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一、 现场探伤方案(5)二、 现场安装无损检测人员须知(2)三、 现场射线无损检测安全操作管理规程(2)四、 现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2)五、 无损检测专用工艺规程(19)现场射线探射方案编制人:批准人:一、探伤内容 本工程为XXXXX,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需进行射线探伤。二、探伤方案及时间本次探伤采用便携式X射线探伤设备进行,从20XX年X月XX日起每天22:0023:00;00:306:00三、管理方案1目的在进行X射线探伤工作时,射线对周围人员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为了避免X射线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特制定本管理方案。2.措施2.1因施工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X射线探伤时,要采取以下措施:a).探
2、照前要设置防护区(以作业地点问为半径30m至40m)并经射线报警检测合格。c).安全圈外的通道处,要设专人警戒,并设置报警装置。d).由于是夜间现场探伤.设有红灯警示。e).射线探伤人员和操作必须在安全圈外,或具备防护措施的操作室内操作。f).由于道路在防护区以内,进出人员与车辆在专人的引导下通过。2.2X射线设备和参数选用时应尽量避开施工人员集中的时间进行2.3在施工现场探伤应尽量避开施工人员集中的时间进行2.4射线操作人员持证上岗2.5射线探伤时,操作人员应在安全区域内进行操作2.6射线探伤完毕后,拆除隔离,进行正常生产活动3.职责项目经理;XX探伤人员:XX 监护人员:XX四、作业区域详
3、见示意图: 现场射线无损检测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受控状态 编 号 EO/JLYR.10.11-2010 发布日期 XX 实施日期 XX 编制:XXX 审核:XXX 批准:XXX现场射线无损检测安全操作管理规程为了确保现场(野外)辐射场所专业人员和放射装置的安全,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列及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和国家环保局批发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1.从事放射工作的无损检测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国家卫生防疫部门组织的体检,并经省环保厅组织的辐射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从事放射工作,并持证上岗。2.无损检测
4、人员进行反放射工作时,必须佩带个人射线剂量计,携带射线计量报警仪并穿戴好射线防护用品。3.本公司在现场(野外)施工安装设备时,通常采用X射线检测。如果需要使用同位素放射装置时,在同位素放射源送往现场(野外)使用前,必须按国家环保、卫生和公安部门规定的要求审报,完清各项相关手续,并按书面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装置的包装、警示标志、运输、存放、储存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并经许可才能实施。4.在产品制作或安装现场(野外)进行X射线检测工作前,应按GB16357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的标准,围绕辐射作业现场划出控制区和管理区的范围。5.如果在现场(野外)进行射线检测工作前,应按GB18465工业射线探伤
5、放射卫生防护的要求,围绕辐射作业现场划出控制区和监督区范围。6.应在控制区边界外设置围栏和醒目的警示标志,夜间探伤应设置红灯警示,并在各个路口安排专人看管,整个作业过程应有专人负责统一指挥,绝对防止任何人员误入辐射场所内,造成放射责任事故。7.射线检测作业时,探伤人员应根据选用辐射的最高能量和辐射方向、角度、周围的环境、人员活动等因素,使用辐射剂量报警仪对工作区域的辐射水平进行测试,找出最低辐射剂量水平的安全位置,设为装置的操作控制点,尽可能利用现场的地形或设施进行屏蔽,必要时可启用设备的延时系统进行更远距离的操作。8.由于在安装现场(野外)作业,环境条件极为恶劣,而且经常是在夜间进行。因此作
6、业前应对活动范围进行必要的清理,排除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在工作场所应有充足的照明设施,必须带好安全帽,防止被碰撞及坠落物体得打击。9.在高空作业时系好安全带,脚手架与箱板应架设牢固,严禁现场进行交叉作业,造成安全意外事故发生。EO/JLYR.10.11-2010 -10.进入容器作业时,必须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使用的电源电压符合GB3805安全电压的规定,不得超过36V,且有良好的绝缘措施。人员进入容器后,在容器外应有专人监护和配合。11.操作人员应了解放射设备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熟悉设备装置安全系统的状况,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12.没操作
