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历史时知识点专题练习32.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993926 上传时间:2024-04-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时知识点专题练习3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时知识点专题练习3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时知识点专题练习3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时知识点专题练习3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时知识点专题练习3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评估检测(十二)专题十二(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武汉模拟)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对联“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可能出自()A.土地改革中的地主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C.“大跃进”中的农民D.“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2.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B.“二五时期”我国

2、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3.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时的中国人口()A.大幅度增长B.下

3、降C.增长乏力D.不增不降5.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抗美援朝”胜利C.“左”倾错误影响D.三大改造完成6.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7.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

4、正确的是()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8.(2013江南十校模拟)1979年9月24日英国卫报刊文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该文中“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有()思想路线未变人口基数过大经济模式单一中美关系紧张A.B.C.D.9.(2013亳州模拟)下表反映了1953-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快速发展B.最低点的出现与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C.新时

5、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明显变化D.最高点的出现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10.下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文化大革命”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A. B. C. D.11.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 6%和92.4%这段材料表明()A.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B.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C.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D.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

6、1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坚持写了60年的日记,记录了他和乡亲们半个多世纪的生存经历,用平凡琐事见证了60年来农村生活的变化。20

7、06年,这本名为农民日记的图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该书作者叫侯永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81年12月1日,侯永禄在日记里写了他一生中最长的一篇思想活动记录,题目为分不分,在三页半纸里,他满怀忧虑地写道:“分开各干各,有干劲,能做好,这意味着分田单干。没有受过单干苦的人,是不知道单干难的。解放前旧社会的单干,是受着封建社会的束缚土改后多亏及时组织互助组成立合作社,没有使两极分化过于悬殊。就那很短的时间,也有不少人很快变穷,分下的房屋土地牲口农具只好卖掉,靠借债过日子。因此分田单干弊多利少,不能实行。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好。”侯永禄农民日记材料二“五八年来了个大跃进,实行了吃饭不要钱

8、、干活不记工的办法,造成了干活磨洋工、吃饭放卫星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生产又受到了损失。”侯永禄农民日记材料三“丁万成一家3口人,共有14.7亩土地,主要种植大豆。2005年,他承包了外出打工村民的两垧土地,价格为每亩190元,用自己的15马力拖拉机耕作。那是他第一次承包土地。一年下来,每亩地的收益约为50元,总收益仅为2 000元左右。去年,他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又承包了别人两垧土地。赶上春旱,产量低,每亩地产量只有200余斤。他以每公斤3.72元的价格卖了大豆,除去地租外,毛收入还剩6 000元。”侯永禄农民日记材料四“国际大豆市场供不应求,但中国豆农获利不多的原因,就在

9、于市场受控于人。国内的大豆价格跟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走的,根本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一位压榨企业的老总分析道,“从成本上看,压榨企业更愿意使用进口大豆。中国豆农的大豆要么贱卖,要么就是卖不出去。”中国青年报(1)材料一中“解放前旧社会的单干”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有人说在古代农业经济的经营模式下“农民是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为了巩固这种经济基础,我国古代长期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8分)(2)材料一中让侯永禄产生思想斗争的是什么

10、问题?这一事件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何重大意义?(4分)(3)材料二中说的是当时农村中存在的什么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给我国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当今农业发展面临着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今年应聘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你会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4分)14.(2013福建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二仅在实施新

11、经济政策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12、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外商控制中国市场的主要手段。(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3分)(3)材料三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6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13、(3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1950年,上海市私营工商业大量歇业,工人失业,资本家就说出了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信心,感到惶恐。针对这一点,中央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根据“进退两难”“新中国成立初”,排除C和D;土地改革中的地主受到镇压,排除A。故选B。2.【解析】选D。通过图示对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说明我国的农业比重下降,B错误。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说明我国的工业发展较快,A错误。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说明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国家计划经济的实行,D正确。中共八大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如果贯彻中共八大路线,农、轻、

14、重三者应协调发展,C错误。3.【解析】选D。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在经济建设中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行政命令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市场的作用,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广告就消失了。4.【解析】选B。材料中的“第二个10亿人口”发生在1930年,“第三个10亿人口”发生在1960年。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灾难。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导致中国人口大幅下降。5.【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15、动,这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犯的“左”倾错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6.【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图表的解读能力。首先认真读图,明确1957-196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造成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故D符合题意。7.【解析】选C。图一是指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把农户个体经营变为集体经营,图二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大锅饭局面,实行包产到户,图三

16、是新时期土地流转政策,是指农户通过合法形式,保留承包权,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故三幅图都体现了经营方式的改变。但三者都坚持土地公有制,故D不正确。8.【解析】选A。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很多,所给的四个选项只有“人口基数过大”和“经济模式单一”符合要求,其他两项都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而1979年元旦中美已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都应排除。故选A。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最低点出现于1958-1963年之间。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17、化运动的开展,“左”倾错误泛滥,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A、C、D材料无法体现。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符合1987年时中国的现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逐渐确立的,故本题选B。本题应注意的是,“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不是特指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1.【解析】选D。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和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很大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起来且市场调节作用明显,故D为正确答案。A、B、C与题干材料不符。12.【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追求数量、重视发展、强调科学发展几个阶段,越来越符合国情、符合经

18、济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的结果。1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其影响。第(1)题考查对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2)题注意仔细阅读材料一,注意时间信息及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避免分田单干弊端,又提高积极性的只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3)题由“吃饭不要钱”可联系到人民公社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第(4)题提炼材料信息,分析农民收益不大的原因及存在问题,有针对地提出一些办法、措施,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小农户个体经营(小农经济);(2分)观点:赞同或不赞同。赞同理由:中国

19、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松弛。不赞同理由:中国古代的农民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4分,答出任意一种观点即可得分)。重农抑商政策。(2分)(2)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农村社会面貌。(2分)(3)人民公社体制。(2分)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2分)(4)问题:农户个体经营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生产与销售脱钩,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弱;(2分)措施: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联合经营,发展

20、规模农业;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机械化程度;走产销结合的市场化道路,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解决销售难的问题;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得2分)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市场”的发展及演变。第(1)题考查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侵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提炼关键信息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注意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后的对比。第(3)题,由材料三总结邓小平的认识。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要归纳改革开放及其以后的重大事件,按要求提炼答案。第(4)题,“市场”退出乃至消失,容易联系到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回到“我们的

21、社会生活中”,要结合所学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答案:(1)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手段:利用不平等条约享有的贸易特权把价廉物美的商品倾销到中国,利用华商转销内地占据中国市场。(2分)(2)特点: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允许商品贸易,允许存在剥削。(3分)(3)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2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分)(4)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分)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