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LXS-14标(DK821+513~DK841+500段)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及细则
一、编制依据
1、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GH1003-95)
7、《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2010年5月);
8、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
9、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沉降观测的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2.1 工程概况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DK821+513~DK841+500),主要构筑物有: 东沙门大桥(DK822+513.93~DK823+890.5),全长1376.57m;赤金大桥(DK829+500.5~DK829+707.7),全长207.2m;石油河特大桥(DK831+500.13~DK836+706.39),全长6206.26m;段家沙大桥(DK838+478.55~DK838+751.42),全长272.67m;线路全长19.87km,其中涵洞24座,其余均为路基。
2.2 沉降观测的范围
(1) DK821+513~DK841+500段内路基工程沉降观测。
(2) DK821+513~DK841+500段内桥梁工程沉降观测。
(3) DK821+513~DK841+500段内涵洞工程沉降观测。
三、沉降观测的意义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轨道工程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为350km/h,采用双线无碴轨道设计。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涵洞、每段路基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无碴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的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DK821+513~DK831+000段,该段落主要是路基、涵洞和东沙门大桥、赤金大桥等。
沉降二班人员计3名,班长由李炎担任,成员有、;DK831+000~DK841+500段,该段落主要构筑物有路基、涵洞及石油河特大桥、段家沙河大桥等。
五、沉降变形的等级和技术要求
根据《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规定,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网的等级按三等进行。
5.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表1。
表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mm)
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
三等
±1.0
±0.5
±6.0
说明:本段落不要求进行水平位移观测。
5.2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沉降变形观测网由基准网和工作网组成。基准网由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工作网由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组成。高程系统采用与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本工区管段共布设2段基准网,即DK821+513~DK831+000、DK831+000~DK841+500,各相邻基准网首尾相连,形成全线统一水准网。
兰新铁路14标二工区沉降变形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见图一。
6.2 基准网的建立
基准网应由三个及以上设计院提供的基准点和数目不等的工作基点组成。相邻基准网头尾相连,且头尾都有设计院提交的高程控制点。在进行基准网测量时,可同时引入设计高程,并对设计院的二等水准网进行复测。
6.2.1 基准点的建立
基准网内的基准点以设计院提交的CPI、CPII控制桩点作为基准点,经定期复测,确认控制点稳定可靠。本工区基准点共24个,即CPⅡ694、CPⅡ695、CPI 241、CPⅡ696、CPⅡ697、CPI698、CPI 242、CPⅡ699、CPⅡ700、CPⅡ701、CPI243、 CPⅡ702、CPⅡ703、CPⅡ704、CPI244、CPⅡ705、CPⅡ706、CPⅡ707、CPI245、CPⅡ708、CPⅡ709、CPⅡ710、CPI246、CPⅡ711,其中CPⅡ694、CPⅡ695、CPⅡ711、CPⅡ721为相邻工区交界处共用基准点。各基准点间距均为800~1000m左右,满足规范要求。
6.2.2 工作基点的建立
以CPI、CPII控制点及其加密点作为工作基点,沿线路方向按300m~400m左右的间距进行埋设,加密工作基点编号按LX2-XX流水编排,埋设标准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CPⅡ桩标准执行。具体下图。
注:1-盖;2-砖;3-素土;4-素混凝土;5-冻土线
6.2.3基准网的观测
沉降观测网的建立方式是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水准点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以满足沉降观测需要。
基准网一般头尾都有设计院提交的二等水准点,基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网。
示意图如图五。
观测自基准网端的已知高程基准点开始,依次测量工作基点及中间的基准点,最后闭合至基准网的尾部已知高程基准点,头或尾没有已知水准点的基准网,按照闭合水准线路闭合至已知高程基准点。外业观测工作完成后,首先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判定,然后分别以每个基准网为单位,利用稳定的基准点对基准网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值。观测中严格遵守表3、表4、表5所示标准:
表3: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
水准测量
等 级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
限 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
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
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1.0
≤2.0
6
4
4
——
表4: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二等
因瓦
DS1
≤50
≤1.5
≤3.0
下丝读数
≥0.3
DS05
≤60
表5: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等级
往(返)测距离总和(km)
往(返)测距离中数(km)
各测站高差(mm)
往(返)测高差总和(mm)
往(返)测高差中数(mm)
高程
(mm)
二等
0.01
0.1
0.01
0.01
0.1
0.1
6.2.4 监测任务的划分及工作基点
本工区按沉降变形观测的工作量划分为两个沉降观测班, DK821+513~DK831+000段由沉降一班负责,该段落主要是路基﹑桥和涵洞。
DK831+000~DK841+500段由沉降二班负责,该段落主要构筑物有路基;涵洞;石油河特大桥﹑段家沙河大桥等。
所使用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如下所示:
基准点:CPⅡ694、CPⅡ695、CPI 241、CPⅡ696、CPⅡ697、CPI698、CPI 242、CPⅡ699、CPⅡ700、CPⅡ701、CPI243、 CPⅡ702、CPⅡ703、CPⅡ704、CPI244、CPⅡ705、CPⅡ706、CPⅡ707、CPI245、CPⅡ708、CPⅡ709、CPⅡ710、CPI246、CPⅡ711,计24个。
工作基点:。
其中基准点兼工作基点。
6.3变形观测工作的实施
随着路基强夯、冲击碾压及CFG桩等路基基础处理的陆续完工,路基填筑、箱形涵、桥梁承台的施工也陆续开始,沉降观测工作也相继展开。实施沉降观测工作时,以工作基点为基准,对观测点进行周期地水准测量。
6.3.1 工作网的建立
按照沉降观测的要求及工作基点的分布情况,本工区管段共布设64 段工作网,一般情况下每段工作网由一个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和附近250m范围内相邻路基、桥墩、或涵洞上的观测点组成。
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每个承台设置两个观测标,测量编号分别为XXC1、XXC2(XX为桥梁墩台编号),其中XXC1设置于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XXC2设置于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观测标规格采用φ20的钢筋棒,长12cm,顶端磨圆。见下图:
7.2墩身观测标的布置
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每墩两处,分别设置于墩身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测量编号为XXD1、XXD2(XX表示桥墩编号),其中XXD1观测标设置于线路前进方向墩身的左侧,XXD2观测标设置于墩身的右侧。观测标采用φ14mm不锈钢棒,埋设标准下图:
墩身观测标的构造按下图执行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测量前对水准仪进行常规的i角检校,圆气泡检查等。为防止水准尺晃动,水准尺必须借助配备的撑竿以稳定。测量前水准尺的圆气泡必须居中。
遇到风太大不能稳定水准尺时,应停止观测作业。
仪器脚架架设必须稳固,防止下沉。
电子水准仪对震动较敏感,测量时避开震动源。
在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请设计院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
在墩身观测标启用前,对承台观测标进行沉降观测。墩身观测标启用后的第一次沉降观测时应分别观测承台和桥墩观测点,以便完成沉降值的连接和转换。
等 级
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mm)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三 等
±1.0
±0.5
1.0
