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I+雪亮工程解决方案1目录第 一 章 项目背景及现状 71.1 项目名称 71.2 项目建设单位 71.3 项目建设目标、内容、建设期 71.3.1 建设目标 71.3.2 建设规模 81.3.3 建设内容 81.3.4 建设周期 91.4 设计编制依据 91.4.1 政策依据 91.4.2 技术依据 9第 二 章 项目背景及现状 112.1 项目背景 112.1.1 国家对雪亮工程建设的要求 112.1.2 XX 市对雪亮工程建设的要求 112.2 建设现状 122.2.1 前端监控建设现状 122.2.2 应用系统现状 132.2.3 通信网络现状 132.2.4 机房环境现状 142.
2、3 存在问题分析 14第 三 章 需求分析及项目建设必要性163.1 与公共安全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目标分析 163.1.1 社会问题分析 163.1.2 目标分析 183.2 业务功能和业务量分析 283.2.1 业务功能分析 2823.2.2 业务量分析预测 313.3 系统性能指标 323.3.1 应用系统 323.3.2 共享总平台 323.3.3 数据库系统 333.3.4 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 333.3.5 前端感知系统 333.3.6 网络系统 373.3.7 安全系统性能指标 373.3.8 运维管理平台 37第 四 章 系统总体设计 394.1 总体设计原则 394.2 总体
3、目标 394.3 总体架构 404.3.1 总体逻辑架构 404.3.2 总体部署架构 424.4 开放体系设计 464.4.1 平台能力开放 464.4.2 数据资源开放 484.4.3 基础设施开放 49第 五 章 详细方案设计 535.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总平台设计 535.2 公安应用分平台设计 635.2.1 平台概述 635.2.2 平台功能设计 635.3 综治应用分平台设计 695.3.1 平台概述 695.3.2 平台功能设计 6935.4 综治可视会商应用设计 935.4.1 平台概述 935.4.2 架构设计 935.4.3 平台功能设计 945.5 社会资源整合平台
4、设计 965.5.1 互联网整合共享需求 965.5.2 整合内容 975.5.3 平台部署设计 985.5.4 平台功能设计 995.5.5 平台服务 1015.6 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 1045.6.1 计算存储资源池设计 1045.6.2 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平台设计 1095.6.3 数据资源池设计 1225.6.4 数据资源平台设计 1275.6.5 算法仓库设计 1305.7 网络系统设计 1365.7.1 概述 1365.7.2 传输接入网络详细设计 1365.7.3 中心骨干网络详细设计 1385.8 前端感知系统设计 1445.8.1 建设目标 1445.8.2 设计思路 14
5、45.8.3 设计方案 1455.8.4 前端点位明细 1585.8.5 常见场景点位设计 1595.8.6 前端感知系统工程配套设施设计 1655.9 综治中心设计 16945.9.1 系统概述 1695.9.2 市综治中心建设 1695.9.3 区县综治中心建设 1765.9.4 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 1845.9.5 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 1885.10 备份系统设计 1905.10.1 备份内容和和数据量 1905.10.2 备份系统架构1925.10.3 建议的备份策略 1925.10.4 备份设备数量参数估算 1935.11 运维管理平台设计 1935.11.1 感知设备运维
6、管理1935.11.2 中心设施运维管理 1945.11.3 视频数据质量管理 1955.11.4 集中监控管理 1965.11.5 运维过程管理1965.11.6 资产管理 1995.11.7 运维人员管理 2005.11.8 知识库管理 2015.11.9 运维考核应用2015.12 系统安全设计 2015.12.1 安全设计思路 2015.12.2 安全域规划设计 2025.12.3 网络安全防护设计2045.12.4 网络安全管理 2095.12.5 系统数据安全 2125.12.6 故障抢修机制 214第 六 章 项目组织机构及运行保障21556.1 领导和管理机构 2156.2 项
7、目实施机构 2156.3 人员配置 2166.4 运行管理 2166.4.1 管理机制 2166.4.2 完善法律法规 2166.4.3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2176.4.4 服务方式 217第 七 章 项目实施进度 2197.1 项目实施各阶段 2197.1.1 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2197.1.2 施工准备 2197.1.3 施工 2197.1.4 竣工验收 2207.2 项目实施进度表 220第 八 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2228.1 项目总投资估算 2228.2 资源来源与落实情况 222第 九 章 社会效益分析 2239.1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239.2 提升社会综合治理
8、能力 2239.3 深化“平安城市”建设 2239.4 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2239.5 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2236第 一 章 项目背景及现状1. 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项目, 市雪亮工程项目1.2 项目建设单位1、 项目建设单位:2、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3、 项目责任人:1.3 项目建设目标、内容、建设期1.3.1 建设目标本项目按照统一标准 、分级分类 、安全可控的原则, 遵循“智慧城市”建设相 关要求,完善跨行业、跨部门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机制,实现图像信息的关联和 融合, 实现视频图像联网可调可存可控可用, 实现“全域覆盖 、全网共享 、全时 可用