7、前应严格认真检查设备装置的电源、电缆间的连接情况、绝缘、接地是否良好、机械或电动传动系统、循环冷却系统状况、安全保护系统状况是否正常。由于通常是在带电状态下作业,因此,操作至少应有两人以上进行,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13.现场检测设备装置进机的电源,无损检测的人员不得自行插(搭)接应通知施工现场的专业电工配置,并应告知不得随意拉闸断电,需要断电应事前通知无损检测人员,否则当射线装置在运行中突然断电,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和源收不回来的危险。14.当射线装置在调试或运行中出现安全事故时,应对整个监督区范围加强警戒。任何人都不得拆卸同位素放射源装置进行修理,必须报告上级,通知专业维修人员进场修复后才能继
8、续作业;如果发生掉源时,应立即报请国家特种专业人员进场寻找丢失的放射源。15.现场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存放应远离人员稠密的区域,单独妥善保存,并设有专人负责监护管理。特别应防止被盗,应立即启动现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保护好被盗现场。现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第A/0版受控状态 编 号 EO/JLYR.10.11-2010 发布日期 2010-07-01 实施日期 2010-07-01 编制:XXX 审核:XXX 批准:XXX现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在现场(野外)进行作业时,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启动现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1)在现场(野外)进行作业时,发现有人进入辐射控制区范围,发生误照射
9、时;(2)作业时同位素装置发生卡源,造成放射源不能收拾时;(3)发现同位素放射源掉源时;(4)射线设备或同位素装置被盗时;1.当发现辐射控制区范围有人被误照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切断X射线机高压或回收射线源,指挥被误照射人员快速脱离辐射现场,认真了解被误照人员进入控制区的时间和在辐射场的位置,视其被伤害的程度,同时通知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和主管施工现场的安全人员到场。2.如果误照情况非常严重时(指误照射人员被误照的时间较长或距放射的距离很近),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员应首先拨打当地120急救电话迅速来车,被照射者送往医院抢救。3.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员保护好事故现场的同时,立即通知业主的施工现场负责人到场
10、,并配合业主的安全、保卫等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取证和事故的分析提供依据。4.事故发生后,本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应及时向公司上级主管领导报告,如实详细的汇报事故的情况,请领导指示。5.公司领导了解事故情况后,应主动与业主公司领导取得联系,请求业主及时向所在辖区的上级主管和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安抚工作,尽量减少和消除事故的危害和影响,主动配合当地卫生、环保部门的检测,以及公安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6.在现场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装置时,如果发生设备卡源,导致放射源出、入传动系统失灵时,应遵照装置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安装置故障程序进行,如果按正确的排除方法不能排除故障时,应请装置
11、生产单位的专业维修人员来排除。任何人员都不允许采用拆卸装置来排除事故。这时还应加强做好射线源安全范围的防护措施,增强警戒人员和警戒标志等。7.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装置过程中,突然发现掉源时,首先应在监督区边界整个范围加强人员昼夜警戒和增加警示标志等;并及时报请国家特种专业人员进场寻找放射源。8.如果发现放射设备,特别是同位素放射性装置(源)被盗时,应立即向当地公安、卫生、环保部门通报,然后向单位主管部门汇报,并保护好被盗现场,以利于尽快破案。注:在现场作业前做好下列部门及人员的联系方式登记,当发生辐射事故时,现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才能有效运转。EO/JLYR.10.11-2010 -附:启动现场辐
12、射事故应急相关部门及人员通讯联系电话:公司现场施工安全员: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业主现场施工负责人:辖区卫生部门主管负责人:辖区环保部门主管负责人:辖区公安部门主管负责人:辖区急救医院部门主管负责人:辖区消防部门主管负责人:承压设备制造、现场组焊及安装无损检测专用工艺规程程序姓名职称日期编制审核批准承压设备制造、现场组焊及安装 无损检测专用工艺规程1 适用范围1.1凡公司生产制造、组焊及安装的压力容器及其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按本专用工艺规程1.2也适用于金属原材料、零部件的无损检测1.3除非另有要求,常压容器、非压力容器及其管道、附属结构件的无损检测可参照本规程2 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2.1编制依据