0.3
0.6
0.8
无砟轨道桥涵沉降控制标准
对于高速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mm。
沉降观测责任分工表
姓名
职务
负责内容
备注
杨景
总工程师
总体负责
工区项目部
叶冬明
工程部长
总体负责方案编制、实施
工区项目部
杨耀全
工区测量队长
编制方案、检查指导方案实施
工区项目部
崔元昌
一分部技术主管
总体负责一分部路基及涵洞
一分部
王石磊
路基专业工程师
总体负责一分部管段内的路基
一分部
霍晋明
二分部技术主管
总体负责二分部路基及桥涵
二分部
时洪涛
路基专业工程师
总体负责二分部路基
二分部
测量班长
负责DK821+513~DK831+000段的沉降观测
沉降一班
王勇亮
测量员
水准观测
沉降一班
李长飞
测量员
水准观测
沉降一班
李炎
测量班长
负责DK831+000~DK841+500段的沉降观测
沉降二班
王重阳
测量员
水准观测
沉降二班
鲁朋
测量员
水准观测
沉降二班
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0.3mm。仪器使用前必须经具备相应检定资质部门的检定,使用时必须在检定有效期内。
8.6.1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等,观测标位置应做醒目标志等措施以保证观测标的长期功能及安全要求。
8.6.2沉降观测应按照规定时间和频次要求严格执行,并定期复测避免沉降异常。
8.6.3观测数据中应将各施工工况标识清楚,避免数据分析时造成误判,如桥墩完成、架梁、桥面恒载施工等。
8.6.4加强对观测标的定期检查并严格落实,如出现观测标被敲击、挖橇、丢失等情况时应及时利用相邻标志的最近一期高程值恢复。
8.6.5无砟轨道铺设前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观测频次,为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8.6.68.6.78.6.89.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附合或闭合检验条件。
9.2水准仪使用型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校,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9.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6.0m(电子);视线高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0.01mm。
9.4观测时,固定按后-前-前-后、前-后-后-前的顺序进行。
9.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9.6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9.7观测过程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8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工区各分部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数据由仪器自动记录,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每天观测的数据处理完成后及时报送工区测量队。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详见附件: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格式)打印,每月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其格式详见附件: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架梁时间、轨道板铺板时间及铺轨时间。
路基一、编制依据
1.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2006)
3.《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本工区管段的路基设计图中标明的路基沉降观测系统有:路基面沉降监测和基底沉降监测两种监测项目;
2、路基面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3、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80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300*300mm,厚8 mm。
三、观测元件的埋设
1、沉降板埋设位置按设计里程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厚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及PVC保护套管均用外接头连接。
4、埋设示意图
四、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下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层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1次/每填筑3层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周
第2~3个月
1次/2周
3个月以后
1次/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1次/2周
第2~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3月
五、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观测方法
①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②沉降观测桩的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基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2、观测精度要求
①路基沉降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 读数取位至0.01mm。
②为达到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产生沉降的部位,沉降观测应考虑如下要求:
③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总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
④沉降标志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标志的埋设作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路堤的填筑进度要及时告知负责埋设沉降板的人员,避免错过最佳埋设机会。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本细则所要求,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的均匀性。
⑤在沉降板埋设基本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路基的施工应做到碾压的均匀性、质量的一致性,使沉降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①严格按照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
②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③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④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进行观测。
⑤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观测。
⑥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断。
⑦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六、元器件保护要求
1、工区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
3、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应采用人工摊平配合小型夯机夯实,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七、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一般规定
(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3、观测技术要求
(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2)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沉降观测的频次与一般路基的规定相同。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加密观测频度。观测精度和元器件保护要求同路基。
4、堆载预压地段
(1)本工区路基段均需进行堆载预压,具体里程段落为:】
(2)路基在堆载预压施工时,路基基底沉降板应随预压土的高度随之接长沉降测杆,预压期的观测频率与静置期相同。预压土方卸除时,接长的沉降测杆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沉降观测桩。
八、路基沉降观测的资料整理
1、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由仪器自动记录,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
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同时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
(1) 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2)对沉降观测资料及时分析,尤其是在预压期和静置期,应对路基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意见及时报甘青公司,以便在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九、路基设计沉降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见附表
一、编制依据
1.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2006)
3.《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