9、全程可控、全面应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格局,达到“预测、 预警 、预防”的整体效果 。为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 、智能化 、专业化水平, 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做出贡献。建成后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能为 XX 市政府各部门提供相关的视频 图像应用,提供视频资源快速分类、权限划分等基础支撑服务,提供视频基础资源的推送 、共享, 实现视频资源的全区共享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基于开放合作的生态能力, 实现:. 构建一张打通多级、多域、多平台、多行业视频资源的公共安全视频专 网;搭建一个整合全网视频资源、提供全行业视频共享和支撑服务的公 共安全视频图
10、像信息共享平台。. 依托视频数据的采集、存储、解析、应用、管理等基本应用,提供基于 人脸、人体、车辆信息的等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各级各类公安机关、政7府部门及行业用户在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处突、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价值服务。. 基于相关规范标准,合理规划、整合、应用各类视频数据,为搭建“公安大数据 ”做好试点及数据资源储备。1.3.2 建设规模视频监控点划分为一 、二 、三类 。一类视频监控点主要是覆盖重点公共区域 、 以公安 机关为主建设的监控镜头;二类视频监控点主要是覆盖重点行业、领域内涉及社会治安的重 要部位、易发案部位, 以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单位为主建设的监控镜头;三类视频监控点主要
11、 是除一 、二类视频监控点以外, 以一般企事业单位 、商户、居民社区或者住宅小区为主建设 的监控镜头。一 、本次项目新建规模:详见建设清单。二 、本项目利旧及计划整合社会视频资源利旧现有系统各类视频资源整合共计 XXX 路:包含 1、公安“天网”现有前端点位 XXX 路, 卡口 XXX 套 、微卡口 XXX 套 、高空瞭望 XXX 套 、违停 XXX 套; 2、已整合社会资源前端点 位 XXX 路, 包含背街小巷 、交警 、教委 、景区 、汽车站 、机场。计划整合二类三类视频资源 。针对社会单位视频资源, 政府鼓励社会化 、市场化运作 模式,鼓励视频图像综合运营服务等企业对二类三类视频监控点进
12、行整合,并将整合的视频 图像资源接入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平台。二类和三类点位包括各部门的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系 统以及各乡镇(街道)、村(社区) 的监控点位, 在各部门 、各级政府按照标准建设完成相 关点位之后,将符合 GB/T 28181 的标准码流推送至社会资源整合平台,从而实现对二类三 类点位的联网整合。1.3.3 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 平台应用系统: 主要包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总平台 、公安应用分平台 、综治应用分平台 、综治可视会商平台 、社会资源整合平台等五个部分。2、 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该部分分为数据处理与资源存储两大部分,分别为计算存储资源池 、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平
13、台 、数据资源池 、数据资源平台 、算法仓库等几个部分。3、 网络系统4、 前端感知系统, 包括: 卡口抓拍机 XX 套, 高清智能摄像机 XX 套, 球机 XX套, 微卡口 XX 套, 人体摄像机 XX 套, 人脸摄像机 XX 套, 全景摄像机 XX8套, 高空瞭望摄像机 XX 套, 无人机系统 XX 套, 全局智能摄像机 XX 套, 报警求助系统 XX 套, 热成像摄像机 XX 套。5、 公安指挥中心改造6、 综治中心建设7、 备份系统8、 运维系统1.3.4 建设周期1.4 设计编制依据1.4.1 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中
14、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4)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 号); (5)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 24 号);(6)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的若干意见;(7)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中央综治办综治秘书室 公安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加强公 安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方案(2015-2020)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52056 号);(8)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方案(2015-2020 年);(9)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5996 号
