组成,如图121所示。目前在我国运行的900MHz TACS模拟系统和GSM数字系统都属于这一类。图121 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式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适用于全自动拨号、全双工工作、大容量公用移动陆地网组网,可与公用 网中任何一级交换中心相连接,实现移动用户与本地 网用户、长途 网用户及国际 网用户的通话接续。这种系统具有越区切换、自动或人工漫游、计费及业务量统计等功能。 目前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开放 业务。随着GSM数字蜂窝移动网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开放数据、 等多种非话业务

36、 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系统一般由控制中心、总调度台、分调度台、基地台及移动台组成,如图122所示。图122 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具有单个呼、组呼、全呼、紧急告警/呼叫、多级优先及私密 等适合调度业务专用的功能。除完成调度通信外,该系统也可以通过控制中心的 互连终端与本部门的小交换机相连接,提供无线用户与有线用户之间的 接续。但因该系统是专为调度通信而设计的,系统首先保证调度业务,对于 通信只是它的辅助业务并受到限制。所以,利用该系统组建公用 网是不适宜的。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将几个部门所需要的基地台和控制中心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管理,而每个部门只需要建设自己的调度指挥台(

37、即分调度台)及配置必要的移动台,就可以共用频率、共用覆盖区,即资源共享、费用分担,使公用性与独立性兼顾,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所以,我们必须提倡这种联合建设共用网络的建网方式。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目前通用的有多种制式及标准,如美国的800MHz调度系统,日本的900MHzMCA系统,法国的200MHzRADICOM200系统及瑞典的80MHz MOBITEX系统等。各种系统使用的信令、纠错编码及网络结构不同,无法兼容,在设台组网工作中选择系统时应谨慎考虑。 3.无绳 系统无绳 最初是应有线 用户的需求而诞生的,初期主要应用于家庭。这种无绳 系统十分简单,只有一个与有线 用户线相连接的基站和随身

38、携带的手机,基站与手机之间利用无线电沟通。 但是,无绳 很快得到商业应用,并由室内走向室外。这种公用系统由移动终端(公用无绳 用户)和基站组成。基站通过用户线与公用 网的交换机相连接而进入本地 交换系统,如图123所示。通常在办公楼、居民楼群之间、火车站、机场、繁华街道、商业中心及交通要道设立基站,形成一种微蜂窝或微微蜂窝网,无绳 用户只要看到这种基站的标志,就可使用手机呼叫。这就是所谓的“Telepoint”(公用无绳 )。图123 CT2无绳 系统 第一代无绳 (CT1)是按照80年代英国贸易工业部和英国电信研究所联合制订的模拟无绳 系统技术规范生产的,由于信道数少和基站的发射频率与GSM

39、有冲突(指CEPT CT1),因此已被“CT”所取代。 第二代无绳 (CT2)是按照英国1987年制订的数字无绳 技术规范(CAICOMMON AIR INTERFACE,公共空中接口)生产的,工作于864868MHz,话音编码采用ADPCM,编码速率为32kbit/s,通话质量较高,保密性强,抗干扰好,价格便宜。但在室外只能提供单向业务(即只能去话,不能来话),也不能越区切换。 近年来基于无绳概念而发展起来的无线用户交换(WPABX)得到重视,作为无绳数据通信的无线局域网(WLAN)也得到发展。无绳通信也是发展个人通信网(PCN)的一个基础。 4.无线电寻呼系统 这是一种单向通信系统,既可作

40、公用也可作专用,仅规模大小有差异而已。专用寻呼系统由用户交换机、寻呼控制中心、发射台及寻呼接收机组成。公用寻呼系统由与公用 网相连接的无线寻呼控制中心、寻呼发射台及寻呼接收机组成,如图124所示。图124 无线电自动寻呼系统 寻呼系统有人工和自动两种接续方式。人工方式由话务员将主呼用户需要寻找的寻呼机和需要传递的信息编成信令和代码,代用户搜索被寻呼者。在无线寻呼业务的发展初期,人工方式对用户比较方便,故被广泛应用。但在无线寻呼业务已有相当发展的今天,用户的兴趣已转向自动寻呼。 我国今后无线寻呼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数字化、多功能和汉字显示。 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最近五六年来,以手持机为移动终端

41、的非同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涌现出多种设计及实施方案。其中,呼声最高的要算铱(Iridium)系统,它采用8轨道66颗星的星状星座,卫星高度为765km。另外还有:全球星(Global star)系统,它采用8轨道48颗星的莱克尔星座,卫星高度约1400km;奥德赛(Odessey)系统,采用3轨道12颗星的莱克尔星座,中轨、高度为10000km;白羊(Aries)系统,采用4轨道48颗星的星状星座,高度约1000km;以及俄罗斯的4轨道32颗星的COSCON系统。 除上述系统外,海事卫星组织推出的InmarsatP,实施全球卫星移动 网计划,采用12颗星的中轨星座组成全球网,提供声像、 、数据

42、及寻呼业务。该系统设计可与现行地面移动 系统联网,用户只须携带便携式双模式话机,在地面移动 系统覆盖范围内使用地面蜂窝移动 网,而在地面移动 系统不能覆盖的海洋、空中及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沙漠地带,则通过转换开关使用卫星网通信。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目前还处于各显优势争取投资、争取运营者和用户的关键时期,预计到21世纪,以手持机为中心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必将在“综合的全球个人通信网”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章X线成像第一节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一、X线的产生特性(一)X线的产生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因为当时对这个射线的

43、性质还不了解,因此称之为X射线。为纪念发现者,后来也称为伦琴射线,现简称X线(X-ray)。一般说,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线。具体说,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时而产生的。因此,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变压器为提供X线管灯丝电源和高电压而设置。一般前者仅需12V以下,为一降压变压器;后者需40150kV(常用为4590kV)为一升压变压器。操作台主要为调节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而设置,包括电压表、电流表、时计、调节旋钮和开关等。在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

44、台之间以电缆相连。X线机主要部件及线路见图1-1-1。图1-1-1 X线机主要部件示意图X线的发生程序是接通电源,经过降压变压器,供X线管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子并云集在阴极附近。当升压变压器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间的电势差陡增,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受强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撞击阳极钨靶原子结构。此时发生了能量转换,其中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了X线,其余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前者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后者由散热设施散发。(二)X线的特性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目前X线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

45、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辐射谱中,居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见。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穿透性: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长,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摄影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网络/通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