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同步练习(全面版)资料第3课水资源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 )A.江河湖泊水 B.高山冰雪融水C.大气水 D.地下水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C.南方多,北方少 D.东北多,西南少 3.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开发地下水4.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A.冬春多,夏秋少 B.冬春少,夏秋多C.东部多,西部少 D.东部少,西部多5.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防
2、止水污染6.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A.输水线路较短B.人口少,最为经济C.可以利用已有河道及天然湖泊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7.下列地区中,缺水严重的是( )A.三江平原 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8.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B水资源内流区多、外流区少C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D水资源的季节变化是秋季多、春季少9.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的水能蕴藏量占我国水能蕴藏量的( )A.60% B.40%C.70% D.90%10.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有( )A.跨流域调水B.防治水污染C.兴修水库D.节约用水11.
3、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水能资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也占世界前几位B.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长江水系最多,黄河第二C.我国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D.我国正在兴修的河南小浪底工程将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二、读图综合题12.阅读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材料,分析回答:(19分)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确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1)南水北调工程将把我国的哪
4、四大流域连接起来?(4分)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 (河流)的水调往 地区。(2分)(3)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调水可利用 河道,经过 、 、 、 、 五个省级行政区。(6分)(4)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是从 水库调水,经过 、_ 等省级行政中心一直输往北京、天津。(3分)(5)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5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我国的黄淮海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3,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4.7,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1左右,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6。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十分紧张。(1)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5分
5、 (2)应如何解决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5分) 答案1、A 2、C 3、C 4、B 5、A 6、C 7、C 8、A 9、C 10、C 11、C 12、(1)长江 淮河 黄河 海河(2) 长江 华北(3)京杭大运河 江苏 山东 河北 北京 天津(4)丹江口 郑州 石家庄(5)能够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13、1)提示:水资源本身不足,而农业需水量很大,水资源污染破坏等。(2)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等。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案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
6、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3.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内容点析1.自然资源与我们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 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学生从实际生产、生活的实例出发,从身边用到的、看到的物品出发,体会“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在“活动”课文中,又安排学生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基本
7、的种类?教材没有使用一些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字叙述,而是举出实例,说明其“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并以图3.1四组图片代表性的说明了自然资源从自然界中的原始状态到各种利用形式的转化。图3.2以土地和小河流水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差别,并提出了对于不同种类的资源应有区别的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培育和保护;对于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在“活动”课文中,又安排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法进行讨论。以此层层深入地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渗透给学生。图3.3以黄河断流、淮河水污染和土地荒漠化为内容,既说明了可再生
8、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就可能失去其“永续利用” 的特性;又让学生直面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问题;引起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并培养学生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2.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科学辩证地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段课文中,通过数字说明、文字分析和阅读资料等形式,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突出特点客观地展示给学生。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源大国”的优势,特别是和上学期学习过的世界上一些资源贫乏的 和地区进行对比(例如日本、西欧),更可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们富国强民的信心。同时,也应启发学生分析“人口
9、大国”对以上优势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图3.4通过三个学生的对话将问题引向深入,提出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还将继续激化: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此,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呼之欲出。这种课文形式活泼,内容简洁,避免了刻板的说教。对于学生而言,环保教育的成果应落实在行动上。“活动”课文启发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关注社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环保;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行动计划和倡议,这些都
10、很好的体现了教材注意挖掘学生体验和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图。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新课导入】建议提出一个与学习新课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例如:“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你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阅读课文,明确自然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种类。【自然资源与我们】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可让学生从课桌上、教室里的纸笔、书包、桌椅开始联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图3.1的四组图片。从
11、资源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不必细讲,但应引导学生就“是否可以循环或重复利用”这一问题,结合图3.2,引导学生区别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不同。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这里,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判别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石油、风能、铁矿、动物、草原等。结合图3.3,可从更多方面对我国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进行介绍。最好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班内进行交流。最后使学生由大量的实例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被合理的利用,也会枯竭的。至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建议在这里先不必展开,可在讲完“人均不足”后,结合我国的人口数量及人口素质问题,再展开拓展