15、 10)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十三五规划方案”;1.4.2 技术依据( 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2001);(3)音频 、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GB 8898-2011);(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1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75- 1994);(6)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2011);9(7)视频图像文字标注规范(GA/T 751-2008);(8)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 35114-2017)(9
16、 ) 公 共 安 全 视 频 监 控 联 网 系 统 信 息 传 输 、 交 换 、 控 制 技 术 要 求 (GB/T 28181-2016);( 10)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 11)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 669-2008)/(GA/T 6692009);( 12)信息技术 局域网和城域网(GB/T 15629);( 13)信息处理系统 开放系统互连(GB/T 16505- 1996);( 14)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2000);( 15)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高层安全模型(GB/T 1796
17、5-2000);( 16)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GB/Z 18493-2001);( 17)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07);( 18)信息技术 应用软件系统技术要求(GB/T 30882);( 19)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2006);(20)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 14394-2008);(21)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GB/T 15532-2008);(22)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GB/T 16260-2006);(23)系统与软件工程 用户文档的管理者要求(GB/T 16680-2015);(24)软件系统验收规范(
18、GB/T 28035-2011);(25)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26)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 25070-2010);(27)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28)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69-2006);(2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 1999);(30)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31)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A/T 1389-2017);(32)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0-
19、2006);(33)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2-2006);(34)信息安全技术 2006);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3(35)信息安全技术服务器技术要求(GB/T 21028-2007);(3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1-2006);(3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 20282-2006);(3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T33200-2016); (39) 其它相关国标及部标, 重庆市公安局有关文件及相关规定等。10第 二 章 项目背景及现状2. 1 项目背景2.
20、1.1 国家对雪亮工程建设的要求2015 年 4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469 号),意见指出: 要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高起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应用工作,提高公共区域 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加大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力度,逐步实现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 。完善技术标准,强化系统联网,分级有效整合各类视 频图像资源, 逐步拓宽应用领域。由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 改高技2015996 号)指出:公共安全视频