2、承台观测标:观测标设在承台兰州方向的左下角和乌鲁木齐方向的右上角。具体见下图。
3、桥墩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每墩2处,分别设于墩身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观测点距离地面高度1.0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4、桥台观测标:观测标数量每台设置4个观测点,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向)。
5、连续梁分别设在支点、跨中及1/4跨中附近。
三、观测标的构造
1、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采用φ20的钢筋棒,长度12cm.,顶部磨圆。承台观测标测量编号按墩号编号为XXC1、XXC2,埋设位置严格按照《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中的要求进行埋设。
2、墩身观测标采用φ14的不锈钢棒,外露20mm,有利于水准尺的放置。 墩身观测标测量编号为XXD1、 XXD2, 埋设位置严格按照《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中的要求进行埋设。
3、梁体沉降观测标采用φ20,长度12cm的钢筋棒,采用钻孔和砂浆锚固的方法埋设,钢筋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圆处理。
梁体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四、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见下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承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
墩身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承台回填时,承台观测标取消
墩身施工完成至预制梁架设前或现浇梁制梁前
全 程
1次/周
预制
梁桥
预制梁架设
全程
架梁前后各一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现浇
梁桥
梁体施工期间
全程
施工起止各一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桥梁架设完成至
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对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期间
全程
运梁前和运梁后各1次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 程
1次/周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五、墩台基础沉降的观测方法
1、根据桥梁的施工进度,及时进行各个部位的沉降观测。
2、以稳定的工作基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基准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以资校核。
3、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校并保留检校记录。
4、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进行观测。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进行观测。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六、墩台沉降观测的资料整理
1.观测资料要求桥梁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数据由仪器自动记录,所有观测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
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架梁时间、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
观测数据要进行抽检,并由监理单位对观测资料进行确认。
2.观测资料整理表
①采用统一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中的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②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
线;
3.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①桥梁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②桥梁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梁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③施工过程、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涵洞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编制依据
1.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2006)
3.《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
兰新线涵洞涵节最少分为4节,出入口各1节、轨下2节共4节。轨下2个涵节起主要承重作用,为保证轨道的平顺性,轨下2个涵节每节设置4个沉降观测标。
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转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分别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涵洞观测点埋设要求:采用φ14的不锈钢棒,外露20mm,有利于水准尺的放置;涵洞观测标的构造与墩身标相同,见下图:
三、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见下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涵洞主体施工期间
设置观测点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 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观测点移至边墙
涵洞顶填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期间
全程
运梁前和运梁后各1次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对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 程
1次/周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四、涵洞沉降的观测方法
1、涵洞主体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观测标的埋设。
2、水准基点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验,以稳定的工作基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基准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以资校核。
3、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照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应进行往返测。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进行观测。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进行观测。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五、观测断面的设置
本工区现有涵洞24座,观测断面见附表。
六、涵洞沉降观测的资料整理
1、观测资料要求涵洞基础沉降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观测、记录人员必须签名,及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一表格。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
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架梁时间、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
观测数据要进行抽检,并由监理单位对观测资料进行确认。
2、观测资料整理
①采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中的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②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3、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③ 涵洞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②涵洞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涵洞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④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测
站
视准点
视距读数
标尺读数
读数
差
(mm)
高
差
(m)
高
程
(m)
备
注
后视
后距1
后距2
后尺读数1
后尺读数2
前视
前距1
前距2
前尺读数1
前尺读数2
中视
视距差(m)
累积差(m)
高差(m)
高差(m)
二
测
段
计
算
起点
终点
高差
m
前距
后距
km
距离
km
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日期: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测点编号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
观测
间隔
累计
天数
(天)
填土
高度
(m)
本次
高程
(m)
接管
长度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