13、2.1.1公司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2.1.2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2.2执行标准2.2.1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以下简称标准)2.2.2按产品设计图样的规定及用户要求3 人员要求及职责3.1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从事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责相应的技术责任。3.2无损检测人员应持证上岗,级人员应在级人员的指导下工作。3.3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及工艺卡应由级资格以上人员编制,级资格人员审批后执行检测工作。3.4由级资格人员签发无损检测报告,并级资格或相关负责人员审批后执行检测工作。3.5所有的检测技术资料在产品完工后有评片人
14、员统一归纳整理,确认准确完整之后及时存档,并保存7年以上。3.6无损检测人员的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纪录值为1.0),按GB11533的规定进行检测,并每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3.7无损检测整个质量控制系统的工作质量,必须接受当地国家质检部门的审查,无损检测人员应予以积极的配合。4 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及实施依据4.1检测方法主要有射线检测、超声检测、渗透检测、磁粉检测四种。4.2使用原则4.2.1根据受检产品的材质、结构、制造、焊接方法、使用条件和可能产生的缺陷性质及形态等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4.2.2承压设备制作无损检测的方法选择、无损检测比例及合格级别、检测实施时机、检测技术等级、组
15、合检测技术要求等必须遵循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钢制压力容器、GB151管科式换热器的规定。4.2.3各种检测方法相关因素及表面要求和检测时机见本规程附录一。4.2.4射线检测适用于金属材料融化焊对接焊接接头的检测。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及其合金材料的复合板。其具体的检测技术要求应符合JB/T4730.2标准的相关规定。4.2.5超声波检测适用于钢板、复合板、零部件、焊接接头的检测。其具体的检测技术要求应符合JB/T4730.3标准的相关规定。4.2.6渗透检测适用于非磁铁性材料、焊接坡口、焊接接头表面开口缺陷以及铁磁性材料但采用磁粉检测受工
16、件结构的局限的表面检测。其具体的检测技术要求应符合JB/T4730.5标准的相关规定。4.2.7磁粉检测适用于磁铁性材料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坡口、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其具体的检测技术要求应符合JB/T4730.4标准的相关规定。4.2.8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一部分:通用要求JB/T4730.1的规定适用于以上各种无损检测方法。4.3实施依据4.3.1无损检测委托单4.3.2本专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各种检测工艺卡见本规程附件一)4.3.3设计图样及用户要求5各种检测方法执行工艺规定方案第一部分:射线检测1 检测设备XY-2515、XX-Q3505、XXH-3505、XXQ-2505、
17、Co-60-射线机、4Mev驻波直线加速器等。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射线源能量的大小及射线源种类和透照厚度等因素等按JB/T4730.1标准4.2条的规定。2 射线能量级曝光量2.1射线能量2.1.1常规的X射线透照不得任意采用高能量、短时间的透照方式,应根据透照的材料和厚度及结构状况而定,使用的最高管电压不应超过标准4.2条的规定。2.1.2射线和高能X射线应根据材料和厚度、透照方式和要求的技术是、等级按标准4.2.2条和表4的规定。2.2曝光量a X射线拍片曝光量按选用机型相应的曝光曲线进行选取;b -射线的曝光时间用专用计算器,很据使用的胶片的特性及类别选取不同的曝光系数因子而定。射线总的曝光
18、时间应不小于输送源往返所需时间的10倍。c 直线加速器的曝光量按设备设置条件或实验的依据进行选取。2.2.1X射线透照:当F=700mm时的曝光量(标准推荐值)A级、AB级应不小于15mA.minB级应不小于20mA.min2.2.2 当焦距改变时可按平方反比定律对曝光量的推荐值进行换算。3胶片的选用3.1 AB级一般为T3类或T2类胶片,B级为T2或更高类别的胶片如:柯达AA400/T3、柯达 MX125/T2、天津型/T3、天津型/T2等或合同要求选择更高类别的胶片。并配与相应胶片使用的显、定影液配方。3.2采用-射线透照裂纹敏感性大的材料(如Cr-Mo钢)时,应采用T2类或T1类胶片。4
19、胶片处理4.1可采用自动冲洗或手工冲洗方式处理,手工冲洗应为槽洗。4.2胶片处理一般应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5增感屏一般为铅箔屏,铅箔增感屏的选用应根据射线的能量、种类和检测的技术级别并按下表的规定:铅箔屏射线源前屏厚度mm后屏厚度mmX射线250500KV0.020.20.020.2射线Co-60AB级0.52.00.52.0直线加速器1Mev4MevAB级0.52.00.52.06 像质计6.1采用线性像质计,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和HB7684的规定6.2像质计应根据透照材料按标准2适用的范围选用。6.3像向制剂的使用及放置按标准4.7条的规定。7 底片像质计灵敏度7.