21、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 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全网共享 、全时可用 、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 在加强治安防控 、优 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具体包括:重点公共区域 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 100%, 新建 、改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达到 100%; 重点行业 、领域的重要 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 100%, 逐步增加高清摄像机的新建 、改建数量 。重点公共区域视 频监控联网率达到 10
22、0%; 重点行业 、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资源联网率达到 100%。 重点公共区域安装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 98%,重点行业、领域安装的涉及公共区域 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 95%,实现视频图像信息的全天候应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 统联网应用的分层安全体系基本建成, 实现重要视频图像信息不 失控, 敏感视频图像信息 不泄露。2.1.2 XX 市对雪亮工程建设的要求/本节建议结合项目当地的政策文件进行分析描述。以下内容仅为参考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的通知(中办发201469 号)和国家发改委、中央综治办、 公安部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方案(2015
23、2020 年)、关 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5 996 号)等工作要求,实现 XX 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 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应用 ”,解决现有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治安防控、打击犯罪、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2018 年 7 月 20 日 XX11市通过XX 工作条例,明确规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方式, 并明确了视频监控职能管理部门。为了加强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深度应用,明确 并规范视频图像信息接入与共享工作流程、工作范围、工作职责,XX 市相应编 制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系统建设技术指导意见、关于规
24、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 信息接入与共享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我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接入与共 享工作。XX 年 X 月,市政法委联合市发改委、市公安局联合印发XX 市公共 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落实国家发改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相关文件要求。2.2 建设现状/本章节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写,以下内容仅为参考。2.2.1 前端监控建设现状2.2.1.1 治安监控系统现状目前全市已完成 XX 路前端监控镜头部署,初步实现了对区、县、市城区重点要害部位、 公共安全复杂场所的覆盖, 提高了 XX 市各区县公安局的社会治安和防控能力, 利用视频监 控系统, 实现了对突发案(事) 件“可
25、视化 、信息化”指挥处置,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2.1.2 高清卡口系统现状XX 市前期高清卡口建设主要以进出 XX 市周界的高速公路 、国道 、省道等主要路口、 路段为主, 环城道路为辅 。 目前已建成智能卡口 XX 套。2.2.1.3 移动前端建设现状目前 XX 市已建成了覆盖主城区的公安 340M 平台 XX 套,配备 340M 视频指挥车共 XX 辆 。建成了以无线数字集群宽带(LTE) 技术为支撑的覆盖全市 XX 处重点部位的移动应急 无线视频图像传输系统。2.2.1.4 社会视频资源接入现状目前 XX 市公安局社会资源接入约 XX 多路,汇聚平台接入部分银行等单位的视频点位,
26、XX 分局接入社会资源点位 XX 路; XX 分局接入部分小区监控 XX 路; XX 分局社会资源接入 学校监控 XX 路 、接入客运站监控 XX 路等。122.2.2 应用系统现状XX 全市已建成从市局、分县局到派出所的三级网络架构的公安视频监控专 网,搭建视频监控平台 XX 套。其中,市级共享平台 1 套,各区县分局二级共享 平台 XX 套,警种二级共享平台 X 套(指挥中心、治安、刑侦、消防、交警、警卫等警种),派出所三级共享平台 XX 套;共安装前端摄像探头 XX 路。视频专网市级共享平台与省级共享平台级联, 目前视频专网的共享平台提供了视频录 像、查看、回放等基本视频功能。全市卡口平
27、台由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建成了以进出 XX 市周界的高速公路 、 国道 、省道等主要路口 58 处 。此外, 各警种也根据 自身业务需求, 建设了视频应用平台, 包括 XX 市公安局视频侦查实战应用平台(以下简称 “视侦平台”)、网综平台 、图像综合管理平台等 。XX 市已建视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 安机关的战斗力, 在维护稳定 、打击犯罪等公安实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治应用方面, 建设有覆盖市 、区县 、街道三级的视频会议系统, 涉及市综治办 、各 区县综治办 、各街道, 约 XX 套视频会议终端系统。2.2.3 通信网络现状XX 市公安视频专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市局
