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9987300 上传时间:2025-04-16 格式:DOCX 页数:469 大小:3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9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A.讨论法 B.点评法 C.练习法 D.问答法 【答案】 D 2、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3、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 D 4、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答案】 C 5、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A.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C.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答案】 A 6、教学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温庭筠《商山早行》 C.李白《行路难》(其一)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C 7、阅读下文有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反思,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名教师在自己上课结束的时候,能够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于日后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B.教师的自我反馈,要是再加上学生的自我反馈,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C.语文教学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学反思。 D.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求有大语文观,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对具体的句子进行指导,而且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答案】 C 8、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李商隐《贾生》 B.杜牧《赤壁》 C.李清照《夏日绝句》 D.杜甫《蜀相》 【答案】 A 9、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答案】 C 10、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燕王拜送于庭”一句的特殊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以其无礼于晋 C.夫晋,何厌之有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答案】 B 11、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 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B.夜人翠烟啼,画寻芳树飞(范仲淹《越上闻子规》) 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答案】 D 12、学习《狼》,教师在讲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犬”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学习了“犬”字的语法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C.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答案】 A 13、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列举李白其他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案】 C 14、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任务1需要学生理解两篇散文内容,结合各自文本语境阐释关键语句内涵 B.任务2需要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同主题散文在写法层面的细微差异 C.任务3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比较散文和诗歌在诗意上的不同之处 D.三项任务都需要调动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并结合阅读体验进行阐释 【答案】 B 1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人的作品有(  )。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B.《兵车行》 C.《静静的顿河》 D.《边城》 【答案】 D 16、某教师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浪费学生的上课时问,由教师范读课文的效果更好 C.学生把握朗读腔调、语气,更易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D.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 B 17、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B.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C.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D.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答案】 A 18、教师在讲解普希金时,提到他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并给学生举例说明了“多余人”的特点。下列举例不恰当的是( )。 A.《谁之罪》别尔托夫 B.《当代英雄》毕巧林 C.《罗亭》罗亭 D.《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 【答案】 D 19、某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选文包括《窦娥冤》《哈姆莱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戏剧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老舍《茶馆》 B.汤显祖《牡丹亭》 C.李汝珍《镜花缘》 D.孔尚任《桃花扇》 【答案】 C 20、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小说与戏剧 B.文化论著研读 C.新闻与传记 D.诗歌与散文 【答案】 C 21、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答案】 C 22、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B 23、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 D 24、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25、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26、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 A.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B.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C.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D.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答案】 B 27、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28、某教师在教学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前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B.引导学生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C.指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D.引导学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 【答案】 B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30、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31、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答案】 C 32、学习完《师说》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韩愈的《进学解》和梁衡的散文《读韩愈》,对该设计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B.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题高没有太大作用 C.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D.这样的设计符合语文探究学习的理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 B 33、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 )。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答案】 B 3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必然的选择 B.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 C.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 D.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能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答案】 D 35、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威果 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答案】 C 36、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37、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38、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B.孔尚任的《桃花扇》 C.关汉卿的《窦娥冤》 D.白朴的《墙头马上》 【答案】 B 39、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 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 【答案】 B 40、学习完《邓稼先》一课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A.作业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学习其精神品质 B.作业一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作业二引导学生拓展认知,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事迹 D.作业二与本篇课文内容无必然关系,不建议作为本课作业 【答案】 D 41、某版教科书课文《故都的秋》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A.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B.引导学生研读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C.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引导学生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细节分析.抓住文章主旨 【答案】 D 4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答案】 A 43、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44、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下列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45、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答案】 C 46、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善”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素善留侯张良(与……亲善) B.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C.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做好) 【答案】 D 47、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答案】 D 48、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49、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 A.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答案】 C 5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答案】 C 51、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 C.三部作品没有太大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 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 【答案】 B 52、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53、古代诗歌鉴赏课上,教师指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所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同时请学生联想其他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B 54、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55、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给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 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答案】 A 56、阅读某教师教学《过秦论》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析学情不可以想当然 B.对于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教师在台上讲解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C.分析学情要实事求是,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 D.教学方式不应一成不变,要根据学情做出适当调整 【答案】 B 57、某教师在新一学期安排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该教师在教学本任务群时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B.该教师让学生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 C.该教师在教学后安排学生写作,在完成本任务群教学时,共安排了6次写作任务 D.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答案】 C 58、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答案】 D 59、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 D 60、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 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 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答案】 C 61、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顺水推舟,幽默化解突发事件 B.善于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C.巩固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D.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答案】 C 62、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列出具有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的意象的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C.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D.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答案】 B 63、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答案】 B 64、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答案】 D 65、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66、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答案】 C 67、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答案】 B 68、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答案】 B 69、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答案】 C 70、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  )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答案】 D 71、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 A.朱自清《背影》 B.曾朴《孽海花》 C.戴望舒《雨巷》 D.贾平凹《秦腔》 【答案】 D 72、阅读《爱莲说》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A.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民主”是将思考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 B.大多数人都能够根据文本分析得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不用再带着学生去理解分析 C.通过不同的角度概括莲花的美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D.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答案】 B 73、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D.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案】 D 74、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作为示范,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散步》),连用两个“太迟”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春天的盼望已久,因为母亲冬天过得太艰难,可见“我”对母亲的爱 B.“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榆钱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夏》),采用比喻,突出了太阳的毒热与烈日的威势 D.“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羚羊木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裤子上的裂缝比作伤疤,将“我”内心的愧疚表现得更强烈 【答案】 C 75、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76、某学生要在大会上进行一次演讲,教师为其推荐了一些演讲词让她参考,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B.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C.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答案】 B 77、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通假字的特点和作用,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C 78、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A.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 B.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女士时所用的提问 C.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 D.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 【答案】 D 79、在学习了杜甫的《望岳》之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五言律诗进行赏析阅渎,以下不合适的是(  )。 A.李白《月下独酌》 B.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王维《使至塞上》 D.王绩《野望》 【答案】 A 80、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答案】 A 81、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习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员、课堂的监督者,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答案】 A 82、教师在进行“小说与戏剧”专题授课时,选择了以下篇目,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雷雨》 B.《边城》 C.《哈姆莱特》 D.《白杨礼赞》 【答案】 D 83、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答案】 B 84、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优良道德品质尤其重要,下列文章适合向学生推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是( )。 A.《秋天的怀念》 B.《变色龙》 C.《敬业与乐业》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答案】 D 85、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元代著名戏剧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孔尚任《桃花扇》 B.王实甫《西厢记》 C.洪异《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