20、1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时应符合标准表5的规定7.2 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时应符合标准表6的规定7.3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时,像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符合标准表7的规定在单壁透照中像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按标准4.7.2条c、d的规定进行对比试验,保证实际的透照的底片灵敏度符合要求8 底片黑度AB级:应控制在2.23.5范围内,但最大不超过4.0 B级:应控制在2.33.8范围内,但最大不超过4.0用X射线透照小径管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可为1.5;B级最低黑度可为2.09 黑度计黑度计测定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误差不超过+-0.05.效验方法按标准附录B。黑度
21、计每半年应效验一次,标准黑度片每2年送国家计量部门检定。10观片灯观片灯的亮度可调,最大亮度应满足评片要求11检测条件及原则射线检测时,应选择合理的透照方式及布置,采用单壁透照或中心透照优先;有利于发现缺陷方向,保证透照灵敏度及底片质量,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和节能降耗的原则并满足标准4.1条的规定。12 透照方式通常采用单壁透照、双壁透照方式是单壁透照不能实施时才允许的。典型的透照方式参见标准附录C。13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缝的透照布置和透照次数按标准4.1.4和4.1.5的规定14射线源据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f在满足几何不清晰度,从而保证头照灵敏度,射线源据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f的确定应按标准4.3条
22、的规定:AB级:f=10d.b2/3(可根据标准诺模图3确定出f) B级:f=15d.b2/3(可根据标准诺模图2确定出f)15 一次透照长度15.1透照的一次透照长度K值控制应根据检测技术的等级焊缝的类别按JB/T4730.2标准表3的规定。15.2整条环向对接焊缝的透照次数可按标准附录D中相应规定的曲线图确定。16 其它焊缝的编号、标记摆放、原始记录、暗室处理条件、散射线屏蔽及方法等未定事项,按标准要求和公司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相关规定。17评片规定底片的评定由级资格以上人员进行,并实行初评、复评、审核管理制。评片的具体要求按标准4.10条的规定。18检测比例压力容器对接焊缝射线检测比例
23、分为全部(100%)和局部两种。局部检测比例分为:=20%和=50%(碳钢和低合金钢制低温容器为50%)18.1焊缝局部检测的计算方法18.1.1如果抽查比例为20%时:B类焊缝:应根据受检产品的外直径D。(D。=产品内直径+2T),计算每条B类焊缝长度,计算式为:LB=D。,应检测的焊缝长度为: Lb=D。20%。A类焊缝:测量每条A类焊缝总长度为LA,应检测的焊缝长度为:La=LA20%。18.1.2 在满足抽查率时,还应保证每条焊缝抽查长度不小于250mm。每张底片在满足一次透照长度L3的条件下,应在每条抽查的焊缝长度上进行平均分布。18.2局部检测的压力容器下列部位的焊接对接接头必须进
24、行100%射线检测。a 所有的相交焊缝部位;b 先拼板后成型凸形封头上的拼接焊缝;c 设备法兰、补强圈上的拼接焊缝;d 被补强圈、支座、垫板、内件等的覆盖的焊缝部位;e 以开孔中心为圆心,1.5倍开孔直径为半径的圆中所包容的所有焊缝;f 公称直径=250mm的接管与长径法兰,接管与接管对接的焊缝;g 嵌入式接管与圆筒或封头对接的焊缝;h 设计图样及用户要求检测的焊接接头;注:以上的焊缝检测长度可计入局部检测长度之内。19 扩探经局部检测的焊缝部位,当发现有超标缺陷时,应在该缺陷两端焊缝的延伸部位进行不小于该条焊缝总长的10%的扩探,且扩探的焊缝长度不小于250mm,若仍有不允许的缺陷时,应对该
