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qìn) 莽莽(mǎnɡ) 稍逊(xùn) 今朝(zhāo)
B.妖娆(ráo) 分外(fēn) 可汗(hán) 坟墓(mù)
C.丰润(rùn) 凝望(nínɡ) 枉然(wǎnɡ) 沉醉(zuì)
D.飘逸(yì) 流盼(pàn) 忧戚(qī) 摇曳(yè)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迫不及待 流言蜚语 芸芸众生 仗义直言
B.幅员辽阔 一泄千里 明察秋毫 应接不暇
C.集思广益 真知灼见 再接再励 闲情逸致
D.融会贯通 金榜题名 以逸待劳 山清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与亚洲众多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时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前行。
B.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可能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C.走进温宿大峡谷,奇峰林立,如千年古堡,像巨轮飞渡……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
D.贝聿铭留给了世人一幢幢栩栩如生的精美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由于进攻技术单一,使球队面对强敌束手无策。
B.81岁的胡院士在摘得山东科技最高奖后,殷殷嘱咐“科技创新还要靠年轻人”。
C.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和悦耳的鸟鸣,他顿时感到身心舒畅。
D.5月24日,大约有260多名干部职工在现场聆听了道德模范们的报告。
5、以下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富士这才从熟睡中醒来。
B.天上铺了一层淡淡的云,使太阳显得有些害羞了。
C.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
D.寂静的夜晚,当睡神拥抱了大地万物,唯独我难以入睡。
6、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
②不觉醒,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③“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
④反之,如果“立在人生的旁边”迷迷糊糊、蹉跎度日,难免会虚掷稍纵即逝的青春韶华,最终遗憾一生。
⑤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
⑥觉醒了的青年,就如鲁迅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A.①④⑥③②⑤ B.③②⑥⑤④① C.③①⑥⑤④② D.③①⑥⑤②④
7、默写。
(1)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元二使安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
(6)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7)见余,大喜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心亭看雪))
(8)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9)____________________,望自大,人所服,_________________。(《弟子规》)
(10)宜______________,毋临渴而掘井。自奉________,宴客切勿流连。(《朱子家训)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里之马》)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②反以报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C.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还通过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
3.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4.阅读④一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5.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喊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脸色就像潘河里的红泥一样,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仿佛潘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咋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那一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二丫的心情。
村人告知身世时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娘确认后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娘为“我”喊魂时感动
2.“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脸色就像潘河里的红泥一样,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仿佛潘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3.结合全文,简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文章为何以“喊魂”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1. ①众人多次说后疑惑 ②大丫取笑时气愤 ③娟子告知真相后难过
2.比喻,把母亲的脸色比作潘河里的红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娘因为“我”这个问题的突然感到尴尬和紧张。把母亲的笑比作潘河飞溅的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笑容的夸张和不自然,这也是娘掩饰自己尴尬的一种方式,以便“我”相信自己是亲生的。突出地表现了娘的良苦用心。
3.这个场景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引出了“我”的身世之谜;为下文“我”探寻是不是娘亲生这一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与结尾部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自然而圆润。
4.“喊魂”是一种民间习俗,使小说具有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喊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不可或缺;借助母亲喊魂表现对待非亲生子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母子情深;深化文章主题,作者借文中娘为捡来的野伢子的“喊魂”,歌颂中华文化伟大的包容心及人世间博大的爱。
四、写作题(4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你可能没有留意,没有发现。你也许善学,也许守时;你也许跑得快,也许能吃苦……这些,都值得你骄傲。
请以“我骄傲,我是一个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
参考答案:
一
B
D
D
B
D
C
客舍青青柳色新 晴空一鹤排云上 锦江春色来天地 衣带渐宽终不悔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而形貌昳丽 湖中下焉得更有此人 奉命于危难之间 才大者 非言大 未雨而绸缪 必须俭约
二
1.①表现 ②“返”,返回
2.C
3.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②死马尚且用了五百金购买,更何况活马呢?
4.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5.《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而《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王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三
1.形状(或踪迹、脚印、身影等) 声音 花草
2.承上启下;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风清气正乡下生活的怀念,交代了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的原因(或“为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做铺垫”)。
3.①本句描绘了城市人忙碌、为生活所累而忽略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②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委婉的批评,③也表现了作者对闲适、惬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4.①氛围安静;②空气清新怡人(环境优美);③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或重视民俗)。
5.生活在人与人隔绝的城市里,让人感到压抑、孤独和寂寞,乡村自由惬意、和谐淳朴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让“我”内心充满了感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厌倦和对乡村自然生活的渴望。
四
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