12、讨论。【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既要突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的特征,又要引导学生说出人口问题对我国资源产生的压力。可以多补充一些相关数据,总量和人均的对比,使学生对我国资源现状有辩证的了解。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人口要与本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平衡,中国的经济要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活动】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或由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相关题目的讲演;或开展辩论赛,注意设计的辩题应有充分的争议性和现实意义,例如正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是可以避免的”,反方辩题为“
13、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不可避免”等。相关可进行拓展的讨论题目还有:黄河断流是天灾还是人祸?昔日草原为何变成沙漠?水资源第六大国为何还有水荒?沙尘暴为何越刮越烈?教材中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即使是中学生也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做出贡献。在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提出更多可行性建议或计划,并在班内或学校内开展例如垃圾分类、收集废旧电池、节水宣传等方面的实际行动。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训练一, 填空题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所有器材有光具座、蜡烛、 、光屏、火柴等。 应放与蜡烛与光屏之间,调整透镜、
14、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3-23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的虚像(选填“正立”或“倒立”) 15cm 12cm图3-233,如果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之间,将一凸透镜从靠近蜡烛的一方沿主轴慢慢移向光屏的方向,发现在屏上的到两次清晰的像,那么他们一定是 像,并且前一次得到的像是 后一次得到的是 。4,如图3-24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题“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
15、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上述成像一致的是 。如果在前面的实验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终极的凸透镜,要是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则应向 移动凸透镜(选填“左”或“右”)5,用A、B、C三块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分别左蜡烛成像的实验,个透镜距烛焰距离都是30cm,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此实验结果,将A、B、C三块凸透镜的焦距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其顺序是 。透镜像的性质A倒立放大实像B倒立缩小实像C正立放大虚像二、选择题 1、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25所示,先后十蜡烛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
16、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C,烛焰位于b点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虚像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3-26中的 ( )A 虚像 实像B 虚像 实像C实像 虚像D 实像 虚像3,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30cm C。40cm D。50cm4,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
17、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可得到一个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倒立缩小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实像D, 正立放大的虚像5,用手拿凸透镜远离书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不可能观察到的像是 ( )A, 正立、放大的像B, 正立、缩小的像C, 倒立、放大的像D, 倒立、缩小的像6,用同一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分别探究甲、乙两物体的成像情况。实验时甲、乙两物体直立与光具座上,且甲物体比乙物体长些,它们经凸透镜成像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他们都成放大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长B, 若他们都成等大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短C, 若他们都成缩小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
18、乙的像长D, 不论成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实像,甲的像都有可能比乙的像短7,两个完全相同的凸透镜L1,L2如图放置,其中AO1=O1B=BO2,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1折射后按图所示方向到达L2,则关于该光线再经L2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过L2的2倍焦距点B, 过L2的焦点C, 平行于L2的主光轴D, 过L2的2倍焦距以外的点 三、实验探究题1、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他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
19、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将光屏个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可能呈现蜡烛的像,那么原因可能有哪些呢?(至少写出两种以上的情况)课题3.2土地资源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重点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导入用投影仪打出小诗:土地土地是山川之根 土地是万物之本土地是人类衣食父母 土地是一切财
20、富之源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 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的涵义。自主学习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农业用地(_、_、_);非农业用地(_)。独立自学完成团队合作说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有哪几种?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读出各类型土地所占比例?哪几种土地所占比例大?哪几种土地所占比例小?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4.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结合1、2)结合1、2小结提纲思维导图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可利用土地:类型 非农业用地:建筑、交通、内陆水域等。土地资源 难利用土地:沙漠、石山、
21、冰川等。特点 人均占有量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 , 地、 地少, 多, 不足。反馈练习1、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未开发土地2、下面的叙述中,哪个是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A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也大。 B 土地类型多,平原多,耕地、林地比例低。C 耕地、林地比例低,后备土地资源不足。D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且分布均匀。3、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中,属于非农业用地的是(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筑用地4、读“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图”,完成下列内容。 (1)耕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林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教学反思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根据本节课重、难点设计题目。每组展示时间23分。教学反思:收获、不足、整改措施要求:针对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应有对应的学法指导及处理技巧的点拨与说明。 要求:1 说一说 写一写 练一练 读一读 议一议等形式不限2 对本节课的知识要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生:1、 梳理重、难点,易错、易混内容。2、 注明自己没有学会的知识,有相应的纠错本纠错。3、新的生成总结本节知识点(形式不限)知识链接与拓展提升:针对学生自学的学习内容,可查找的有关的学习资料(要求)。 也可以增加12道锻炼思维训练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