28、至区县分局/直属单位的骨干网、区县分局至基层派出所队的接入网已基本联通 。网络现状拓朴如下:图 1. 通信网络示意图XX 市视频专网从逻辑上可分为核心层 、汇聚层 、接入层, 市局由 X 台核心路由器 、X 台核心交换机组成市局网络的核心节点,X 个区县分局及直属单位为区县网络的汇聚点, 区 县分局以下网络为接入层。现有网络拓扑结构从总体上是“星链”“单核心双链路”结构,X 个区 县分局的核心交换机通过电信 1000M 链路与市局核心交换机星形连接做为主用链路, X 个 区县分局核心交换机通过省厅分发的交换机连接省厅分发的路由器, 租用广电 1000M 链路13到市局省厅分发的 NE40E 路
29、由器做备份链路, 现备用链路只有交警分局 、XX 分局 、XX 分 局 、等分局链路启用, 其它区县分局备用链路未启用。现有的 XX 市视频专网采用 10.0.0.0 -10.100.255.255 地址范围段的 IP 地址作为视频专网 的设备使用。整个视频专网的路由协议骨干链路采用 OSPF 动态路由, 引入静态路由, 将连接服务 器接口设置配置为 OSPF 区域 0, 与区县分局交换机配置为区域 100; 备用链路的路由器采 用 BGP+OSPF 动态路由, 全省所有市 、区县节点在一个 AS 自制系统域 。并引用静态路由。2.2.4 机房环境现状XX 市局及 XX 个区县分局都有独立机房
30、 但大部分机房面积较小, 空调 、消防等基础 设施无法满足本项目建设扩展需求。2.3 存在问题分析随着各级政府领导对 XX 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的大力支持与资金投入, XX 市治安维稳成效卓著,人民幸福感逐年提升。但是由于各分局建设工作开展 的时间不同,资金配比不同,区域现状千差万别,致使整个系统包括前端建设、应用系统、网络安全、运维保障等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2.3.1.1 前端建设存在问题1)XX 市重要区域、重要部位视频覆盖依然不足,存在监控点密度低,监 控死角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视频监控对打击防范犯罪的实战效益,特别是视频卡口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安实战工作的需
31、要。2)完成一类监控点位 XX 路的接入,其中 XX 属于模拟标清点位,只有 XX 路为高清,高清视频占比约 XX%,远低于全国主要城市高清视频占比 XX%的平均水平。2.3.1.2 应用系统存在问题目前 XX 市已建成视频监控共享平台,但平台仍存在着不足,制约了实战应用能力及应用水平。主要体现在:1) 综治部门视频应用水平较低XX 市的视频监控应用基本集中在公安部门,综治部门的应用较少,甚至可以说没有。142)社会视频资源联网率低XX 市建设的监控系统现已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派出所、分局、市局三级 视频图像应用。但社会行业单位现阶段仅完成少部分的视频图像接入,接入量小,未能与社会单位形成有效
32、的点位互补。3)视频应用水平低目前现场采集的案发监控视频线索的分析和识别,主要还是依赖人工观看,当视频数据非常多时,看视频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效率不高。视频应用大多停留在视频查看、事后调取的初级阶段,应用比较单一,视频 主动应用、深度应用手段不足。缺少对视频图像信息深层次挖掘,难以支撑不同 部门、警种的差异化应用需求;缺少成熟、实用的智能技术手段,不能满足海量 视频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需求;缺少视频图像信息与其他情报信息的有机结合,不能满足综合分析和预警研判等应用需求。2.3.1.3 运维保障存在的问题由于前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及日常运维经费尚未纳入城市基 本建设规划,政策保障不到位、资
33、金投入不足,加之重建设、轻运维,轻应用,使前端设备在线率、完好率不高,运维和监看人员不足,故障不能及时处理。由于视频监控系统缺少有效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审计手段, 视频数据采集 、传输 、存储 与应用存在安全隐患。15第 三 章 需求分析及项目建设必要性3. 1 与公共安全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目标分析3.1.1 社会问题分析/本节描述的社会问题,是从比较高的层面(全国/全社会)对影响公共安全的全社会问 题进行的描述,是一种较为总体的归类方法和描述,各地(分公司)在编制方案文档时,应结合 当地相应的情况,进行丰富、完善,并有选择、有重点地予以突出当地比较显著的社会问题。 /当前, XX 市总体上公共
34、安全形势稳定, 对突发公共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处置进步明显。 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 新型公共安全问题逐渐增多, 传统型社会问题因互联网、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防控难度亦进一步提升。总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类公共安全范畴的 社会问题。1) 自然灾害XX 市地处 XXX 区域, 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平均每年发生 XX 起自然灾害事故。近年来, 自然灾害呈现出三项特征:一是灾害频发,涉灾面广,受灾人数多, 民众生命和财产损失严 重;二是自然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规律与地域特征,需要加强预防和预警;三是自然灾 害具有跨区域 、跨行业的特点, 需要通过分类管理与分级负责构建科学防治体系。自然灾害的预防