25、条焊缝进行100%检测。20 焊缝返修20.1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2次,超过2次的应经制造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20.2返修前的底片(射线原片)和每次返修后复拍的底片及记录应详尽,并妥善保管。20.3焊缝返修及返修后的检测一般应在相应热处理前进行,返修部位必须全部检测并按原方法要求进行检测合格21射线检测质量级别承压设备熔化焊对接焊缝的射线检测质量分级按标准5条的规定。21.1钢、镍、铜对接焊缝检测质量分级按标准5.1条的规定a 级对接焊缝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形缺陷;b 、计对接焊缝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c 对接焊缝中的缺陷超过级者为级d 对接焊缝中各类缺陷
26、评定的质量不同时,以质量最差的评定级别。21.2 圆形缺陷的质量分级21.2.1 圆形缺陷的评定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缺陷评定区的大小按标准表8的规定。21.2.2 在评定区内的缺陷按标准表9的规定换算为点数,然后按标准表10的规定评定出对接焊缝的质量级别。21.2.3 由于材质或结构的原因,认为返修不必要,可将各级别圆形缺陷的点数放宽12点21.2.4 对接致密要求高的对接焊缝,评片人员可将黑度大的圆形缺陷确定为深空,并将其质量级别评为级21.2.5 较小尺寸的圆形缺陷可以不计,但应按标准表11的规定21.2.6 级对接焊缝在评定区不计的圆形缺陷点数不得多于个,超过时降低一级21.2.7
27、T=25mm时,是不允许的,应定为级。4低碳和低合金钢锻件的超声波检测碳钢和低合金钢锻件的超声波检测技术按标准4.2的规定,质量分级按标准表6、表7和表8的规定分别评定;5奥氏体钢锻件的超声波检测奥氏体钢锻件的超声波检测技术按标准4.7的规定,质量分级按标准4.7.8条表15和表16分别评定6钢制承压设备对接焊缝的检测6.1全熔化焊对接焊接接头的检测按JB/T4730.3标准5条的规定,检测技术等级应按设计图样及用户要求6.2 承压设备的对接焊接接头检测技术等级本公司通常选用B级或C级,B级检测时按标准5.1.2.2.2的规定,一般以斜探头直接接触法检测;C级检测时还需要先按标准5.1.4.4
28、条的规定的使用斜探头对接焊缝进行检测。6.3耦合剂一般为机油6.4 探头K值得确定是根据板厚的大小按标准表18进行的6.5检测频率一般为25MHz(低碳或低合金钢)6.6 使用试块:CSK-A、CSK-A(T=6120mm),按标准5.1.5.2条表14规定的灵敏度制作距离波幅曲线当T=68mm的对接焊缝按标准附录G规定进行检测和质量分级6.7声能损失的补偿应根据材质的衰减因素和工件表面的形状、粗糙程度以及耦合状况应与试块相同。如有差异认为有必要时应按标准附录F规定的方法进行实测。通常补偿应不小于-4dB,其补偿的dB值应同时计入距离波幅曲线。6.8 采用一次反射法时,探头移动区应=1.25P
29、, P=2KT 或2Ttg;采用直射法时,探头移动区应=0.75P.6.9当T=846mm时:(B级技术)T=825mm,探头K=32.0;T=2546mm,K=2.01.5,可采用一种K值探头,采用直射法和一次反射法,单面双侧进行扫查;6.10当T46120mm时:(B类技术)探头K=1.51.0可用一种K值,采用直射法,双面双侧进行扫查;如果只能在双面单侧(如与封头连接的B类焊缝)或单面双侧(另一面不能实施时),应采用两种K值探头进行检测。6.11当T120400mm时:(B类技术)应用两种K值的探头(折射角相差=100),采用直射法,双面双侧进行扫查;6.12 横向缺陷检测时,按标准图1
30、2规定的方法进行扫查,当焊缝余高磨平后,按标准图13规定方法进行扫查;检测横向缺陷时,各线灵敏度均应提高6dB。6.13 C级技术等级的检测按标准5.1.2.2.3的规定进行检测;6.14 检测时的扫查灵敏度不低于最大声程处评定线灵敏度。7管座角焊缝的检测管座角焊缝的检测一般采用直探头的为主,斜探头为辅。应根据管座的结构形式。找到最佳的检测面,探头入射的声束尽可能垂直缺陷进行扫查。具体做法按标准5.1.6.3条规定进行检测。7.1 直探头的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按标准表21规定进行调校;7.2 斜探头的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按标准表19规定进行调校。8 T型焊接接头的检测8.1 T型焊接接头的超声波检