35、和预警环节是重中之重。及时有效的预防和预警能够防止灾难的发生, 降低公众的财产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即使是在一些不可抗的情况下也能把损失降到最小。 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预警,要求逐步构筑起灾害风险防范系统,健全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 系;完善灾害预警预报的信息发布机制,在灾害发生时给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避灾指导;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公众灾害防范意识, 形成积极的防灾氛围。2) 事故灾难我国事故灾难频发, 事故总量偏大, 表现出三项特征: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导致多发的 事故灾难,需重视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二是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运转水平低 下,亟需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
36、高标准化程度;三是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导致管理缺位, 需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预防与整治 。目前,在交通运输 、煤矿安全 、消防火灾等行业领 域重特大事故较为多发。近年来, 我国强化安全生产领域的管理和监督, 持续打击非法违法行为, 大力推进安 全生产专项整治。在现有基础上,要着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健全督查安防和巡视制度, 强化地方属地监管责任,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尽快建立健全生产领域安全监管国家 标准。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加强标准化安全监管,严格按照流程和方式进行安全管理 和监督, 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3)公共卫生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件频出, 且波及范围大, 具有以下特点: 一
37、是致命性强, 传染 病疫情、食物中毒 、药品安全等直接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二是传染性强,易扩大涉 灾面,加重社会负面影响;三是易导致社会恐慌,造成社会秩序失范 、经济损失乃至人身伤16害。公共卫生事件促发的社会恐慌是导致社会秩序失范 、经济损失乃至人身伤害的重要原 因 。为更好地对此类事件进行防控,首先政府需妥善应对社会恐慌,一方面完善官方权威信 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全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和工作进展, 同时掌握舆论主导权,做好舆论引导 和舆论监督,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完善物资供应保障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 生时确保物资的快速补给和充足供应。其次,社会组织要加强协同工作,对公众心理恐慌
38、进 行疏导,增强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引导公众理性应对疫情,营造稳定的社会环 境 。最后, 公众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需保持理智, 不信谣不传谣。4)社会治安形势我国社会治安状况表现出三大特点:第一,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性强,控制力不足,易导 致社会恐慌;第二,社会安全事件的产生有其连带的社会管理根源, 需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第三, 在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中, 人力与物力筹备亟待加强。近年来, 我国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和重点地区的排查 整治,取得较好的成效。针对社会安全的严峻形势,政府要重点加强社会面动态管控:建立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风险社会中的动态警务
39、模式,形成动静结合、整体联动的巡 逻防控网络;其次要加强社区的安全防控建设。社会公众需开展群防群治,对社会安全环境 进行整体防控,加强防控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切实提升社会面动态管控和快速 反应能力。5)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群死群伤) 问题日益突出 。此类事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风险 概率虽小, 但绝对个案多; 第二, 公共场所群死群伤现象具有“窗口效应”, 与公众生活紧密 相关,易成为公众关注热点;三是公共场所群死群伤的可预见性强。近年来我国公共场所突 发安全事件导致群死群伤现象显著增多 。全国发生多起公共场所电梯事故, 例如 2011 年北 京地铁站自动扶梯发生故
40、障致 1 死 30 伤, 2015 年湖北电梯“吃人”事故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城市马路塌陷时有发生, 如 2012 年哈尔滨市突发马路塌陷造成路人 2 死 2 伤; 公共场所因 人口高度密集, 踩踏事故造成群死群伤风险激增, 如 2014 年末, 上海外滩发生严重踩踏事 件致造成 36 人死亡,49 人受伤。要对此类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进行防范, 应加强城市综合风险治理能力, 要求定期 、 持久地开展城市安全评估工作,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对城市综合风险的预防;强化职能部门 的联动性, 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 、科学决策 、快速处置;持续开展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 确 保其可用性和实用性;鼓励公众参与,
41、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形成全民联动的社会风险 治理格局。6) 矛盾纠纷事件矛盾纠纷致死伤事件凸显 。此类事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矛盾纠纷的潜伏性强; 第 二, 矛盾纠纷的发生具有征兆性;第三,矛盾纠纷是社会治理不善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 易 造成恶性人为死伤事件,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新时期, 由于矛盾纠纷而导致人员伤亡事件频频发生 。城管暴力执法与商贩暴力抗法 使双方产生争执引发的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相关部门房屋拆迁时与住户发生矛盾引发住户自 残自焚等死伤事件时有发生; 因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医疗纠纷导致“医闹”和“医患”伤亡事故激 增。一系列因矛盾纠纷而人为造成的死伤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42、和稳定,为我国社会安全治 理敲响了警钟。矛盾纠纷的防治需要依靠制度建设, 转变工作方式, 重点关注极端个体, 综合运用17社会治理手段来排查纠纷与化解矛盾。要重视和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有效预防 和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集中力量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行动, 以人民调解为基础,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3.1.2 目标分析/结合项目实际需要,描述项目涉及部门的实际需求,此章节仅供参考。/结合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需求, 对各职能部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建设区域及应用场 景明确如下:1)公安机关公共安全秩序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并不能由
43、经济发展来得到保证 。必须由国家的强制 力来保证 。因此,公安机关构建和谐安宁公共安全秩序的能力,从根本来说关系到我国的社 会稳定。依托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 充分结合新一代互联网 、物联网 、大数据 、云计算和智 能传感 、遥感 、卫星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公安机关应积极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手段。 主要设计思路以空间 、时间防控为主线,提升构建、维护公共安全秩序能力; 以指挥中心为 锚点, 增强应急处突能力; 以数据应用 、系统交互为核心理念,提升综合警情研判水平 。与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相关的具体目标包括: 全方位防控治安问题(犯罪), 作为城市生活的衍生品之一, 根植于城市的空间地
44、域环境 。随着我 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多样化特征,空间地貌复杂,治安问题发生的 区域分布特征也随之扩散化 。治安复杂地区和高发案点多,需要防控的范围大、地段多,警 力逐渐穷于应付,这就为整体治安防控,尤其是街面巡逻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可通过视 频监控等技防手段虽然极大地丰富了空间防控的区域,运用视频监控新产品、新技术突破二 维平面限制, 拓展纵向空间的层次防控。 全天候防控实现对于外部环境的全天候监控需求,达到 24 小时不间断、无缝隙的全面覆盖,并从 “事前 、事中 、事后”的时间纬度, 结合各维度特征进行视频服务设计 。事前, 突出视频图像 针对人 、车 、物 、行为
45、 、事件等要素的预警与控制; 事中, 突出视频图像针对突发/应急事 件 、活动安保 、路线警卫等事件的处理与响应;事后, 突出视频图像针对治安事件 、治安案 件 、刑事案件等案事件的追踪与分析。 大数据实战以视频大数据应用为方向, 将视频流转换为数据流, 推进视频图像结构化建设, 完善 系统前端、后端视频结构化功能,进而实现基于结构化数据的海量信息快速检索,构建完整 案事件时间链, 并基于海量结构化数据, 运用大数据技术, 开发好用 、实用的事前 、事中、 事后业务应用。 全局指挥通过充分整合视频资源 、利用有线/无线调度网 、移动指挥中心 、高清移动监控设备 、 无线摄像前端等网络通讯设备,实现指挥中心和现场处置人员的高效互联,健全完善扁平化、18可视化 、智能化指挥防控体系,最大程度实现情报引领下的精准研判、精确指挥,建立扁平 化的勤务指挥模式,注重完善应急预案,切实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应急指挥能力和水平。 协作共享依托公共安全视频传输网络,加大整合力度,有效整合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