31、测技术按标准5.1.6.4条的规定;8.1.1 斜探头:a. 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应以腹板厚度按标准表19规定进行调校。b在翼板外侧扫查时一般使用KI探头;在腹板一侧扫查时,探头K值根据腹板厚度按标准表18选择8.1.2 直探头: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应以翼板厚度按标准表22规定进行调校8.2 对缺陷进行等级评定时,均以腹板厚度为准。9堆焊层超声检测9.1堆焊层超声检测技术按标准5.2条的规定,9.2质量分级按标准表24的规定进行评定。10钢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环向对接焊缝的超声检测10.1钢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环向对接焊缝的超声检测技术按标准6.1条的规定10.2 试块的选择按标准6.1.
32、2条;10.3探头K值的选择按标准表29规定;10.4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按标准iao30进行调校10.5 质量分级按标准表31的规定进行评定11综合上述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11.1 斜探头K值应根据板厚T按标准5.1.4.2条,表18的规定选择。11.2 检测频率一般为25MHz11.3 使用CSK-A和CSK-A试块(T=6120mm)按标准表19规定的灵敏度制作距离波幅曲线;11.4 扫查方式按标准5.1.6条的有关规定11.5 检测时的扫查灵敏度不低于最大声程处的评定线灵敏度11.6 横向缺陷的扫查方式应在焊缝两侧做斜平行或在磨平后的焊缝上及两侧做平行扫查,见标准图12和图1311.7
33、横向缺陷检测时的扫查灵敏度应将各线灵敏度提高6dB。11.8 对接焊缝缺陷测定、定量、指示长度、评定原则按标准5.1.7和5.1.8条的规定11.9 焊接接头质量分级按标准5.1.9条表23的规定进行评定第三部分:渗透部分渗透部分应按无损检测委托单指定的部位和渗透检测工艺卡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检测。1 检测范围a 除非另有要求,一般为容器的C、D类焊缝的表面;b 用复合板制容器的焊接坡口表面、焊接过渡层各层间表面积焊接完工后的A、B、C、D类焊接的复层焊缝表面;c 管板与换热管连接的封口焊接表面d 补焊修磨后的表面或其它需要检测的表面e 异种钢或非铁磁性材料焊接的焊缝表面f 因结构原因磁粉检测不
34、能实施的部位表面2 表面要求及检测时机表面要求及检测时机见本规程附录一3 渗透检测方法3.1承压设备原则上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法(代号为C-d)3.2 使用的渗透剂必须是同一型号,禁止混用3.3 使用生产厂家对渗透剂中硫(镍基合金材料)、氯、氟(奥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合金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范围的承诺产品4 试块的选用4.1 通常选用镀铬试块(B型试块)用来检验渗透剂检测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的正确性4.2 铝合金试块(A型试块)a 在正常情况下(1050摄氏度)检验渗透检测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效果b 当检测温度低于10摄氏度或高于50摄氏度时,用来鉴定渗透检测剂在非标准温度下的性能。鉴定的方法按标准附录B4.3 试块使用的处理及保存应按标准3.3.6.6条的规定5 灵敏度的确定承压设备的焊接质量检测灵敏度应为3级(高灵敏度),应使用镀铬试块(B型),显示出三处裂纹痕迹6 检测基本程序:6.1 溶剂去除型着色检测方法(C-d)标准温度下:1050摄氏度实施步骤:表面处理清洗干燥渗透(=15min)去除干燥(约10min)显像(7min后)观察评定复验(重新开始)后处理(去除残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